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我一生最驕傲的傑作,是我的愛情

2020-12-22 歷史回憶室

莎士比亞曾言:忠誠的愛情充溢在我的心裡,我無法估計自己享有的財富。

人之一生,可引以為傲之物不勝枚舉,愛情與事業自然位列其中。倘若要兩相比較取更寶貴者,或許有人會選擇事業,因為事業給人以無數的金銀利潤與令人側目的社會名譽,也有人會毫不猶豫選擇愛情,如同我們本次故事的主角。

在他奉獻一生的建築事業中,他佳作不斷,炙手可熱,但你若要問他何為平生最驕傲之事,他定會溫柔一笑,答到:與我的妻子在一起。

建築固然是他心頭至寶,帶他名利雙收,享譽全球,但在他心裡,還是遠不及自己的妻子。愛情所帶給他的財富,早已遠非金錢地位所能衡量,他就是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

年少初識

1917年,貝聿銘出生在蘇州一個名門望族之家。在他出生時,縱然時局動蕩,家族事業仍舊蒸蒸日上,不見頹勢,而這一優渥的家庭背景自然為他提供了最好的成長環境。

從小到大,貝聿銘總是能先一步接觸到其他孩子們尚未曾聽說的新鮮事物。當人們還不知電影為何物時,他早已對電影中車水馬龍,充滿異域風情的美國心生嚮往。1

18歲時,哪怕父親大力主張他留英,他仍舊不為所動,堅持來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來到了這個他憧憬已久的繁華國度,並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後轉入麻省理工大學)學習建築,學習這個他為之奉獻了一生的專業。

不知命運是否真的在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讓年輕的貝聿銘在在遇上了他一生的事業後,又邂逅了他終生無悔愛情。

1938年的夏季,在紐約度假的貝聿銘遇到了那個美麗的姑娘,那個將在未來與他相伴一生的姑娘。姑娘名叫盧愛玲,氣質典雅,嫻靜秀美,從他在車站的人群中看到她的那一刻開始,他的眼中就再也看不見旁人了。在這熙熙攘攘的異國他鄉,盧愛玲就好似玫瑰花叢中的一朵茉莉,開在了貝聿銘心中。

於是二人開始攀談,好巧不巧,盧愛玲亦出身名門望族,而她的父親盧寶賢1916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與貝聿銘恰是校友,盧愛玲此次來美,也是為了求學。

貝聿銘心下知道二人有緣,並主動提出開車帶盧愛玲前去波士頓,不想盧愛玲十分矜持,只道自己已買好了火車票,婉拒了貝聿銘的好意。

不曾想盧愛玲的火車竟是延誤了,貝聿銘得知後,便主動邀請盧愛玲前來約會。畢竟,如果一次巧合只能說是巧合的話,無數巧合的疊加便是命運使然了,或許是命運在推動著他們,非要這兩位年輕人在一起不可。

步入婚姻

在與盧愛玲分別後,貝聿銘總是無法按耐自己躁動的心緒,腦海中總是迴蕩著這個僅有一面之緣的姑娘的倩影,於是他選擇了繼續「主動」。好在當時二人相聚並不算遠,在與盧愛玲取得聯繫後,兩人時常相聚約會。

而愛情也漸漸在時光的澆灌下悄然萌芽。在無數次的約會後,盧愛玲也對貝聿銘這位青年才俊日久生情,二人最終確定了戀愛關係。

在這遠離故土的他鄉,兩位年輕人執起了對方的手,交換了彼此的心,在學業之餘,二人常常一同外出遊玩,在旅途中體悟愛情的美好——在有一年暑假,兩人甚至開車來到了美國西部的丹佛共同看望貝聿銘的弟弟貝聿昆。

愛情固然甜蜜,但二人始終未曾在這甜蜜中迷失方向。約會之餘,二人都未曾遺忘自己身在這異國的目的,對各自的學業始終有絲毫懈怠,1939年,貝聿銘與盧美玲畢業,並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獎項。但他支持女友「在學業未盡之前不談婚姻」的提議。

直到1942年6月,即盧愛玲畢業後,貝聿銘才向盧愛玲提出求婚,而盧愛玲亦在一番羞澀中堅定地接過了男友手中的戒指,兩人在紐約舉行了婚禮,成為了一對幸福的夫妻。

相濡以沫

1942年7月,在經歷了短暫的蜜月期後,夫妻二人再度投身到了全新的工作中,盧愛玲在自己參加了哈佛的園林建築項目的同時也鼓勵丈夫進入哈佛,幫助其在建築學方面繼續深造。

