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戰關羽兵敗身死,他被埋葬在哪裡?現在的墓址在何處?

2020-12-14 騰訊網

說起關羽,大家肯定是非常熟悉,他為人忠義,一心一意匡扶漢室,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在歷史上,關羽是因為東吳的偷襲才最終敗北,遭到呂蒙的誅殺,那麼關羽死後,他被埋葬在了什麼地方呢?關羽墓究竟在哪裡?

關羽

關羽一生,戰功彪炳,軍事能力超強,深受劉備的信任與重視。當劉備率領大軍攻益州、戰漢中時,他是放心的把荊州交給了關羽打理,而且給了關羽假節鉞之權,意思就是說關羽可以全權掌控荊州的軍政大權,生殺予奪,不用提前請示劉備,某種程度上來講,關羽當時完全算得上是一方諸侯。而關羽也確實沒有辜負劉備的信任,他在荊州期間,北伐曹魏,南拒東吳,一直將荊州牢牢的掌控在手中,為劉備守好南方門戶。

襄樊之戰,關羽率軍北伐,更是擊敗曹軍,打得曹魏名將曹仁龜縮不出。于禁率領七軍前來救援,反而是被關羽打的全軍覆沒,自此一戰,關羽戰功彪炳,直接震驚了華夏,當時的曹操都被嚇得差點遷都了。

遺憾的是孫權從後方偷襲荊州,導致關羽最終肯定落得個兵敗身死的下場。而除了孫權的背盟偷襲,荊州內部也出現了兩個叛徒,一個是糜芳,劉備的小舅子,一個是傅士仁,劉備的老部下,正是因為他們二人沒有堅守城池,直接開門偷襲,才使得荊州的局勢急劇惡化,關羽根本來不及回援。

當時關羽聽說荊州被襲擊,馬上帶兵回防,按關羽的估算,江陵城是他花費數年時間打造的堅城,是肯定可以擋住東吳軍隊的進攻。畢竟當年孫權親率十萬大軍,都攻不下只有數千守軍的合肥,江陵這麼座堅城,完全是可以支撐到關羽回防的。只不過關羽沒想到,堡壘大多數都是從內部攻破的,糜芳直接棄城投降,使得關羽回防、重奪荊州的計劃落空,只能向益州突圍,最終在距離益州一二十裡的臨沮,遭到吳軍的埋伏,被擒遇害。

《三國志》: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那麼關羽遇害後,他被埋葬在了哪裡呢?實際上,當年關羽被害後,頭顱是送到了曹操處,孫權想藉此嫁禍曹操,不過曹操也非常聰明,當即以諸侯之禮將關羽安葬於洛陽。孫權也將關羽的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現在的湖北宜昌)。

《三國志》: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

所以說,根據史書記載,關羽遇害後,他的墓地有三處一處是在洛陽附近,這裡葬著關羽的頭顱;一處是在湖北當陽,這裡葬著關羽的身軀;還有一處是在四川成都,為關羽的衣冠冢。不過歷經上千年,關羽的墓地其實也是幾經變遷,根據文獻來看,五代時期成都的關羽墓仍然存在,不過後來,這個衣冠冢已經逐漸消失了。

現在大家所說的關羽墓主要有三處,不過據推測,已經並非是原來的墓址了。

一是關羽的老家的關廟。不過這處陵墓其實是關羽的衣冠冢。

二是洛陽的關林。這一處陵墓其實也並不完全準確,因為經過多年的變遷,原先埋葬關羽頭顱的位置已經是找不到了,只能確定一個大概的範圍。而這一處陵墓實際上是明朝萬曆年間擴建的關林廟。明清時期,關羽名聲越來越大,這裡就逐漸成為了官吏祭拜、百姓朝拜關羽的場所了。

第三處關羽陵墓俗稱「大王冢」,在湖北當陽城區西北3公裡處。據傳這處陵墓始建於東漢末年,原稱「漢義勇武安王祠」,具體是不是關羽的埋葬地,誰也不知道。到隋唐時,這個地方只是一個土冢,隨著關羽受到歷代皇帝的加封,這裡經過考證,才被認定為關羽的陵墓。之後無論是宋朝、元朝、還是明朝,大多認定此處就是關羽的陵墓,對此地多加修葺,大建廟宇!

結語

綜合來看,關羽身死,頭顱被送往洛陽,而身軀安葬在了當陽,他的安葬之地應該就是在洛陽和湖南宜昌市。只不過時間過得太久了,而且對於關羽,是從隋唐之後才越來越重視的,也是從這裡開始,歷代皇帝才對關羽大加封賞,所以在此之前,關羽的陵墓大多已經化為土冢了。不過我們之所以祭拜關羽,其實就是懷念他的忠義,敬佩他的為人,無論他埋葬在何處,他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歷代中華兒女!

來都來了,點個讚再走唄!本文由超級七品小芝麻官原創,歡迎交流!

