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皇朝的皇帝都沒用「大帝」的諡號,為何東吳孫權卻敢用

2020-12-19 大大大紅袍子

普通諡號有文、武等,這些諡號都是用來讚美死者的功績的。誠然,有些批評性的東西,如隋煬帝的「煬」,秦檜的「繆醜」,都是罵人的。

第一,孫權的諡號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有一個皇帝的諡號非常特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三國時期東吳時期開國皇帝孫權,諡號「大帝」。

提到「大帝」,很多人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漢武大帝、康熙大帝之類的帝王,他們都是統一封建王朝的雄心勃勃的君主。事實上,歷史上真正諡號「大帝」的,只有孫權一個人。按道理來說,孫權所建立的東吳,只是三國割據的一方,他既沒有秦始皇、宋太祖那樣的一統天下之才,也沒有漢武帝、康熙那樣的開疆拓土之才,這些皇帝都沒有使用「大帝」這一諡號,為什麼獨孫權使用?

事實上,這位「大帝」,並非我們現在普遍理解的那種,蘇洵在《諡法》中說:「則天法堯之大」,即能照天而行,照堯而行。

作為古代統治者,堯頒布了曆法,以方便百姓耕作。大禹治水,人民免於災禍。也曾虛心納諫,讓百姓指出自己的過失。於是,堯被後世所推崇。所以,孫權一生的功績有什麼可以稱為「則天法堯」呢?

唐宋時期,江南發展很有成就,以前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在北方。儘管春秋時有吳國、越國先後霸佔江南,東漢也曾開發過江南,但這一地區至今仍是廣為流傳。第一個在現實中大力發展江南的人,無疑是孫權。

在東吳統治時期,孫權統治了52年。第一,他吸收了北方遷徙的流民,又對住在本地的山越人發動了多次攻勢,採取了「強兵強戶,勝利者為家」的政策,為江南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稱帝後,孫權還下令修建水利工程,開鑿運河,解決交通灌溉問題。又設農官,設屯田,設郡縣。這一切都極大地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發展。

二三十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軍抵達臺灣,這是大陸古代人第一次到臺灣。二百四十二年,又派聶友等赴廣東徐聞、海南儋州等地,加強兩島與大陸的聯繫。

在歷史上,孫權是第一位將南京作為首都的皇帝,奠定了南京後來成為多朝故都的基礎。孫權的一系列舉措,可以說是為南方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相關焦點

