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苦行的「彌陀和尚」承遠大師,一生弘法身體力行,身教言教

2020-12-17 歷史國學教堂

如果你翻開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文集,會看到有篇名叫《南嶽彌陀和尚碑》的文章。柳宗元在這篇碑文裡,記敘了一個名叫承遠的和尚傳奇的一生。

特別是文章一開頭就寫道,承遠的弟子法照是唐代宗時的國師,向天子介紹了老師的特異出眾的德行,使天子也十分景仰,每天南面遙向承遠行禮,並賜名承遠的道場為「般舟道場」。

那麼,這個可以貴為國師的老師的人、可以讓天子也向他禮拜的人、一代文豪柳宗元也親自為他撰寫碑文的承遠,是個怎樣的人呢?為什麼被叫做彌陀和尚呢?

承遠,江州人,淨土宗的第三代祖師。曾任衡州刺史的唐代土人呂溫,寫有一篇《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與柳宗元的《南嶽彌陀和尚碑》同為承遠生平研究的最重要的史料。碑文記載了承遠出家的原因。

據說,他開始有志治學時,在鄉校中學習。鄉校是儒家經典與思想體系的教學機構,但承遠卻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些傳統士人學習的內容,他感覺所學的詩書禮樂都是束縛人的陷阱和桎梏,非常不快樂,但又無法解脫其中。

這時,他遇到一個信士以佛教經典中的言語來質疑於儒家之學。承遠覺得與自己的內心想法很契合,大受震動:「怡然聳聽,宛若前聞,識契心冥神動意往」。於是他決定辭別家人,出家修行。

承遠學佛從四川開始,隨著他遊歷的足跡,跟隨過幾個老師,對不同宗派的知識都有所涉獵。他最初師事蜀郡的唐禪師處寂,之後又到資川追隨唐禪師的師父智選大師習禪。這時承遠還只是一個在家的信士。

唐開元二十三年,承遠二十四歲,到了荊州玉泉寺,在惠真和尚門下剃度。呂溫碑文中形容他剃度之後的樣子,相當的不凡,:昂然古貌,森映喬松」,也就是說氣宇軒昂的,像古人一樣的容貌,與高高的松樹交相輝映。

他在玉泉寺承遠學習了天台宗和律宗。惠真見承遠非常出色,就派承遠到衡山去。這是為了讓他分宗立派,擴大影響。唐代的衡山也是一個佛教中心,高僧大德很多,尤其是律宗尤為發達。

承遠越過洞庭湖和湘江、沅江,到了南嶽衡山,止棲于衡山天柱峰的南面。在這裡,承遠從通相法師那裡受了具足戒,又潛心學習「三乘之經教,四分之紀律,八正之倫要,六度之根源」。

他不僅學習了三乘經典所記載的佛學知識,也學習了律學戒法,以及八正道、六度等修行之道。承遠對佛法已有深入的研究,但仍未滿足,覺得沒有找到自己的最終定位。

這時,承遠聽說有一個高僧慧日在廣州弘法,不遠千裡到了廣州向慧日求法。慧日對他說,如來授予我們的佛法,是用來拯救眾生的,只求個人的超然,獨善其身,怎麼能稱作仁呢:「如來付受吾徒,用弘拯救;超然獨善,豈曰能仁」。

慧日認為,應該依照《無量壽經》來修念佛三味,才可以救濟苦難的眾生:「以濟群生」。慧日的這番話,點出了承遠以前修禪學律的癥結:只能個人獨善,不能普度眾生。承遠由是「頓息諸緣,攝歸心」,確立了自己一生修行的方向,從此專修淨土。

唐玄宗天寶初年,三十一歲的承遠從廣州回到衡山,開始以自己的方式安心修行。淨土宗的修行方式簡單易行,主要就是念佛。但承遠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他不僅念佛,還修苦行,在生活上嚴苛地對待自己。

他開始住在衡山西南的巖石下,有人給他吃的就吃,沒有人給,他就吃土泥和草木(應該是吃一些野菜)。穿衣也是這樣。

當時有很多人從南方或北方極遠之地來向他求法,來到崖谷時看到人身形羸弱,塵垢滿面,射著身子在背柴,「羸形垢面,射負薪樵」,還以為是大師的一個僕人,後來才發現就是承遠大師本人。

承遠的苦行使他獲得了信眾的敬仰。同時,承遠又善於教化,立意取乎中道,隨機設教,以求讓大眾能更快理解。

不僅如此,他又常常向大眾宣傳念佛法門,將念佛的佛號與經書中的重要語句書寫在大街小巷,鐫刻在山巖谷,勤勉地教導大眾,因此歸化他的人很多,信眾們自發背負著布帛,伐木石,在山巖下為承遠建起了一座寺院。承遠不拒絕,也不刻意營求。

