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諸葛亮能被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山?看看他社會背景就知道

2020-12-16 紫蘭談故事

許多人對於《三國演義》小說中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表示不以為意,甚至對此產生了猜忌,怎麼說劉備也是一名比較有名的人了,諸葛亮哪來的魅力讓他三次請出山呢?

年紀輕輕,便有了「臥龍」稱號,諸葛亮的實力和名氣都被遠揚在外,卻居住在山林之間做一位隱士,這讓劉備受到啟發,想要廣納賢才,自然而然想到了這位人物,可是請出山之路任重道遠,我們看諸葛亮為什麼這麼難請有這麼大的「架子」。

首先我們看向諸葛亮的家族背景就已經不簡單了,在《三國演義》裡面可能表現得不是很明顯,但也絕對不是普通家庭,從諸葛亮的先祖來看,諸葛豐在漢元帝時期就已經坐在位高權重的位子上,具體職位屬於司隸校尉,大體來看可能就是三公與九卿之間的地位。

諸葛豐的在東漢的時候享有盛名,不可小覷,作為「三獨坐」之一,創造了諸葛家族的書香門第,而說近一點,諸葛亮的父親叫做諸葛珪,也是當朝為官的佐官郡丞,在東漢末年的時候任職。

而再說說諸葛亮的叔叔叫做諸葛玄,也是一位曾經當過太守的人物,堪稱官宦世家的諸葛家族,在發展以來,已經建立起了非常大的關係網,在一些官僚之中根本不是陌生臉。

這一點還體現在諸葛亮的妻子,娘家人的強大,作為嶽母跟劉表的妻子是親的姐妹,也跟蔡瑁屬於同親姐弟,都是當時蔡諷,也就是有南郡大士之稱的女兒,這一點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親戚挺多的。

在當時三國時期,名士眾多,諸葛亮的嶽父算一個,龐統和徐庶等人也算,他們都是生活中的好朋友,諸葛玄跟劉表關係也是很好的朋友。

諸葛亮擁有的政治資源真的超乎我們想像,這麼大的人際關係圈子,裡面都是許多能人賢士,還有像司馬徽和龐德公等這種非常出名的名士,對於諸葛亮的欣賞都是溢於言表的,足以證明諸葛亮的才華橫溢。

要知道他們在諸葛亮還沒出山的時候,就已經常常主動性的誇讚諸葛亮了,還有劉備廣納賢才的時候,還是徐庶這個名士推薦的,由此才有了「三顧茅廬」,徐庶對諸葛亮也是很是看重。

而說起諸葛亮尊敬的人物那就是龐德公了,當時東漢末年,龐德公在襄陽也是非常有名,同時作為一名隱士,諸葛亮對於龐德公也是跪拜有禮,情真意切地拜訪他,而「臥龍」之說,就是龐德公對年輕的諸葛亮的評價。

再說說諸葛亮本身的抱負,也是非比尋常,他對自己的好友直言他們可以做到刺史、郡守的高位,裡面就包括徐庶,但是對於他自己,卻沒有直接道明,這個志向非同一般的人物,只與「管仲」和「樂毅」相比,都是名相和名將。

在諸葛亮的想法當中,自己如果真的要出山,那一定是建立新政權,是首屈一指,當仁不讓的第一軍師,是必須被重用和專用的人物,所以「三顧茅廬」還真的夠格的。

諸葛亮是需要一個能夠讓自己盡情施展才能的地方,而這一點在諸葛亮赤壁之戰之前,去到東吳出使,說服劉備與孫權結盟的時候,孫權想留住諸葛亮結果婉拒的時候可以表現,諸葛亮承認孫權的領導能力,但是如果自己真的去了那裡,可能施展不了才能。

我們再看諸葛亮「有啥好豪橫」的,從《三國志》中專門記載,可以看到,雖然深居茅廬之地,但是諸葛亮一點也沒把局勢落下,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兩人的談天說地,就足以看出這位「臥龍先生」,人如其名。

