孫權諡號為東吳大帝,這基本算是古今罕見的皇帝諡號了。在這裡先說一說古代諡法的由來。諡法最初始於西周時期,是對一個人一生的蓋棺定論,對其一生所作所為總評。像周文王、周武王文武二字即是如此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了諡法,後來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之後,又重新恢復了諡法,然後一直流傳至清朝滅亡,成為了封建統治者的標配。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都可以用諡法追諡先人,朝廷賜予的諡號是真正的諡號,是屬於對一個人蓋棺定論了,而民間自己對先人的追諡叫作私諡,不具備官方權威性。諡法是從西周開始流傳,一直到明清時代,歷代都會有名家對諡法進行修改,所以各個朝代也都不大一樣。
帝王諡號之中以文武二字最為榮耀,其中文字最好,其次是武字,「修德來遠,慈惠愛民,曰文」,這意思就是說比較有仁德,推行仁政的皇帝都會被上諡號為文。「克定戡亂,威德海內,曰武」,這一般就是說武功比較強盛的皇帝都會被上諡號為武,所以武字偏向於武功,多為開國皇帝諡號,比如曹丕追諡他老爹曹操為魏武帝即是如此,曹操也確實擔得起這個「武」字。文武二字一直是從西周流傳至清朝滅亡,都算是帝王的最好諡號,但是除了它們倆,在西漢劉邦開國時期,還增添了一個比它倆還要好的諡號,那就是劉邦的諡號高皇帝。先秦時期的諡法裡是沒有這個「高」字,在劉邦死後,西漢的大臣們研究出了這個「高」字,所以在宋朝蘇洵注釋的諡法裡就寫到「殊業同天為高,德配萬物為高」,其實就是西漢的大臣們拍劉邦的死人馬屁。
西漢群臣認為劉邦是千古一帝,先秦時期的諡號已經沒有能配得上他的,所以研究出了一個「高」字,其含義更在文武二字之上。而孫權的諡號「大」字其實與劉邦的「高」字含義很接近,先秦時期諡法中講究「則天法堯曰大」這意思就是能像堯帝一樣的人堪稱「大」字,但是很明顯這個「大」字偏於廣義,看其含義來說更在文武之上,但是比起劉邦的「高」字德配萬物還略有不及,所以說孫權的諡號「大」字就是貧民版的劉邦「高」字諡號。而劉邦為什麼沒有用「大」字,就因為西漢那些拍馬屁的大臣們覺得劉邦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皇帝,覺得諡法裡沒有一個字能抬高劉邦的功績,所以特意為劉邦創造出了一個新諡號「高」字。
而孫權去世後,因為孫權畢竟是偏安一隅沒有大一統的皇帝,所以東吳群臣也不好意思拿漢高祖劉邦的諡號去追諡孫權,所以就從先秦諡法裡選擇了「大」字來彰顯孫權的一生功績。其實三國君主孫權、劉備、曹操三人中,諡號最好最高的就是曹操,雖然孫權的「大」字看字面含義來說比曹操的「武」字更高,但是其實先秦時期還是以周文王和周武王為榮,所以文武二字在諡法裡顯得更加高級。劉備的昭烈帝,昭烈二字的含義是光大祖業,立有大功,這是參考了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諡號,光武二字就是在武字之上加了光,所謂光者就是發揚了祖業,使祖業更加興盛,因為劉秀又繼續傳承了漢室江山,所以叫做光武。
因此劉備的昭烈二字就算是劉秀低配版諡號,因為劉備畢竟只是延續了漢室江山,他並沒有統一全國,也是個未大一統的皇帝,所以他的諡號也要比祖先劉秀低一些。而曹丕受漢獻帝禪讓,所以曹魏屬於是正統王朝,因此曹操和曹丕父子的諡號都要比孫權和劉備的更高級一些。至於孫權的「大」字為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為在先秦時期人們都比較含蓄內斂,沒有人敢自比堯舜,到了西漢時期劉邦已經創造出了比「大」字還好的諡號,劉邦用了「高」字他的子孫自沒人敢用。而東吳政權則不忌諱這些,但是畢竟孫權不是大一統皇帝,所以她們只敢把孫權比作堯舜,不敢用劉邦的「高」字諡號。
到了後來,有了劉邦的「高」字美諡,誰還會去用比它低一級的「大」字,所以我們發現有齊高帝蕭道成、有秦高帝苻堅還有明朝的高皇帝朱元璋,而文、武、高三個字也多成為開國皇帝或者有大功績的皇帝諡號。至於孫權的「大」字,反而沒人再用了。當然「大」字在咱們中國不如「高」字,在外國反而是帝王的最佳稱號,比如俄羅斯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以及英國的阿爾弗雷德大帝等等,所以在歐洲國家,大帝是對最為偉大帝王的最高稱號。最後再說一個歷史冷知識,在唐朝以前稱呼皇帝都是以諡號稱呼,而諡號字數最多兩三個字,但是自唐高宗之後就以廟號稱呼了。
因為唐高宗死後,他的老婆武則天覺得一兩個字的諡號不足以彰顯老公唐高宗李治的豐功偉績,於是她給李治上了「天皇大聖大弘孝、天皇大帝」,而後世皇帝紛紛效仿李治的諡號,最後都有20多字諡號的皇帝。所以這麼一來怎麼稱呼,不能說一堆吧,因此只能以廟號稱呼,比如唐高宗、宋太宗、明孝宗等等。後世將皇帝諡號無限延長字數,也是使得後人沒有人再願意去用孫權這個「大」字諡號的原因,畢竟人家一配諡號都是幾十個字,因此來說孫權的東吳大帝諡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