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故事廣為流傳,中日文化分別如何解讀關羽這一角色?

2020-12-04 北晚新視覺網

即「三國」的故事,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傳,受到人們的喜愛。而在東方其傳播之廣泛,喜愛程度之深,可以說對東亞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在以中、日、韓這三國中,各家流傳的內容並非完全一致,這除了各國本土的文化特性以及民族屬性以外,關羽這個人物最大程度代表了這種喜愛的差異化。

▌作者 洪宇

《關羽:神化的〈三國志〉英雄》[日]渡邊義浩 著 李曉倩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雖然中日韓都有關帝廟,但是真的把關羽當作神明來供奉的也似乎只有中國人。在韓國首爾有兩座關帝廟,但遊客相對稀少,這兩座廟說起來也是因為中國人而修建。在當年萬曆年間抗倭援朝戰爭中,為了滿足明朝軍隊的信仰而專門修建的,韓國本土並沒有對關羽的信仰,當時的朝鮮國王宣宗迫於明軍的要求,在關羽誕辰日也務必盛裝祭拜,所以韓國對關羽的感情也比較複雜。

三國的故事在日本戰國時代就廣為流傳,日本人會經常拿中國的三國人物與日本戰國時期的將軍們相對應,比如曹操對織田信長、德川家康對司馬懿、真田幸村對趙雲、上杉謙信對關羽等等,可以說是有歷史的熟悉感。另外近代小說家吉川英治根據《三國演義》改寫的《三國志》小說,為現代日本人接受三國奠定了基礎。其主線以曹操為開始,以諸葛亮為終結,整體的基調是志向宏偉遠大、傑出的人物在智勇中展現忠肝義膽。但對於關羽的描寫較為平淡,在日本也基本上沒有對關羽的信仰。

在日本學者的眼中,中國的關羽信仰就顯得頗為有趣,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信仰,日本學者以第三人的角度從關羽身上看到很多中國文化流變所帶來的影響。現為日本三國志學會事務局長、大東文化大學教授的渡邊義浩,對關羽的「封神」就非常感興趣,在眾多資料和對中國文化信仰的理解中,展開了對關羽的研究,併集結成《關羽:神化的〈三國志〉英雄》一書。在書中以中國的《三國演義》和史實中的關羽為基礎,對關羽的武勇、義絕、顯聖、封神,小說中內容的虛構以及對華人關係網的影響等方向進行了解讀。

【 由史實到文學 】

最早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關羽雖在排次上位列蜀將之首,但在當時相比較文士而言,武夫的地位並沒有那麼高,也沒有特別之處,對於蜀漢之臣陳壽而言,關羽只是個武將而已並無特別。而後在劉宋裴松之的補註中豐富了《三國志》的相關史料。對於關羽來說,當時已經無所謂曹魏正統還是蜀漢正統,因此補充的材料較為客觀,關羽的更多資料也被補充了進去,比如關羽愛慕呂布手下秦宜祿之妻,向曹操請求卻被橫刀奪愛的事也被記錄在內。

可以說在正史《三國志》寫成,及裴松之寫注的那個時代,關羽還是一名普通的武將,在他身上既有過人傑出的一面,也有普通人的一面,歷史什麼樣關羽就是什麼樣,並沒有摻雜其他東西在裡面。

後世的發展中,三國故事走向民間,在宋代親蜀漢、疏曹魏的趨向已經逐漸成勢。尤其是在南宋時期,當時人們將整個局勢與三國相關聯,南宋朝廷就好似以天下大業為目標的蜀漢政權,雖有雄心壯志但偏安一隅備受欺壓。而將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看作是曹魏的化身,雖實力強勁但來路不正,沒有道義的支持只靠武力的野蠻侵略。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整個社會的氛圍,就已經為三國這段歷史的民間形象定了型。而文學作品出現後,影響力更是成倍增加,關羽的形象此時已經被突出出來。

