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教的苦行?

2020-12-05 毗尼無礙

說到佛教裡所說的苦行,很多人都認為,苦行就是要去受苦,要吃苦,要每天幹著最苦、最髒、最累的事,連正常、健康的生活都不要,就是大苦行,大修行,所謂的修苦行就是什麼好的都不能要,壞的都要拿來磨鍊自己!熱了不能吹電扇,冷了不能開空調,不能用熱水,夏天再熱也要去頂著太陽去幹活,冬天再冷也要頂著霜雪去洗涼水,每天做著最髒、最累、最苦的事,就是修苦行,這樣修行才有大成就,這種的修行者往往也會被很多佛教徒崇拜得五體投地!

而其實佛法裡所說的苦行,是讓我們舍離世俗五欲快樂的貪戀和執著,而並不是讓我們刻意去找苦受,甚至刻意去摧殘我們的身體!

佛世就有六種苦行外道,據《大般涅槃經》十六所載:

[一、自餓外道],謂外道修行,不羨飲食,節飲食而長忍飢虛,執此苦行,以為得果之因,是名自餓外道。

[二、投淵外道],謂外道修 行,寒入深淵,忍受凍苦,執此苦行,以為得果之因,是名投淵外道。

[三、赴火外道],謂外道修行,常以五熱炙身,及燻鼻等,甘受熱惱,執此苦行,以為得果之因,是名赴火外道。

[四、自坐外道],謂外道修行,常自裸形,不拘寒暑,露地而坐,執此苦行,以為得果之因,是名自坐外道。

[五、寂默外道],謂外道修行,於屍林冢間,以為住處,常寂默不語,執此苦行,以為得果之因,是名寂默外道。

[六、牛狗外道],謂外道修行,自謂前世從牛狗中來,即持牛狗戒,齕草啖汙,唯望生天;執此苦行,以為得果之因,是名牛狗外道。

《大般涅槃經》原文: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知而不見。云何為知。知自餓法投淵赴火自墜高巖常翹一腳五熱炙身。常臥灰土棘刺編椽樹葉惡草牛糞之上。衣?麻衣冢間所棄糞掃?褐欽婆羅衣獐鹿皮革芻草衣裳。茹菜?草藕根油滓牛糞根果。若行乞食限從一家。主若言無即便捨去。設復還喚終不回顧。不食鹽肉五種牛味。常所飲服糠汁沸湯。受持牛戒狗雞雉戒。以灰塗身長發為相。以羊祠時先呪後殺。四月事火七日服風。百千億花供養諸天。諸所欲願因此成就。如是等法能為無上解脫因者。無有是處。是名為知。云何不見。菩薩摩訶薩不見一人行如是法得正解脫。是名不見。

這六種苦行外道,他們每天幹著最苦的事,但是佛說他們是外道!

學佛的人精進是好事,不怕吃苦也是好事,但你要有正知正見,正精進!以戒為師,依法修行!不是按你自己的知見,只要做到髒、苦、累就是大成就!

佛在世時,印度的佛與眾比丘託缽乞食,每天持戒、聽經聞法,參禪打坐,沒有勞作!

佛教傳入中國,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不接受出家人託缽乞食,認為乞食是一種卑微下賤的行為,出家人為了表法,不令眾生譏嫌,才自己耕作,自給自足!

現在的寺院,為了供養色身,每天以幹活為主,只有極少的時間來修學佛法,這是眾生業力障礙深重,福報不如佛世的表現!

但現在很多寺院甚至為了多幹點活而荒廢道業,不學經論,不持戒,甚至連早晚功課都不做了!已經與佛世相顛倒!卻還理直氣壯的,說勞作和幹活就是修行,佛經、戒律、禪定,佛號都是死相,不實際,是一種不老實,是沒有用的,沒有腳踏實地勞動就不是修行!

照這麼說農民每天幹最苦、最髒、最累的活,他們都應該成佛了,但是他們沒有啊,照樣有墮三惡道啊!佛在世時,佛與眾比丘以託缽乞食供養色身,每天只持戒、聽經聞法、參禪打坐,他們都不勞作,難道他們都沒有修行嗎?但是他們都成就了啊!

不是說我們自己懶惰,不想做事,不想幹活,就拿這些來當藉口!中國不比印度,為了適應中國的傳統思想,我們沒有辦法託缽乞食,需要勞作了,活是要幹!但是我們要樹立正知正見,要真正明白勞作的意義!勞作不過是供養色身,為成道業,故先安住色身,最多不過在三寶前做點功德,得點人天福報!

我們每天幹著最苦、最髒、最累的事,甚至摧殘身體,如果你不能熄滅貪嗔痴慢,不能舍離財、色、名、食、睡,煩惱未斷,不修善法,造諸惡業,是不可能了脫生死,成就道業!甚至現在很多人舍離佛法正見不去修學,不為人演說,反而拿種種無義苦行來對他人正常生活指指點點,刁鑽刻薄!

如果你把勞作當做一種修行的法門,甚至要否定一切佛的經、論、戒律、禪定,念佛,認為這些都是沒用的,勞作就可以了生死,就可以得解脫,可以成就道業,那就是邪知邪見,是愚痴顛倒了!

