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得諸葛亮三顧茅廬,曹操和孫權願意這樣做嗎?

2020-12-22 縱觀歷史2020

劉備為得諸葛亮三顧茅廬,曹操和孫權會願意這樣做嗎?答案是不會,即使聽說諸葛亮有這樣的名氣,但是也不會屈尊去拜訪這位沒有實戰的諸葛亮。

劉備三顧茅廬不管是在《三國演義》還是在別的著作中都有寫到,其出處是諸葛亮在北伐前期給後主劉嬋寫的《出師表》中寫到了劉備為了請自己出山,三次到草廬來找諸葛亮的事情。對於這件事諸葛亮感激涕零,為了報答先主劉備對自己的厚愛,願意幫助劉備實現漢室復興的宏圖偉業的這麼一個事情。

《出師表》中這樣記載: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從《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來看,劉備經過徐庶等人的推薦,了解到諸葛亮這位隱居在南陽郡的隆中的人才。劉備之前已經見識到徐庶的厲害之處,經過徐庶這麼一誇諸葛亮,對諸葛亮非常感興趣了,但是徐庶也告訴劉備,說想請諸葛亮出山需要很大誠意,這點倒是提醒了劉備,為劉備後來的舉動算是做了個鋪墊。

劉備為什麼對諸葛亮如此重視呢?需要多次親自拜訪,好話說盡拉下面子求著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呢?其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劉備身邊缺乏人才,特別是有智慧的人才。

劉備當時處境極度不妙,被曹操打敗之後劉備只能依附劉表,幸虧劉表願意收留劉表,給他新野小縣駐守,讓他有了安生之地。此時此刻的劉備當然希望能東山再起,而獲得東山再起的機會,就是要收羅人才,壯大自己的隊伍。

劉備如此禮賢下士請諸葛亮出山,除了對諸葛亮看中之外,還在塑造自己的人物形象,把劉備自己本身打造成一個禮賢下士的君主,在人才資源匱乏的劉備身上,他特別需要這麼做才能引進更多的人才。諸葛亮是他的第一站,也是他最看重的人才,所以只有把諸葛亮請下山來,才能進行一番宣傳,給自己一個禮賢下士的標籤。

與此同時,劉備身邊當時沒有什麼謀臣,自然也不會遭劉備手下的過多不滿,這樣也比較容易管理好群臣與諸葛亮之間待遇的問題。再加上關張等將領,對於謀士人才同樣渴望,讓自己的隊伍壯大。綜合以上這些原因,劉備禮賢下士請諸葛亮出山顯然有很多好處,非常樂意做這樣的事情。

但是孫權和曹操情況和劉備不一樣了,他們不能像劉備那麼幹,即使諸葛亮才華出眾想請他出山,但是做不到三顧茅廬這樣的誠意。

首先就曹操而言,當時已經統一北方,坐擁漢朝正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能力了,在人才方面自然不缺。熟悉曹操身邊謀臣良將的都知道,曹操謀士百人,戰將千員還是有的,當然這裡指的並不是都很出名,有些地方守將和文職官員都算進去了,而劉備就算都算進去還是沒有這麼多人。

曹操如果像劉備那樣禮賢下士到如此程度,對諸葛亮來說更是一種惶恐,對曹操來說也不利於管理人才。因為在曹操如此看中諸葛亮的同時,把他身邊的眾多人才都忽視了,那些人會想曹操不重視自己,對待諸葛亮如此,對待自己這樣,心中多多少少有些不甘心和不滿,對曹操的忠誠度和服務意識就會變低很多。

其次曹操人物性格方面比較「硬核」,不太會求人讓別人幫自己做事情,而是別人看上自己心甘情願來給自己做事情。如袁紹謀士許攸,來了他歡迎,不來他也不去請他,原本兩人之間還是小時候玩伴,也拉不下面子。除此之外曹操帳下主要謀士大多數都是自己主動為曹操效力的,並非曹操請人,如荀彧,郭嘉這批人才。

孫權與曹操類似,也正是因為孫權不是創業一代了,已經是第三代繼承人了,在人才基業方面自然比劉備穩定的多,在人才方面自然也少不了。除此之外與曹操情況類似,貿然邀請諸葛亮給出這麼高的禮節規格,讓江東眾臣子看見了,心裡也會犯嘀咕的。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雖然自比管仲樂毅這等人物,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持著懷疑的態度,因為像管仲樂毅這樣的人是大才,能改變國家命運的人。顯然用在沒有出山,沒有任何功績的諸葛亮身上,不免有些過於招搖,且有打廣告的嫌疑,但是自身能力沒有得到驗證,畢竟沒有實踐過。

綜上所述,諸葛亮這樣的人是專門為劉備這樣的創業君主準備的,在三國君主中,劉備是最適合諸葛亮去的地方。因為劉備人才少,諸葛亮剛上任就能被委以重任,成長性就會很快。像孫權與曹操這樣的人已經是實力老闆了,招個人才需要考慮公司平衡性,大多數情況下不願意冒風險,否則原本的那些人都管理不好了,這樣的情況如果發生了就更加糟糕了。