《三國演義》的「嘉靖本」開篇,附有弘治七年蔣大器為之作的序,在序中闡述了歷史上「春秋大義」的重要性,點明了這部小說中突出的重點。在歷代版本修改中,清代的毛綸、毛宗崗父子批改過的《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奠定了中國人對三國的基本認知,其中承襲著以朱熹所著的《資治通鑑綱目》為核心的價值觀,對三國的故事進行整體改造:曹操「奸絕」、諸葛亮「智絕」、關羽「義絕」這「三絕」成為《三國演義》對於人物刻畫的核心。

作為平話小說,在當時被公認為無價值的讀物,為了大眾讀者閒餘而創作,迎合讀者胃口以及市場環境,成為它的宿命。現今的《三國演義》早已不是當初羅貫中所寫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它在大環境中不斷地被打磨被重新塑造後,成為今天的模樣。關羽也是在這種環境中,逐漸脫離史實,去掉人性醜陋的一面,逐漸封神的。

【 七分實三分虛 】

清代學者章學誠評價《三國演義》「七分史實,三分虛構」。在三國故事的歷代流傳中,秉持著以史實為基礎的原則進行改編。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又經過歷代修編,最終有了這個評價。除了文學的藝術加工之外,那三分虛構對於我們現代人理解三國的意義有著重要的影響。從關羽身上我們就能看到這「三分虛」虛在哪兒?為了什麼目的而虛?需要達成什麼效果?這在作者渡邊義浩對於關羽神化的研究中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作者以流傳最廣的毛批《三國演義》為底本。毛宗崗本著關羽作為「義絕」的目的去修改,使關羽的形象完美化,成為兼具義勇的完美形象。在作者的論述中,我們看到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這種最能表現關羽武力的故事,作為虛構的存在,極大程度增加了對於關羽個人武藝的欽佩程度。但如果說武藝的話,呂布從來都是公認的個人武藝最強者,而說到行軍打仗軍事指揮,曹操才是無可比擬者。如此看武藝在關羽的神化中,只是作為輔助材料,並沒有那麼重要。孤立地看關羽其實並沒有什麼亮點,而在文學處理中,對比著看,尤其是和書內第一大反派曹操的對比中,人們才會發現關羽的過人之處。

《三國演義》中,有兩個極為精彩的虛構故事,讓「三絕」的地位有了明顯的高低,也讓關羽的形象升華超脫。「千裡走單騎」的故事讀者們並不陌生,在這之前關羽降漢不降曹的大義以為人所通曉,在歷史的亂世中,君主失勢,樹倒猢猻散的事情經常發生,不忘舊主,不顧新主優待的事極為罕見,也極為值得歌頌。關羽降曹不假,歸劉也是真,但其中的情節歷史上並沒有描寫,這便給了小說家發揮的空間。

在千裡走單騎之前,有個虛構情節,曹操安排關羽與劉備的兩位夫人共處一室,企圖亂了他們的君臣之禮。這可以看到濃濃的儒家禮教思想,其實在東漢時期儒家的禮教思想並沒有後世那麼濃厚,對於守節與失節一事,也是在宋代之後才成為禮教的大防。我們看同時代的明清小說,很多豔情故事都是以此為前提發展而來的。可見後人基於自己時代的特點編造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不過效果卻格外的好。關羽面對曹操的計謀毫不動搖,在門外站了一宿。這一行為凸顯了關羽對劉備的忠義,不因劉備在不在場而變動,將對兄長的尊重轉移給了嫂子。同時這故事,也凸顯了「奸絕」曹操,讓他的奸更為突出。

真實的歷史上劉備奉袁紹的命令在許昌周圍騷擾打遊擊,其實關羽只需要帶著兩位嫂子出許昌城就可以與劉備會合。然而後人不惜編造關羽繞行千裡,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將他的形象重點突出,一方面關羽遵守了對於劉備的諾言,保護好兩位嫂子的安全;另一方面本來斬顏良誅文丑已經還了曹操對於他的恩情,這下因為擅斬魏將又欠下了曹操的人情,為之後的華容道義釋曹操埋下了伏筆。可以說這件虛構故事的巧妙,既在小說結構上合理,又給關羽加了一層光環。

