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贊曰: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
朱元璋本來是一個貧窮的農民,小時候當過放牛娃,後來因生活所迫,還當了小和尚,一路走來,能夠成就帝業,在歷代帝王中都是一個傳說般的存在。他出生低微,卻成了後來人學習的榜樣,常常被人們擁四字「英明神武」評價。
在他統治期間,發生了一次大旱災,百姓們很多都餓死,看到這樣的情況,他心中痛心不已,他建立王朝的初衷就是想給天下百姓一個更好的國家,成為一個能懂得「民生疾苦」的君王,看到這些百姓受苦,他開倉放糧,盡全力救濟百姓。
朱元璋之所有這麼關心百姓,是因為他本身就是窮人出身,他1328年出生在濠州鍾離孤莊村,每天就過著被剝削的苦日子,家裡窮,從小就沒機會上學,並且還得靠給別人家放牛賺點生活費,小時候的他嘗盡人間疾苦。
到了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第二年春天發生了瘟疫和蝗災,朱元璋的父母都是在這場災害中去世的,當時元朝末年統治階層腐敗,不僅沒幫上百姓,還不斷的剝削百姓,他無路可走,去當和尚,可是連寺廟裡都沒吃的,最後他只能去化緣,當年的災難都深深烙印在的心裡。所以他不能讓他的百姓再受那樣的苦了。
朱元璋心裡也知道,如果百姓身陷水火之中,朝廷卻只顧自己貪圖享樂,百姓心中就會出現不滿,歷史上有不少像程勝吳廣一樣揭竿而起的反抗者,他們能團結受苦難的人們,反抗無用的朝廷,朱元璋當年也是反抗者中的一員,所以災荒這種事情可小可大,處理好了百姓歌功頌德,處理不好,那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帝位不保也是有可能的。
他開倉放糧,救濟百姓。但他也生性多疑,官員們是否上行下效也不一定。朱元璋小時候雖然沒什麼機會上學,但是後來卻十分勤勉,李世民曾說:「以鏡為鑑,可以正衣冠 ;以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朱元璋看不不少史料,自然知道,不管是多麼聖明的君主手下,也難免會有貪官汙吏。
在開倉放糧的同時,他要想了解真實的民情,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親自去看看。但是他又擔心,如果官員們知道自己要去查看災情,可能會在他去的時候故意做樣子給自己看,於是他決定微服私訪,找上一套乞丐的衣服穿上,去考察一番。
乞討這件事情,朱元璋有的是經驗,他憑藉少年時的經驗,一路走到來,旁邊有路過的官兵也都沒注意他是誰,最後他走到了災情最嚴重的淮南地區,他明明已經撥款放糧,但依舊餓殍遍野,也沒看到官員們在大力賑災,眼見為實,他看清楚了發生的一切。
朱元璋心中明白,這些錢財一定都被貪汙了,他脫下乞丐服,回到朝廷,查出了貪汙的人足足有61人,最可恨的是裡面有5個一品大臣,他們拿著高官俸祿不為百姓辦事,反而濫用職權,假公濟私,幹一些貪贓枉法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最恨貪官,曾頒布多項詔令,警示官員不得貪汙,但是這些人知法犯法,於是這5名朝廷重臣都被朱元璋斬首。
朱元璋在位30年斬掉了15萬貪汙分子,並且明確規定:「對貪汙60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還說過,只要是貪汙,不管是誰,他都絕不會姑息。而這些人知法犯法,最後被朱元璋斬殺,也是罪有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