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裕
引言:中國漢傳佛教有八大宗派,其中影響最為廣泛的是淨土宗,在中國佛教文化史上佔據重要位置。在廬山創建淨土宗祖庭東林寺、開中國淨土宗先河的東晉慧遠大師,在創建東林寺之前,曾在當陽建廟弘法,留下了不少歷史遺蹟。
在中國漢傳佛教史上,有一個影響深遠的著名大師,就是東晉時期的慧遠大師。慧遠大師曾在當陽建寺弘法,留下了一些佛教遺蹟和許多傳奇故事。
龍泉山慧遠鑿泉建寺廟
慧遠大師是山西人,姓賈,生於東晉成帝鹹和九年(334),圓寂於安帝義熙十二年(416),世壽83歲。慧遠大師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祖師爺,淨土宗與禪宗一樣,是影響中國佛教信仰最為深遠,最為廣泛的宗門,阿彌陀佛就是淨土宗教徒常常念誦的佛號。
慧遠大師是東晉時傑出的佛教學者道安的徒弟,道安徒弟甚多,為了躲避亂兵,他從北方下來,帶領徒眾遷移,走到河南新野時,讓徒眾疏散,各自尋找修行場所。道安法師帶了部分弟子去了長安,慧遠大師也帶了徒弟南下,先到了上明,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松滋縣,後來又到了當陽龍泉山,準備在這裡建廟傳教。
龍泉山在當陽市區北約15裡,與小煙集相隔不遠,龍泉山原屬廟前鎮龍泉村九組,2017年改為桐樹埡村四組。龍泉山山形象一條盤蜷的青龍,山上原來有座盤古廟。大師初到龍泉山,走到盤古廟附近,用錫杖在地上戳了兩個洞,說:「如果此處可以弘法,地下就會噴出泉水。」
果然,兩股山泉應聲而出,於是,徒弟們將泉眼砌成兩口水井,慧遠大師在水井後建了一座廟,叫龍泉寺。水井旁邊,建了款月亭。相傳那年農曆八月十五,慧遠大師與徒弟們在款月亭品茶賞月,兩口井裡都可以看到月亮的影子。這一景觀,被後人列為當陽八景之一,取名龍泉夜月。
唐代有位詩人寫過一首遠公洞的詩,這洞就在龍泉寺後山,山半腰有三個自然洞穴,最大的一個叫遠公洞,可容十數人禪修。慧遠大師初到龍泉山,廟還沒修起,他經常安坐洞中,宣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等淨土宗經典,教弟子們如何專心念阿彌陀佛的方法,還教給弟子們一種臨終助念法。
淨土宗修學法門簡單, 便於傳播,老少皆宜,只要誠心專念阿彌陀佛,就能成佛,因為佛教徒的終極目標就是成佛。佛教徒認為,老年信徒臨終時,只要有人助念阿彌陀佛佛號,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會現前,接引逝者的靈魂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種助念法,助念者不能哭,也是一種臨終安慰,逝者安樂,生者歡喜。
廣福山慧遠初創淯溪寺
當陽淯溪鎮上原來有個農民叫張五一,生前熱心考古,淯溪哪兒有什麼古墓葬、古遺址、古民居,他總要去看看,有時候還寫寫文章發表一下。有一次他去鎮東八裡的廣福山考察,有了重大發現,水田埂子上搭有一座石橋,石料竟然是一塊漢白玉石碑,還有烏龜碑座。他仔細閱讀碑文後大吃一驚: 這原來是明朝皇帝賜的御碑,時間是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碑文的題目是《敕賜淯溪寺記》,寫碑文的是朝廷的大官李賢,官職是大學士,他記載了一段史實:
荊南玉陽淯溪禪寺者,僧智念所重建也。寺創始於晉武帝太元丙戌年間,遠公法師倡道茲山。山之前一水瀠洄,曰淯溪,清澈可愛。師嘗於是水浴身,時白蓮開敷,遐邇嘆異。曆元,寺毀於兵。至明永樂乙未,了義禪師居之,修葺弗果。正統二年春,南浦大師之弟子智念訪天下名山諸祖遺蹟,至是寺,喟然嘆曰:「有心皆是福,無地不名坤。」遂卓錫焉。
