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會在隆中虛度一生嗎

2020-12-05 石頭訴歷史

諸葛亮自己曾在《出師表》中說道: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北伐前上給皇帝劉禪的一份表文,這篇文章詳細地闡述了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以有在北伐期間希望劉禪能夠做一個遠離小人、親近君子的皇帝,這一封臣子上給皇帝的正式公文,是一封非常嚴肅的文章,所以有人認為諸葛亮原本只是想在亂世中保全性命,而不是想在諸侯中聞名。

但是,諸葛亮所謂的「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是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的一種謙虛說法,因為同樣是出師表中,諸葛亮說自己出身卑微,見識短淺,是劉備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去請教對天下時局的看法,這就是著名的「三顧茅廬」。

諸葛亮出身卑微嗎?

當然不是。諸葛亮出自徐州琅邪郡的一個官宦之家,是標準的士族,也可以理解為世代為官的大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擔任過泰山郡丞,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擔任過司隸校尉,這就是官宦之家,只是因為父母親去世得早,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襄陽。

諸葛亮的叔父去世之後,諸葛亮在襄陽隆中隱居,沒有任何跡象顯示諸葛亮出身「布衣百姓」,因為諸葛亮從來也沒有為生活擔憂過,還要養活一個弟弟和兩個姐姐,錢從哪裡來?說是在隆中耕種田地,實際上大多數時候是讀書、雲遊四海、結交當地的名士豪族,看看諸葛亮的朋友圈和關係網也會知道,諸葛亮的出身絕不低微,相反還非常尊貴。

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襄陽名門望族蒯祺,蒯祺與蒯通、蒯良是同族兄弟,蒯通、蒯良是助劉表定荊州的人,諸葛亮的二姐退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山民是龐統的堂兄,諸葛亮娶了荊州名士黃承彥的女兒為妻,黃承彥與劉表是連襟,兩人的妻子是親姐妹。

一個出身低微的諸葛亮能有這麼強大的關係網嗎?當然不可能,這足以說明諸葛亮在荊州就是個豪族名士,當時的聯姻一般是身份地位相等才能聯姻。所以諸葛亮說自己出身卑微、見識短淺那都是謙虛的說法,諸葛亮明明一個博覽群書、見多識廣的人才怎麼可能見識短淺呢?

若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會在隆中虛度一生嗎?

答案是:絕對不可能。劉備如果不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也會主動出山,至於會選擇投靠誰,那只能是當時的情況來決定,但投靠劉備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再回到劉備三顧茅廬請教諸葛亮,並請其出山這事上來。劉備找到諸葛亮,然後諸葛亮就為劉備提出了《隆中對》戰略,也就是據有荊州、益州,東邊與孫權聯合,南邊、西邊安撫蠻夷,將內部治理好,然後在天下有變化的時候,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大軍北伐。

《隆中對》的戰略包含的內容和知識點相當多,在東漢末年那樣一個信息閉塞的時代,如果不能掌握天下的局勢,又如何能提出戰略,如果不能了解荊州、益州、孫權、曹操以及整個天下的情況,又如何能夠提出具體對待的戰略,這是需要一個長期搜集信息和情報,長期研究的結果,至少要好幾年才能完成這麼一個戰略。

所以諸葛亮儘管隱居在隆中,其實並沒有閒著,一直在利用關係網和朋友圈了解天下形勢,他的關係網上面說過了,甚至和荊州最高長官劉表都攀上親戚,諸葛亮的朋友圈也大多都是名士,比如司馬徽(水鏡先生)、黃承彥(沔南名士)、徐庶、石韜、孟建、崔鈞等,這些人都算是當時的名士。

換句話說,諸葛亮在沒有出山之前,就已經一直在做出山後的準備工作了,隆中對就是證據,諸葛亮花了大量的時間做出了這麼一個戰略,當然是為出山做準備的,如果需要隱居,幹嘛費這麼大工夫弄什麼統一天下的戰略,直接在家裡耕地讀書不就行了。

