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明知關羽會放曹操,還讓他守華容道,其實是一石三鳥之計

2020-12-14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三國演義中的「關雲長於華容道義釋曹操」是一個經典的故事,講的是赤壁之戰後,曹操大敗逃走,諸葛亮分別派出趙雲、張飛、關羽把守各個要道,卻只要關羽把守華容道,而華容道就是曹操逃命的最後一道關口。

這麼重要的關口,卻讓關羽把守,要知道關羽曾經是曹操的部下,曹操對待關羽可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好得不得了,再加上關羽本人又是忠義之人,感覺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會放走曹操,卻偏偏把這個任務交給他,這不是明擺著就是諸葛亮要故意放走曹操嗎?

諸葛亮

那麼三國演義中,是如何交代這個故事呢?包括什麼深刻的意義?

其實諸葛亮讓關羽去守華容道,是一石三鳥之計,有三個重大目的:

第一個目的:曹操不能死,既然不能死,總得找個人放了曹操,這是基於蜀漢的政治利益決定的

首先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曾經夜觀天象,發現曹操還沒有到死的時候,這是天象決定的,古人是很相信這一套的,所以諸葛亮派出的三路堵截曹操的大軍都是做做樣子,比較明顯的還有趙雲, 趙雲攔截曹操時,曹操派出徐晃與張郃戰趙雲,自己突圍而去,而趙子龍看到曹操逃走了,也不來追趕,只顧著搶奪曹操大軍丟下的旗幟。

關羽

難道旗幟比曹操還重要嗎?當然不是了,因為在戰前,諸葛亮就交代了,不要傷害曹操的性命,設法讓曹操逃走,但又不能表現得太過放水,以免讓東吳的人知道,所以趙雲就專門搶旗幟,而不抓曹操。

除了諸葛亮觀察天象如此,在三國演義中,從當時的政治形勢出發,曹操也不能死,因為孫權和劉備的聯盟是曹操促成的,曹操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勢力,佔據天下八個州,比孫權和劉備的實力加起來還要強,孫權和劉備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結果成聯盟共同對抗曹操,所以曹操在世一天,孫權與劉備就會聯盟一天。

火燒赤壁

一旦曹操去世,北方就會重新陷入混亂,北方一混亂,南方就會趁機發展壯大,孫權就絕對不會跟劉備再聯盟,反而會趁機奪取荊州的地盤,當時劉備的實力完全不如孫權,如果曹操被殺,北方就忙著內鬥,那南方的孫權也會趁此機會滅了劉備,擴張勢力,諸葛亮要等到蜀漢的實力壯大後,能跟東吳孫權相抗衡,才能殺曹操,反之,則不能殺曹操,曹操活下來對蜀漢來說,是利大於弊。

並且諸葛亮也跟劉備明確說明了,曹操不會死,既然不會死,所以諸葛亮把放曹操這個人情交給關羽去做,也就是諸葛亮的第二個目的。

第二個目的:讓關羽放了曹操,等於是讓關羽還了曹操人情,兩不相欠

關羽是天下義士,忠勇無雙,恩怨分明,誰如果給了關羽恩情,關羽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非得報答對方才會心甘情願,在整個三國演義中,對關羽有恩情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劉備,另一個就是曹操。

關羽與曹操

關羽投降曹操那會,曹操對關羽非常好,送錢財、送美女、送赤兔馬、封官晉爵,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關羽離開曹操時,曹操還送關羽錦袍與黃金,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不定派張遼送過關文書,而關羽報答曹操的方式就是斬顏良、誅文丑。

如果關羽斬顏良、誅文丑算是還了曹操前面的恩情的話,那關羽殺了曹操手下那麼多將領,曹操都沒有追究關羽,這明顯就是關羽欠了曹操人情,這就讓關羽始終有一個疙瘩在這裡,無法釋懷,諸葛亮算準了關羽這次會在華容道放走曹操,於是專門讓關羽守華容道,讓關羽放走曹操,這樣的話,關羽就不欠曹操人情。

還清了人情,如果下一次在戰場上遇到,那就不能談恩情了,而是要動真格了,這也是後來關羽北伐襄樊時沒有手下留情的原因,因為兩不相欠,關羽就能用盡全力攻打曹操,這也是諸葛亮的一個目的。

