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之於當陽,由歷史走向了民間,他不局限於史傳和小說的有關記載,而是在不斷神化的過程中加上了很多民間的、當陽的特色。關於關公的傳說在幾千年的歷史積澱中流傳已久,不同時代的當陽人也給予了不同的解說,但是,由於共同的民族心理和關公忠、義、仁、勇的典型性格特徵,關於關公的傳說,在眾說紛紜中又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
1.關公誕生傳說
一是火龍星轉世之說:這一傳說將關羽與天上的火龍星聯繫了起來。在這個傳說中解釋了為什麼關公受人愛戴,也給關公的紅臉指出了原因。故事由人間的一個萬戶村說起,一天,玉帝傳召關公,說人間有個萬戶村,生活在這個村子裡的人,不懂得忠孝仁義,不能與人為善,玉帝聽聞後大怒,要火龍星大火燒村,以懲罰這些失去良知的百姓。火龍星到了凡間, 並沒有立即執行玉帝的命令,而是先到萬戶村視察了一番,在路上他看到一個婦人懷裡抱著一個稍大的孩子,小兒卻在地上走,問其緣由,才知道那個抱在懷裡的孩子並非婦人親生,她是大兒的繼母,而那個走著的孩子,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火龍星很是感動,他覺得萬戶村並不像玉帝所言那麼無可救藥,也有像婦人這樣的好人。可是他不能違抗玉帝的旨意,也不想濫殺無辜。為了兩全,火龍星把避火的方法告訴了婦人。婦人回去後不僅把路上的奇遇跟鄰居們說了,而且連掛篩子、防火災的法子也一併跟大家說了。由於家家戶戶門口都掛有篩子,火龍星第一次便沒有放火。玉帝處罰了火龍星並不罷休,再次派他前去火燒萬戶村。在第二次奉命火燒萬戶村的時候,火龍星再違天命,只燒了村裡一家作惡多端的財主,另外一萬戶人家便得以保全。玉帝得知此事後,以欺君之罪將之斬首。火龍星從天庭斷頭臺滴下的血水被朋友用銅盆接住,只有密封存放七天七夜,方能轉世為人。因存放血水之處被提早打開,其血氣尚未全消,所以轉世之人的臉色赤紅,紅臉關公由此而來。
二是龍王轉世說:這一傳說將關羽化作了掌管人間雨水的龍王。而這個掌管甘霖的龍王,自然是救百姓於大旱之時。傳說,玉帝降旨,當陽大旱三年。而龍王不忍心百姓遭受劫難。違背玉帝意願,私自降雨以解救久不逢甘露的當陽百姓。玉帝得知後,將龍王斬首,把龍首扔向了人間,龍首剛好落到了當陽,被一個叫普靜的高僧救起,他將龍首到提到寺廟內,為它誦經念咒九日。龍王得此造化,轉世為嬰,即蓋世英雄關羽。
這些都是當陽關於關羽降生的一些代表性的民間傳說。除此之外,在當陽一些文獻中也涉及到關公誕生傳說。如《關公故裡的傳說》中記載關公前生是鹽湖草龍,專為當地人民興雲布雨降甘霖,在《人神聖關公》中也有四篇關羽為龍王轉世的故事。這些傳說都將關公與龍王聯繫在一起。張志德的《關羽傳奇故事》的《出生》篇中卻別出新意,說關公是豆腐小販的老婆感夢而生,雖然也說與龍頭有關係,但和其他的龍王轉世說相比,已有了很大變化。除了地方文獻的記載,在典籍文獻中也有提到關羽誕生的相關篇章。如《歷代神仙通鑑》卷九中對關公的龍王轉世說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和解讀。
從這些關公誕生傳說可以發現,無論關公是火神是青龍亦或是其他神仙,故事都基本在表達一個意思,就是關羽前世是因為保護一方百姓,被玉帝以抗旨不尊罪斬首,才得以流落民間,化身為人。在這些關公誕生的傳說中,龍王轉世的傳說佔了大部分,說明龍在中國的文化中是最為變化神通、祛災除邪的靈物,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之物。從這個聯繫中,已喻指了關羽形象中的神性因素,正是這種神性色彩,使得關羽逐漸走向了人民供奉的神臺。成為了人們心中捨己為人、無所不能的英雄。「如果說,構成關公出世故事的種種傳說,諸如龍種聖胎、靈魂不死、滴血寄魂、火神禳災、道佛相助、神鬼轉生,都是虛構的、非現實的,那麼,作為關公的前身,火神、神龍之捨身救民卻是現實的,寄託著下層民眾的願望。也就是說,在關公出生的神奇外衣下面,包含著一個具有歷史精神的現實的內核,跳動著一顆捨身救民的充滿人性的心。」