再就是諸葛亮在荊州編織和建議的關係網,也是為日後的出山做準備的,日後如果要建立政權,就需要相當多的人才和關係,這也是為日後做準備的,如果想要隱居,只要交幾個好友就行了,何必交這些名士和權貴呢?這些都是諸葛亮在為出山做準備的,他是時刻準備著,只是碰巧遇到劉備三顧茅廬而已。

說得更直接一點就是:諸葛亮自比管仲和樂毅,管仲是輔佐齊桓公建立霸業的國相,樂毅是為燕國攻滅齊國僅剩下三座城池的名將,一個是名相,一個是名將,諸葛亮這是把自己將來定位為「出相入將」,這能在隱居中建立嗎?不能,只能靠出山建立

所以,諸葛亮絕對不會虛度一生,他是一定要出山建功立業的,成為輔佐帝王的將相人物,這是諸葛亮一生的理想,沒有理想怎麼能成就大業呢?就算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也會自己創造條件,讓劉備請他出來,或者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再為他出謀劃策,建立功業,這是諸葛亮一生的宿命。

另外,劉備之所以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不就是諸葛亮的好友徐庶以及龐德公、司馬徽等人大力向劉備推薦的,他們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當然是因為諸葛亮想要出山,從某種意義上說,三顧茅廬其實是諸葛亮自己策劃的。