第二點看他出山之後,也面臨著劉備大軍被曹操欺負得快要敗亡了,要是沒有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聯盟,怕是成不了「三足鼎立」,只能變成兩軍對壘了,也正因為赤壁之戰,讓曹軍大傷元氣,原本勢頭很猛的曹阿瞞嘗盡了苦頭。

而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也是一展自己的抱負,讓蜀地發現穩定,同時《出師表》堪稱一絕佳作,成為永垂不朽的名作。

結語

就以此上列舉的例子來說,諸葛亮的種種表現,出於他的實力背景,異於常人的天賦與抱負,還有全身心施展抱負,絕對是非常出色的。

但是出山,本身也是諸葛亮的志向,「三顧茅廬」而出山,也是不得不為的。

相關焦點

  • 若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會在隆中虛度一生嗎
    諸葛亮的叔父去世之後,諸葛亮在襄陽隆中隱居,沒有任何跡象顯示諸葛亮出身「布衣百姓」,因為諸葛亮從來也沒有為生活擔憂過,還要養活一個弟弟和兩個姐姐,錢從哪裡來?說是在隆中耕種田地,實際上大多數時候是讀書、雲遊四海、結交當地的名士豪族,看看諸葛亮的朋友圈和關係網也會知道,諸葛亮的出身絕不低微,相反還非常尊貴。
  • 論提升身價:管仲拜相齊桓公齋戒三日,諸葛亮出山劉備三顧茅廬
    鮑叔牙和管仲是知己,知道管仲的心思,就讓齊桓公拜管仲為相,並舉行拜相儀式。齊桓公十分信任鮑叔牙,他本來是想讓鮑叔牙做自己的丞相。但是鮑叔牙堅決不受,並表示,管仲之才,十倍於自己。雖然,鮑叔牙有些誇張和謙虛,但是管仲之才在鮑叔牙之上也確實不假。齊桓公見鮑叔牙如此推薦管仲,也就同意採用當時的最高禮儀來請管仲做丞相。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是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
    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足智多謀還有他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之事深深的吸引到了劉備,而劉備也是愛才惜才,願意放下身段去求得諸葛亮的幫助,這個故事因為二人這樣,更加的深人人心。但是歷史上因為這段故事也有了不少的爭論,有些學者認為是劉備三次關顧諸葛亮,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是諸葛亮自己知道自己的才能所以自己推薦了自己。所以這個歷史問題也一直爭論至今。但事實到底是怎樣?
  • 《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真的只是諸葛亮對劉備的考驗
    「三顧茅廬」長期以來都被後世讀者解讀為求賢若渴的佳話,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很有問題的見地。我們看看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的真實狀態是什麼。被曹操於新野擊潰,率領不足一千人的殘餘部隊南下繼續投奔劉表,猶如喪家之犬。
  • 劉備一生中最後悔的事: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卻錯失一位高人
    劉備於是根據線索,謙卑去求取人才,這就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三次到隆中請他的故事。 於是,劉備就去見諸葛亮,結果頭兩次諸葛亮都沒有見到諸葛亮,失望中歸去,遇到了一個器宇軒昂,相貌堂堂的人,劉備心中一驚,莫非此人就是傳說中的諸葛亮,於是趕緊迎上去主動失禮。原來,這人不是諸葛亮,而是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州平知道了劉備的來意後,哈哈一笑,不置可否,劉備虔誠求教復興漢室的方法,崔州平風輕雲淡的回答大漢氣數已經盡了,天命不可違,這話劉備可不愛聽,兩人也就此別過。
  • 劉備為得諸葛亮三顧茅廬,曹操和孫權願意這樣做嗎?
