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曾言:忠誠的愛情充溢在我的心裡,我無法估計自己享有的財富。
人之一生,可引以為傲之物不勝枚舉,愛情與事業自然位列其中。倘若要兩相比較取更寶貴者,或許有人會選擇事業,因為事業給人以無數的金銀利潤與令人側目的社會名譽,也有人會毫不猶豫選擇愛情,如同我們本次故事的主角。
在他奉獻一生的建築事業中,他佳作不斷,炙手可熱,但你若要問他何為平生最驕傲之事,他定會溫柔一笑,答到:與我的妻子在一起。
建築固然是他心頭至寶,帶他名利雙收,享譽全球,但在他心裡,還是遠不及自己的妻子。愛情所帶給他的財富,早已遠非金錢地位所能衡量,他就是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
年少初識
1917年,貝聿銘出生在蘇州一個名門望族之家。在他出生時,縱然時局動蕩,家族事業仍舊蒸蒸日上,不見頹勢,而這一優渥的家庭背景自然為他提供了最好的成長環境。
從小到大,貝聿銘總是能先一步接觸到其他孩子們尚未曾聽說的新鮮事物。當人們還不知電影為何物時,他早已對電影中車水馬龍,充滿異域風情的美國心生嚮往。1
18歲時,哪怕父親大力主張他留英,他仍舊不為所動,堅持來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來到了這個他憧憬已久的繁華國度,並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後轉入麻省理工大學)學習建築,學習這個他為之奉獻了一生的專業。
不知命運是否真的在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讓年輕的貝聿銘在在遇上了他一生的事業後,又邂逅了他終生無悔愛情。
1938年的夏季,在紐約度假的貝聿銘遇到了那個美麗的姑娘,那個將在未來與他相伴一生的姑娘。姑娘名叫盧愛玲,氣質典雅,嫻靜秀美,從他在車站的人群中看到她的那一刻開始,他的眼中就再也看不見旁人了。在這熙熙攘攘的異國他鄉,盧愛玲就好似玫瑰花叢中的一朵茉莉,開在了貝聿銘心中。
於是二人開始攀談,好巧不巧,盧愛玲亦出身名門望族,而她的父親盧寶賢1916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與貝聿銘恰是校友,盧愛玲此次來美,也是為了求學。
貝聿銘心下知道二人有緣,並主動提出開車帶盧愛玲前去波士頓,不想盧愛玲十分矜持,只道自己已買好了火車票,婉拒了貝聿銘的好意。
不曾想盧愛玲的火車竟是延誤了,貝聿銘得知後,便主動邀請盧愛玲前來約會。畢竟,如果一次巧合只能說是巧合的話,無數巧合的疊加便是命運使然了,或許是命運在推動著他們,非要這兩位年輕人在一起不可。
步入婚姻
在與盧愛玲分別後,貝聿銘總是無法按耐自己躁動的心緒,腦海中總是迴蕩著這個僅有一面之緣的姑娘的倩影,於是他選擇了繼續「主動」。好在當時二人相聚並不算遠,在與盧愛玲取得聯繫後,兩人時常相聚約會。
而愛情也漸漸在時光的澆灌下悄然萌芽。在無數次的約會後,盧愛玲也對貝聿銘這位青年才俊日久生情,二人最終確定了戀愛關係。
在這遠離故土的他鄉,兩位年輕人執起了對方的手,交換了彼此的心,在學業之餘,二人常常一同外出遊玩,在旅途中體悟愛情的美好——在有一年暑假,兩人甚至開車來到了美國西部的丹佛共同看望貝聿銘的弟弟貝聿昆。
愛情固然甜蜜,但二人始終未曾在這甜蜜中迷失方向。約會之餘,二人都未曾遺忘自己身在這異國的目的,對各自的學業始終有絲毫懈怠,1939年,貝聿銘與盧美玲畢業,並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獎項。但他支持女友「在學業未盡之前不談婚姻」的提議。