關羽放曹操

第三個目的:諸葛亮誘使關羽在守華容道之前,立下軍令狀,後來又沒有殺關羽,等於是讓關羽欠了諸葛亮人情,方便管理關羽

赤壁之戰的時候,諸葛亮才剛剛加入劉備沒多久,劉備在三顧茅廬時,與諸葛亮談的話多了,關羽、張飛都會不滿意,這就像女人吃醋一樣,劉備原來只跟關羽和張飛有深厚的感情,現在多了個諸葛亮,讓關羽和張飛很不適合,雖然他倆不高興,但在劉備壓力下,也不能說什麼,但是關羽和張飛總是變著戲法抗拒諸葛亮的命令。

尤其是關羽,經常對諸葛亮不服氣,因為關羽是對士卒非常好,對士大夫和貴族卻非常看不起,諸葛亮也是士大夫,所以也被關羽看不起,所以,諸葛亮得治理一下關羽,但又不能弄得很明顯,所以諸葛亮在讓關羽守華容道時,故意激怒關羽,設法讓關羽立下軍令狀。

曹操與關羽

關羽一立下軍令狀,就上了諸葛亮的當了,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會放了曹操,所以故意引誘關羽立下軍令狀,然後再故意赦免關羽,這樣的話,關羽欠了諸葛亮一條命了,因為違反軍令狀是要被殺頭的,諸葛亮故意放了關羽,這就等於關羽欠了諸葛亮一個天大的人情。

關羽再也無法看不起諸葛亮,也沒法給諸葛亮臉色看,諸葛亮利用計謀抓住了關羽的弱點,關羽今後就得服服貼貼地聽從諸葛亮的安排,而不能有任何抗拒,因為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欠人家的心服,關羽從此以後就完全服從了諸葛亮。

