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最後真的統一三國,復興了漢室,會讓位給漢獻帝嗎?

2020-12-14 騰訊網

三國應該算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歷史時期,無論時間過去多久,三國都是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由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人都對蜀漢集團抱有同情之心,希望蜀漢真的能一統天下,完成延續漢室的傳奇。那麼,假如劉備最後真的統一三國,復興了漢室,會把位置讓給漢獻帝嗎?

實際上,很多人都已經知道劉備是一個梟雄了,匡扶漢室只不過是旗號,他真正的目的還是爭奪天下,所以很多人都會認為劉備不會將皇位讓給漢獻帝。然而,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劉備肯定是會選擇讓位於漢獻帝的!只不過這個讓位是不是真心,漢獻帝肯定也是知道的,所以漢獻帝敢不敢接過皇位也是個問題!

劉備

劉備的起點其實是特別的低,除了一個皇室後裔的身份(還沒能得到認證),他完全不能和其他人相比。可以說,劉備的一生就是勵志的一生,我們看劉備的人生軌跡,就會發現劉備的為人。黃巾起義,劉備參與義軍,一路打拼,結果也沒能獲得賞識,之後幾經輾轉,在好友公孫瓚的幫助,成為了平原縣令。

董卓入主洛陽,天下大亂,劉備原以為是自己大展抱負的機會,結果眾諸侯各懷鬼胎,最終也沒能取得大的戰果,獻帝西遷,董卓繼續掌控朝堂。而關東諸侯則各自為戰,爭奪地盤。

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劉備的成就也就這樣的,基本最終就會成為某一勢力的附庸,不過,就在劉備快要失望的時候,上天給了劉備一個機會,也可以說是天上掉下的餡餅。當時曹操進攻徐州陶謙,劉備在北海孔融的邀約下,一同出兵解徐州之圍。而劉備的這次出兵,則得到了徐州牧陶謙及其手下的青睞,最終,陶謙在臨死之際將徐州和平交給了劉備。自此,劉備身份實現了華麗的轉變,從一介縣令一躍成為了一州之牧,統管一方。

得到徐州的劉備,實力大增,看起來似乎劉備也可以一爭天下了,不過接下來的事情卻給了他當頭一棒。由於徐州是四戰之地,周邊敵人眾多,都想對它咬上一口。呂布、袁術、曹操輪番登場,最終的結局當然是劉備出局,曹操成為最大的贏家。劉備不服,又投靠袁紹,希望擊敗曹操,然而曹操天縱之才,竟然擊敗了袁紹,成為了當時東漢最大的諸侯。

不過劉備這個人,還是比較有毅力的,雖然屢次戰敗,但他並不認命,再次投靠到荊州劉表處,對抗曹操。但劉表雖然看重劉備,對他也是防範有加,所以劉備在荊州也是處於被壓制的狀態。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赤壁大戰之後,曹操大敗,劉備趁機和東吳瓜分了荊州,雖然未能全據荊州,但是劉備的實力也是變得非常的強大了。之後他進攻西川、漢中,成功的坐擁兩州,成為了一方諸侯,實力不可小覷,連曹操都拿他沒有辦法了。

從劉備一生的軌跡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劉備是一個聰明有毅力的人,雖然屢敗屢戰,但是他從未放棄。就算前途昏暗,他也是一如既往地堅持走下去,保持獨立,而沒有選擇徹底投靠他人,認他們做主公。有野心、有毅力的劉備,在實現了一統天下後,似乎是根本不可能把皇位讓給漢獻帝的。

但是大家忘了劉備之所以能團聚一批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品性,這就是他的仁義!正是因為這個特點,使得大量的人才選擇跟隨劉備。雖然大家都說劉備假仁假義,但是相比於其他主公,劉備這個人對待屬下、對待百姓是真的算得上是有情有義了,令人欽佩。也正是因為這個面具在身,所以如果漢獻帝還活著的話,劉備肯定會讓位於漢獻帝!