相關焦點

  • 劉備一生中最後悔的事: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卻錯失一位高人
    劉備於是根據線索,謙卑去求取人才,這就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三次到隆中請他的故事。 當時,諸葛亮躬耕隴畝,也就是在隆中過著親自耕田的生活。但是,他的才智過人早就名聲在外。
  • 劉備為得諸葛亮三顧茅廬,曹操和孫權願意這樣做嗎?
    劉備為得諸葛亮三顧茅廬,曹操和孫權會願意這樣做嗎?答案是不會,即使聽說諸葛亮有這樣的名氣,但是也不會屈尊去拜訪這位沒有實戰的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不管是在《三國演義》還是在別的著作中都有寫到,其出處是諸葛亮在北伐前期給後主劉嬋寫的《出師表》中寫到了劉備為了請自己出山,三次到草廬來找諸葛亮的事情。對於這件事諸葛亮感激涕零,為了報答先主劉備對自己的厚愛,願意幫助劉備實現漢室復興的宏圖偉業的這麼一個事情。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是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
    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足智多謀還有他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之事深深的吸引到了劉備,而劉備也是愛才惜才,願意放下身段去求得諸葛亮的幫助,這個故事因為二人這樣,更加的深人人心。但是歷史上因為這段故事也有了不少的爭論,有些學者認為是劉備三次關顧諸葛亮,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是諸葛亮自己知道自己的才能所以自己推薦了自己。所以這個歷史問題也一直爭論至今。但事實到底是怎樣?
  • 諸葛亮在隆中為出仕做著哪些你不知道的動作
    上回說到諸葛亮來到了隆中隱居據說他在隱居生活很是feresstyle!種種田、看看花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音樂製作人!據說當時流行的音樂:梁父吟就是他的做作品!諸葛說是隱居其實真實中的隆中並不閉塞隆中是交通便利、信息發達再加上他強大的上流社會朋友圈外頭幹啥他都知道這就是為啥諸葛亮能夠隱居隆中並且還能夠知曉天下的事的主要原因。天下事亂糟糟比如他未來的老闆大耳朵劉備從創業輕年熬到創業中年還帶著兩個拖油瓶的兄弟顛沛流離根基不穩天天饞別人的地盤饞得不行!
  • 《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真的只是諸葛亮對劉備的考驗
    所以劉備三顧茅廬,真的只是諸葛亮對劉備的考驗麼?其一,當時的時代大背景決定了,劉備三顧諸葛亮是一項必然要完成的任務。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軍閥混戰。由此推論,「三顧茅廬」不但跟諸葛亮考驗劉備的「真誠度」扯不上關係,甚至連禮賢下士都算不上。要知道,這時的劉備已經落魄到「上無片瓦蓋頂,下無立錐之地」的地步,他有什麼資本去禮賢下士。禮賢下士都是那種雙方一高一低,或者至少應該身份平等的存在。
  • 為何諸葛亮能被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山?看看他社會背景就知道
    許多人對於《三國演義》小說中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表示不以為意,甚至對此產生了猜忌,怎麼說劉備也是一名比較有名的人了,諸葛亮哪來的魅力讓他三次請出山呢?年紀輕輕,便有了「臥龍」稱號,諸葛亮的實力和名氣都被遠揚在外,卻居住在山林之間做一位隱士,這讓劉備受到啟發,想要廣納賢才,自然而然想到了這位人物,可是請出山之路任重道遠,我們看諸葛亮為什麼這麼難請有這麼大的「架子」。
  • 隆中風景名勝區,諸葛亮的隱居之地,去過的都是湖北人
    從網絡上搜索諸葛亮的生平,偶然發現他的故鄉就在隆中,坐落於湖北襄陽市,距離我不過兩個小時的路程,懷揣著對諸葛亮的敬仰,我踏上了前往隆中風景名勝區的旅程。不止我,王安石、蘇軾等眾多名人都曾到過那裡,去隆中看一看諸葛亮曾居住過的竹籬笆草廬,在那裡想像一下劉備三顧茅廬的場景,體會他們惺惺相惜、亦君臣、亦友人的情感。
  • 論提升身價:管仲拜相齊桓公齋戒三日,諸葛亮出山劉備三顧茅廬
    (齊桓公)諸葛亮出山——早有打算,就等劉備三顧茅廬 諸葛亮也是歷史中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諸葛亮)劉備還沒有找上門時,他已經學習了治國之道,熟讀兵法。但是他不能親自去找劉備,因為容易得到的東西人們往往不懂得欣賞和珍惜。
  • 託孤的意義: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情誼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說文解物】,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典故可謂是家喻戶曉的,《隆中對》裡三分天下的政治構想在後來多年的南徵北伐過程中一一實現。這可以說是諸葛亮與劉備之後幾十年君臣情誼的起點。劉備自己也曾言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 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諸葛亮,隱居深山便有《隆中對》,真乃奇才!
    而在那一時期,人們了解最多的便是劉備、曹操、諸葛亮等人。很多人將諸葛亮稱之為神人,最初他是在深山之中隱居,但他的名聲卻很高。那時劉備是一個沒有任何勢力之人,為了能夠光復漢室,他廣納賢才。之後他便得知有一位神人名字叫諸葛亮,所以作為漢室的後代,他不惜降下身份,三顧茅廬,讓他下山相助。