【 「三絕」與忠義 】

虛構的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故事,更是為關羽在義的矛盾衝突中做了很好的詮釋,得到了一個幾乎讀者都滿意的結果。赤壁之戰吳軍作為主力打贏了曹操,但在「蜀漢正統論」的背景下,加入了諸葛亮與周瑜暗鬥的主線,再輔以「借東風」等故事,讓劉備一方成為決定因素,後又有了關羽義釋曹操的故事。

諸葛亮明知關羽欠曹操恩情,還要上演一出立軍令狀的戲碼,這種看似「奸猾」的手段,目的也是為了突出關羽的義。如果沒有軍令狀,關羽放曹操的意義便大打折扣。對劉備和漢朝廷來說殺曹操是忠,而對自己來說放曹操是義。本是個兩難的選擇,但有了軍令狀之後,關羽可以通過放棄自己的生命而尋求忠義兩全。忠本身有種權力關係在其中,有一種強制力,臣下為主上而犧牲,似乎是古代對於「忠」的固定理解。忠或許不是個人選擇,但「義」便與之相反了。

義在道德約束層面,沒有忠和孝的那種強制力,純然出於自己對於禮義廉恥的理解,是一個個人的選擇。在此處,關羽為了敵人而犧牲自己,為了心中的仁義而捨棄自己的生命,這才能跳出忠的範圍,而突出義。同時這種境界已經是超乎常人了,將關羽的品行進一步神化。為此,羅貫中不惜損害諸葛亮的形象,使他明知關羽弱點卻還要用他,諸葛亮的狡黠更反襯了關羽的大義。雖然小說中又描寫了對於此事諸葛亮的反對和藉故順應天意等為諸葛亮挽回形象的故事,但是這個「壞人」終究還是讓諸葛亮當了。