這就是諸葛亮故意安排關羽守華容道的三個目的,也是諸葛亮利用關羽達到的一石三鳥之計,不可謂不高明。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明知關羽重義氣,為何還最終讓他守華容道?
    只要是三國迷,必然對華容道這一節念念不忘,殺曹操的大好機會,就被如此浪費了。如果把關羽和張飛對調一下,曹操必死無疑,哪有後面這些事情。其實,這是諸葛亮刻意為之。按照諸葛亮的話來說,現在的劉備不過兩萬軍隊,其中一萬還是劉琦的江夏軍。曹操、孫權、劉備三股勢力之間,劉備最弱。所以,曹操絕對不能死!如果此時殺了曹操,有兩種結果。
  • 諸葛亮明知道曹操必走華容道,為何還讓關羽去?看看諸葛亮的用心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話題是——諸葛亮明知道曹操必走華容道,為何還讓關羽去?看看諸葛亮的用心。 不過本文今天帶領大家探討的話題是:諸葛亮既然知道曹操必走華容道,為什麼還讓關羽去華容道伏擊呢?
  • 明知曹操必走華容道,諸葛亮為何不派張飛或趙雲去截,而是派關羽
    孔明笑道:「雲長有何不可怪之處?今日逢大敵,軍師不用!」一人慾煩腳底下將一條最緊要的隘口堵上,怎奈有違,又不敢教,雲長曰:「有違呢?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當有一份報答。今天操兵敗,必走華容道;若令足下,必放他過去。所以不敢教,」雲長說:「好軍師!這一天,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斬顏良,斬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給他。
  • 徐庶能指揮關羽,諸葛亮為何不能指揮關羽?原因其實大家都能想到
    這些年來,劉備可以說是白手起家,沒有用兵能力,徐庶也就在208年曹操南下的時候出了點洋相。徐庶能指揮關羽,諸葛亮為何不能指揮關羽?徐庶是文武雙全,年輕的時候就是兇手。但在殺人犯之後,關羽逃走了,一直沒有被抓獲;而最後徐庶被抓,遊街示眾,鄉親們覺得徐庶這個人很仗義,沒有人說出他的真名,徐庶也是鐵嘴鋼牙,抵死不說,最後被同夥救了出來。
  • 曹操臨死前為何不除掉司馬懿?這其實是曹操一石三鳥之計,真高明
    就在他臨終前的大半個年頭,曹操也對自己的王位繼承人進行了精心挑選,最終在曹植和曹丕之間,選擇了一個更有資格繼承他王位的曹丕。對曹植來說,曹操也會對他進行嚴格的考驗,如果不合適,就會立刻出局。據《三國志》記載:太祖為南中郎將,徵虜將軍。他想遣救仁,醉得不省人事,便悔恨而去。
  • 把馬岱託付劉備,其實是馬超一石三鳥之計,馬超臨死終於出了口氣
    拋妻、棄子、棄父乃至三族家人而不顧!曹操是一個做大生意的人,為了後方的穩定,他不得不把西涼首領馬騰給架入許都,以此來保證後方不被西涼所襲擊。《典略》:十三年,徵為衛尉,騰自見年老,遂入宿衛......及騰之入,因詔拜為偏將軍,使領騰營。惟超獨留。曹操的意思,恐怕連傻子都明白。他這樣做,其實就是為了穩住在西涼鎮守的馬超。
  • 不談正史,只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心中對關羽是怎樣的呢?
    不談正史,只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心中對關羽是怎樣的呢?筆者先說一下自己的看法,諸葛亮一生的心願是興復漢室,還舊都。隆中對是派一得力大將鎮守荊州,讓劉備從益州北伐。毋庸置疑,以關羽的才幹和對劉備的忠心,鎮守荊州是最合適的人選。
  • 《代號:三國》:如果馬雲祿當時在場,可能曹操根本走不出華容道...
    三國歷史風起雲湧,引人遐想諸葛亮在華容道安排關羽間接「賣人情」給曹操並非是因為原著裡的「夜觀星象,曹操命不該絕」。而是害怕一旦在華容道處置曹操,群龍無首的北方定會打破當時吳蜀聯盟的制衡,孫權便能騰出手來揮兵向荊。所以儘管當下軍營有稀疏碎語:或是有將領看穿了諸葛亮的意圖,或是將領礙於職級不敢有異議,最後還是沒人敢站出來質疑。
  • 關羽之死,是死於天下已無他容身之所
    關羽02一敗而身死,究其原因,非止戰之罪,傲之過。更大在下面幾方面原因:一、智勇言過其實。關羽二、曹操想關羽死。作為敵對雙方,置敵於死地無可厚非。曹操以前很喜歡關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官贈金賞美人,可還是沒買下關羽的心。關羽反手給了個「過五關,斬六將」,讓曹操苦在心裡。
  • 諸葛亮生平最害怕的人,死了10多年了,孔明仍心有餘悸
    諸葛亮到底怕關羽什麼?是怕他身在漢營心在曹? 證據不足。他雖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但據此認為他賣國通敵,恐怕不妥。是怕他武藝不精,不能在兩軍陣前斬將奪旗? 也不是。
  • 諸葛亮為什麼要派關羽守荊州,而不是諸葛亮、張飛、趙雲
    留關羽守荊州並沒錯,關羽當時是最合適的人選,一是關羽忠心、可靠,這點劉備對關羽絕對放心;二是關羽的級別和威望高。要是關羽遵照諸葛亮的聯吳抗曹的戰略決策,與東吳搞好關係,就不會有後面的被偷襲了,再有如果關羽一心一意坐鎮荊州,而不去打襄樊,那也沒事。加上劉封孟達糜芳傅士仁沒有出手救援,多個因素疊加,最終導致荊州丟失,關羽被殺。