    劉備三顧茅廬不管是在《三國演義》還是在別的著作中都有寫到,其出處是諸葛亮在北伐前期給後主劉嬋寫的《出師表》中寫到了劉備為了請自己出山,三次到草廬來找諸葛亮的事情。對於這件事諸葛亮感激涕零,為了報答先主劉備對自己的厚愛,願意幫助劉備實現漢室復興的宏圖偉業的這麼一個事情。
  • 三國諸葛亮那麼厲害,為什麼曹操不登門請他出山?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他真的只是一個在鄉下農村種田的年輕人。那一年,是207年。劉備已經47歲(虛歲),諸葛亮才27歲。當時,諸葛亮隱居在荊州隆中,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雖然諸葛亮以管仲、樂毅自居,可除了幾個好朋友外,周邊的人都對他不屑一顧(時人莫之許也)。這就是說,諸葛亮根本就沒啥名氣。就算有,也只是局限在荊州。
  • 劉備為何能得到關羽、張飛、趙雲和諸葛亮加盟?三張圖帶你看懂
    有人說關羽是個賣棗的,張飛是個殺豬的,趙雲是常山土匪,諸葛亮是個村夫,他們為何就能名揚天下呢關羽賣棗是電視裡演的,張飛殺豬是三國演義裡寫的,趙雲是常山土匪不知道誰說的,諸葛亮種菜、劉備販履織席這才是歷史上記載的。
  • 諸葛亮為三國頂尖人才 曹操為何不邀他出山呢
    三顧茅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體現了劉備對人才的渴望。但是看完這段故事後,小編一直有一個疑問,曹操是有名的求賢若渴,為何沒有去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呢?諸葛亮當時年齡很小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才27歲。而諸葛亮去荊州的時候,年僅16歲。諸葛亮當時只是個小孩子,不出山是很正常的。諸葛亮當時的年齡很小,曹操又有什麼理由邀請他出山呢?
  • 三國演義: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老版哭的自然,看到新版:你哭早了
    電視劇《三國演義》十分精彩,這部劇中的情節也讓我們印象深刻,比如「三顧茅廬」一直是傳誦至今的一段佳話,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一段吧!劉備在打拼事業的進程中一直鬱郁不得志,甚至被人打得連安身之地都沒有,於是他深刻的明白,想要成功必須有高人相助,在水鏡先生的引導之下,他聽說了諸葛亮的名字,於是就有了後面三顧茅廬的故事!
  • 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諸葛亮,隱居深山便有《隆中對》,真乃奇才!
    黃巾起義爆發後,越來越多的英雄加入這亂局之中,都希望能在這一時期嶄露頭角,未來走向仕途升官發財。而在那一時期,人們了解最多的便是劉備、曹操、諸葛亮等人。很多人將諸葛亮稱之為神人,最初他是在深山之中隱居,但他的名聲卻很高。那時劉備是一個沒有任何勢力之人,為了能夠光復漢室,他廣納賢才。
  • 為什麼三國時期,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而不是其他人
    在三國時期,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的諸葛亮,最後諸葛亮一直在劉備身邊輔佐他,幫助他拿下了很多戰績,諸葛亮的聰明過人,神機妙算也是很多人都羨慕的。那麼,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想,為什麼當時是劉備去請諸葛亮,而不是曹操去請諸葛亮,如果說曹操請出了諸葛亮,並且一直跟在自己的身邊,憑藉兩人的智慧和才能一定可以統一天下的,為什麼曹操沒有這樣做,而是劉備去請諸葛亮出山的呢?
  • 三國中,水鏡先生明知漢朝氣數已盡,為何還把諸葛亮舉薦給劉備?
    水鏡先生司馬徽確實是一個很有能耐的隱士,他看遍紅塵,超脫於天下,已經知道漢室將亡,不可逆轉,而且他本人也並不想再參與這天下紛爭之中去了。不過他雖然不想捲入紅塵,卻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攪動了天下大勢!那麼水鏡先生明知漢朝大勢已去,為何還要舉薦諸葛亮給劉備呢?
