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自己曾在《出師表》中說道: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北伐前上給皇帝劉禪的一份表文,這篇文章詳細地闡述了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以有在北伐期間希望劉禪能夠做一個遠離小人、親近君子的皇帝,這一封臣子上給皇帝的正式公文,是一封非常嚴肅的文章,所以有人認為諸葛亮原本只是想在亂世中保全性命,而不是想在諸侯中聞名。
但是,諸葛亮所謂的「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是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的一種謙虛說法,因為同樣是出師表中,諸葛亮說自己出身卑微,見識短淺,是劉備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去請教對天下時局的看法,這就是著名的「三顧茅廬」。
諸葛亮出身卑微嗎?
當然不是。諸葛亮出自徐州琅邪郡的一個官宦之家,是標準的士族,也可以理解為世代為官的大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擔任過泰山郡丞,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擔任過司隸校尉,這就是官宦之家,只是因為父母親去世得早,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襄陽。
諸葛亮的叔父去世之後,諸葛亮在襄陽隆中隱居,沒有任何跡象顯示諸葛亮出身「布衣百姓」,因為諸葛亮從來也沒有為生活擔憂過,還要養活一個弟弟和兩個姐姐,錢從哪裡來?說是在隆中耕種田地,實際上大多數時候是讀書、雲遊四海、結交當地的名士豪族,看看諸葛亮的朋友圈和關係網也會知道,諸葛亮的出身絕不低微,相反還非常尊貴。
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襄陽名門望族蒯祺,蒯祺與蒯通、蒯良是同族兄弟,蒯通、蒯良是助劉表定荊州的人,諸葛亮的二姐退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山民是龐統的堂兄,諸葛亮娶了荊州名士黃承彥的女兒為妻,黃承彥與劉表是連襟,兩人的妻子是親姐妹。
一個出身低微的諸葛亮能有這麼強大的關係網嗎?當然不可能,這足以說明諸葛亮在荊州就是個豪族名士,當時的聯姻一般是身份地位相等才能聯姻。所以諸葛亮說自己出身卑微、見識短淺那都是謙虛的說法,諸葛亮明明一個博覽群書、見多識廣的人才怎麼可能見識短淺呢?
若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會在隆中虛度一生嗎?
答案是:絕對不可能。劉備如果不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也會主動出山,至於會選擇投靠誰,那只能是當時的情況來決定,但投靠劉備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再回到劉備三顧茅廬請教諸葛亮,並請其出山這事上來。劉備找到諸葛亮,然後諸葛亮就為劉備提出了《隆中對》戰略,也就是據有荊州、益州,東邊與孫權聯合,南邊、西邊安撫蠻夷,將內部治理好,然後在天下有變化的時候,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大軍北伐。
《隆中對》的戰略包含的內容和知識點相當多,在東漢末年那樣一個信息閉塞的時代,如果不能掌握天下的局勢,又如何能提出戰略,如果不能了解荊州、益州、孫權、曹操以及整個天下的情況,又如何能夠提出具體對待的戰略,這是需要一個長期搜集信息和情報,長期研究的結果,至少要好幾年才能完成這麼一個戰略。
所以諸葛亮儘管隱居在隆中,其實並沒有閒著,一直在利用關係網和朋友圈了解天下形勢,他的關係網上面說過了,甚至和荊州最高長官劉表都攀上親戚,諸葛亮的朋友圈也大多都是名士,比如司馬徽(水鏡先生)、黃承彥(沔南名士)、徐庶、石韜、孟建、崔鈞等,這些人都算是當時的名士。
換句話說,諸葛亮在沒有出山之前,就已經一直在做出山後的準備工作了,隆中對就是證據,諸葛亮花了大量的時間做出了這麼一個戰略,當然是為出山做準備的,如果需要隱居,幹嘛費這麼大工夫弄什麼統一天下的戰略,直接在家裡耕地讀書不就行了。
再就是諸葛亮在荊州編織和建議的關係網,也是為日後的出山做準備的,日後如果要建立政權,就需要相當多的人才和關係,這也是為日後做準備的,如果想要隱居,只要交幾個好友就行了,何必交這些名士和權貴呢?這些都是諸葛亮在為出山做準備的,他是時刻準備著,只是碰巧遇到劉備三顧茅廬而已。
說得更直接一點就是:諸葛亮自比管仲和樂毅,管仲是輔佐齊桓公建立霸業的國相,樂毅是為燕國攻滅齊國僅剩下三座城池的名將,一個是名相,一個是名將,諸葛亮這是把自己將來定位為「出相入將」,這能在隱居中建立嗎?不能,只能靠出山建立。
所以,諸葛亮絕對不會虛度一生,他是一定要出山建功立業的,成為輔佐帝王的將相人物,這是諸葛亮一生的理想,沒有理想怎麼能成就大業呢?就算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也會自己創造條件,讓劉備請他出來,或者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再為他出謀劃策,建立功業,這是諸葛亮一生的宿命。
另外,劉備之所以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不就是諸葛亮的好友徐庶以及龐德公、司馬徽等人大力向劉備推薦的,他們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當然是因為諸葛亮想要出山,從某種意義上說,三顧茅廬其實是諸葛亮自己策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