  • 再讀《三國演義》:第五十回(下)關雲長義釋曹操
    丞相昔日對他有恩,現在只要親自向他求饒,就可以逃脫此劫。」曹操覺得有道理,於是縱馬向前,欠身對關羽說:「將軍別來無恙!」關羽也欠身回答說:「我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曹操說:「我兵敗勢危,無路可走,請將軍看在昔日情分上放我一馬。」關羽說:「昔日雖受丞相厚恩,但我已經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答了您。今天之事,我怎麼敢因私廢公?」
  • 三國華容道遊戲你會玩嗎
    華容道遊戲取自著名的三國故事,曹操在赤壁大戰中被劉備和孫權的「苦肉計」、「鐵索連舟」打敗,被迫退逃到華容道,又遇上諸葛亮的伏兵,關羽為了報答曹操對他的恩情,明逼實讓,終於幫助曹操逃出了華容道。遊戲就是依照「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
  • 三國演義中關羽的五百校刀手是何方神聖?為何能五百人擋住曹操?
    而三國時期,人們默認的最精銳的部隊有三支。一是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屬於是輕騎兵,擅長騎射,打遊擊極其強大。公孫瓚就是靠著白馬義從的高機動性和善於騎射,才能在草原上馳騁。三是呂布麾下大將高順所訓練的陷陣營。陷陣營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可謂是攻無不破,戰無不勝。三則是曹操麾下的虎豹騎。
  • 三國演義35:諸葛亮獻計火燒夏侯惇,此計一出立刻收復關羽張飛
    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到了孫策因被仇家害死,江東的大業就交給了孫權,但是孫權年齡尚小,於是讓周瑜輔佐於自己。自從劉備將諸葛亮請出山之後,他就與孔明形影不離,這讓他的兩位兄弟感到嫉妒。此時曹操的大軍以夏侯恩為首已是漸漸逼近樊城,劉備則給關羽和張飛下令讓他們二人前去應戰,這時候張飛則說道:「你去找水軍呀!用起武將的時候想到我們了?」
  • 關羽敗走麥城,諸葛亮為何不去救?後來的夷陵之戰也沒有參加?
    當時劉備雖然帶龐統、黃忠、魏延等一大批能臣武將入川,但荊州這邊,還是留下了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一眾老底子鎮守荊州。有這樣一群人鎮守後方,荊州自然也是安全的。但是,劉備入川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最開始的時候,劉璋本來是想讓劉備過來,幫他抵抗曹操,尤其是對付他的心腹大患張魯。結果劉備來了以後,根本不忙著對付張魯,反倒開始在本地拉攏人心,一副要徹底紮根的意思。
  • 明知放虎歸山,為何曹操卻不殺關羽呢?
    說起曹操,相信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曹操的愛才舉動也算是奇葩中的一枚了,就連呂布的「二次弒父」,曹操都能夠不計前嫌,收他為手下將領,可以看出曹操對人才的愛惜。那麼,被人稱做「萬人敵」的關羽,自然是更備受曹操的認同,更關鍵的是,關羽還非常忠心,誓死不侍二主!
  • 「三國」故事廣為流傳,中日文化分別如何解讀關羽這一角色?
    這可以看到濃濃的儒家禮教思想,其實在東漢時期儒家的禮教思想並沒有後世那麼濃厚,對於守節與失節一事,也是在宋代之後才成為禮教的大防。我們看同時代的明清小說,很多豔情故事都是以此為前提發展而來的。可見後人基於自己時代的特點編造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不過效果卻格外的好。關羽面對曹操的計謀毫不動搖,在門外站了一宿。這一行為凸顯了關羽對劉備的忠義,不因劉備在不在場而變動,將對兄長的尊重轉移給了嫂子。
  • 《三國演義》中英雄眾多,獨愛「武聖人」關羽的忠、義、勇、謀!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節選自《三國志》)眾所周知,曹操是一個十分愛才的人,所以曹操才會先後三次頒布《求賢令》,希望能招攬天下英才為其所用。而建安五年時,曹操向東徵戰,此時劉備已經投奔了袁紹,曹操將關羽活捉,並任命他為偏將軍,由此可見曹操對其的重用。
  • 三國演義:如果曹操在華容道被殺,劉備能不能統一天下
    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三國志》並沒有記載,是真是假尚無定論。本文單從《三國演義》的角度去評述,如果關羽在華容道斬殺了曹操,那麼最終劉備集團能否走向巔峰,匡扶漢室,一統天下。三是「歸降派」,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收編了袁術、袁紹、張繡等割據勢力的殘部。在曹操死後,「保曹派」會面臨著「站隊」的煩惱,是效忠曹丕、曹植還是曹彰呢?而對於「保皇派」來說,曹操死後,是漢獻帝重掌朝綱的最好時機,他們必然會趁機奪權,以求匡扶漢室。「歸降派」,或搖擺不定、或陰奉陽違、或重新割據……總之曹操一死,其集團內部會亂成一鍋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