  • 諸葛亮料事如神,卻為何沒能幫助劉備一統天下?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素來料事如神,讓敵人聞風喪膽。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從一開始實力薄弱的的隊伍,一點點發展壯大,而且還一次次以少勝多,取得了荊州、益州。漢中等地。可就是這樣一位大人物,卻為何沒能幫助劉備一統天下,光復漢室呢?
  • 諸葛亮真的聰明?《出師表》是誰寫的?解密真實的「三顧茅廬」
    而此時,劉備還在新野,縷縷挫敗,正急於找一個謀士來幫自己出謀劃策,當時有一個叫徐庶的人向他推薦了諸葛亮。於是,中國歷史上就上演了名垂千古的經典故事——三顧茅廬。「三顧茅廬」的真相《三國演義》中為了突顯劉備的禮賢下士、求才若渴,以及諸葛亮的超凡脫俗和高尚情操,濃墨重彩地大篇幅講述了劉備三登諸葛之門,諸葛亮被感動,道出了舉世聞名的《隆中對》,為劉備作出了立足荊州西進蜀川,繼而三分天下的謀略。同時答案出山輔佐劉備爭奪天下。而史料中對於此事的記載卻寥寥數字,「凡三往,乃見」。
  • 當年水鏡先生為何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而不是自己的侄兒司馬懿?
    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原因 那麼水鏡先生司馬徽為何會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呢? 因為司馬徽對漢室是有著特殊的感情的,司馬徽家族世代為漢室效力,儘管漢室無望興復就,但是司馬徽心中卻不希望漢室滅絕,而劉備一直以匡扶漢室為目標,便是他看重的。所以他才將自己得意的學生推薦給劉備。
  • 劉備諸葛亮為何在《三國演義》中形象非常正面?
    劉關張三結義情誼感天動地,三顧茅廬也是人情之重作為《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先生本身就對劉備和諸葛亮進行了非常正面的描繪,尤其是桃園三結義也讓我們真正地認識到大哥三弟的友情。作為素不相識的三人為了共同的目標結義為兄弟,並一起出生入死永不背叛這本身就很正面,更何況關公在小說中的形象近乎完美,以至於被後世尊稱為武財神,因此劉備等人受人喜歡也就不足為奇了。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三人一起放下架子三顧茅廬也是給足了諸葛亮面子,當然諸葛亮出山之後也是幫助劉備實現了三分天下取其一的目標,建立起了蜀漢政權。
  • 看看姜維那句臨終遺言,就明白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連吃敗仗!
    自桃園三結義後,劉備正式開始打天下,從一個織席販履的小人物,逐漸成為一方諸侯,直到稱為蜀漢皇帝,這一路走來,諸葛亮可謂勞苦功高。諸葛亮早年雖然隱居,但卻自比管仲樂毅,心中已瞭然天下大事,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出山輔佐劉備。可以說劉備是在得到了諸葛亮之後,事業發展才走上了正途。
  • 諸葛亮出山前,劉備為何一直打敗仗,水鏡先生司馬徽說出了真相
    在諸葛亮出山前,劉備手下的文臣武將還是有的,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羽、張飛、趙雲之流,要說劉備的實力,這一點也不差,可是他卻幾乎沒有勝仗的記錄。直到遇到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說出了真相,在原著中,劉備為何在諸葛亮出山之前一直打敗仗,其實有詳細的說明,只不過沒有讀過原著的人不知道而已。
  • 蜀漢王朝霸主劉備,為何作戰不帶諸葛亮?毛主席一語道破
    而諸葛亮一出山就來了一個大手筆,火燒博望,展現出了他過人的軍事才能,因此劉備在很多事情上都要詢問諸葛亮的意見,而在歷史記載中,在諸葛亮跟隨劉備以後,多數是留在後方鎮守的,雖然他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和官職,但很少有上戰場的機會,也就是說:在劉備去世之前,諸葛亮是沒有什麼獨立帶兵的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