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諸葛亮,隱居深山便有《隆中對》,真乃奇才!

2020-12-22 一明能幹

文/帝王那些事兒

本文由「帝王那些事兒」獨家原創發布,如有轉載,請註明,轉自百家號。

一個朝代臨近結束之時是最為動蕩的時候,東漢末年,因朝廷內部的政治腐朽有黑暗,同時有外戚幹政,地方官員無任何勢力及實際武裝力量,導致群雄割據的場面出現,相互攻擊又相互兼併。黃巾起義爆發後,越來越多的英雄加入這亂局之中,都希望能在這一時期嶄露頭角,未來走向仕途升官發財。而在那一時期,人們了解最多的便是劉備、曹操、諸葛亮等人。

很多人將諸葛亮稱之為神人,最初他是在深山之中隱居,但他的名聲卻很高。那時劉備是一個沒有任何勢力之人,為了能夠光復漢室,他廣納賢才。之後他便得知有一位神人名字叫諸葛亮,所以作為漢室的後代,他不惜降下身份,三顧茅廬,讓他下山相助。諸葛亮本是隱居之人,但是在他被請出山後,人們卻發現他對天下之事了如指掌,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古時候雖說隱居深山,但是並不是完全得不到外界的任何消息。當時荊州的交通極為便利,還有諸葛亮,身邊可有很多的朋友,所以總會去所居住之地看望他,與朋友在一起避免不了聊天,像他們這種觀天下大事之人,聊的也是天下大事。所以說他即使不出門,仍然有很多人給他帶來消息,在消息之中,他便能夠分析出天下的局勢,早就已經了解透徹。

其次,他們家裡可不止一個孩子,在他上面有一個哥哥,名字叫做諸葛瑾,在三國時期是吳國的大臣,而且他這位哥哥被孫權重用,有關於東吳朝政,自然而然的是了解了不少。當時諸葛瑾不認為諸葛亮會出山相助劉備,所以跟他講的事情也會很多。總會在他面前沒有任何顧忌的去提起東吳的一些事情,正是因為哥哥的下意識透露,才使得他對東吳內部的問題很熟悉。

最後,諸葛亮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自身的實力是極強的,有一個聰明的大腦。即使是沒有人從旁幫助,他早已通過所掌握的僅有的信息,對天下的局勢進行了分析,看透了。原本就非常有優勢又有朋友和哥哥方便透露信息他更是把握到了極致。在劉備三顧茅廬將他請出山以後,他在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表現都是非常好的水平,異於常人。

諸葛亮本就是我國有名的厲害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他極為擅長揣摩別人的心思。但他與一個人交流的過程當中,總是能夠通過細微的舉動獲得一些細節,拿到那些不為人知的線索。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細節方面的觀察,才讓他將所有的信息串聯起來,在自身的腦海當中,會建立出一個非常完美的體系。這一點從《隆中對》當中就能夠看出來,當時劉備第3次來找諸葛亮,他就分析了天下大勢,然後構建出了戰略思想。那時他並沒出山隱居於深山之中,還能夠有這麼超前的想法,足以見得他的實力有多強,這並不是常人能夠做到的事情。

可能在很多人的眼中,所謂的隱居就是與外界沒有任何的溝通與時代脫節。像諸葛亮這樣,有才能之人,飽讀詩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怎可能什麼也不知道。遠離了官場,並未遠離江湖,憑藉著他自己的實力,早就已經對天下的局勢分析得極為透徹。也在跟了劉備以後才能夠發生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而且他的事跡早已成為經典。雖說他所在的蜀國最終並沒有完成統一大業,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的表現卻是極為超凡的。最終之所以失敗是很多種因素,蜀國國力本來就比較弱,即使是他聰明到了極致,也不能靠一人之力就完成這麼大的事情。#諸葛亮#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講解歷史大觀,每天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人物典故!