不久後,盧愛玲生下了二人的第一個兒子「定中」,初為人母的勞累令盧愛玲苦不堪言,她勉力支持,仍舊無法在繁重的工作與生活中找到平衡點,萬般無奈之下,她只能退出了哈佛的園林建築項目。

雖然在自己的事業場上只能黯然離去,她聰慧的頭腦與過人的眼光始終卻不曾褪去,她順勢成為了丈夫最親密的顧問,最知心的朋友,成為了「成功的男人背後默默支持的女人」。

或許對於貝聿銘而言,妻子不止是妻子,更是自己事業與生活中的良師與益友。在建築事業中,兩人常就設計理念共同討論,彼此分享,無數的經典之作就在這兩個無比聰慧且善於審美的思維火花的碰撞之下悄然成型。

在日常生活中,兩人互相扶持,彼此鼓勵,彼時,祖國大陸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二人亦都是心念故土之人,又怎不會在深夜中輾轉反側,難以成眠?好在有彼此的存在,兩人相互陪伴,相互扶持,在無數次的回國希望破滅後共同守望下一次的來臨。

婚姻生活似水一般流過二人共同相守的歲月,只餘下了無限的溫情與深情。

曾有一次,貝聿銘的設計遭到同行的不解與批評,他雖不屑,但這事業上的受挫與煎熬的生活的疊加還是令他憤憤不平。盧愛玲得知後,二話不說就抱著孩子前往那位持反對意見的教授處,據理力爭一個下午,終於使得教授收回了自己的偏見,也守住了丈夫的聲譽。

對此,連那位教授也不禁說道:「貝聿銘所有的成功,都該歸功於,盧愛玲到訪的那個下午。」

同樣的,在多年後貝聿銘接手的甘迺迪圖書館的建築設計中,亦不缺少盧愛玲四處奔走推進進程的身影,在這座圖書館歷經數年終於完工時,貝聿銘也道:「掌聲留給我的夫人,沒有她,這座圖書館今天就不可能立在這,而倒下去的只能是我。」

白首不離

數十載光陰如白駒過隙,在二位可稱漫長的婚姻中,充滿著信任,堅守與忠誠。

盧愛玲甘做幕後英雄,一生低調,縱然外界對她好奇不已,多方試探,她依舊不肯高調,只是甘當綠葉,默默襯託出丈夫燦若鮮花的建築成就。似乎在這位嚴謹嫻靜的女士心中,外界各類的閃光燈能給她帶來的只有數不盡的煩惱與痛苦。

在這場長逾半個世紀的婚姻長跑中,貝聿銘盡心盡力,在妻子的支持下創造了無數經典的建築作品,為世界留下了永遠驚豔的「光線設計」,為家庭帶來了無比優越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盧愛玲盡職盡責,在丈夫的背後傾情付出,相夫教子,打理內外,為丈夫與家庭的長期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夫妻之間始終和睦相處,從不爭吵,為孩子們作出了完美的表率。

貝聿銘曾出席無數重要的場合,當人們紛紛稱讚他在建築上的卓越貢獻時,他總是不忘告訴人們自己的妻子在其中扮演了多麼重要的角色。或許在他看來,在建築領域取得耀眼成績固然值得驕傲,但有幸擁有這樣一位美好的妻子,才是他人生中最為驕傲的事情。

小結: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這世間熟知這句話的人有許多,但真正能做到的總是寥寥無幾。在貝聿銘與盧愛玲的愛情中,我們從未見到一絲一毫的埋怨與反悔,有的只是包容與欣賞。