由此可知,淯溪寺也是東晉慧遠大師開創。遺址的所在地叫廣福山,山的西邊大約有300餘畝的旱田,屬中山村。旱田中央位置便是淯溪寺的遺址,佔地約百畝。遺址坐西向東,中軸線偏南22.5度,遺址西南角有一塊凹地,約一畝,是慧遠大師開挖的白蓮池原址,遺址後原有三座舍利塔,今已蕩然無存。
廣福山下陳家畈原住民陳天尚老師說,1966年後寺院成了學校,1967年三人合抱的大柏樹鋸掉了,1969年村裡將破廟全部拆除。他還說,淯溪寺的山門面朝東南方向,廟很大,還有十個風景點:
御賜碑亭 玉帶纏腰 龍睛雙井 千秋翠柏 龍鱗古槐
廣福仙山 遠公幽洞 三塔鼎立 樓閣藏經 白蓮淨池
遠公幽洞指的是廣福山上的一個山洞,是慧遠大師當年在此建廟修行的山洞,可惜現在已經找不到了。那塊保存完好的漢白玉碑被關陵文管所收藏,後來建淯溪民俗博物館又運回去,成了鎮館之寶,館裡還雕了一個慧遠大師的站像,淯溪鎮的名字因淯溪寺而得,慧遠大師就是命名者。
雲夢山慧遠結茅遠公庵
青溪寺位於當陽三橋村雲夢山附近,為當陽玉泉寺大士閣腳廟。寺因溪得名。《太平環宇記》中說:「青溪在(遠安)縣西南四十五裡,鬼谷先生云:楚有青溪,下深千仞,其水靈異。」《水經注》記:「沮水南經臨沮(遠安)縣西,青溪水注之。青溪水在縣西青山,山之東有濫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徑丈餘,其深不測,泉甚靈潔。」
實地踏看,口徑丈餘的泉眼有兩個,綠幽幽的冰水自黑暗的深洞中流出,悄無聲息。嫩綠的水草被流水拉長,永遠在跳輕柔的舞蹈。相傳有人在四川娥嵋山的泉水洞灑了一麻袋穀殼,一個月後, 又在青溪源頭漂出來了。
青溪盛產娃娃魚,以前一天可以撈一菜蔞子,如今已絕跡。
慧遠大師在當陽創建龍泉、淯溪二寺,也在青溪泉畔搭茅草棚子住過,這棚子叫遠公庵。後世改庵為寺,規模宏大,名叫青溪寺。宋朝時有法琳禪師於此宣講《金剛經》,前後40年。法琳圓寂之日,自堆乾柴自點火,輕敲木魚,自焚圓寂。
廟宇毀於1943年,當時一支抗日部隊駐紮於此,日軍連發十餘炮炸平了青溪寺天王殿,掀翻了大雄寶殿半邊梁架,方丈、禪堂被燒毀,後來,寺內精美的文昌閣也被拆掉了。寺院有八景,叫做:
潑泉澄碧 煙寺晚鐘 奔濤曉雪 雲夢晴嵐
溪橋夜月 臥雲古洞 龍女遺蹤 鬼谷幽棲。
除了以上所說龍泉、淯溪、青溪三寺外,一些歷史文獻還記載了當陽兩處與與慧遠大師有關的佛教寺院。一是圓通寺,二是紫蓋寺。
圓通寺在淯溪鎮北,漳河以東,久廢。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所完稿的《當陽縣誌》卷之七仙釋篇中,對慧遠大師和圓通寺有如下記述:「晉,慧遠,雁門樓煩人,姓賈氏,師事釋道安。石勒將亂,安與遠偕眾度襄陽。襄陽陷,振錫南遊,嘗倡道於邑之廣福山,今淯溪、龍泉、圓通皆其道場。後結宇廬山,不復出,年八十三終。」
紫蓋寺位於當陽半月鎮紫蓋山中,據清同治五年(1866)《當陽縣誌》記述:「紫蓋山在治南五十裡,頂方而四垂,若傘蓋狀,林石皆紺色,故名。」
明代萬曆三十九年(1611)正月初,大文學家袁中道,曾遊覽當陽玉泉寺、度門寺、紫蓋寺,他在紫蓋寺遊覽時,認定紫蓋寺肇基於東晉慧遠大師,並寫入《遊居杮錄》一書的卷六中。
由於中國佛教淨土宗初祖在當陽開山建寺,對後世影響深遠,唐代時,淨土宗兩位祖師都出自當陽,一個是三祖承遠大師,另一個是四祖法照大師,淨土十三祖,其中就有三位祖師與當陽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