  • 【十省自駕】古隆中景區|隆中|六角井|三顧堂|劉備|古隆中景區|...
    6/隆中六角井是諸葛亮當年隱居隆中時生活用水井。自諸葛亮離開隆中之後,隆中在歷史上曾經歷了幾次比較嚴重的破壞,而諸葛亮出山後唯一保留下來的有關他生活的遺蹟,就只有這口諸葛亮當年在此居住時用過的生活用水井—六角井,這口井也可以說是隆中的鎮山之寶。
  • 劉備臨終前讓諸葛亮取而代之,諸葛亮如果答應會怎樣?
    自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隨之出山。諸葛亮確實有能耐,很快就得到了劉備的絕對信任。劉備在諸葛亮等人的幫助下,最終得以成建立蜀漢政權。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關羽被東吳擒殺,劉備為給其報仇,就興兵伐吳,結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
  • 諸葛亮哪裡人 諸葛亮是哪裡人
    相信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吧,裡面的諸葛亮一定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算沒看過《三國演義》的應該也聽說過諸葛亮這個人,當初劉備「三顧」孔明,君臣草廬對策,乃千古之佳話。那麼諸葛亮哪裡人呢?
  • 諸葛亮輔佐劉備所追求的是什麼?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劉備親自出馬三次才見到了諸葛亮,看得出人才對於他的重要性,當然這也體現了劉備陣營人才的匱乏,面對劉備求賢若渴,諸葛亮在隆中一番「三分天下」的論述,也為劉備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那麼諸葛亮願意出山輔佐劉備,他追求的究竟是什麼呢?
  • 諸葛亮真的聰明?《出師表》是誰寫的?解密真實的「三顧茅廬」
    而此時,劉備還在新野,縷縷挫敗,正急於找一個謀士來幫自己出謀劃策,當時有一個叫徐庶的人向他推薦了諸葛亮。於是,中國歷史上就上演了名垂千古的經典故事——三顧茅廬。然而,歷史上真實的三國格局顯然不是一個文人「神機妙算」算出來的,諸葛亮的政績也不會像小說裡面描述的那麼豐滿。諸葛亮出道以後在劉備身邊僅僅是一個謀士,根本沒有機會參與到軍務大事,小說中很多奇謀故事要么子虛烏有,要麼張冠李戴反正都給了諸葛亮。劉備立足荊州以後開始西進,卻沒有帶上諸葛亮,而是帶著軍師龐統一同前去,諸葛亮被安排在後方協調糧草。
  • 三國諸葛亮那麼厲害,為什麼曹操不登門請他出山?
    綜合而論,諸葛亮簡直就是以一己之力,強行為蜀漢政權續命了40年。在這裡我們設想一下,如果請諸葛亮出山的是曹操而不是劉備,那麼諸葛亮和曹操強強聯手,再加上曹魏強大的實力,豈不是很快就能統一天下?曹操為什麼不在劉備之前就把諸葛亮請出山呢?
  • 為什麼三國時期,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而不是其他人
    在三國時期,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的諸葛亮,最後諸葛亮一直在劉備身邊輔佐他,幫助他拿下了很多戰績,諸葛亮的聰明過人,神機妙算也是很多人都羨慕的。那麼,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想,為什麼當時是劉備去請諸葛亮,而不是曹操去請諸葛亮,如果說曹操請出了諸葛亮,並且一直跟在自己的身邊,憑藉兩人的智慧和才能一定可以統一天下的,為什麼曹操沒有這樣做,而是劉備去請諸葛亮出山的呢?
  • 劉備諸葛亮為何在《三國演義》中形象非常正面?
    劉關張三結義情誼感天動地,三顧茅廬也是人情之重作為《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先生本身就對劉備和諸葛亮進行了非常正面的描繪,尤其是桃園三結義也讓我們真正地認識到大哥三弟的友情。作為素不相識的三人為了共同的目標結義為兄弟,並一起出生入死永不背叛這本身就很正面,更何況關公在小說中的形象近乎完美,以至於被後世尊稱為武財神,因此劉備等人受人喜歡也就不足為奇了。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三人一起放下架子三顧茅廬也是給足了諸葛亮面子,當然諸葛亮出山之後也是幫助劉備實現了三分天下取其一的目標,建立起了蜀漢政權。
  • 司馬懿的評價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
    自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感動而出山,到北伐途中病死於五丈原,諸葛亮的一生既傳奇卻又無奈。正如司馬懿的評價「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這句話很好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但是,諸葛亮卻是一個失敗的投資者。諸葛亮投資劉備生意,耗費了一生心血,兢兢業業,不但看不到應有收益,也無法實現統一天下目標,結果還搭上了自己的命。當時諸葛亮的這筆投資,絕對是個賠本投資,如果諸葛亮投效曹操或孫權,或許將是不同的結局。
  • 三國中,水鏡先生明知漢朝氣數已盡,為何還把諸葛亮舉薦給劉備?
    不過他雖然不想捲入紅塵,卻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攪動了天下大勢!那麼水鏡先生明知漢朝大勢已去,為何還要舉薦諸葛亮給劉備呢?其實這裡面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水鏡先生看好劉備劉備這個人,雖然起點低,但是他很會做人,人品過關,在天下闖入了仁義之名。很多人都對劉備觀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