相關焦點

  • 苦行:越跟自己過不去,越有修行?|引經據典23
    大德答問問佛教是主張苦行的宗教嗎?聖嚴法師答當我們尚未解答這個問題之先,應該明白一下「苦行」兩字的定義。一般所說的苦行,大抵是指以自苦為手段,以解脫為目的而言。除了理性的自苦,其餘均是外道的苦行。近人有些認為佛教不主張苦行,認為佛教是主張苦樂中和的中道行者。當然,佛陀成佛,也是在他放棄了六年的苦行,把羸弱的身體調養復原之後(《增一阿含經.增上品之八》)。不過我們必須明白:佛陀放棄的是盲目的苦行或是迷信的苦行,卻又強調理性的苦行。尋求自我解脫是小乘的苦行,協助他人(眾生)解脫是大乘的苦行。
  • 佛教:苦行的「彌陀和尚」承遠大師,一生弘法身體力行,身教言教
    這時,他遇到一個信士以佛教經典中的言語來質疑於儒家之學。承遠覺得與自己的內心想法很契合,大受震動:「怡然聳聽,宛若前聞,識契心冥神動意往」。於是他決定辭別家人,出家修行。承遠學佛從四川開始,隨著他遊歷的足跡,跟隨過幾個老師,對不同宗派的知識都有所涉獵。
  • 【佛教藝術】犍陀羅石雕:悉達多太子苦行頭像
    此像是3-5世紀古巴基斯坦犍陀羅地區佛像珍品;此像表現的是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在雪山六年苦行的形貌;悉達多太子頭飾螺發
  • 苦行聖地雞足山,虛雲老和尚曾到訪過3次,但有2次以失望離去
    我們知道,大迦葉尊者是以苦行第一或者是以頭陀第一,而得名。他以12頭陀行貫穿始終,以苦修備受師傅佛陀讚賞以及僧團們的敬重。他一生都住阿蘭若,也就是茅棚裡或是樹下冢間。即使入定峭壁石縫中,都是身披糞掃衣,以苦行住持正法。
  • 起源於印度,卻被印度拋棄,佛教:難道我是後娘養的?
    他苦思冥想,終於想到一個辦法,就是苦行。在印度文化裡面,苦行是修行的一種法門。因為婆羅門教裡面最重要的神,溼婆就是一個苦行神。他修行場所在喜馬拉雅山的冰雪之中。但是在印度教裡,婆羅門和剎帝利講苦行的故事本意是給低種性的人聽,為了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讓低種姓的人知道,人生是一個輪迴,今生不要再反抗,要通過今生的苦行來修未來的光明。但是講著講著,他們自己也信了。
  • 佛教:覺悟的本質是什麼?
    學佛的人都知道,悉達多(佛陀)經過六年的修「苦行」,最終認為這些「苦行」並不是究竟,於是走到一棵大樹下休息,於是瞬間開悟了,而這棵樹則被人們稱之為菩提樹,至於這棵樹的原名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佛經沒有記載。
  • 正信的佛教是什麼?|引經據典
    聖嚴法師曾經針對一些比較基礎但極為重要的問題作出回答並結集成書,影響甚大,不僅是對佛教有興趣或初學佛者的必讀內容,對於久學久修的佛弟子亦有很多助益。為方便大家學習這些內容,並深度延伸閱讀,大眾閱藏公眾號開設「引經據典」欄目,將聖嚴法師的回答原文與大藏經中的相關經文內容相連結,以經文補證的方式,讓解答回歸經典,讓師言與佛語相連,把對佛法的學習導歸於佛法正義的源頭——大藏經。
  • 五、佛教的緣起
    五、佛教的緣起太子在尼連禪河近處的宇奴唯拉村(URUVELA)修苦行,過了六年極其刻苦的生活,日食麻麥,身體消瘦,四肢無力。後來自知過分的刻苦,並不能獲得真理,便放棄了苦行,接受牧羊女蘇耶妲(SUJATA)乳糜的供養,恢復了身體的健康。隨從的五個人,以為他失了道念,就不再跟從他了。於是太子到尼連禪河去洗澡,把六年來的汙穢洗掉,並下定決心要追求最圓滿的真理。
  • 全球通史:佛教的創始人,以及古印度各宗教的教義
    佛教的教義和婆羅門教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主張「眾生平等」,教義簡單明了,通俗易懂,而且信徒不局限於高級種姓的人,低級種姓的人也可以加入,加之該教不需要人們花費大量錢財進行祭祀活動,也不用以苦行來修煉,因此吸引了眾多的追隨者,發展十分迅速,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新教派。佛教不僅在印度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而且不斷向外傳播,遍及中國和東南亞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 佛教:命運多舛的李贄,似僧非僧以苦行清修,開壇說法教誠僧眾
    李贄思想並沒有什麼很多回族色彩,但他生前有潔癖,「拂身拭面,有同水淫」,遺言又曾詳細交代如何儉葬:「用餘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換新衣等」,似有伊斯蘭教之風。到李贄這一代,他的家族已家道中落,然而這一段家族史對於形成他頗為離經叛道的獨特視野有重要影響。明世宗嘉靖三十年,李贊中舉人,五年後,授河南共城教諭。此後歷任南京國子監博上、北京禮部司務、雲南姚安知府。
  • 佛教四大菩薩保佑眾生
    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