不過在劉備徹底擊敗曹魏前,漢獻帝能不能活著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劉備已成氣候,身邊謀士眾多,肯定也會考慮到擊敗曹魏後,將出現的尷尬局面,所以必定會有人主動去殺掉漢獻帝。這就有點像朱元璋處理小明王,雖然他沒主動傳令,但下屬揣摩上意,最終也將小明王給殺了。

如果漢獻帝僥倖未死呢?

可以確定,劉備肯定會讓位於漢獻帝,不過漢獻帝敢不敢接就是另一回事了。依照漢獻帝主動讓位於曹丕,從而保全性命的操作來看,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肯定是能看出劉備的真實想法的,所以他必定是不敢接受這個皇位,只會以臣子自居。只有這樣,漢獻帝才能有活下去的可能。

結語

如果劉備最後真的統一三國,復興了漢室,依照他的仁義人設,他肯定是會讓位於漢獻帝的,只不過漢獻帝聰明,不敢接受這個讓位。最終經過一番推辭,劉備還是成為了天下共主,開創新漢朝!

相關焦點

  • 既然曹操給不了荀彧所要的漢室復興,他為什麼不去投靠劉備呢?
    然而最令人遺憾的是,荀彧從始至終都是自稱為漢臣,他所做出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復興漢室,只是可惜他更錯了對象,在曹操勢力徹底膨脹起來後,兩人因對於漢朝截然不同的態度而徹底決裂,最後年過50的荀彧以自盡表明了自己的志向,留給後人無數的嘆息。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荀彧一心想要復興漢室,為什麼不去投靠劉備呢?
  • 三國時期劉備稱帝,關羽如果不死的話,會不會反對
    關羽是三國演義裡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但嚴格說來,關羽並不能算是三國時期的人,因為三國時期應該從曹丕篡漢自立算起,那個時候關羽已經被殺了。只不過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是從東漢末年開始寫起,而關羽在那個時代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讓人感覺到關羽似乎是三國裡面的人物。
  • 劉備以恢復漢室為目標,那麼忠於漢室的荀彧為什麼不去輔佐劉備?
    可是不管正史還有演義,荀彧心存漢室一心想要匡扶漢室是人們共知的一件事,很多人也許會好奇,劉備一直也是以恢復漢室為目標,那一直忠於漢室的荀彧為什麼選擇不選擇劉備去輔佐呢?我們都知道荀彧乃是王佐之才,被曹操稱作吾之子房可見荀彧的才能,當然歷史和演義之中荀彧所表現出來確實是王佐之才,這個毋庸置疑。
  • 三國那些事:劉備統一天下,會擁護漢獻帝繼續當皇帝嗎?
    劉備東漢末年,朝廷頹廢,政權失落,鹿走於野,跳出來逐鹿江湖的,都是野心家,欲問鼎天下的。劉備亦然!劉備取得天下統一後,會不會擁立漢獻帝呢?劉秀只是想當個「率禁兵保衛京城和宮城的官員」,最後奪得天下。而赤裸裸的欲當天子的劉備,怎麼可能統一通過後,把美麗如畫,血染的江山讓給當了幾十年傀儡皇帝的漢獻帝呢?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政治文化傳統,劉備稱帝沒有政治上道德倫理的壓力。一般認為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體系,唯一保持民族主體延續的國家。
  • 再讀《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諸葛亮與漢獻帝,似乎是同一個人?
    重要的是,在劉備死後,為什麼要對諸葛亮說:「汝可代之」?假如諸葛亮是漢獻帝的話,這一切就變得合情合理了。漢獻帝是帝王,自然能稱龍;漢獻帝是聰明睿智,加上身為天子,坐天下,觀英雄成敗,自然對天下形勢有很深的研究;漢獻帝是漢室之主,天下本來就是他的,劉備自然可以說「汝可為我取」。甚至後來諸葛亮北伐的許多奇聞,都可以用他作為漢獻帝的身份來說明。
  • 劉備稱帝時,為何說漢獻帝被曹丕殺害,事實上漢獻帝並沒有死!
