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大羅山志》民間傳說記載:溫州茶山一帶流傳著這麼一段話:「五美園木螺透到京。」這句話有個來歷。元朝時節,瑞安潮漈地方有戶姓陳的人家,女兒十六七歲,一日夜裡夢著一個羅漢下凡投胎,夢後就有了身孕。她爸媽罵她不規矩,要把她趕出家門。女兒跪落來懇求,等她生下娒兒後再走,爸媽總算答應了。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娒兒一生下,生娘就跳到溪裡自盡了。陳氏兩老怕養了這個私生子倒黴,就把娒兒放到腳盂裡,甩到溪裡任他漂流。真奇怪,溪水向下流,腳盂倒反向上飄。飄呀飄呀,飄到一個寺院門口,溪邊被一個老和尚撈起來。老和尚慈悲,把他收留在寺裡撫養。光陰如箭,這個娒兒長大後,相貌好,又聰明,老和尚教他念經拜佛,收做徒弟。因為這孩子是在溪水裡倒流飄來的,就給他取名叫逆川。
逆川和尚十歲時,正是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潮漈一帶大旱,沒有收成,在這山岙寺院裡安不下身,他就出外雲遊,靠化緣過日子。一日,逆川和尚雲遊到茶山,看見楊梅桃李滿山,柑橘成林,風景優美,就想在這裡落腳修行。他向當地項氏族長公募化一領袈裟的地方,打算搭個草棚住。那族長公想,一領袈裟的地方算得什麼,就滿口答應了。逆川和尚在山上走了一圈,看中了大羅山山坡上的一個山場,兩手拿著袈裟一揚,竟遮住了一大片山地。族長公看呆了,沒話說,只好把這片山地送給他。逆川和尚就在這裡搭個棚,獨自靜心修行。
當時,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登基坐龍庭。洪武爺當初做過小和尚,他覺得自已出身不體面,就下一道聖旨,要把全國和尚統統殺死。聖旨一下,可憐全國和尚統統被殺了。茶山在東南角,逆川和尚獨自在這裡修行,外面曉勿得,總算避過這場橫禍。
第二年,京城大旱,一連幾個月都沒下半點雨,百姓叫苦連天。有個大臣向皇上奏本:「上年和尚殺的太多了,請萬歲勿再殺和尚,現在大旱,趕緊尋個和尚來求雨才好。」洪武爺想想也是,一口準奏了。
京城一帶和尚被殺完了,到哪裡去尋呢?派出的士兵到京城四周各地去尋,尋了三日三夜,連個和尚的影子也沒有。這日五更,洪武爺沒心上朝,躺在龍床上,東想西想,一下聽到很遠的地方傳來一陣木魚聲,阿!總算還有個和尚剩下來。他馬上降旨查和尚,尋著和尚重重有賞。天下恁大,各府各縣都在查和尚,統統查勿到。只有溫州府派人一查兩查查到茶山,才查到了逆川和尚。把他送到京都去求雨。
逆川和尚奉旨求雨,真湊巧,雨連牢落了兩天,全國五穀豐登。洪武爺萬分快活,封逆川和尚為護國禪師,賜他錦斕袈裟一件,撥下大批金銀在茶山興建寺院,這個寺院取名叫實際寺。還在實際寺四面造了園林,有龍虎門、蓮花巖、觀音洞、蒦絲潭、金沙嶺五大景致,合起來叫「五美園」。
當時,文官武將來拜訪逆川和尚,經過金沙嶺時,都要出轎下馬,步行到實際寺山門口。五美園和實際寺一直很有名氣。
這是清人所繪的逆川和尚圖
另據《甌海志》記載:逆川大師(1319—1373),出生瑞安陶山,7歲到位於茶山的實際寺拜即空為師,41歲回實際寺閉關,48歲專心著作,54歲圓寂後歸葬實際寺,是元末明初一代高僧,出遊四方,宣講佛法,廣募善緣,修建溫州各地寺院山門,曾主持修建了溫州松臺山淨光塔、江心寺、茶山實際寺、平陽歸源寺等。元朝皇帝曾賞賜金襴法衣,且御筆欽賜「佛性圓辯禪師」法號。明太祖朱元璋特詔令江南十位高僧在鐘山(今江蘇南京市)設立無遮法會,逆川大師作為江南十大高僧之一,在這次法會上弘法。
佛教精神就是自覺覺他。自覺就是求明心見性,覺他就是濟世利民,這種超越不是個人素質的提高,而是使社會群眾整體素質的提升,從而獲得現實人生的意義。逆川大師就是一個自己開悟後,走向弘法利生的一代高僧大德。元末明初,朝代更替之際,可謂亂世也,他遍遊四方,宣講佛法,修建寺廟,和諧民心,護法為國,深得民眾敬重。