大家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呢?在評論區寫出你的看法吧,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相關焦點

  • 若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會在隆中虛度一生嗎
    諸葛亮出自徐州琅邪郡的一個官宦之家,是標準的士族,也可以理解為世代為官的大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擔任過泰山郡丞,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擔任過司隸校尉,這就是官宦之家,只是因為父母親去世得早,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襄陽。
  • 曹操劉備孫權,三個人各自靠著什麼樣的性格優勢最終稱霸一方?
    然而就算所有的武將和軍師都勸過之後,劉備依然堅守著自己的本心,一定要帶著百姓們一起走,就這樣,劉備無論到了哪裡,都是深得民心。他的仁義之君的稱號,絕不是浪得虛名,無論到了哪裡,總是有很高的百姓呼聲,百姓們都想要讓他當自己的君王。三讓徐州。
  • 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哪個人不屬於三國時期的人?
    何為三國?相信大家都知道,即魏蜀吳三國。廣義上來說,我們心中的三國故事是從漢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開始,直到到晉太康元年(280)三家歸晉結束。也就是說曹操一生都是屬於東漢時期的人物(當然,在漢建安二年(197)袁術也建國稱帝,與大漢分庭抗禮,不過這也不重要,一個早已淪為笑柄的小插曲而已)。所以嚴格來說,曹操是不屬於三國時期的人物(相信大家都不願意接受一個沒有曹操的三國吧,但也沒辦法,這就是事實!有些吹毛求疵的槓精就愛這麼自以為是的顯擺,比如什麼曹操不是三國人物;五虎上將都是虛構等等。
  • 《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真的只是諸葛亮對劉備的考驗
    「三顧茅廬」長期以來都被後世讀者解讀為求賢若渴的佳話,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很有問題的見地。我們看看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的真實狀態是什麼。被曹操於新野擊潰,率領不足一千人的殘餘部隊南下繼續投奔劉表,猶如喪家之犬。
  • 為何諸葛亮能被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山?看看他社會背景就知道
    許多人對於《三國演義》小說中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表示不以為意,甚至對此產生了猜忌,怎麼說劉備也是一名比較有名的人了,諸葛亮哪來的魅力讓他三次請出山呢?年紀輕輕,便有了「臥龍」稱號,諸葛亮的實力和名氣都被遠揚在外,卻居住在山林之間做一位隱士,這讓劉備受到啟發,想要廣納賢才,自然而然想到了這位人物,可是請出山之路任重道遠,我們看諸葛亮為什麼這麼難請有這麼大的「架子」。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是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
    提起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的,這個故事也是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流傳了千古,它的精神更是一直散發著光芒。作為著名的一本小說,也就是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其中三顧茅廬這個故事是被羅貫中著重寫出來的,也是意在體現不管是真實生活中的還是書中,劉備和諸葛亮這兩個人物形象,著重寫出劉備的品性以及諸葛亮的才能。
  • 為什麼三國時期,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而不是其他人
    那麼,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想,為什麼當時是劉備去請諸葛亮,而不是曹操去請諸葛亮,如果說曹操請出了諸葛亮,並且一直跟在自己的身邊,憑藉兩人的智慧和才能一定可以統一天下的,為什麼曹操沒有這樣做,而是劉備去請諸葛亮出山的呢?
  • 孫尚香和劉備聯姻背後,是周瑜和孫權的算計,還是諸葛亮的戰略?
    那麼對於劉備來說,難道他不知道如果同意了這門親事,這一趟江東之行會無比兇險嗎?劉備當然知道,就算是劉備不知道,手下的首席戰略顧問諸葛亮也會看透孫權和周瑜的心思,提醒劉備。 可是劉備為什麼還要赴約同意這一門親事呢?那就是劉備也有自己想要的東西,他最想要的,也是諸葛亮大戰略裡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四川。
  • 諸葛亮足智多謀,為何「唯才是舉」的曹操,始終看不上他?
    諸葛亮也是那個時期的青年才俊,他師父司馬徽認為諸葛亮將來一定可以安定天下,到處幫他打廣告。劉備不惜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最終諸葛亮幫劉備建立蜀漢。其實按照時間線來看,曹操是有機會徵辟諸葛亮的,但因為以下這幾個原因導致他們失之交臂。