    曹丕在繼承魏王和漢丞相之位後,旋即將漢獻帝的年號改為延康。延康政治實際上只是一個過渡,它主要的內容就是籌備禪讓。這年十月,漢獻帝禪位於曹丕。曹丕即皇帝位,改元黃初。從延康到黃初,跨越的是從漢到魏的嬗替。孫權襲荊州、曹操之死、曹丕代漢,每一樁都是震動天下的大事,當我們關注劉備對這些變故會作何反應時,巴蜀方面卻是一片異乎尋常的沉寂。
  • 曹丕篡漢後,漢獻帝被逐出許昌,為什麼不藉機投靠劉備?
    漢獻帝劉協並沒有被沉湖,而是被曹丕遣到封地山陽城定居。至於不投靠劉備,無疑是劉協做出的最明智的選擇,畢竟最不想接納漢獻帝的人就是劉備。徹頭徹尾的傀儡作為東漢最後一位皇帝,劉協的命運無疑是悲慘的。興復漢室是指什麼?是指恢復大漢舊有領土,接收大漢遺民。也就是說,想要興復漢室的劉備,將同時和東吳、魏國乃至天下所有諸侯為敵。而東吳和魏國的領地都曾是大漢舊有領土,恢復漢室對於蜀國而言,只能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劉備需要藉助這個口號,先行討伐漢室最大的國賊——曹操。
  • 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荀彧也忠於漢室,為何他不去投奔劉備
    除了劉備這類皇族之外,漢朝還有不少大臣,在為拯救日漸衰微的漢室而努力,他們中的典型代表就是荀彧。荀彧是三國時期潁川郡潁陰縣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他的能力很強,人脈也很廣,在三國時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讓袁紹、曹操這類梟雄都不敢怠慢他,視他為座上賓。
  • 三國歷史:荀彧一生忠於漢室為什麼不選擇跟隨劉備呢
    在東漢末年的歷史上,天下大亂,生靈塗炭,四百年的大漢王朝危如累卵,隨時傾覆,而在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號稱是王佐之才的荀彧,也是大漢王朝的最後的忠臣,一心想要興復漢室,不惜與曹操分道揚鑣,最後自刎而死!那麼荀彧既然想興復漢室為什麼不會選擇去跟隨劉備呢?
  • 《新三國》中的漢獻帝為何自殺
    漢獻帝劉協歷史上的漢獻帝禪讓皇位後被封安陽公,在封地內行善授醫,最終和諸葛亮在同一年去世。老版的《三國演義》中,漢獻帝劉協是在曹丕稱帝多年後才病逝。而我們的《新三國》呢?與《軍師聯盟》和《三國時策》中劉協樂於禪讓或並不牴觸禪讓不同的是,《新三國》中的劉協飽受曹操父子欺負、壓迫,雙方矛盾不可調和。對此,劉協為了捍衛大漢天子的最後尊嚴,他選擇了以身殉國,以死明志。如此可以看出來,《新三國》中的漢獻帝劉協,愛國、愛民、愛基業,並且,有心、有志、有骨氣。所以,他的自殺便能夠說的過去了。
  • 曹丕篡漢時,漢獻帝若不配合,要跟曹丕魚死網破,會有怎樣後果?
    曹操想取代漢獻帝嗎?應該是想過,卻清楚這事做不得。因為在曹操稱魏王時,就遭到了荀彧的堅決反對,一對二十多年的黃金搭檔,由此反目。這件事雖表面上看,是曹操和荀彧的矛盾,實則卻是門閥士族集團跟曹魏集團的矛盾。曹操雖獲勝了卻是慘勝。故而曹操強調,若天命在我,那我也頂多做個周文王罷了。
  • 曹操既然挾持著漢獻帝,他為何沒有直接下令讓劉備和孫權自盡?
    可以說,從這一刻開始,曹操就基本佔據了政治上的主動權,畢竟此時漢室雖然垂危,但大部分人依舊以漢室為尊,不少人還是願意忠心於漢室的,因此有漢獻帝在手中的曹操贏得了很多人的投奔,
  • 再讀《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與漢獻帝,似乎是同一個人
    最關鍵是在劉備去世的時候,為何對諸葛亮說「汝可取而代之」?如果諸葛亮是漢獻帝,那麼這一切都變得非常合理了。漢獻帝是帝王,自然能稱龍;漢獻帝本就聰明睿智,加上作為天子,坐天下之中,觀英雄成敗,自然對天下形勢有著很深的研究;漢獻帝是漢室之主,這天下本來就是他的,劉備自然可以說「汝可取而代之」。
  • 荀彧忠於漢室,為何不拋棄曹操、投奔劉備?