  • 孫權的諡號,為何在皇帝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孫權諡號為東吳大帝,這基本算是古今罕見的皇帝諡號了。在這裡先說一說古代諡法的由來。諡法最初始於西周時期,是對一個人一生的蓋棺定論,對其一生所作所為總評。而劉邦為什麼沒有用「大」字,就因為西漢那些拍馬屁的大臣們覺得劉邦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皇帝,覺得諡法裡沒有一個字能抬高劉邦的功績,所以特意為劉邦創造出了一個新諡號「高」字。而孫權去世後,因為孫權畢竟是偏安一隅沒有大一統的皇帝,所以東吳群臣也不好意思拿漢高祖劉邦的諡號去追諡孫權,所以就從先秦諡法裡選擇了「大」字來彰顯孫權的一生功績。
  • 劉備諡號是漢昭烈帝,曹操諡號是武皇帝,但孫權的諡號卻讓人無語
    ——巴爾扎克 諡號是對一個人一生的最終評價,而在三國時期,劉備的諡號是漢昭烈帝,曹操的諡號是武皇帝(魏武帝),那孫權的諡號是什麼呢?很無語,甚至都不知道在正統的諡號中,有沒有這個諡號,反正在歷史上,只出現過一次。
  • 歐洲君主的綽號VS中國皇帝的諡號
    中國古代君主往往一個皇帝有N個稱呼,他本身作為一個人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名和字是分開的,名是長輩給他起的,字多數是自己取的;除了名和字還有號甚至別號;對於皇帝來說還有年號,比如貞觀、開元康熙、乾隆等;除此之外還有廟號,比如剛提到的四個年號所對應的廟號分別是唐太宗、唐高宗、清聖祖、清高宗;最後還有個諡號,比如清聖祖康熙皇帝的諡號就是大清仁皇帝,全稱「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 為何人們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而其它朝代多用廟號或諡號
    ,例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宋高祖趙匡胤,而明清皇帝習慣用年號稱呼,比如洪武皇帝朱元璋、萬曆皇帝朱翊鈞、乾隆皇帝弘曆等。石勒、劉裕、陳霸先等人均打了高祖的廟號,甚至南朝宋的第三任皇帝劉義隆被弒殺後,諡號文皇帝,廟號太祖。這位皇二代,卻享用了開國皇帝的廟號,後世議論紛紛,指摘不斷。 與祖類似,宗的廟號同樣也有講究。一般來說第二任皇帝的廟號通常為太宗。在大一統王朝中,漢、唐、宋、元、明、清等六朝的第二任皇帝劉恆、李世民、趙匡義、孛兒只斤·窩闊臺、朱棣、皇太極均被尊為太宗。
  • 歷史上「最」諡號:清純帝,明顯帝,吳大皇帝。你知道他們是誰嗎
    最誇張的諡號:吳大皇帝為什麼說這個諡號誇張的呢?因為它的所有人正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孫權。歷史上使用的「大皇帝」或者「大帝」的君主很少,一般只有開創了某一盛世,對當時的百姓和後世的人們做出過獨有的貢獻,功勳卓著,萬古無雙的皇帝才可能用這麼一個諡號。
  • 這個皇帝運氣不好,好好的諡號被後人改掉,從此背負千年罵名
    一般來說皇帝的諡號要改的話,只會越改越好,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兒子李治把他的諡號從「文皇帝」改為了「文武聖皇帝」,好!而李世民的重孫,唐玄宗李隆基,又給唐太宗的諡號加了個字,改為「文武大聖皇帝」,事後不過癮,5年後又來了一遍,把唐太宗的諡號改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些孝子孝孫,給唐太宗可謂盡足了孝心。但也有的皇帝運氣就不好了,原本擁有好好的諡號,卻被後人改了個不好的諡號,從此背負千年罵名。
  • 漢朝皇帝的諡號大多用「孝某帝」,到了劉秀為何用「光武帝」呢?
    漢朝皇帝諡號中大多都帶有一個孝字,叫「漢孝某帝」,比如,漢武帝劉徹 但在兩漢所有皇帝中也有兩個例外,一個是漢高祖劉邦,另一個是光武帝劉秀。 漢高祖劉邦是大漢朝的開國皇帝,是為高祖,前面沒有帝王了,因此不用加「孝」字,本身就是所有漢代帝王中最尊貴的存在。 光武帝劉秀撥亂反正,推翻了王莽新朝,恢復了大漢江山,也算是開國皇帝,那為什麼不能用高祖諡號呢?
  • 以宋仁宗獲取諡號為切入點,聊聊皇帝諡號那些事兒
    元豐六年,宋神宗又下旨將宋仁宗諡號增加至16個字,又經過一套完整的程序,最終將宋仁宗的諡號定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可見,宋仁宗諡號的獲得經歷了兩個階段:初諡階段,增諡階段。那麼皇帝獲取諡號都要經過這兩個階段嗎?諡號選取的標準流程又是什麼呢?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皇帝諡號那些事兒。
  • 玩《三國志11》戰報89,東吳吳大帝孫權,碧眼紫髯兒孫仲謀駕崩了
    玩《三國志11》戰報89,東吳吳大帝碧眼紫髯兒孫仲謀駕崩! 各位讀者好,我是慕橙歷史,讓我們一起去還原回顧那一段熱血的三國劇情,此劇情劇本是開始於公元225年7月的南蠻徵伐,諸葛亮南徵孟獲,上一篇戰報的遊戲暫停時間點停留在公元252年3月11日,如今再度開啟遊戲時間。
  • 享年71歲在位24年,孫權幾乎耗死了所有勁敵,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2000餘年的封建帝制,成就了400多位皇帝,如果加上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人,那是有整整500多位。 這些皇帝中什麼樣的人物都有,有作為的皇帝不少,但荒唐的皇帝也不少,而為了表彰這些皇帝的「功績」,後世之人還習慣為他們冠以諡號。
  • 關羽的十三個諡號都有何深意?唯獨劉禪的追封,沒有大加讚賞
