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勁理拳法實鑑

2020-12-05 樹上微出版

作者簡介

陳恩,1970年出生於太極拳發源地河南溫縣,河南體育大學畢業。

陳氏太極拳嫡宗傳人,系陳小旺大師之入室弟子,陳小興大師之義子。

廈門集美大學武術教師。

傳統武術一級教練、裁判;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廈門分會會長;福建省武術協會理事,廈門市武術協會常務理事,入編《中國太極拳優秀人才名錄》。

自小跟隨陳小旺、陳小興等大師習拳,習練不輟。曾多次在全國乃至國際武術比賽中獲太極拳、散打冠軍、亞軍等佳績。傳授學生超過6000人,為陳式太極拳在福建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陳氏

太極拳勁理拳法實鑑

陳程,1965年生,國立南澳大利亞大學碩士。

陳家溝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正宗傳人,師從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太極拳「四大金剛」之一朱天才大師,為朱天才大師之入室弟子。

中國武術六段,新加坡陳式太極拳協會理事,新加坡武術龍獅總會武術一級教練。

曾獲「天才杯」等全國性太極拳大賽拳劍金牌,新加坡武術散打錦標賽、馬來西亞太極拳大賽太極拳械金牌。

創辦天寶國術文化中心,從事太極拳等傳統國術傳授與文獻研究,在中國和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傳播太極拳文化。

定製出版 專業為你

尊重每一部作品的價值

前言節選

一、陳式太極拳螺旋纏絲勁運動理論之繼承和發展過程

陳式太極拳源自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世代相傳,是中華傳統武術的隗寶。陳式太極拳集武術技擊、陰陽互換、導引吐納、氣功經絡為一體,表現出螺旋纏絲、節節貫穿、剛柔相濟、蓄髮相兼、連綿不斷等特點。

陳式太極拳始祖陳王庭之《拳經總歌》七言二十二句,第一句開宗明義言曰「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此句乃為醒獅點睛開眼之筆,「縱放屈伸人莫知道」,指出陳式太極拳最根本的技法、拳法和理法。「縱」與「放」「屈」與「伸」,這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又是一個整體的統一面。

二、螺旋纏絲的對拉拔長勁法在老架一路中的表現形式

老祖宗留下來的拳理拳法,和當代大師們對螺旋纏絲的對拉拔長勁法的分析,無不包含先輩、前輩所論及的陳式太極拳所特有的「勁」的學說,並把這個「勁」融會貫通於作為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七十四式中所表現出的太極「掤、捋、擠、按、踩、挒、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這十三勢中,充分展現了對拉拔長勁法的內勁要求與表現形式。

三、「招熟」至「懂勁」習練方法之一:對拉拔長勁法

我們許多太極拳愛好者經過多年的練習,不斷通過捏架子、盤架子、定架子、正架子的反覆循環練習過程,已經基本掌握了太極拳的動作要求,但是對於陳式太極拳內勁的理解和運用,一些練習者還是處在一知半解的水平。

本書以陳式太極拳內勁的要領和由來,即以螺旋纏絲的對拉拔長勁法拳理為主線,來講解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的勁路走向、勁路方位、勁的變化、勁的對拉關係、勁點的轉換、用勁與收勁的時間點,等等,通過學習和掌握「對拉拔長的彈性運動」,來理解、了解「勁」的各種作用。

正文節選

動作一:無極轉化為太極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第一勢為「起勢」,是預備勢。在早期的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是沒有的,傳統的陳家溝老架一路整個套路只有72勢,不是74勢。「起勢」和「收勢」是現代才增加的,以在表演時有開始和結束兩個動作。

開始練老架一路時,首先要把思想、意念集中,所以,「起勢」也是個預備的過渡式,但是這個預備的過程也很重要,主要從勁路的走向和筋骨的對拉勁來做具體的講解。

動作二

抬手、掤手,為手心向下,兩手 往上抬,高與肩齊。

下壓手。兩手下壓,至兩胯水平處, 於兩膝蓋上方。

動作三

拳理拳法:本書從這裡開始,會配合講解陳式太極拳的一些拳理拳法。通過每個招式中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來做分析解讀。

抬手時,我們的腰胯要同時微微向下沉,尾閭向下垂,頭部的領勁要領起,這樣形成腰部下沉外撐、命門向後撐與兩手掌往前、往上的對拉拔長的勁力線路,從而形成以丹田為圓心的一個圈圓的運動形式,這樣出現了「掤勁」的整勁現象產生。這就是陳式太極拳以「以丹田為核心」的基本運動理論。

第三十六勢旋風腳

第一節:欲左先向右,微左回再出右肘。

第二節:前移重心頂雙肘來轉身,拍腳轉身落步下合。

第四十八勢玉女穿梭

「玉女穿梭」這個招勢,比較有特點,做這個招勢、動作有幾個「收勁」、也有幾個「放勁」,拳理為「要收也要放」。錯誤的練法是在練這個招式時,少掉好幾口氣,動作是憋死的狀態下完成的。