關公的誕生傳說中暗含的龍崇拜以及傳說中對關羽神性的無限放大,很大程度是緣於人們的宗教信仰。在這種信仰中,人們現實中的願望有了形而上的寄託,人們的願望變得客觀化、對象化。神靈崇拜的心態,關公所代表的道義、德行,使得關公的誕生傳說在民間不斷被誇大,通過這種崇拜將關公抬入神龕,使得人們相信,在這種與神靈交往中,自己一定會被神靈眷顧庇佑。
2.關公顯靈傳說
關羽的顯靈故事流傳最廣的就是玉泉山顯靈。除了《三國演義》描寫的關羽玉泉山顯靈的故事之外,在《佛祖統記·智者傳》中提到,隋朝有位名叫智顗的僧人曾見到關公顯聖。「智顗(538—597 年)是陳、隋時天台宗的創始人,生於荊州華容。他曾見關羽父子威嚴如玉顯聖於玉泉山,於是他在公元 592 年於當陽玉泉山建玉泉寺。」
《古今圖書集成·神異類》卷三十七中記載:「宋張商英《重建關聖帝廟記》:宋元豐四年,道出陳隋間,有大法師名曰智顗,一時圓證諸佛法門……後至天台山,止於玉泉,宴坐林間,身心湛寂……頎然丈夫,鼓髯而出曰:『我乃關某,生於漢末,值是紛亂,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孫權自保,虎臣蜀主,同復帝室……我有愛子,雄鷙類我,相與發心,永護佛法。』師問所能,授以五戒……」
《歷代神仙通鑑》卷九中記載:「公魂悠悠蕩蕩,至當陽玉泉山,寺僧即普靜。拜靜為師,得成正果(往往顯聖,鄉人就山頂建廟,四時致祭)。」
《歷代神仙通鑑》卷十四中記載:「神秀至當陽玉泉山,創建道場。鄉人敬祀關公,秀乃毀其祠。忽陰雲四合,見公提刀躍馬。秀仰問,公具言前事,即破土建寺,令為本寺伽藍。」
繼隋唐時期關公顯靈故事大量流傳之後,各朝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都把關公尊為忠的代表,使其達到至高無上的神聖地位。《陔餘叢考》中對此現象做了一番評述:「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為忠惠公。大觀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壯繆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濟王,祭於當陽縣之廟……繼又崇為武廟,與孔廟並祀。本朝順治九年,加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關羽形象的演變經歷了「候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的巨大變化。
除了玉泉山顯靈的故事,當陽關陵廟內也流傳著關公顯靈的傳說。傳說關陵有「三怪」。一是樹無頭。在關羽的陵墓四周,所有的樹梢都斷了,仔細觀察,既不是斧頭砍的,也不是鋸子鋸的,絕非人工所致。為什麼樹都會無頭呢?傳說是因為關羽頭在洛陽,這裡只有他的身軀,是斷頭將軍,所以樹木也有感應,都為他斷了頭。若是說一些古樹幾經風吹雷打,被斷梢折枝也是常事。可怪就怪在一些年輕的樹也斷了樹梢,令人莫解。而且陵墓內外的樹木迥然有別,雖然只是一牆之隔,但內鬱外削。
二是陵墓周圍的古樹盡作拱向之態,一致向陵墓傾斜,仿佛是在向關公致敬,故稱「百龍捧聖」或「百鳥朝聖」。傳說每當晨曦、夜幕來臨的時候,百鳥都會飛來,對陵齊鳴,像是在歌頌這位偉大的將軍。
三是紅、白螞蟻打斷頭。事情發生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陵墓外湧現了成千上萬的紅螞蟻和白螞蟻,人們傳說,紅螞蟻是關羽的將士,白螞蟻是曹操的兵馬,紅、白兩蟻一開戰就打的不可開交,戰鬥結束後,陵園四周留下許多斷頭螞蟻。
此類顯靈故事雖然荒誕不經,但是從中卻可以看到,關羽已從當陽人民最初崇敬的歷史英雄人物,演變成為了庇佑一方的神靈。