  • 藏傳佛教史上的苦行僧,噶舉派創始人米拉日巴尊者傳奇一生
    當年八月,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米拉日巴誕生在西藏吉隆縣一個富農家庭全家以經商務農為生。由於米拉的祖父和父親都善於經商,因此他們的家境雖稱不上豪富,也算是當地較富裕的一個家庭。米拉日巴7歲的時候,父親不幸去世。臨死前怕他們母子不能料理家務和經商,便託付他的叔父、姑母幫助照顧。
  •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是誰?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餘年前的四月八日,降誕在古印度中北部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方),取名悉達多,父親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太子誕生後七天,聖母摩耶夫人往生,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養育成人。太子天資聰穎,從小通達五明、四吠陀。成年後,娶耶輸陀羅為妃,不久生下羅睺羅,後來成為佛教第一位沙彌。
  • 佛教的真正源頭,其實與婆羅門教有極大關聯
    眾所周知,佛教產生於古代的印度,然而佛教在印度產生後,不到幾百年的時間,就幾乎在印度本土消亡。佛教幾經周折,傳入中國後,卻在中國大受歡迎。很多人對於這個現象,百思不得其解。有的人認為這是偶然現象。這個世界上的事情,當它發生了,就必然有它的理由。佛教也是如此。
  • 印度文明的又一高峰——佛教和耆那教興起的列國時代
    公元前6世紀到前4世紀(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時代中晚期至戰國時代中期),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古印度地區迎來了文明的又一次爆發,包括耆那教、佛教、斫婆迦派、阿什斐迦派在內的眾多思想學說繁盛一時。在這一時期,古印度地區諸邦林立,大大小小有至少幾十個國家,根據佛教文獻的記載,當時比較著名的大國便有十六個,如拔祇、末羅、摩羯陀、鴦伽、迦屍和居薩羅等等。鐵器在列國時代被廣泛應用。生產效能的提升促使古印度地區的經濟蓬勃發展。
  • 日本佛教極端修行,7年即可「得道成佛」,但1300年來只有3人成功
    自2000多年前佛教傳入我國後,經過無數次演化,改進,受我國文化的影響,與剛剛傳入我國時相比已經稱得上是「面目全非」。從教條,教義,生活習慣,修行方式來看,漢傳佛教與印度佛教雖然都是佛教,但更像是兩種不同的宗教。
  • 「綠度母」顯聖護佑佛教大師「月稱菩薩」!
    月稱說:「我是個苦行的出家人,沒有什麼財物給你。附近有一個叫月官的居士,你不妨去他那裡試試。」乞丐便向月官論師乞討。月官對她的困境深感悲憫,但除了身上的衣服和〈般若經》以外,自己也沒有多餘的財物。於是,他對著牆上的度母像祈請,求她慷慨相助。度母被他的誠心所動,立刻現身,將身上的絲綢衣服和珠寶飾物脫下,讓月官交給乞丐,作為她女兒的嫁妝。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有人(沙門)開始反思:祭祀的作用是什麼?「神」的作用又是什麼?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受到嚴重挑戰:「神」的絕對權威破產了,祭祀行為也將失去市場。隨著毘提訶王朝的沒落,來到「軸心時代」。恆河兩岸,反婆羅門的沙門陣營迅速勃興。沙門繼承了輪迴思想,又強調了業報說:認為人類的一切均是自作自受,與神的喜怒無關;那又何必寄望於「未知」?
  • 早期佛教不讓喝牛奶,耆那教餓死了一生,說說被吐槽的印度文化
    印度人徘徊在追尋欲望和苦行的輪迴路上,心中期待解脫,又捨不得欲望,造就了壯觀的印度文化。印度的女人愛美,從頭到腳!印度男人愛美,從內到外!印度人覺得這不夠,於是乎愛美升華成了哲學的思辨。很多印度人不認字,不識數,這不是印度人熱愛哲學的門檻!
  • 佛法生活 |「蓮花」象徵著什麼?蓮花與佛教的關係
    故稱佛國為「蓮花國」;佛教廟宇稱為「蓮剎」。「剎」為梵語,即淨土之意,以蓮花為往生之所託,故稱「蓮剎」;念佛之人稱結「蓮胎」,比喻住在蓮花之內,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稱為「蓮眼」,以青蓮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葉心蓮花稱為「蓮宮」,即心中的蓮花般的境界;釋迦牟尼的手稱為「蓮花手」;僧尼受戒稱「蓮花戒」;僧尼之袈裟稱「蓮花衣,謂清淨無雜之義;五智中的妙觀察智稱為」「蓮花智」;稱善於說法者為「舌上生蓮」;謂苦行而得樂為 「歸宅生蓮」;佛經《妙法蓮花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