相關焦點

  • 關羽為何發動襄樊之戰?早有安排還是突發奇想?結果他預想到了嗎
    ,劉備穩住孫權後,籌謀著怎樣收回漢中之事,在劉備打敗了曹操,而邊境的名將關羽卻突然發動了戰役,這就是有名的襄樊之戰?02從各種方面來解釋,關羽為什麼在個時候突然發動襄樊之戰。看起來都是關羽自己決策的事情,跟其他人沒有任何關係。
  • 襄樊之戰中,劉備為何遲遲不馳援關羽,使其幾次陷入險境
    219年7月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深刻影響了三國的歷史走向,也是劉備實力從巔峰跌到谷底的開始:先是關羽被殺,荊州落入孫權手中;然後東三郡孟達叛變,劉封被賜死;最終,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擊敗了吳,的實力一落千丈。劉備本人在白帝城病死。
  • 襄樊之戰如果把于禁換為張遼,關羽還能威震華夏嗎?
    在曹操看來,于禁是跟隨自己的心腹大將,所以被授予重任,率領七軍去營救襄樊曹仁。公元219年,關羽在劉備、諸葛亮等人的授意下,發動了襄樊之戰。關羽不愧為劉備的最強戰將,瞬間將襄陽攻陷,然後率領重兵圍困樊城。可以說若不是曹仁坐鎮樊城,估計曹軍會全線崩潰。而于禁所率領的七支軍隊應該是雪中送炭。于禁不但率領重兵,還有驍將龐德作為先鋒。
  • 所向披靡的關羽,在襄樊之戰中為什麼敗在龐德和徐晃之手
    人不服老是不行啊,公元219年襄樊之戰時的關羽已經是一個快60歲的老人了,在當時三國的平均年齡是40歲,作為近60歲的關羽已經是一個垂垂老矣的老人了。他的武力,體力,智力,和反應能力,各方面已經退化。他已經再也不是當年的關羽了。
  • 一場襄樊戰役,捉于禁、斬龐德,為何能讓關羽威震華夏?
    持續了兩年的漢中之戰終於落下了帷幕,緊接著關羽揮師北上進攻襄樊,接下來又是水淹七軍,緊接著又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局面突然急轉直下,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俘……毫無疑問,關羽正是這一年絕對的主角,悲情主角!不過他雖然身死,但是其個人的聲威卻得到了一個「威震華夏」的評價,使其地位遠高於同一期的趙雲、張飛、張遼等一流將領。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襄樊之戰是如何成就關羽的!
  • 虎女焉能嫁犬子,關羽狂傲自此,活該敗走麥城。你們都誤會關羽了
    話說當年關羽水淹七軍,擒龐德,敗于禁之後。接待了吳國的使者,使者的到來不是為了別的什麼事,而是傳達孫權的意思,孫權要為兒子索娶關羽的女兒。關羽聽了大怒,當場就罵了使者和孫權。因此(虎女焉能嫁犬子)就流傳於世間。使者回到東吳,向孫權匯報了了結果以後,孫權也大怒,決定攻伐荊州。因此關羽敗走麥城,最終兵敗身死。
  • 如果沒有呂蒙偷襲荊州,徐晃還能救援襄樊,打贏關羽嗎?
    但曹操先派許都于禁的七軍趕赴樊城,不料天降暴雨,漢水泛濫,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了三萬多人馬。這個時候,曹仁已經動了跑路的心思了,如果不是滿寵力勸曹仁死戰,曹仁自沉白馬明志。關羽已經拿下樊城,許都的大門已經被打開,僅靠徐晃的新兵是無力阻止關羽進軍許都的,所以曹操才會考慮遷都避其鋒芒。但曹仁死守將戰局拖入下半時,十月漢水洪澇開始退去,關羽荊州水軍的優勢開始降低。
  • 夏侯淵和關羽相隔千裡,他們的死卻互相呼應,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他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使得關羽擁有了先斬後奏的權力。關羽敏銳地發現了襄樊方向的戰機,發動了襄樊之戰。這些戰機的出現,都和夏侯淵的死有關。首先,是襄樊地區曹軍的兵力不足。在襄樊地區這個曹操的戰略支點,竟然只有曹仁的七八千人馬防守。關羽一次就出動了三萬人馬,在兵力上佔絕對優勢。
  • 關羽之死的真相到底是如何,難道真的是被劉備和諸葛亮聯手做掉
    關羽之死沒有陰謀論,更沒有所謂的真相被掩蓋,正史明明白白的記載得很清楚。傳聞所說關羽被劉備和諸葛聯手「做掉」純粹就是扯淡。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東吳俘虜殺害,被後世之人演繹出了一段奇葩的「陰謀」論:劉備和諸葛亮聯手把關羽做掉了。
  • 關羽敗走麥城,諸葛亮為何不去救?後來的夷陵之戰也沒有參加?
    公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擒,而後被殺。一代英雄,自此落幕。關羽的死,對於整個三國歷史,都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正是因為關羽的死,使得劉備不顧一切徹底和東吳翻臉,帶兵攻打東吳。結果在夷陵之戰當中,蜀漢損失慘重,徹底元氣大傷。劉備也因此一病不起,不久之後就撒手人寰。
  • 襄樊之戰,關羽部下唯一活著回蜀漢的猛將,19年後為關羽報仇
