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諡號有文、武等,這些諡號都是用來讚美死者的功績的。誠然,有些批評性的東西,如隋煬帝的「煬」,秦檜的「繆醜」,都是罵人的。
第一,孫權的諡號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有一個皇帝的諡號非常特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三國時期東吳時期開國皇帝孫權,諡號「大帝」。
提到「大帝」,很多人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漢武大帝、康熙大帝之類的帝王,他們都是統一封建王朝的雄心勃勃的君主。事實上,歷史上真正諡號「大帝」的,只有孫權一個人。按道理來說,孫權所建立的東吳,只是三國割據的一方,他既沒有秦始皇、宋太祖那樣的一統天下之才,也沒有漢武帝、康熙那樣的開疆拓土之才,這些皇帝都沒有使用「大帝」這一諡號,為什麼獨孫權使用?
事實上,這位「大帝」,並非我們現在普遍理解的那種,蘇洵在《諡法》中說:「則天法堯之大」,即能照天而行,照堯而行。
作為古代統治者,堯頒布了曆法,以方便百姓耕作。大禹治水,人民免於災禍。也曾虛心納諫,讓百姓指出自己的過失。於是,堯被後世所推崇。所以,孫權一生的功績有什麼可以稱為「則天法堯」呢?
唐宋時期,江南發展很有成就,以前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在北方。儘管春秋時有吳國、越國先後霸佔江南,東漢也曾開發過江南,但這一地區至今仍是廣為流傳。第一個在現實中大力發展江南的人,無疑是孫權。
在東吳統治時期,孫權統治了52年。第一,他吸收了北方遷徙的流民,又對住在本地的山越人發動了多次攻勢,採取了「強兵強戶,勝利者為家」的政策,為江南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稱帝後,孫權還下令修建水利工程,開鑿運河,解決交通灌溉問題。又設農官,設屯田,設郡縣。這一切都極大地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發展。
二三十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軍抵達臺灣,這是大陸古代人第一次到臺灣。二百四十二年,又派聶友等赴廣東徐聞、海南儋州等地,加強兩島與大陸的聯繫。
在歷史上,孫權是第一位將南京作為首都的皇帝,奠定了南京後來成為多朝故都的基礎。孫權的一系列舉措,可以說是為南方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