盧愛玲不為自己退居幕後而憤憤不平,而是盡心盡力協助丈夫,貝聿銘不為自己得到妻子幫助而覺得理所當然,在人生的各種場合,他亦從未吝嗇自己對妻子的讚美與欣賞。

互以對方為傲,或許這就是愛情最美好的模樣。

相關焦點

  • 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走了,晚年主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驚嘆於世
    5月16日,世界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去世,享年102歲,一代華人巨星就此隕落。貝聿銘老先生逝世的消息,令人心痛!當時的上海開放程度極高,有著最新的建築、最新的潮流,有著「遠東第一高樓」之稱的國際飯店是貝聿銘當時最喜歡的建築之一,當時,每天中午放學,貝聿銘就會乘電車到「大光明」,碰上新片上映就躲進電影院看電影,沒有新片就坐在梧桐樹下。他著迷於它的24層樓高和二百多個房間的龐大體量,甚至回到家還像模像樣地畫了一份建築圖紙。
  • 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前曾受非議,貝聿銘是超越時代建築大師
    「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我和我的建築都像竹子,再大的風雨,也只是彎彎腰而已。」「我離開中國幾十年了,體內始終流淌的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如果沒有規律和約束,那麼空間的豐富度和可能性只會帶來一團混亂。」出身名門 獨愛建築設計貝聿銘1917年生於中國廣州,20世紀30年代赴美,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學。
  • 作為收藏家的貝聿銘:藝術是這位建築大師「沉思的通道」
    2019年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享年102歲。作為建築師的貝聿銘馳名世界,而其實,貝聿銘同樣是一位極有眼光的藝術收藏家。澎湃新聞獲悉,今年11月及12月,已故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與妻子盧愛玲的藝術收藏將在紐約、香港和巴黎進行拍賣,拍品涵蓋巴內特·紐曼、趙無極、尚·杜布菲、亨利·摩爾、法蘭茲·克萊因及張大千等藝術巨匠之作。這批藝術珍藏反映了貝聿銘夫婦和藝術家好友對於創意思維在現代社會所扮演角色的共同信念,也反映了他尋找建築語言並思考的路徑。貝聿銘夫婦在香港,1988年。
  • 法國羅浮宮發文緬懷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
    當地時間17號,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發表公告稱,羅浮宮全體館員對玻璃金字塔設計者、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的消息表示深切的悲痛。公告稱貝聿銘為一位富有遠見的建築師,擁有綿長而燦爛的職業生涯;他不僅延續了12世紀以來羅浮宮的建造精髓,更以果敢的精神帶領羅浮宮走向現代。
  • 貝聿銘:成功是已解決問題的積累
    2020年5月16日,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一周年。很多人對貝聿銘的印象,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建築大師。他的同齡人、文學家木心說:「貝聿銘先生一生的各個階段,都是對的;我一生的各個階段,全是錯的。」這是木心的苦澀自嘲;而在貝聿銘,還真是如此。他畢生堅持的方向,做出的重大選擇,的確都是「對的」。
  • 【連載】貝聿銘的建築和查良鏞的江湖(11)
    圖源:網絡那個時代的大師,除了設計建築,也設計家具,除了格羅皮烏斯,柯布和賴特都設計了跟自己的建築風格協調的家具,密斯也不例外,最著名的就是1929年在巴塞隆納世博會德國館中第一次出現的「巴塞隆納椅」。纖細優雅的交叉曲線不鏽鋼構成了椅子的框架,厚實的皮革坐墊和靠背和框架形成了直和曲,輕和重,亮光和亞光等多種層次的對比,又極為和諧。
  • 世界頂級華人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經典作品欣賞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美籍華人建築師。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貝聿銘改建羅浮宮往事:阻力很大,曾不敢走在巴黎街頭
    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導國際知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臺媒稱,貝聿銘一生在世界各地留下眾多經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屬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這座建築2019年慶祝啟用30周年,但當時建造時卻面臨排山倒海的反對壓力,主導這項計劃的貝聿銘還曾說自己有段時間「不敢走在巴黎街頭」。據臺灣聯合新聞網5月17日報導,當年羅浮宮擴建工程被交給貝聿銘設計,一開始就讓許多法國人不解。後來,以「讓光線來做設計」為理念的貝聿銘,提出用玻璃金字塔為主軸來改建,更是遭法國媒體冷言嘲諷。
  • 大師也曾被誤解,貝聿銘的羅浮宮金字塔,被罵是沒有用的假鑽石
    羅浮宮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原來是法國的王宮,有50多位法國國王和王后在這裡居住過,也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無疑,能接下這個單子的建築師事務所,一定會引起整個法國,甚至世界的關注。總統密特朗十分欣賞貝聿銘設計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決定把這一項目直接讓貝聿銘團隊完成,而沒有經過正式的招投標。
