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曹操,相信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曹操的愛才舉動也算是奇葩中的一枚了,就連呂布的「二次弒父」,曹操都能夠不計前嫌,收他為手下將領,可以看出曹操對人才的愛惜。那麼,被人稱做「萬人敵」的關羽,自然是更備受曹操的認同,更關鍵的是,關羽還非常忠心,誓死不侍二主!
在劉備準備自立門戶的時候,曾跟一個叫做陶謙的人交好,此人在臨死前還將劉備迎進來徐州,讓他繼承統領。劉備也的確是一個君王的料,在任職徐州君王期間,用仁政管理,教化百姓,自己三省吾身,大臣們上行下效,無不尊敬。其中就有關羽和張飛。其實早在之前,關羽和張飛就認識了劉備,在集市上,並且三人結拜為兄弟,認劉備做大哥,對他忠心耿耿。讓人見了,無不羨慕劉備有這兩個手下。
在劉備出行離開徐州期間,曹操本來和袁紹打算開戰,殊不知改變了主意,往徐州看,準備入侵徐州。當時呂布早已歸順曹操,於是曹操派遣呂布悄悄入侵,準備來個底掀翻。劉備的不在,當然是給了呂布機會,於是呂布得逞了!劉備回來時,發現徐州早已經易主,也就大膽站出來,說:「要殺要刮隨你們!」曹操當然不會這麼做,他愛惜這些將才都來不及呢!
於是派人把劉備等人帶到叫做「小沛」的地方上駐紮,隨時恭候,並給了一個官職給了劉備。為什麼曹操要這麼做呢?原因其實一目了然,他想要劉備歸順於他,並且讓徐州百姓知道他曹操是一個仁慈愛民的君王。
之後,經過一些狀況,劉備逃了出來,立馬去投奔袁紹,連妻兒都還來不及轉移,更別說是關羽等人了。劉備走後,曹操不但沒有殺了關羽他們,還任命關羽為「偏將軍」,這不得不讓當時的人們刮目相看,討論曹操既然有如此大的胸懷,能夠讓敵人的手下歸順自己,沒有殺他,還給官做!
但是,內幕其實是這樣的:關羽並沒有歸順曹操,即使曹操每天好吃好喝的供給他,他依然不為所動,心中認定的君主是劉備,不能二心,這也是他一直讓曹操看著惦記著的優點,所以他一直想讓關羽歸附他。
要想改變關羽的心,談何容易?我們知道歷史,即使到了最後,關羽也不可能歸順曹操。關羽,關二爺,不是那種忘恩負義的小人,相反,他是極其仁義、極其好的大將軍!在逃離曹操準備奔向劉備之際,曹操當時和袁紹準備開戰,關羽二話不說,上去就把對方頭將顏良的頭給砍下來,遞給曹操。事後呈上了辭呈,離開曹操。曹操原本以為自己感化了關羽,能夠擁有他,殊不知,還有這種操作!
關羽報完恩後就奔向自己的君主劉備。曹操不甘心,派遣自己的得力將領張遼前去試探,張遼原本就與關羽交好,讓他去更加合適。所以,有了如下對話,張遼問:「為什麼你不想歸附曹操呢?」關羽回答:「我心早已歸順劉備,一心不能二用,一心更不可能侍二主!
能夠得到曹操大王的青睞,自然是我的福氣,但很遺憾的是,我只能夠報恩,報完恩之後只能離開。若他日與你再見,希望我們不是刀槍相對,而是共暢飲酒!」就這樣,曹操聽了這番話沒有追殺關羽,認為他是一個少見的好漢!
事實上,還有另外一個方面,曹操之所以不殺關羽,是因為他不想在百姓心中留下壞的印象,百姓都知道,關羽不但擅長作戰,而且是一個懂得報恩的好將軍,不只是對待自己的恩人,還有對待他們百姓,像劉備那樣,很是有耐心有愛心!
如果曹操因為關羽不跟隨他,而因為「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心理,殺了關羽,那麼他在百姓中的地位就會更加下降。我們都知道治理一方水土,講究的是民風、民心,假如連百姓都不能誠服,那這王又哪裡能夠穩住?
還有一個原因,曹操放關羽,不殺他,是因為他羨慕這個可塑之才,關羽繼續投靠劉備,曹操早已想到將來有一天會刀槍相對,但是他不後悔,如果殺了這個稀罕人才,那才叫他後悔!這一點世人還是誇讚他的,知道他愛惜人才,不然曹操又怎麼會收下張遼和呂布呢?所以說,曹操即使再兇殘,他也是有人情味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