明宋濂撰的 《佛性圓辯禪師淨慈順公逆川墓塔碑銘》 詳細記載逆川大師弘法利生的事跡。逆川大師在福建鐵關樞禪師處授得心要後,讓他繼承衣缽,主持寺院內事務。他完備寺中規矩,為修復頹廢敗垣而奔走努力。等一切努力實現後,師卻突然辭別大家,又開始雲遊天下,弘法布德。後逆川大師又回到本土永嘉,幫助永嘉王槐卿在瑞安大龍山修築了報恩禪院。當時聲名顯赫的江心寺住持石室巖禪師法容高風,以首座職位相招,逆川大師也十分敬仰石室巖禪師的禪學修為,便翩然而至。沒多久,發現瑞安何山精舍屋宇損壞,地方狹小,不足以容納僧眾,就十分勤勉地化緣取募,終於將它煥然一新。等剛剛忙完了所有這一切,又幫助平陽人吳德文修建了歸源寺。
當時有姓周、吳的兩位囚犯,原本是佔山為王、殺人越貨的草寇巨賊,後來,被朝廷大軍捉拿住了,正謀偷偷逃走。聽說逆川妙機神算,言無不中,就讓人前來求教。師算罷,讓來人轉告二位山大王說:「切莫偷偷逃奔,不日即可生見日月。」二人一聽,就安心囚居,不思逃遁。不久,朝廷果然頒布大赦令,二人得以活命。從此,二人敬奉禪師如同神明。即使打家劫舍也從不侵犯寺院。
後來,元朝皇帝聞聽了地方官吏的上奏,不禁對逆川大師法行慈心大為敬佩,便賞賜師金襉法衣,且御筆親賜「佛性圓辯禪師」的法號。可逆川大師卻並不因此而得意,不僅把朝廷的賞賜盡行分送僧侶,而且將自己蓄積收存的法衣、缽盂一一饋贈給大家。然後,便退居一室,挖地作爐,折竹為筷,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地過起隱僧的生活來。溫州城松臺山的淨光塔雄鎮一方,應年久失修,地方官員欲向民間募捐修葺,請逆川負責其事。大師曰:「民力凋敝久,火焰炎炎而復加薪,吾安忍為之?必欲見用,官中忽擾吾事。若無所聞知可也。」官員應允,於是大師決心修復淨光塔。他讓溫州城的二萬餘戶,一戶一個月捐一升米,然後請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木材來修建。將要建成時,颱風把塔的上半部襲裹入海濤。但大師並不喪失信心,後終於修建完成。修建後的淨光塔金鮮碧明,猶如天降之佛塔。用的工錢不過十萬,而工役皆是善工也。
江心寺的蘭隱逸禪師欲建萬佛閣,但年老力不勝,託付逆川建之。大師應允,不日而成。明朝建立,太祖皇帝特地詔令江南十位高僧在鐘山(在今江蘇南京市)設立無遮法會,賢聖道俗,上下貴賤,悉無遮攔。師作為當時江南十大高僧之一,參加了這次規模宏大的法會。在法會上,他升座弘法,前來聽講的人數以千計,盛況空前。法會結束之後,大師又回到浙江,到錢塘府(今杭州市)的淨慈寺擔任住持。期間,師奉詔再至南京,僅僅四個月時間,沐浴書偈而逝。時值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73)八月二十日。
逆川大師生前著述很多,有《五會語》若干卷、《善財》五十三卷和《參偈》一卷,並行於世。編撰大師《別傳》留存於世,可見一代高僧大德在人世間的大慈大悲精神,其歷經近700年而不衰。
實際寺,位於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茶山大羅山西麓,始建於元朝之前,明洪武初年高僧逆川大師重建。因寺四周有龍虎門、蓮花巖、觀音洞、蒦絲潭、金鎖嶺等五大美景,故又有「五美園」之稱。鬥轉星移,世事滄桑,古寺幾經興廢。清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山門又遭火災,二年後,在信眾的支援下,重建金剛殿、大雄寶殿各二間,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又增修兩軒樓。一時香火轉盛,住僧達三十多人,擁有水田,山林等許多廟產,每年僅楊梅收入就達五百銀元,從上世紀四十年到六十年代,由於國民黨駐軍的騷擾和「十年浩劫」的破壞,住僧星散,佛像法器蕩然無存,寺宇敗落不堪,上世紀六十年代改為茶山中學。
實際寺後院植有一株400多年樹齡的銀杏,每當深秋初冬的季節,銀杏燦爛,落葉繽紛,遍地金黃,寺院在古杏的襯託下更具禪意!
資料來源:《大羅山志》《甌海志》
攝影:夢回軍營(歐巴馬》
整理:張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