直到1942年6月,即盧愛玲畢業後,貝聿銘才向盧愛玲提出求婚,而盧愛玲亦在一番羞澀中堅定地接過了男友手中的戒指,兩人在紐約舉行了婚禮,成為了一對幸福的夫妻。
相濡以沫
1942年7月,在經歷了短暫的蜜月期後,夫妻二人再度投身到了全新的工作中,盧愛玲在自己參加了哈佛的園林建築項目的同時也鼓勵丈夫進入哈佛,幫助其在建築學方面繼續深造。
不久後,盧愛玲生下了二人的第一個兒子「定中」,初為人母的勞累令盧愛玲苦不堪言,她勉力支持,仍舊無法在繁重的工作與生活中找到平衡點,萬般無奈之下,她只能退出了哈佛的園林建築項目。
雖然在自己的事業場上只能黯然離去,她聰慧的頭腦與過人的眼光始終卻不曾褪去,她順勢成為了丈夫最親密的顧問,最知心的朋友,成為了「成功的男人背後默默支持的女人」。
或許對於貝聿銘而言,妻子不止是妻子,更是自己事業與生活中的良師與益友。在建築事業中,兩人常就設計理念共同討論,彼此分享,無數的經典之作就在這兩個無比聰慧且善於審美的思維火花的碰撞之下悄然成型。
在日常生活中,兩人互相扶持,彼此鼓勵,彼時,祖國大陸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二人亦都是心念故土之人,又怎不會在深夜中輾轉反側,難以成眠?好在有彼此的存在,兩人相互陪伴,相互扶持,在無數次的回國希望破滅後共同守望下一次的來臨。
婚姻生活似水一般流過二人共同相守的歲月,只餘下了無限的溫情與深情。
曾有一次,貝聿銘的設計遭到同行的不解與批評,他雖不屑,但這事業上的受挫與煎熬的生活的疊加還是令他憤憤不平。盧愛玲得知後,二話不說就抱著孩子前往那位持反對意見的教授處,據理力爭一個下午,終於使得教授收回了自己的偏見,也守住了丈夫的聲譽。
對此,連那位教授也不禁說道:「貝聿銘所有的成功,都該歸功於,盧愛玲到訪的那個下午。」
同樣的,在多年後貝聿銘接手的甘迺迪圖書館的建築設計中,亦不缺少盧愛玲四處奔走推進進程的身影,在這座圖書館歷經數年終於完工時,貝聿銘也道:「掌聲留給我的夫人,沒有她,這座圖書館今天就不可能立在這,而倒下去的只能是我。」
白首不離
數十載光陰如白駒過隙,在二位可稱漫長的婚姻中,充滿著信任,堅守與忠誠。
盧愛玲甘做幕後英雄,一生低調,縱然外界對她好奇不已,多方試探,她依舊不肯高調,只是甘當綠葉,默默襯託出丈夫燦若鮮花的建築成就。似乎在這位嚴謹嫻靜的女士心中,外界各類的閃光燈能給她帶來的只有數不盡的煩惱與痛苦。
在這場長逾半個世紀的婚姻長跑中,貝聿銘盡心盡力,在妻子的支持下創造了無數經典的建築作品,為世界留下了永遠驚豔的「光線設計」,為家庭帶來了無比優越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盧愛玲盡職盡責,在丈夫的背後傾情付出,相夫教子,打理內外,為丈夫與家庭的長期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夫妻之間始終和睦相處,從不爭吵,為孩子們作出了完美的表率。
貝聿銘曾出席無數重要的場合,當人們紛紛稱讚他在建築上的卓越貢獻時,他總是不忘告訴人們自己的妻子在其中扮演了多麼重要的角色。或許在他看來,在建築領域取得耀眼成績固然值得驕傲,但有幸擁有這樣一位美好的妻子,才是他人生中最為驕傲的事情。
小結: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這世間熟知這句話的人有許多,但真正能做到的總是寥寥無幾。在貝聿銘與盧愛玲的愛情中,我們從未見到一絲一毫的埋怨與反悔,有的只是包容與欣賞。
盧愛玲不為自己退居幕後而憤憤不平,而是盡心盡力協助丈夫,貝聿銘不為自己得到妻子幫助而覺得理所當然,在人生的各種場合,他亦從未吝嗇自己對妻子的讚美與欣賞。
互以對方為傲,或許這就是愛情最美好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