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關羽,大家肯定是非常熟悉,他為人忠義,一心一意匡扶漢室,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在歷史上,關羽是因為東吳的偷襲才最終敗北,遭到呂蒙的誅殺,那麼關羽死後,他被埋葬在了什麼地方呢?關羽墓究竟在哪裡?
關羽
關羽一生,戰功彪炳,軍事能力超強,深受劉備的信任與重視。當劉備率領大軍攻益州、戰漢中時,他是放心的把荊州交給了關羽打理,而且給了關羽假節鉞之權,意思就是說關羽可以全權掌控荊州的軍政大權,生殺予奪,不用提前請示劉備,某種程度上來講,關羽當時完全算得上是一方諸侯。而關羽也確實沒有辜負劉備的信任,他在荊州期間,北伐曹魏,南拒東吳,一直將荊州牢牢的掌控在手中,為劉備守好南方門戶。
襄樊之戰,關羽率軍北伐,更是擊敗曹軍,打得曹魏名將曹仁龜縮不出。于禁率領七軍前來救援,反而是被關羽打的全軍覆沒,自此一戰,關羽戰功彪炳,直接震驚了華夏,當時的曹操都被嚇得差點遷都了。
遺憾的是孫權從後方偷襲荊州,導致關羽最終肯定落得個兵敗身死的下場。而除了孫權的背盟偷襲,荊州內部也出現了兩個叛徒,一個是糜芳,劉備的小舅子,一個是傅士仁,劉備的老部下,正是因為他們二人沒有堅守城池,直接開門偷襲,才使得荊州的局勢急劇惡化,關羽根本來不及回援。
當時關羽聽說荊州被襲擊,馬上帶兵回防,按關羽的估算,江陵城是他花費數年時間打造的堅城,是肯定可以擋住東吳軍隊的進攻。畢竟當年孫權親率十萬大軍,都攻不下只有數千守軍的合肥,江陵這麼座堅城,完全是可以支撐到關羽回防的。只不過關羽沒想到,堡壘大多數都是從內部攻破的,糜芳直接棄城投降,使得關羽回防、重奪荊州的計劃落空,只能向益州突圍,最終在距離益州一二十裡的臨沮,遭到吳軍的埋伏,被擒遇害。
《三國志》: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那麼關羽遇害後,他被埋葬在了哪裡呢?實際上,當年關羽被害後,頭顱是送到了曹操處,孫權想藉此嫁禍曹操,不過曹操也非常聰明,當即以諸侯之禮將關羽安葬於洛陽。孫權也將關羽的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現在的湖北宜昌)。
《三國志》: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
所以說,根據史書記載,關羽遇害後,他的墓地有三處,一處是在洛陽附近,這裡葬著關羽的頭顱;一處是在湖北當陽,這裡葬著關羽的身軀;還有一處是在四川成都,為關羽的衣冠冢。不過歷經上千年,關羽的墓地其實也是幾經變遷,根據文獻來看,五代時期成都的關羽墓仍然存在,不過後來,這個衣冠冢已經逐漸消失了。
現在大家所說的關羽墓主要有三處,不過據推測,已經並非是原來的墓址了。
一是關羽的老家的關廟。不過這處陵墓其實是關羽的衣冠冢。
二是洛陽的關林。這一處陵墓其實也並不完全準確,因為經過多年的變遷,原先埋葬關羽頭顱的位置已經是找不到了,只能確定一個大概的範圍。而這一處陵墓實際上是明朝萬曆年間擴建的關林廟。明清時期,關羽名聲越來越大,這裡就逐漸成為了官吏祭拜、百姓朝拜關羽的場所了。
第三處關羽陵墓俗稱「大王冢」,在湖北當陽城區西北3公裡處。據傳這處陵墓始建於東漢末年,原稱「漢義勇武安王祠」,具體是不是關羽的埋葬地,誰也不知道。到隋唐時,這個地方只是一個土冢,隨著關羽受到歷代皇帝的加封,這裡經過考證,才被認定為關羽的陵墓。之後無論是宋朝、元朝、還是明朝,大多認定此處就是關羽的陵墓,對此地多加修葺,大建廟宇!
結語
綜合來看,關羽身死,頭顱被送往洛陽,而身軀安葬在了當陽,他的安葬之地應該就是在洛陽和湖南宜昌市。只不過時間過得太久了,而且對於關羽,是從隋唐之後才越來越重視的,也是從這裡開始,歷代皇帝才對關羽大加封賞,所以在此之前,關羽的陵墓大多已經化為土冢了。不過我們之所以祭拜關羽,其實就是懷念他的忠義,敬佩他的為人,無論他埋葬在何處,他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歷代中華兒女!
來都來了,點個讚再走唄!本文由超級七品小芝麻官原創,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