  • 【分享】貝聿銘全集
    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始終堅持著現代主義風格,在將建築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敬請閱讀。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  其祖上貝家是吳中的名門望族  原籍浙江蘭溪,明代中葉遷居蘇州  貝家族人中人才輩出:  清朝中期的貝慕庭為吳中巨富  與戈、毛、畢姓人家  合稱為當時的「蘇州四富」  顏料大王貝潤生是貝聿銘的叔祖  其祖父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  父親貝祖詒則是中國銀行的行長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一周年,這些美到極致的博物館,全部出自他之手!
    更多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肆藝空間SiyiArt 著名華裔建築師、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貝聿銘辭世一周,我們以這篇文章懷念他。
  • 【暾暾看世界】貝聿銘的家
    貝聿銘其中一個標誌性的建築理念是「讓光線做設計」,這一點在他的私宅裡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樓梯的頂部還巧妙地設有一塊橢圓形幾何天窗,讓陽光至上而下灑滿整個宅邸,而這種經典的採光設計也不禁讓人聯想到貝聿銘的著名設計之一——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 中國銀行與貝聿銘建築事務所的百年不解之緣
    在現代建築史上,貝聿銘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他,無疑是建築界一個特殊的存在。他始終堅持著現代主義風格,在將建築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貝聿銘的建築設計作品,善於使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
  • 羅浮宮悼念貝聿銘:他賦予了羅浮宮一顆心和一個肺
    1989年3月3日,法國巴黎,建築大師貝聿銘在他設計建造的羅浮宮金字塔前留影。 視覺中國 圖法國羅浮宮當地時間17日悼念著名美籍華裔建築設計師貝聿銘去世。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是貝聿銘生前的最重要作品之一,今年剛好是建成30周年紀念,讓世人見證了該建築從引發爭議到成為傳奇的歷史。
  • 貝聿銘畢生一戰:打造法蘭西「金字塔」,徵服總統密特朗、席哈克
    不久前《時代》雜誌封面以「貝聿銘的魅力」為題,刊登他的照片,進一步將他推入上層名流圈。所以,經多人推薦,密特朗派出的代表找到貝聿銘,表達了希望他參與羅浮宮項目競標。沒想到貝聿銘卻說:要麼給我做,要麼我放棄,年齡大了,不想競爭。
  •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築師
    他設計的許多大型建築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於華盛頓市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廈等作品為世界建築史留下經典傑作。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是貝聿銘建築設汁生涯中的最後一項大型建築設計項目,耗時七年,大樓的—磚一木,—水—石皆凝聚著他的心血。
  • 參與羅浮宮設計的貝聿銘,法國人曾朝他吐口水,如今無人不知曉他
    這些建築物全都是出自貝聿銘老先生。但是現在我們感嘆美的時候,曾經貝聿銘就因為這些建築受盡了謾罵。1985年,華人世界中最為著名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在巴黎的街頭小心翼翼地走著,一位認出他的法國婦女,朝著他的腳下,惡狠狠地吐了一口口水。
  • 「美籍院士」貝聿銘:曾是蘇州人,設計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這個地方就是蘇州博物館,而賦予它靈魂的正是建築大師貝聿銘。從學術的象牙塔到實際建築領域,用成績打破質疑。貝聿銘是一個地道的蘇州人,身為蘇州望族之後的他,雖然年紀輕輕就遠赴異國留學,可在蘇州獅子林那段童年時光卻為他留下了一生眷戀故土的烙印。蘇州園林的精巧美妙,都市中的高樓大廈都是貝聿銘童年時所熱衷觀察的,或許正是從那時起,他和建築設計之間產生了奇妙的緣分。
  • 中國著名建築房產家居風水大師排名榜
    建築房產家居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的人窮其一生也無法獲得一處屬於自己的房產,所以對居所的要求更為複雜,對風水環境更為講究,在選建築風水大師時也甚為謹慎。下來小編來給大家推薦總結中國近十年來最知名的建築風水師有哪些,目前排名情況又如何,供大家參考研究指正。
  • 世界十大頂尖建築設計師及他們無可超越的作品(上)
    一: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出生於西班牙的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創新建築師之一,也是備受爭議的建築師。他的主要作品有:雅典奧運會主場館裡斯本火車站巴塞隆納聚光塔二:貝聿銘貝聿銘,美籍華人,世界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他為我國設計了北京香山飯店、中國銀行總部大廈,香港的中國銀行大廈等。與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合作,為中國培養、培訓建築設計師,為推進中國建築現代化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