3.風物傳說
對於風物傳說的概念鍾敬文這樣解釋:「地方風物傳說敘說地方的山川古蹟、花鳥蟲魚、風俗習慣和鄉土特產等的由來。」柳田國男在《傳說論》中也指出,傳說必須要有紀念物來印證。無論是寺舍廟宇還是陵丘墓冢,總要有個可以供人膜拜信仰的靶的。從這些敘述中可以看出,一個地方的風物傳說要有流傳的價值,最重要的是要有代表性的古蹟和紀念物。
當陽作為中國關公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這裡與關羽相關的三國古蹟可謂不可勝數。如「馬刨泉」、「黑土坡」、「跑馬崗」、「點將臺」等,實難具敘。外來遊客如果想一覽眾景,無一遺漏,那還非得請當地導遊方可遂意。自然,遊客都會先登玉泉山顯烈祠拜祭關公,當你正驚嘆那從地上不斷汩汩湧出狀如珍珠的泉水的清冽時,導遊會告訴你,這就是有名的赤兔馬顯靈刨出來的——「馬刨泉」。在離泉水不遠的山坡上,有石柱、石碑各一,分別刻著「漢雲長顯聖處」及 「最先顯聖之地」字樣,似乎印證著這個美麗的傳說。從玉泉山下來,走不多久就可以到達王店鎮。儘管鎮名不是直接與三國故事有關,但是當陽的山水早已浸透了三國故事的點點滴滴,王店鎮自然也概莫例外,那「黑土坡」至今還不時散發出陣陣墨香,據說就是因為關公教義子關平習字,時間久了,潑地的墨水慢慢地把那一塊土地都變成了黑土。離黑土坡不遠的官壋有一處叫「跑馬崗」的地方,就是關公一試赤兔馬神駿善奔之地。感受了關公赤兔馬的駿奇之後,在草埠湖境內還有一處景致不能錯過——「點將臺」,這是為關公攻打樊城所築,雖然名將不在,但其忠勇雄風雖千載之下,仍可遙見。走過這幾處就可見一斑了,當陽關於三國遺蹟、關公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隨著關羽走過的足跡,幾乎可以遍遊當陽全境,譬如,關公行馬歇腳的「歇馬溝」、「歇馬寨」、「歇馬臺」 可以分別在陳院、玉溪、河溶等鄉鎮覓跡;「松鈴溝」、「觀天旱」就是關羽在陳院歇馬松鈴的地方,當然那裡還有關羽整頓軍紀的「竿子溝」; 「放灘河」、「引弓堰」 在玉溪鎮靜靜的講述著關羽放馬的閒適以及關張拉弓比賽的兄弟情誼;胡場的 「關刀衝」,依稀可以看見青龍偃月刀那清冷的刀鋒;在廟前鎮,還有關羽屯兵的「營盤溝」、「插旗嶺」 ……許許多多的古蹟不可勝數。
其中最有權威的紀念物要數當陽關陵廟。關廟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不計其數,我國目前有數千座,僅在臺灣就有四十餘座,其它如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四十多個國家的華人聚居區,建有關廟四萬餘座。而最權威的只有三座:一是湖北當陽關陵廟,這裡葬著關羽的正身;二是河南洛陽關林廟,那裡葬著關羽的首級;三是山西解州關帝廟,那裡是關羽故鄉的招魂樓。所以,民間流傳著一句話:關公身臥當陽,頭枕洛陽,魂歸故鄉。而當陽關陵不同於其他關廟的是,它是唯一一座以「陵」命名的關廟,代表的是關羽與帝王同等的待遇,被關羽信奉者奉為祖廟,並且在 2006 年被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關陵,有大量的風物傳說,如關公墓宮之謎:相傳,孫權將關公身軀配以沉香木雕刻的首級,用金絲楠木做棺材,以鐵鏈懸空吊於墓宮。墓宮內塑金童玉女分立兩旁座守衛。墓宮四角存放四口大缸,分別裝著米、鹽、油、水,供奉神靈。過了很久很久,米吃完了,油點幹了,水喝盡了,燈也熄了,墓宮內一片漆黑。一日黃昏,一個和尚進去掌燈,打開火煤一看,嚇得冷汗直冒,倒退三步,定睛一看,只見棺材上盤了一條金花老龍,兩隻眼睛閃著綠光。那對金童玉女也變成了兩條小蟒在墓壁遊動。和尚急忙退出門外,將墓門封得嚴嚴實實。從此,再也不敢打開墓門了。
又如立在正殿門口的青龍偃月刀,普通人想要去試著提一提它,根本是紋絲不動的。這把神刀,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