    襄樊之戰,是三國形勢重要的轉折點,此戰導致東吳與蜀漢十餘年的同盟關係被打破、反目成仇。蜀漢丟失荊州三郡,使得隆中對成為虛話,而東吳佔據荊州六郡。然而,劉備佔領漢中不久,關羽孤軍北伐,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 關羽率領部隊攻打樊城,曹仁率數千名士兵據守樊城。曹操派遣龐德、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援樊城。在雙方戰鬥中,龐德曾一箭射中關羽前額,關羽對他頗為忌憚。
  • 關羽之死——雖敗猶榮!
    關羽很多人敬他忠義卻又對他「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扼腕嘆息。認為他驕傲自大,識人不善,雖勇略過人然謀略不足,只可為將不可為帥。這我們來分析分析,易地而處你又該當如何?建安二十四年,這是很重要的一年,先是劉備曹操會戰於漢中,曹操敗退損兵折將,而後合肥方向孫權張遼激戰正酣,劉備進位漢中王,關羽受封前將軍,此時曹魏重兵於淮南,樊城只有大將曹仁及少量兵士駐守,若拿下襄樊便可劍指許昌,光復大漢指日可待!進攻!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圍曹仁打襄陽,圍點打援,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周圍郡縣遙尊關羽號令為之黨羽。
  • 關羽為何會死?其後人下場如何?
    三國時期的關羽可謂是風光一時,人稱「摸須一刀斬」,過五關斬六將,好不威風。雖然在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殺,但還是掩蓋不了他的光輝。就是這樣一個風雲人物,是因為什麼而死?其後人生活得如何?身在何處?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關羽的性格都是驕橫跋扈,將誰都不會放在眼裡,甚至在無雙呂布死後,看誰都是「插標賣首」。也正是這種驕橫跋扈的性格,讓他客死異鄉。
  • 荊州之戰中,劉備為什麼沒有去救援關羽(中篇)
    在《荊州之戰中,劉備為什麼沒有去救援關羽(上篇)》中,我們討論了兩種相對立的說法,那就是章太炎曾提出又放棄的「借刀殺人說」,以及為了反對「借刀殺人說」而提出的「關羽不會死」的說法。這一篇,我們將重點討論一種更為普遍且爭議眾多的說法——「時間來不及」。
  • 荊州之戰中,劉備為什麼沒有去救援關羽(上篇)
    建安二十四年,跨有荊、益的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封「董督荊州事」的關羽為前將軍,並假節鉞,擁有節制、調遣周邊將領的能力。關羽率軍攻打曹仁防守的襄樊地區,擒獲了前來增援的于禁,曹魏一些官員也投降關羽。關羽因此威震華夏,連曹操都計劃遷都來避其鋒芒。
  • 關羽之死真相,歷史學者為什麼說太慘,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讓他不要搞事情的。 二、沒有派兵支援關羽。 襄樊之戰時,關羽與曹軍激戰正酣,戰報頻頻發往成都,劉備接到戰報之後,既沒有提醒關羽注意東吳,也沒有派一兵一卒前往支援,也沒有派諸葛亮前去出謀劃策,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令人大為不解。 看了以上兩點,似乎劉備真的有意讓關羽死,事實真的如此嗎?
  • 樊城之戰徐晃能擊退關羽,到底靠的是什麼,兵力優勢是關鍵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從江陵揮師北上,攻打襄樊。鎮守襄樊的曹仁被關羽擊敗,難以抵擋,向曹操求援,曹操命于禁、徐晃率軍前來救援。因為徐晃所部在漢中之戰中損失慘重,新兵較多,因此最終留守宛城,只有于禁率七軍去救援樊城。
  • 關羽被後世尊為「武聖」,歷史上真實的關羽到底如何?
    《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而關羽被稱為武聖絕不是浪得虛名的,他不僅有智勇雙全、忠信仁義的人格魅力,還有臨危不亂、機智勇猛的軍事能力。 縱觀關羽一生,既有武力超絕、獨擋一面、威震華夏的統帥之資,也有剛愎自用、驕傲自負、兵敗麥城的敗軍之舉,而恰恰是後一點最終導致了他的被擒殺。
  • 危樓易傾:論「關羽之死」
    註:「天下有變」即曹操之死。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隆中對》引自《蜀書五 諸葛亮傳》關羽北上襄樊,無疑是「上將出宛洛」;但劉備並未兵發漢中、進擊長安,反而在攻取漢中後返回成都;且自始至終、未派兵卒援助關羽,直至「羽死軍破」。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
  • 關羽之死,諸葛亮和劉備當負主要責任,其自身因素次之!
    古往以來,作為一名馳騁沙場的武將,馬革裹屍、戰死疆場,在所難免,不過,作為三國名將,關羽的死似乎來得太早,令人惋惜。有關關羽在公元220年被孫權俘獲後又慘遭孫權殺害的原因,人們普遍認為關羽自身的性格因素是主因,其實不然,關羽之死有它的必然性,而他大哥劉備和軍師諸葛亮才是導致關羽被俘被殺的主要責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