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立秋了。
立秋意味著炎炎夏日即將結束,暑去涼來,天氣將由上蒸下煮的高溫,轉為秋高氣爽天、月明風清。正如「立秋三場雨,癟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立秋還預示秋收即將到來。
然而,立秋並不意味氣溫立即降下來,更不意味秋天的正式來臨。今年三伏天共有40天,目前正處於中伏期間,要等到8月24日才會出伏,同時,8月22日才到處暑節氣。也就是說,至少在處暑暑節氣前,這段時間裡還得很熱,尤其中午特別炎熱。
聽村裡老輩人講,立秋有很多說法,比如,早秋、晚秋;公秋、母秋;順秋、反秋;秋包袱、伏包袱。這些關於立秋的說法,都與秋後氣候變化、秋糧收成等有關。
一、什麼叫「順秋」、「反秋」?
在民間,立秋有「順秋」和「反秋」說法。村裡老人說,要是立秋當天有雨,不管雨量的大小,這種立秋被稱為「順秋」,反之就被稱為「反秋」。
一場秋雨一場寒,順秋年份往往涼快得比較早,但若立秋當天晴空浩月無半點雨,就會保持一段時間的炎熱天氣,而「反秋」往往會繼續帶來火紅的太陽,使夏日的餘威在秋後繼續發揮,在秋老虎日子裡除了早晚有絲涼意以外,其他時間段的太陽不比夏天差多少。
二、什麼叫「秋包袱」、「伏包袱」?
秋包袱,是指三伏在立秋節氣裡結束;伏包袱,則指三伏在處暑節氣裡結束。
今年三伏最後一天是8月24日,這剛好在處暑節氣內。由此看來,今年是「伏包袱」。
然而,民間有「秋包袱熱得哭,伏包袱涼悠悠」的說法,這似乎預示著今年立秋後可能會涼得比較快。
但是秋後要是降溫比較快,這對水稻、玉米的糧食作物豐收會造成一定影響,因為當前正是水稻灌漿期、玉米飽粒期,需要足夠的溫度、光照、降水等自然條件作為保障,這才有助於它們的顆粒飽滿。
各位朋友,你認為老輩人留下的這些經驗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