    他為何不去成都投奔以興復漢室為己任,與曹操勢不兩立的劉備呢?早年,荀彧追隨曹操南徵北戰,以為就是追隨大漢。因為曹操是漢丞相。曹操和大漢是分不開的。即使曹操無論多麼雄才大略、英明神武,但荀彧心中只是忠於大漢,忠於漢獻帝。就算是漢朝政權再腐敗、再無能,荀彧也是忠於他的。身為大漢人,死為大漢鬼。
  • 三國志11:遊戲存在感最強NPC漢獻帝的4種命運,你都知道嗎?
    2.擁立獻帝會有正面加成:遊戲中,我們會發現搶皇帝來擁立還是有一定好處的,首先是本勢力每個月會有額外的技巧值收入,其次,那些重視漢室的武將會增加忠誠度。反之,如果廢立漢獻帝則只有壞處沒有好處,不僅手下會有不少武將忠誠度下降,還會增加敵對勢力!
  • 漢獻帝禪讓給曹魏後,為什麼不去投奔蜀漢?事實真相令人側目
    我們一個個來說下首先漢獻帝禪位於曹丕 曹操死後,曹丕從曹操手中接過了丞相、魏王的權利棒,在一幫文武大臣的竄到下曹丕有了篡漢自立的想法,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後,天下四分五裂,群雄割據,曹操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平定了北方,迎奉漢獻帝到許昌,間接維持了漢室近二十年的國祚。
  • 曹丕當皇帝後為何不殺漢獻帝? 曹丕和漢獻帝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
    曹丕當皇帝後為何不殺漢獻帝? 曹丕和漢獻帝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時間:2020-04-10 18:4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曹丕當皇帝後為何不殺漢獻帝? 曹丕和漢獻帝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 曹操的後繼者曹丕,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病逝,長期以來是漢代的英雄,但更是令人尷尬。
  • 三國演義:如果曹操在華容道被殺,劉備能不能統一天下
    如果曹操突然暴斃,曹家勢必形成「三子奪嫡」的混亂局面。其次,曹操集團會土崩瓦解。曹操集團的組成非常複雜,大致有三方勢力:一是「保曹派」,誓死效忠曹氏,如張遼、徐晃、許褚等。二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保皇派」。因為曹操一直把漢獻帝控制在許昌,打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旗號,所以身邊聚集了一些效忠漢室的人物,荀彧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 荀彧一生貢獻曹操,卻被逼而亡,既忠於漢室,為何不轉投劉備?
    荀彧是三國時期曹魏陣營的一位重要謀臣,才能智慧可以和蜀漢的諸葛亮並肩。他為曹操開創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最終卻因反對曹操封魏公而被猜忌,從此備受冷落。最後,曹操送給他一個神秘的盒子,有人說是曹操賜予他的毒藥,有人說盒子是空的,曹操讓他自裁。
  • 劉備的「皇叔」身份,究竟是不是真的?
    劉備吃虧在起點太低、起步太晚,否則功業應不止於此。三國歷史如果以劉備的視角來寫,也許最能得三國之味。因為從劉備身上,我們更能體驗到憑藉一已之力打出屬於自己天下的那份豪情,以及三國時代特有的變幻與神奇。羅貫中為了美化劉備,在《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中讓劉備與漢獻帝攀了親,說獻帝讓人「取宗族世譜查看」,發現劉備是景帝第十八代玄孫,比獻帝還高出一輩,從此獻帝就對劉備一口一個「皇叔」叫著。歷史當然不是這麼回事。從西漢景帝到東漢獻帝,一共出了二十位皇帝,但在輩份上卻只有十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