    所以,在關羽死後被後世皇帝追封了十三個諡號,大家知道具體都是什麼嗎?他們的具體含義又是什麼呢?所謂諡號,《逸周書·諡法解》中解釋道:「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也就是說諡號就是後人根據其生平事跡或特點,用一個名號對其進行評價。那麼後世對於關羽的評價如何?接下來我們先來看一下關羽的具體十三個諡號以及它們的具體含義。關羽被追封的第一個諡號是「壯繆侯」。
  • 皇帝的稱呼諡號你能分清楚嗎?
    漢武帝、唐太宗、康熙皇帝,這三個人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但是我把他們三個並列在一起,不知道有沒有讀者發現其中的問題,雖然這三個人都是皇帝,但是稱呼上有些不同。好了,那我再拿出三個人並列:漢世宗、唐文帝、清聖祖仁皇帝,這三個人是不是都很陌生,但如果我告訴你,後面的三個對應的就是前面那三個人,你是不是感覺有點蒙。
  • 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為何楊廣會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這些諡號美與惡,其實牽扯到了被賜予諡號者生前所做的功過成敗,諡號可以說是評定這個人生前所作所為的結論性概括了。中國古人十分在乎自己在後世的評價,特別是我國古代的皇帝,無論年齡大小,也不管他們是昏弱無能還是英明雄偉的,他們最在乎的就是皇權以及自己在後世眼裡的評價了,而在所有的評價之中,他們十分在意自己的諡號。
  • 孫權看似資質平平,卻被世人稱為東吳大帝,功績不輸曹操?
    孫權所代表的的東吳是三足鼎立中的重要成員。在赤壁之戰之前,天下大事的走向還是較為光顧曹操的。曹操因為有了自己的一些得力助手,所以做起事情來十分的順手。比如,先是在袁紹帳中的謀士郭嘉,後來投靠在了曹操的門下,成為了曹操和北方諸侯們的爭奪領土的重要參謀。
  • 三國殺:這位東吳皇帝興學重教,為何在遊戲中如此辣雞!
    眾所周知,孫權是東吳的開國皇帝,也就是東吳大帝。東吳的第二位皇帝就是孫亮。第三位皇帝則是我們今天談論的這位武將東吳景帝-孫休。在遊戲中孫休的登場機會可謂是比較少的了,原因就在於很多人認為這位武將實在是太弱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這位皇帝在遊戲中的強度真的有那麼弱嗎?
  • 關於古代皇帝的諡號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不光有講究還能看人品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曾經那個被罵上熱搜的寵妃張必涵,她仗著宋仁宗的喜歡在宮中囂張跋扈,連後位都敢覬覦。儘管如此,宋仁宗還是對她呵護有加,連她死後都滿足她的心願追封為皇后,諡號溫成皇后。其實一開始她並不叫這個名字,因為之前的名號和她的為人不匹配,所以才被改成了溫成。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想,不就是一個名稱嗎?
  • 清朝的開國皇帝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
    那麼努爾哈赤為何就成為了清朝開國皇帝呢,其實主要是因為滿漢之分的政治原因罷了。接下來宋安之來說道說道。努爾哈赤時代雖然建立後金政權,但更多是蒙古大汗那般的存在,當時被稱呼為大汗,而且不只是沒有中央集權反而是分散力量,比如說努爾哈赤死後留下的四貝勒當政格局,而努爾哈赤死後很多年也被稱之為先汗,甚至都沒有諡號。
  • 為何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
    文/計白當黑在歷史的朋友圈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清之前的皇帝通常用廟號或諡號稱呼,例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而明清皇帝習慣用年號稱呼,比如洪武皇帝朱元璋、萬曆皇帝朱翊鈞、乾隆皇帝弘曆等。廟號和諡號有交集,也有差異。兩者都是歷史人物死後,統治集團對其一生所作所為,給予一定評價意義的稱號,對歷史人物進行高度概括。此外,兩者同樣包含了褒、貶和同情的成分。與廟號不同,諡號的應用範圍更大,皇帝、妃嬪、諸侯、大臣以及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等都能得到諡號,例如嶽飛的諡號是忠武,乾隆帝嫡妃富察氏諡號孝賢純皇后。與廟號和諡號不同,年號是封建社會用來紀年的名號。
  • 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為何沒有一個能夠決定自己接班人?
    1、中國古代王朝開國皇帝接班人簡史,沒有一個不折騰 咱們先來簡單梳理一下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之後的接班人情況。 至於元朝和清朝比較特殊,作為古代歷史上非漢人政權入主中原的2個朝代,蒙古和滿清前期都還有部落貴族推選盟主的傳統,不過在二代皇帝即位方面也是故事頗多。比如滿清,嚴格算起來皇太極才是開國皇帝,順治的接班過程也是經歷了多爾袞這樣的艱辛。 所以,數遍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歷史,基本上二代皇帝的接班過程,都伴隨了腥風血雨,一個比一個折騰。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指的是李世民,那麼你知道「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天可汗」也都指的是李世民嗎?為什麼一個皇帝會有那麼多稱號,這些稱號又是怎麼來的呢?武則天但是明朝以後的皇帝就比較令人省心了,一般都只有一個年號,這樣我們就可以直接用年號來稱呼他們,比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