由此可見,雖然《三國演義》突出了「三絕」,但在作者和修改者們的心目中,三絕的高低次序在《三國演義》中早已排好,對關羽的偏愛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渡邊義浩的研究中,關羽封神之路遠不止這些,比如因為關羽出生自山西解州,那裡的鹽池自古便是極大的商業資源,關羽在當地由鹽池的守護神變為中國百姓心中的守護神,發源於山西遍布中國的晉商在推廣傳播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海外華人關係網最初也是以商幫為雛形,在不能以血緣關係凝聚的海外,「義」的代表——關羽,成為海外華人凝聚的信仰基礎。關帝廟成為關係網中的中心據點,以信義凝聚華人,進行互幫互助,通過在關羽面前起誓結成互相信賴的關係,這都是在關羽「義絕」的基礎上所延伸而來的。還有蜀漢正統論與宋朝時局的結合以及清朝滿族人對於關羽的感情等等分析中,我們看到了關羽如何從一個人物變為一種信仰最後再成為一種文化符號的歷程。一種完美的存在其實寄託了人們對於自身不足的否定,也寄託了人們對於美好的嚮往,而關羽就是這樣一種形象,在人們的自我對比中逐漸神化。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三國文化為什麼如此的流行?包括遊戲和影視
    三國文化的流行是一個奇蹟,儘管短暫卻依然阻擋不了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熱愛。這是一段誰都可以談論的津津有味的歷史,誰都可以自稱是三國史專家,任何人都有看法卻未必真正懂得歷史。1.象牙塔我所謂的象牙塔是指那些個專門坐在桌椅旁,或者大學甚至研究院的專家學者們對這段歷史的解讀。就像易中天這樣的專門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者。他們對三國這段歷史的研究影響了三國在學術領域的價值與比重。百家講壇上易中天品三國的播出同樣對三國歷史的推廣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 三國英雄傳|五虎上將之:忠勇關羽!
    ——關羽 看到這句話大家腦海出現的肯定是諸如「忠義、神勇」之類的詞語。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位流傳千古的人物「關羽」。 關羽(?~220年),字雲長,小字長生,河東郡解縣人,漢末三國時期名將,被封為五虎上將之首。他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千年經久不息。 更在很多地方都為他建宗立廟,在以前他更是很多黑道人士所信仰,祭拜的。
  • 「三國熱」引發「三國對聯」文化,關羽、諸葛亮的對聯最有趣
    明清兩朝,又是我國傳統文化「對聯」藝術的普及發展時期,隨著三國文化的深入人心,那些傳奇的三國人物、三國故事, 自然成為人們創作對聯所取材的對象,一些對聯往往將三國史實、《三國演義》與其他三國文化熔為一爐,從而形成一個獨特的「三國對聯」文化。在眾多的「三國對聯」中,以各地的三國人物廟、祠的對聯最有特點。
  • 廣為流傳的四則民間愛情故事,你可了解故事的起源是什麼?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在文學故事方面,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是著名四大民間傳說,分別是《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這四則民間傳說,直到至今仍廣為流傳。被加以修飾,寫成小說;或進行藝術的改編,拍成影視作品,這些都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 從武將到武聖,從財神到關帝,關羽的成神之路
    如果問哪位三國人物最厲害,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答案,但如果問哪位三國人物後世最受人敬仰,那一定非關二爺莫屬了。他不但在民間有著深厚的信仰,還得到了多位帝王的封號,就連道佛兩教也都供奉其為護教神祗。如今,不僅僅是中國有對關羽的崇拜,甚至全世界的華人們都將其奉若神明。
  • 三國武將那麼多,為什麼只有關羽成為武聖?連姜子牙都被比下去了
    對孔子的崇拜與關羽的崇拜並駕齊驅,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一文一武,形成了兩種影響巨大的信仰體系。#陳壽在《三國志》中對關羽的描寫並不詳盡,在介紹了關羽的姓名、籍貫後,對他與劉備相遇前的生平,也只有一句話略過,即「去而奔涿郡」。
  • 對比中日動漫文化的反思:宛若一場虛幻的烏託邦!
    自古以來,中日之間便流傳有許多文化交流的佳話。如今,日本作為動漫產業的第一大國,持續不斷地向中國輸出帶有厚重日本文化烙印的動漫作品。殊不知在這樣一場虛幻的烏託邦之下,一直演繹著中日動漫文化之間的種種情緣,兩者也互相影響著。
  • 在一場虛幻的烏託邦之下,對於中日動漫文化的反思
    這需要漫畫家們不斷地從一些文學作品中汲取創作的靈感,在素材選擇方面要格外的用心。然而,中國歷史上流傳有不少可以進一步演繹的有意思的故事,比如荊軻刺秦王、桃園三結義、三打白骨精、梁山泊好漢等等。這部以&34;三國時代為故事背景的改編動畫,依託於中國歷史元素的借鑑表達,成為了不少日本讀者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啟蒙之作。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34;的熱潮席捲日本,層出不窮的漫畫作品出現在各個大小街頭的雜貨鋪。日本漫畫家們熱衷於表現這段三國歷史,不乏夾帶一些惡搞和顛覆,目的就是為了博取大眾關注的眼球。