寺院蓋好後,唐德宗為承遠命名為彌陀寺。蓋寺院剩餘的錢財,則布施給了窮人和病人,承遠也不居為自己的功勞。此後承遠仍然過著他苦行的生活,一直到九十一歲圓寂。

從現有的史料中沒有發現承遠有什麼著作。承遠一生弘法,主要身體力行,身教言教。所以呂溫說:「不以身率,誰為教先,誰能弘之,則南嶽大師其人也」。

相關焦點

  • 弘法大師在日本是如何將佛教發揚光大,在文化方面又有怎樣的建樹
    密教傳入日本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在密宗傳入之前,日本文化是一片沙漠。弘法大師將真言密法融入了大和文化之內。經過一千多年的流傳,日本人已將之全盤接收,當作是自己的文化了。現在日本本土文化裡,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東西都有真言密宗的影子。
  • 苦行聖地雞足山,虛雲老和尚曾到訪過3次,但有2次以失望離去
    雲南雞足山相比中國其它4大佛教聖山,它的佛法弘揚和佛教傳統文化的建設,都有著自己獨樹一幟的特點。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大迦葉尊者,一生倡導並身先力行的頭陀十二行的法脈家風。合乎中道,而不走極端的苦行,這也是佛祖讚賞的,而迦葉尊者也是以「行」這種苦行而聞名。
  • 恭迎彌陀聖誕 |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阿彌陀佛與中土眾生十分有緣,多次化身來度化眾生,如唐代的善導和尚,宋代的永明延壽大師等。永明延壽禪師既是禪宗祖師,又是淨土宗第六位祖師,著書很多,修行極高,在佛教歷史上公認為阿彌陀佛的化身,因此後世以他的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作為阿彌陀佛的聖誕紀念日。他的法號永明對應無量光,延壽對應無量壽,恰好是阿彌陀佛名號的意思。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佛教各個宗派共同的歸宿。
  • 彌陀贊——念佛法門
    淨土宗歷代祖師分別是初祖慧遠大師、二祖善導大師、三祖承遠大師、四祖法照大師、五祖少康大師、六祖延壽大師、七祖省常大師、八祖蓮池大師、九祖藕益大師、十祖截流大師、十一祖實賢大師、十二祖際醒大師、十三祖印光大師。
  • 恭逢禪宗泰鬥虛雲老和尚圓寂紀念日!緬懷一代高僧禪心悲行
    編者按:虛雲老和尚,近代高僧,以禪功和苦行為人所重,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溈仰,以一身系五宗法脈,也是中國近代佛教代表人物之一,與印光大師、弘一法師、太虛法師並稱為四大高僧。虛雲老和尚雖為禪宗巨匠,卻常教人老實念佛。
  • 什麼是佛教的苦行?
    說到佛教裡所說的苦行,很多人都認為,苦行就是要去受苦,要吃苦,要每天幹著最苦、最髒、最累的事,連正常、健康的生活都不要,就是大苦行,大修行,所謂的修苦行就是什麼好的都不能要,壞的都要拿來磨鍊自己!熱了不能吹電扇,冷了不能開空調,不能用熱水,夏天再熱也要去頂著太陽去幹活,冬天再冷也要頂著霜雪去洗涼水,每天做著最髒、最累、最苦的事,就是修苦行,這樣修行才有大成就,這種的修行者往往也會被很多佛教徒崇拜得五體投地!而其實佛法裡所說的苦行,是讓我們舍離世俗五欲快樂的貪戀和執著,而並不是讓我們刻意去找苦受,甚至刻意去摧殘我們的身體!
  • 佛教令輪身 • 十大明王
    明王屬於佛的教令輪身,剛強眾生難以用說法柔順調伏,須以威猛教令強制調伏之。【大日如來教令輪身 - 不動明王】見 我 身 者 發 菩 提 心聞 我 名 者 斷 惡 修 善聞我 說 者 得 大 智 慧知 我 心 者 即 身 成 佛【無量壽如來教令輪身 - 大威德明王】忿怒暴怖事   能壞嚧那蘿亦斷閻摩命   忿猛為常業
  • 佛教:命運多舛的李贄,似僧非僧以苦行清修,開壇說法教誠僧眾
    李贄思想並沒有什麼很多回族色彩,但他生前有潔癖,「拂身拭面,有同水淫」,遺言又曾詳細交代如何儉葬:「用餘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換新衣等」,似有伊斯蘭教之風。到李贄這一代,他的家族已家道中落,然而這一段家族史對於形成他頗為離經叛道的獨特視野有重要影響。明世宗嘉靖三十年,李贊中舉人,五年後,授河南共城教諭。此後歷任南京國子監博上、北京禮部司務、雲南姚安知府。
  • 【大德開示】虛雲老和尚:為什麼你很難放下妄想?
    其中輕重程度,猶有分別,即上品十惡墮地獄,中品十惡墮餓鬼,下品十惡墮畜生。總而言之,不論輕妄粗妄,皆是吾人現前一念,而十法界都是這一念造成的,所謂一切唯心造也。 若就本分來講,吾人本地風光,原屬一絲不掛、纖塵不染的。粗妄固不必言,即或稍有輕妄,亦是生死命根未斷。
  • 他受戒時無花果樹開花,燃整個無名指供佛,圓寂留下金剛不壞之身