相關焦點

  • 若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會在隆中虛度一生嗎
    但是,諸葛亮所謂的「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是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的一種謙虛說法,因為同樣是出師表中,諸葛亮說自己出身卑微,見識短淺,是劉備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去請教對天下時局的看法,這就是著名的「三顧茅廬」。諸葛亮出身卑微嗎?
  • 劉備見諸葛亮一面就接受了《隆中對》?要經歷相交和相知才有信任
    毋庸置疑,劉備心裡應該有譜,因為諸葛亮已經為他定下了戰略方針,就是《隆中對》中的三個重點:得荊州、交孫權和取益州。按照《隆中對》的方針,此時劉備要做的,是首先順勢取了荊州,再結交孫權。二、劉備對《隆中對》的態度實際是對諸葛亮的態度劉備對《隆中對》的態度,實際就是對諸葛亮的態度。
  • 三國4奇才:一龍一鳳、一虎一麒麟,有幾人知道麒麟是誰?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三國時代便出現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英雄人物,其中最令人所津津樂道的大概要屬於縱橫戰場上的武將們了,但是決定一場戰爭勝負走向的卻是背後運籌帷幄的軍師。而今天要說的便是四位在三國時期享譽一方的軍師。「臥龍」諸葛亮三國時期奇才可謂層出不窮,細細數來的話可謂令人眼花繚亂。但是要說在眾多軍師中最為著名的一位,那麼還是要屬有著「臥龍」之稱的諸葛亮了。
  • 劉備一生中最後悔的事: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卻錯失一位高人
    劉備於是根據線索,謙卑去求取人才,這就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三次到隆中請他的故事。 於是,劉備就去見諸葛亮,結果頭兩次諸葛亮都沒有見到諸葛亮,失望中歸去,遇到了一個器宇軒昂,相貌堂堂的人,劉備心中一驚,莫非此人就是傳說中的諸葛亮,於是趕緊迎上去主動失禮。原來,這人不是諸葛亮,而是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州平知道了劉備的來意後,哈哈一笑,不置可否,劉備虔誠求教復興漢室的方法,崔州平風輕雲淡的回答大漢氣數已經盡了,天命不可違,這話劉備可不愛聽,兩人也就此別過。
  • 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為何毛主席認為諸葛亮必敗無疑?
    劉備三顧茅廬 於是,就有了著名的三顧茅廬。諸葛亮最終被劉備的誠心所打動,和劉備來了一次促膝長談,其重要成果就是「隆中對」。這之後,劉備團隊大體上的走向,便是按照「隆中對」時的策略來一步步實踐的,也終於促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可以說,實力最弱的劉備之所以能成為三分天下之人,與諸葛亮和他的「隆中對」策略分不開,這是他成功的地方。
  • 《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真的只是諸葛亮對劉備的考驗
    「三顧茅廬」長期以來都被後世讀者解讀為求賢若渴的佳話,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很有問題的見地。我們看看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的真實狀態是什麼。被曹操於新野擊潰,率領不足一千人的殘餘部隊南下繼續投奔劉表,猶如喪家之犬。
  • 諸葛亮的隆中對和此人的榻上策,哪個戰略眼光更勝一籌呢?
    三國演義中,隆中對是讓人稱絕的謀略,憑藉隆中對的謀劃,短短幾年時間,諸葛亮就幫助劉備從一個「四海為家」的流落漢成功轉變為蜀漢皇帝,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在三國中,除了諸葛亮的隆中對,還有魯肅的榻上策,也同樣幫助孫權成功晉級為東吳皇帝。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是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
    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足智多謀還有他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之事深深的吸引到了劉備,而劉備也是愛才惜才,願意放下身段去求得諸葛亮的幫助,這個故事因為二人這樣,更加的深人人心。但是歷史上因為這段故事也有了不少的爭論,有些學者認為是劉備三次關顧諸葛亮,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是諸葛亮自己知道自己的才能所以自己推薦了自己。所以這個歷史問題也一直爭論至今。但事實到底是怎樣?
  • 天生鬼才郭嘉與天生奇才諸葛亮——黃杰
    劉備有英雄之志、有英雄之氣、有英雄之魂、有英雄之義、就是沒有英雄之地。建安12年,公元207年7月,曹操北徵烏桓,郭嘉因病去世,享年38歲;同年,諸葛亮出山,來到劉備身邊,改變了劉備與曹操的力量對比。研究兩位奇才的一生,他們竟有五種相似之處:一、少年天才,同歲入仕郭嘉,21歲投袁紹,但看出袁紹不行就隱居了
  • 諸葛亮真的聰明?《出師表》是誰寫的?解密真實的「三顧茅廬」