  • 劉備一生中最後悔的事: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卻錯失一位高人
    不管是曹操,劉備還是孫權,身邊的智囊團那叫一個厲害。在開始階段,諸侯們氣勢洶洶,唯獨劉備只有三兄弟,所以實力最弱,也最被各諸侯看不起,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劉備想方設法四處尋人。 劉備於是根據線索,謙卑去求取人才,這就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三次到隆中請他的故事。
  • 赤腳迎接許攸,設計挖走徐庶:曹操為什麼沒有請來諸葛亮?
    徐庶在辭別之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說此人比自己還要厲害許多倍。既然諸葛亮比徐庶還要厲害,為什麼後來曹操沒想過去挖諸葛亮?如果挖走了諸葛亮,曹操很有可能統一天下。如此看來,曹操不挖諸葛亮,實在是失策。可事情真這麼簡單嗎?
  • 曹操,劉備,孫權都有什麼才能呀?
    曹操逃出京城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花盡家財,招兵買馬,積蓄力量。《三國志·武帝記第一》記載:「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世語》也有介紹:「陳留孝廉衛茲以家財資太祖,使起兵,眾有五千人。」討伐董卓失敗後,曹操又與夏侯惇到揚州募兵。孫權繼承了父兄孫堅、孫策的土地。
  • 諸葛亮在隆中為出仕做著哪些你不知道的動作
    上回說到諸葛亮來到了隆中隱居據說他在隱居生活很是feresstyle!種種田、看看花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音樂製作人!據說當時流行的音樂:梁父吟就是他的做作品!諸葛說是隱居其實真實中的隆中並不閉塞隆中是交通便利、信息發達再加上他強大的上流社會朋友圈外頭幹啥他都知道這就是為啥諸葛亮能夠隱居隆中並且還能夠知曉天下的事的主要原因。天下事亂糟糟比如他未來的老闆大耳朵劉備從創業輕年熬到創業中年還帶著兩個拖油瓶的兄弟顛沛流離根基不穩天天饞別人的地盤饞得不行!
  • 劉備諸葛亮為何在《三國演義》中形象非常正面?
    首先說劉備是漢室後裔也是末代漢獻帝的皇叔,人送外號劉皇叔。作為漢朝皇室的後裔他在西蜀建立西蜀建立政權,自然是和漢朝一脈相承,因此劉皇叔也就得到了後世人的認可。劉關張三結義情誼感天動地,三顧茅廬也是人情之重作為《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先生本身就對劉備和諸葛亮進行了非常正面的描繪,尤其是桃園三結義也讓我們真正地認識到大哥三弟的友情。
  • 劉備見諸葛亮一面就接受了《隆中對》?要經歷相交和相知才有信任
    毋庸置疑,劉備心裡應該有譜,因為諸葛亮已經為他定下了戰略方針,就是《隆中對》中的三個重點:得荊州、交孫權和取益州。按照《隆中對》的方針,此時劉備要做的,是首先順勢取了荊州,再結交孫權。這時,諸葛亮出現了。2、諸葛亮和劉備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先解決問題,再說戰略諸葛亮和劉備的見面,在《三國志》上記載了兩種方式:一種是劉備三顧茅廬見諸葛亮,一種是諸葛亮自己主動見劉備。
  • 極容易選錯:諸葛亮、劉備、曹操、孫權,哪一個不是三國時期的?
    近期,小編就遇到了一道非常有意思的題目:諸葛亮、劉備、曹操、孫權,哪一個不是三國時期的?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這四位都是著作中的主角人物啊,怎麼還有不是三國時期的呢?不過仔細翻看史料之後,還是發現了其中與眾不同的地方。
  • 三國:曹操,孫權,劉備三位誰的野心最大?結果有些讓人匪夷所思
    但雄心壯志不輸人,野心和雄心還是有區別的。說說孫權孫權字仲謀,承接的是父兄為其創下的江東家業,孫策平定江東各郡時,孫權剛十五歲。建安四年,孫權隨兄長孫策出徵打敗廬江太守劉勳後,進而又徵討黃祖。孫策著意培養孫權的膽識,希望以後能獨擋一面。
  • 三國時期十大頂級謀士,袁紹孫權劉備各得其二,其餘皆在曹操帳下
    後來的事我們也知道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發誓終生不為曹操獻一謀,之後更是識破了龐統的連環計但並未點出,他因為一生都秉持著「忠臣不事二主」的信念,因此直到最後都沒能在曹營得到重用,就連諸葛亮率軍北伐時都曾感嘆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足見他與徐庶之間的惺惺相惜。
  • 為什麼曹操不是三國時期人物?而劉備、孫權、諸葛亮卻都是
    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中國歷史進入晉朝,三國時期正式結束。曹丕逼迫東漢獻帝禪位當上皇帝,改國號為魏的時間,根據歷史記載,是公元220年12月10日(農曆10月28日)。
  • 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諸葛亮,隱居深山便有《隆中對》,真乃奇才!
    而在那一時期,人們了解最多的便是劉備、曹操、諸葛亮等人。很多人將諸葛亮稱之為神人,最初他是在深山之中隱居,但他的名聲卻很高。那時劉備是一個沒有任何勢力之人,為了能夠光復漢室,他廣納賢才。之後他便得知有一位神人名字叫諸葛亮,所以作為漢室的後代,他不惜降下身份,三顧茅廬,讓他下山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