    他是虛雲老和尚的得意弟子;他是有名的大孝子,為父母墳前守孝三年;他受戒區間無花果樹再度開花十二朵半;他圓寂後留下金剛不壞之身,為中國大陸21世紀兩位成就金剛不壞之身的高僧之一;他是彌光法師。廣結佛緣1950年,虛雲老和尚於雲門禪寺大開法筵,彌光法師慕名而來,從此開始了親近虛雲老和尚的修行歷程。在一個夏天的夜晚,彌光法師夢見六祖慧能大師親自為他披上大紅祖衣,醒來後以為是幻覺,他也沒有放在心上。
  • 帶你了解教令輪身-明王
    明王是佛教密宗對示現憤怒威猛相,多面多臂、手持各種法物降服惡魔之諸尊、菩薩的通稱。佛教密宗認為,佛可以顯現三身,即自性輪身、正法輪身和教令輪身。所謂自性輪身,是指諸佛住於自性的法身,也就是諸佛的真身,比如密宗中的大日如來。所謂正法輪身,是指諸佛為教化眾生而顯化為菩薩,以正法度人,如大日如來顯化為般若菩薩身。
  • 大德高僧慧遠弘法當陽
    周新仕攝引言:中國漢傳佛教有八大宗派,其中影響最為廣泛的是淨土宗,在中國佛教文化史上佔據重要位置。在廬山創建淨土宗祖庭東林寺、開中國淨土宗先河的東晉慧遠大師,在創建東林寺之前,曾在當陽建廟弘法,留下了不少歷史遺蹟。
  • 早期佛教不讓喝牛奶,耆那教餓死了一生,說說被吐槽的印度文化
    印度人徘徊在追尋欲望和苦行的輪迴路上,心中期待解脫,又捨不得欲望,造就了壯觀的印度文化。印度的女人愛美,從頭到腳!印度男人愛美,從內到外!印度人覺得這不夠,於是乎愛美升華成了哲學的思辨。很多印度人不認字,不識數,這不是印度人熱愛哲學的門檻!
  • 佛教:他是不空成就佛的教令輪身,在佑護事業方面有很大成就!
    在佛教密宗中供奉著諸多明王,這些明王有的是佛的代表,有的是菩薩的代表。有一種說法是明王的出世,是佛「憤怒」了,但是有很多人對於「佛的憤怒」的了解不太透徹,慢慢理解為佛的憤怒便就是犯了嗔戒,這是錯誤的。從不同角度來講,佛是覺大成者,怎麼會「知法犯法」?
  • 星雲大師:他12歲出家,創辦佛光山最大道場,弘法足跡遍布全球
    星雲大師,中國臺灣一代佛教高僧,臺灣佛光山道場的開創者,「人間佛教」的踐行者,1927年,他出生在江蘇揚州,自幼家境貧寒,12歲便在棲霞寺出家,一生宣揚佛法,弘法利生,在全球各地都留下弘法足跡,座下弟子一千餘人,全球信眾超過百萬,佛光山也是臺灣最大的佛教道場,正如星雲大師所說,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
  • 六祖惠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最有智慧,弘法度眾無數
    這是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一個四句偈,意思是世間萬物,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不要執著也不要妄想,便能心無掛礙,得以清淨。惠能,唐代人,佛教禪宗祖師。在佛教的歷史上,他是一個把中西佛教的思想相融合貫通的思想家,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的意義,因此他也被尊稱為「六祖」。
  • 佛教:「五宗法脈的禪宗大德」虛雲法師
    在近代佛教史上,堅持苦行長達百餘年,歷坐15個道場,建有小寺院80多所,重修6大祖庭禪林,以一身兼承禪門五宗法脈,法嗣信徒達數百萬眾的高僧,唯有禪宗泰鬥之譽的虛雲法師。虛雲法師一生習禪苦行,以長於整頓叢林、興建名剎著稱,無愧為近代禪林的泰鬥,更無愧為一位寺廟建設家。
  • 智者大師的「五時八教」其實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導圖
    什麼是「五時八教」?且聽智者大師如是說若言琴上有聲音,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蘇東坡我們佛教裡有一個「五時八教」的說法。這個說法非佛說。不要害怕,不要一聽到「非佛說」就緊張,就馬上做好一副準備戰鬥的樣子。
  • 印度文明的又一高峰——佛教和耆那教興起的列國時代
    公元前6世紀到前4世紀(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時代中晚期至戰國時代中期),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古印度地區迎來了文明的又一次爆發,包括耆那教、佛教、斫婆迦派、阿什斐迦派在內的眾多思想學說繁盛一時。這其中,以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和耆那教的筏馱摩那最為著名。耆那教和佛教都對種姓說持否定態度,認為眾生平等(註:耆那教的「天衣派」認為女性不可入教),且人人皆可通過修行到達極樂世界。佛陀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喬達摩為名,悉達多為姓氏或家族名)。他出生於伽毗羅衛城(今尼泊爾境內),與中國的孔子是同時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