    而此時,劉備還在新野,縷縷挫敗,正急於找一個謀士來幫自己出謀劃策,當時有一個叫徐庶的人向他推薦了諸葛亮。於是,中國歷史上就上演了名垂千古的經典故事——三顧茅廬。「三顧茅廬」的真相《三國演義》中為了突顯劉備的禮賢下士、求才若渴,以及諸葛亮的超凡脫俗和高尚情操,濃墨重彩地大篇幅講述了劉備三登諸葛之門,諸葛亮被感動,道出了舉世聞名的《隆中對》,為劉備作出了立足荊州西進蜀川,繼而三分天下的謀略。同時答案出山輔佐劉備爭奪天下。而史料中對於此事的記載卻寥寥數字,「凡三往,乃見」。
  • 劉備為何能得到關羽、張飛、趙雲和諸葛亮加盟?三張圖帶你看懂
    劉備小時候有個學長叫做公孫瓚,兩人關係很鐵。劉備折騰了一段時間後,沒搞出什麼名堂,便去投奔公孫瓚。不久,趙雲也前來投奔公孫瓚,兩人就在那裡相遇了。之後,劉備奉命前往討伐袁紹,趙雲隨同出徵,幫他掌管過一段時間的騎兵。劉備很欣賞趙雲,趙雲覺得劉備很講仁義,認定他便是自己要追隨的主子。不過,趙雲老家兄長過世,只能返回家中盡孝,劉備十分不舍。
  • 劉備為得諸葛亮三顧茅廬,曹操和孫權願意這樣做嗎?
    劉備為得諸葛亮三顧茅廬,曹操和孫權會願意這樣做嗎?答案是不會,即使聽說諸葛亮有這樣的名氣,但是也不會屈尊去拜訪這位沒有實戰的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不管是在《三國演義》還是在別的著作中都有寫到,其出處是諸葛亮在北伐前期給後主劉嬋寫的《出師表》中寫到了劉備為了請自己出山,三次到草廬來找諸葛亮的事情。對於這件事諸葛亮感激涕零,為了報答先主劉備對自己的厚愛,願意幫助劉備實現漢室復興的宏圖偉業的這麼一個事情。
  • 諸葛亮是否被過於神化,還原歷史,帶你走進真實的諸葛亮
    無論是《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美化還是網絡上對其的醜化都不盡客觀,可是歷史中最真實的諸葛亮又是什麼樣子呢?我們先從劉備三顧茅廬說起,通過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我們便可以看出,在劉備心目中諸葛亮所佔據的地位,也側面說明了諸葛亮非凡的能力。
  • 諸葛亮輔佐劉備所追求的是什麼?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劉備親自出馬三次才見到了諸葛亮,看得出人才對於他的重要性,當然這也體現了劉備陣營人才的匱乏,面對劉備求賢若渴,諸葛亮在隆中一番「三分天下」的論述,也為劉備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那麼諸葛亮願意出山輔佐劉備,他追求的究竟是什麼呢?
  • 論提升身價:管仲拜相齊桓公齋戒三日,諸葛亮出山劉備三顧茅廬
    (齊桓公)諸葛亮出山——早有打算,就等劉備三顧茅廬 諸葛亮也是歷史中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諸葛亮)劉備還沒有找上門時,他已經學習了治國之道,熟讀兵法。但是他不能親自去找劉備,因為容易得到的東西人們往往不懂得欣賞和珍惜。
  • 諸葛亮寫下「隆中對」,郭嘉寫下「十勝論」,倆人誰更技高一籌?
    這兩大敵對陣營的軍師一直沒有交手的機會讓人感到遺憾,雖然網上曾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但這只是網友們的杜撰。要了解他們兩人各自的能力,其實從他們二人的戰略規劃就能看出孰強孰弱。隆中對的內容公元207年劉備從徐庶、水鏡先生司馬徽的口中得知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多方打聽到諸葛亮的住所後多次前去拜訪,經過三顧茅廬後終於見到諸葛亮本尊。
  • 三國法正,曾是劉備身邊的大紅人,是諸葛亮職業規劃的實現者
    人們都將諸葛亮比作智慧的化身,認為劉備之所以能得到天下主要功勞都是在他的支持下,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諸葛亮出世之前提到的隆中對,是靠三國時期蜀國另一位謀士法正給實現的。法正字孝直,名士法真之孫,劉備麾下的名臣。
  • 諸葛亮在隆中為出仕做著哪些你不知道的動作
    上回說到諸葛亮來到了隆中隱居據說他在隱居生活很是feresstyle!種種田、看看花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音樂製作人!據說當時流行的音樂:梁父吟就是他的做作品!諸葛說是隱居其實真實中的隆中並不閉塞隆中是交通便利、信息發達再加上他強大的上流社會朋友圈外頭幹啥他都知道這就是為啥諸葛亮能夠隱居隆中並且還能夠知曉天下的事的主要原因。天下事亂糟糟比如他未來的老闆大耳朵劉備從創業輕年熬到創業中年還帶著兩個拖油瓶的兄弟顛沛流離根基不穩天天饞別人的地盤饞得不行!
  • 同樣是足智多謀的奇才,郭嘉和諸葛亮對比,誰綜合能力更優秀?
    所以,多謀的參謀還需要遇上善斷的主子才能發揮出作用。2、代表作——諸葛亮+1、郭嘉+1:諸葛亮的《隆中對》縱談天下;郭嘉的十勝論切中要害。207年冬至208年春,在徐庶的建議下,劉備三顧茅廬,見到在襄陽隆中種地隱居的諸葛亮,想請他出山輔佐。
  • 為何諸葛亮能被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山?看看他社會背景就知道
    許多人對於《三國演義》小說中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表示不以為意,甚至對此產生了猜忌,怎麼說劉備也是一名比較有名的人了,諸葛亮哪來的魅力讓他三次請出山呢?年紀輕輕,便有了「臥龍」稱號,諸葛亮的實力和名氣都被遠揚在外,卻居住在山林之間做一位隱士,這讓劉備受到啟發,想要廣納賢才,自然而然想到了這位人物,可是請出山之路任重道遠,我們看諸葛亮為什麼這麼難請有這麼大的「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