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感動而出山,到北伐途中病死於五丈原,諸葛亮的一生既傳奇卻又無奈。正如司馬懿的評價「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這句話很好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
「志大而不見機」
諸葛亮志向遠大,胸懷天下,是個頗有遠見的戰略家,但不是一個合格的投資者。
作為戰略家,諸葛亮的隆中對整體戰略構想不錯,諸葛亮也幫劉備實現了這個構想,三分天下,並佔據了荊州,益州和漢中等地。
但是,諸葛亮卻是一個失敗的投資者。諸葛亮投資劉備生意,耗費了一生心血,兢兢業業,不但看不到應有收益,也無法實現統一天下目標,結果還搭上了自己的命。
當時諸葛亮的這筆投資,絕對是個賠本投資,如果諸葛亮投效曹操或孫權,或許將是不同的結局。
「多謀而少決」
諸葛亮一生中雖然巧謀層出不窮,但是卻不善於對事情進行決斷,諸葛亮是個非常難得的軍師輔助,但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主將。
諸葛亮剛出山,劉備釆用諸葛亮的計謀後如虎添翼,一改在北方常敗的禿勢,憑計制勝屢破曹操,取得了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等一系列戰役勝利。主要原因正是諸葛亮定位準確,做了擅長的軍師業務,諸葛亮提供了許多不錯的謀略,而決策是由主將劉備拍板。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開始全權負責蜀國的軍政,並把主將和軍師的活全攬在了自己手上,結果決策方面的失誤被放大。軍事上,雖然諸葛亮使用了許多神機妙計,但是蜀漢的屢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
可見諸葛亮做了主將後,對於自已的諸多計策,自己無法做出正確的抉擇,因此,北伐中有著許多精彩計謀,結果卻是蜀國沒有真正取勝過一次。
「好兵而無權」
三國鼎立時,從各方面實力上看明顯存在著蜀弱魏強,這種差異不但體現在社會經濟上,而且軍事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蜀國釆取防守,可能是比較好的選項,但是諸葛亮捨棄守勢,不斷大舉興兵北伐以攻伐守,以弱伐強。
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下,面對面直接作戰取勝的機會過於渺茫,除非兵出險招,才有可能出奇取勝。當年魏延向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謀,效仿之前的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由魏延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趕到長安,然後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同時諸葛亮帶大軍出斜谷進軍長安、潼關,最後兩軍會師於潼關。可是,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兇險,難以成功,棄而不用。
總而言之,三國諸葛亮一生為劉備的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正如司馬懿所評,由於諸葛亮自身的一些局限,終其一生也無法實現統一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