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關雲長於華容道義釋曹操」是一個經典的故事,講的是赤壁之戰後,曹操大敗逃走,諸葛亮分別派出趙雲、張飛、關羽把守各個要道,卻只要關羽把守華容道,而華容道就是曹操逃命的最後一道關口。
這麼重要的關口,卻讓關羽把守,要知道關羽曾經是曹操的部下,曹操對待關羽可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好得不得了,再加上關羽本人又是忠義之人,感覺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會放走曹操,卻偏偏把這個任務交給他,這不是明擺著就是諸葛亮要故意放走曹操嗎?
那麼三國演義中,是如何交代這個故事呢?包括什麼深刻的意義?
其實諸葛亮讓關羽去守華容道,是一石三鳥之計,有三個重大目的:
第一個目的:曹操不能死,既然不能死,總得找個人放了曹操,這是基於蜀漢的政治利益決定的。
首先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曾經夜觀天象,發現曹操還沒有到死的時候,這是天象決定的,古人是很相信這一套的,所以諸葛亮派出的三路堵截曹操的大軍都是做做樣子,比較明顯的還有趙雲, 趙雲攔截曹操時,曹操派出徐晃與張郃戰趙雲,自己突圍而去,而趙子龍看到曹操逃走了,也不來追趕,只顧著搶奪曹操大軍丟下的旗幟。
難道旗幟比曹操還重要嗎?當然不是了,因為在戰前,諸葛亮就交代了,不要傷害曹操的性命,設法讓曹操逃走,但又不能表現得太過放水,以免讓東吳的人知道,所以趙雲就專門搶旗幟,而不抓曹操。
除了諸葛亮觀察天象如此,在三國演義中,從當時的政治形勢出發,曹操也不能死,因為孫權和劉備的聯盟是曹操促成的,曹操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勢力,佔據天下八個州,比孫權和劉備的實力加起來還要強,孫權和劉備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結果成聯盟共同對抗曹操,所以曹操在世一天,孫權與劉備就會聯盟一天。
一旦曹操去世,北方就會重新陷入混亂,北方一混亂,南方就會趁機發展壯大,孫權就絕對不會跟劉備再聯盟,反而會趁機奪取荊州的地盤,當時劉備的實力完全不如孫權,如果曹操被殺,北方就忙著內鬥,那南方的孫權也會趁此機會滅了劉備,擴張勢力,諸葛亮要等到蜀漢的實力壯大後,能跟東吳孫權相抗衡,才能殺曹操,反之,則不能殺曹操,曹操活下來對蜀漢來說,是利大於弊。
並且諸葛亮也跟劉備明確說明了,曹操不會死,既然不會死,所以諸葛亮把放曹操這個人情交給關羽去做,也就是諸葛亮的第二個目的。
第二個目的:讓關羽放了曹操,等於是讓關羽還了曹操人情,兩不相欠。
關羽是天下義士,忠勇無雙,恩怨分明,誰如果給了關羽恩情,關羽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非得報答對方才會心甘情願,在整個三國演義中,對關羽有恩情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劉備,另一個就是曹操。
關羽投降曹操那會,曹操對關羽非常好,送錢財、送美女、送赤兔馬、封官晉爵,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關羽離開曹操時,曹操還送關羽錦袍與黃金,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不定派張遼送過關文書,而關羽報答曹操的方式就是斬顏良、誅文丑。
如果關羽斬顏良、誅文丑算是還了曹操前面的恩情的話,那關羽殺了曹操手下那麼多將領,曹操都沒有追究關羽,這明顯就是關羽欠了曹操人情,這就讓關羽始終有一個疙瘩在這裡,無法釋懷,諸葛亮算準了關羽這次會在華容道放走曹操,於是專門讓關羽守華容道,讓關羽放走曹操,這樣的話,關羽就不欠曹操人情。
還清了人情,如果下一次在戰場上遇到,那就不能談恩情了,而是要動真格了,這也是後來關羽北伐襄樊時沒有手下留情的原因,因為兩不相欠,關羽就能用盡全力攻打曹操,這也是諸葛亮的一個目的。
第三個目的:諸葛亮誘使關羽在守華容道之前,立下軍令狀,後來又沒有殺關羽,等於是讓關羽欠了諸葛亮人情,方便管理關羽。
赤壁之戰的時候,諸葛亮才剛剛加入劉備沒多久,劉備在三顧茅廬時,與諸葛亮談的話多了,關羽、張飛都會不滿意,這就像女人吃醋一樣,劉備原來只跟關羽和張飛有深厚的感情,現在多了個諸葛亮,讓關羽和張飛很不適合,雖然他倆不高興,但在劉備壓力下,也不能說什麼,但是關羽和張飛總是變著戲法抗拒諸葛亮的命令。
尤其是關羽,經常對諸葛亮不服氣,因為關羽是對士卒非常好,對士大夫和貴族卻非常看不起,諸葛亮也是士大夫,所以也被關羽看不起,所以,諸葛亮得治理一下關羽,但又不能弄得很明顯,所以諸葛亮在讓關羽守華容道時,故意激怒關羽,設法讓關羽立下軍令狀。
關羽一立下軍令狀,就上了諸葛亮的當了,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會放了曹操,所以故意引誘關羽立下軍令狀,然後再故意赦免關羽,這樣的話,關羽欠了諸葛亮一條命了,因為違反軍令狀是要被殺頭的,諸葛亮故意放了關羽,這就等於關羽欠了諸葛亮一個天大的人情。
關羽再也無法看不起諸葛亮,也沒法給諸葛亮臉色看,諸葛亮利用計謀抓住了關羽的弱點,關羽今後就得服服貼貼地聽從諸葛亮的安排,而不能有任何抗拒,因為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欠人家的心服,關羽從此以後就完全服從了諸葛亮。
這就是諸葛亮故意安排關羽守華容道的三個目的,也是諸葛亮利用關羽達到的一石三鳥之計,不可謂不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