  • 湖北當陽關羽的傳說,真的是神乎其神
    關於關公的傳說在幾千年的歷史積澱中流傳已久,不同時代的當陽人也給予了不同的解說,但是,由於共同的民族心理和關公忠、義、仁、勇的典型性格特徵,關於關公的傳說,在眾說紛紜中又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1.關公誕生傳說 一是火龍星轉世之說:這一傳說將關羽與天上的火龍星聯繫了起來。
  • 三國故事:劉備稱帝享富貴,關羽封神受香火,張飛轉世兄弟大豐收
    一年三百六十五,老樂閒聊話今古,說說三國的邊角趣聞。所謂的邊角趣聞,自然是《三國演義》中很難出現的內容,但又離不開三國這個歷史大背景。熟悉小說的朋友都知道,書中的主角陣營是劉備為代表的蜀漢集團,最受大家推崇的,當然是在民間逐步被神話的關羽關雲長。
  • 電影版《真三國無雙》真的要來了,王凱飾曹操,韓庚飾關羽……
    這一期,我們就來聊聊即將推出的電影《真·三國無雙》,一起感受電影不同於遊戲的精彩。《真三國無雙》海報即將推出的電影版《真·三國無雙》確實讓很多觀眾眼前一亮,畢竟多少人曾是這部經典遊戲的忠實粉絲,多少人通過遊戲中自己心儀的英雄角色一統三國,這個遊戲已經成為了一個情懷
  • 三國正史中有過2次千裡走單騎,其中一次是蜀國大將,並非關羽
    提到三國時期的名將,想必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關羽了。經過《三國演義》小說的渲染,關羽甚至可以被稱之為,呂布死後的第一戰將。手上青龍偃月大,胯下赤兔寶馬。武藝超群,又胸懷韜略。溫酒斬華雄,顏良、文丑等大將皆非一招之敵,談笑之間便令其身首異處。每當看到這樣的橋段都令人熱血沸騰。
  • 老三國演員64歲再演關羽 新三國故事誰與爭鋒
    作為多數70後、80後心中的經典電視劇,94版《三國演義》一經播出就風靡海內外至今,擁有了大批的老三國迷。大家都知道老版三國特別好,不僅好在故事情節具備極高的還原度,更好在演員對每一位三國人物的精心刻畫。可以說,曾經的三國演員每個眼神與動作,都深深地刻在了老三國迷的心裡。
  • 三國的宇宙·在成都,滿足你對三國文化的所有想像
    * 在這個「三國宇宙」裡,不同國家、不同行業、不同年齡段的人對三國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詮釋,但始終都指向了天府文化內涵的包容與開放,昭示著天府文化的核心精神對現代生活方方面面的浸潤和影響。
  •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為什麼一直戴著綠色的帽子?
    所以大家開始對綠帽子有了別的認識,覺得這是形容一個男的老婆和別的男人有染的意義。 而且這個關於綠帽子的過度解讀一直到了現代,都廣為流傳,不過僅限於我們中國,外國人是不知道這個典故的,
  • 淺談《三國演義》中關羽的藝術形象——威武傳千秋
    關羽的形象能夠得到廣為流傳,很大程度是因為關羽的威武形象。除了在小說中進行藝術化創作之外,戲曲、說唱文學和楹聯等文本中對關羽的威武形象進行了重新塑造或進一步完善,這對關羽形象的傳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說唱文學中,早在宋代,三國故事中的關羽形象就在說唱文學中廣為傳播。
  • 我們是如何失去三國文化的
    早些年還有一些《三國群英傳》、《傲世三國》之類的優秀國產三國題材作品,現在,國內的三國題材遊戲大多停留在頁遊和手遊之中,停留在各種除了名字完全看不出和三國有什麼聯繫的氪金通道裡。遊戲設計者的核心想法已經是如何把三國美女們的衣服設計的更加簡約了。
  • 曹操和關羽是不是三國英雄人物?
    曹操死的時候,確實是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從嚴格意義來講,當時確實算漢朝,說曹操不算三國時期人物,也是說得過去的。從文化意義上的三國來說,這樣劃分會被人家罵死。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曹操不算三國時期的人物,比曹操去世更早的呂布、袁紹、袁術、孫堅、孫策、關羽等人是不是也不算三國時期人物?如果呂布和關羽等豪傑不算三國時期人物,那三國文化還有多大的意義。
  • 日本的三國故事:姜維為何歸降蜀國?與諸葛亮的初戀有關
    對三國文化的後續發展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筆者結合相關文獻,對這一問題做一個簡概。《三國志》及《三國演義》傳入日本後,起初只是日本皇室及上層社會精通漢語的人群中傳播,直到十七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日譯本出現,才面向普通民眾並逐漸成了日本社會的大眾讀物。三國文本在早期兩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日本學者大都依照原著,進行直譯或意譯。
  • 如今「三國」成為了一大熱門,歷史上的三國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三國時期是遭受數十年大破壞之後逐漸恢復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這個波瀾壯闊而又充滿生機的階段時常引起後人追思,現如今「三國」更是成為了一大熱門,文學、影視、遊戲等諸多領域我們都能見到它的身影。說起三國,我們常常被其中的經典故事和英雄人物所吸引,那麼這些有趣的三國歷史冷知識,你有所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