早先,天宮裡有兩條龍,一條金花老龍,一條青龍。關公是火龍星下凡,而金花老龍又是火龍星的本來面目,這就是說關公具有水、火兩性:需要火,他就以火龍星的面目出現在夜空;需要水,他就還原成金花老龍騰雲降雨。金花老龍和青龍十分要好,玉帝命令這兩條龍管理黃河以北的雨水。金花老龍因為觸犯玉帝的聖旨,被押上了斷頭臺,後轉世來到人間;青龍則為金花老龍打抱不平,而被關進了天牢。打那以後,黃河以北的雲也少了,雨也少了。
桃園三結義時,劉備打了一柄雙股劍,張飛造了一支丈八點鋼矛,關羽卻請銅匠銼了一把鑰匙,劉、張見之,皆大惑不解。
劉備問他:「二弟,造這個何用?」關羽往天上一指。張飛問他:「二哥,這是什麼意思?」關羽又往地下一指。
說著,關羽將鑰匙用馬尾繫緊,在手中甩了幾圈,呼地往空中一拋,鑰匙像帶火的利箭,直上雲霄。頓時,從天宮裡傳來一聲巨響,天牢豁然洞開,烏雲滾滾,雷鳴電閃,一條青龍從天上向人間騰雲駕霧而來,落到地上,哪裡是一條青龍,而是一把彎月大刀!在場的人都驚奇地說:「神啊!真是一把神刀!」
更神的是,這把彎月式的大刀落地時,不是刀面著地,而是刀背著地,刀口朝上,所以稱為「偃月刀」。這把神刀是天上的那條青龍變的,細看刀面上還有一條活靈活現的青龍在遊動,所以叫它「青龍偃月刀」。
劉備和張飛這才知道,關羽往天上一指,是要打開天牢;往地下一指,是要用這把青龍偃月刀打下江山,復興漢業。
這段傳說用龍的飛騰變化、祥瑞靈性,為關羽的寶器渲染了一種神秘和風雲變化的氣氛,同時也為關羽形象本身增添了神性色彩。
這些風物傳說,一方面是開發部門為了宣傳當陽,吸引更多的遊客而打出的旅遊招牌。另一方面也暗含著民眾的思想內涵,同時又與各自所生活的地方社會發生聯繫。這些現存的地方風物和人文景觀為傳說贏得了極大的可信度,是一種地方化的闡釋。
綜上所述,關公誕生傳說、顯靈傳說和風物傳說,都與關公故裡關係密切。這些傳說一方面是對典籍文獻中的記載一個補充,成為連接歷史和文學的紐帶。另外這些傳說是民眾智慧的一種顯現,他們能夠將關公的事跡闡釋得合情合理,用他們的解讀方式凸顯了關公的神性和人性,他們所信仰的關老爺,很大程度上被神化,賦予其超自然的力量。這些傳說卻是一個群體的集體記憶,是民眾自身的解讀,而這種記憶往往與他們當下的生活聯繫在一起,是民眾自己的「歷史」。通過傳說,使關公的神性色彩得以較為合理的闡釋,另外一些傳說,尤其是顯靈傳說,更加強化了關公這一形象在民眾信仰的地位。作為關公故裡的關公傳說,經過各個不同群體的演繹,具有極強的地方特徵,並與當地的風物進行整合,使關公的神職角色無限神聖化。作為關公故裡的民眾,時刻彰顯一種作為家鄉人的自豪感,這種神化關公的傳說暗含一種精神寄託,與國家大傳統的關公文化形成了共謀。同時,通過當地的民間傳說,作為解讀關公信仰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凸顯了當地民眾的集體智慧。
從關羽這個人物形象塑造來看:《三國志》塑造人物形象手法比較單薄。《三國演義》主要人物形象則較前者豐滿,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多樣化,既有正面的描寫也有反面的描寫。而民間傳說把關羽描寫得神乎其神,走向一個極端。誠如魯迅先生所指出的「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總體比較三者可見,人物形象的塑造完成了由人到神的轉變。而無論是歷史中真實的關羽,還是民間傳說中庇佑一方的神祗關羽。關羽作為真實存在過的三國歷史人物以其忠勇睿智、嫉惡如仇的個性,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崇拜。而關羽與當陽的結緣,使得關羽本人及逐漸延伸的關羽文化已經深深的融入到當陽人民的生活之中,成為與之息息相關、不可或缺的文化遺存。而這種傳承必將繼續下去,關於關羽的傳說也將會不斷的演繹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