第一節:雙手下合,再右手上掤;右移重心。

動作一:先上開下合,再左肘下沉,右肘上掤。

對拉勁法:

A.上開下合時,兩肩合兩胯,兩肘合兩膝,兩小臂內關處對合,兩腕對合。

B.左肘下沉,右肘上掤時,兩肘為掤圓,要有對拉的合勁。

收放勁:

A.兩手合住時,腰微微向左,氣回丹田,在這裡要「回一口氣」,即氣沉丹田。

B.右肘上掤時,腰向右微轉,回正身體,勁為上掤下松,要再氣沉丹田,因此這裡又「回了一口氣」。

THE END

如果您有出書的夢想,如果您不知道如何出書,如果您感覺孤軍奮戰,需要專業的團隊支持,那麼您並不孤單。

相關焦點

  • 洪均生對練好陳式太極拳的三條建議
    洪均生先生從1930年至1944年到北平跟陳發科學拳,後遷到濟南定居。1956年洪均生再次到北京找陳發科改拳(陳家溝叫「捏架子」),陳發科將陳式太極拳用法教給他。洪均生回濟南後,幾十年來一直教拳育人,形成自己拳法風格,對陳式太極拳「纏絲」有獨到的理論見解。他的拳架精巧輕靈、婉轉含蓄、縝密纏綿、自然雍容。他對學生和弟子的人品很看重,認為:人有品,拳亦有品,拳品高低實以人品為主。洪均生曾回答一位來訪記者提問,關於怎樣才能練好太極拳?他提出應該做好三個方面,才能使拳技有所提高。
  • 初學者應該怎樣習練陳式太極拳,收藏版!
    一、要深刻理解拳式的內涵陳式太極拳作為內家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強調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以不變應萬變,因此在攻防格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對身體素質好、能練武術基本功、年齡一般在四十歲以下、時間較充裕的人,可從基本功、基本套路、內功、外功,拳理、基礎理論,器械、對練等諸方面循序漸進,全面學習、逐步提高,集演、打、養全面發展於一身。
  • 陳式太極拳必練的基本功有這些
    1、樁功練好太極拳的關鍵是提高下盤的力量,當下盤有力量了,很多的步伐、步型才能做到位,練習太極拳的基礎就是太極拳的樁功,常見的樁功分為無極樁和太極樁這兩種,這種兩種樁法,簡單易掌握,所以比較適合初學太極拳者。初學拳時建議先站無極樁,逐漸的再去站太極樁。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第33式——左轉身蹬腳的式名講解
    接下來我們繼續講解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第33式——左轉身蹬腳。 在《陳式太極拳》書中記載:目前各式太極都統一叫做「左蹬腳」或者「右蹬腳」,陳氏太極拳現在仍然叫做「蹬一根」。 「蹬腳」總共在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路拳當中有兩個,二路拳當中有「左衝」和「右衝」——它也是「左右蹬腳」,只是名稱不一樣,陳照奎先生就把「左衝」和「右衝」叫做「左蹬一根」和「右蹬一根」。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第42式——抱頭推山的式名講解
    接下來我們繼續講解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第42式——抱頭推山 。一、式名講解首先是式名講解。此式名是說明動作的。陳鑫先生解釋為:對方從我的右側的後背突然襲來,這個時候我做的動作是小擒打的最後一個動作,也就是左擠右按法。l對方來勢非常兇猛,用意不善,我必須得轉身應敵。為了防止頭面部被擊,所以我才會有抱頭的動作。l轉身後,面對強敵,不可手軟。
  • 陳式太極拳要怎麼練才能練好?
    轉眼間練習陳式太極拳也有些年頭了,自2003年開始系統學習陳式太極拳,到如今已近二十年了,在這些年中也只練習陳式太極拳一種拳術,以及各種兵器,其實我個人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因為當年練習雙節棍時,下盤的力量太差,再就是機緣巧合認識了第一個陳式太極拳的師傅。
  • 傳統陳式太極拳一路八十三式學拳日記一
    時間:2020年11月10日地點:河北省滄州市恩師劉鳳文家此次北上滄州隨恩師劉鳳文學傳統陳式太極拳,已是2010年離開滄州的十年後的事了,怎麼也沒想到,自己下定決心傳承傳統陳式太極拳卻用了十年時間。第一天,師父安排的學習任務不多,主要講一些基本功,然後涉及到傳統陳式太極拳一路八十三式的前五個動作。師父講得很細,每個動作手把手地傳授,之後我反覆練習,師父反覆指點糾正,直到動作準確為止。上午練三個半小時,下午練一個半小時。雖然比平時練拳累很多,但是很充實,收穫很大。
  •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到底應該如何練?
    在練習陳式太極拳時,經常說的一個勁法就是纏絲勁,陳式太極拳講究處處都體現出纏絲勁,每一個動作的變化,每一個動作的轉換,每一個力的發出都有纏絲勁在其中體現,那麼究竟什麼是纏絲勁?這種勁法初學者應該如何去練呢?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第13式——右轉身金剛搗碓的名稱由來
    在其它陳式太極拳當中均沒有此名。右轉身金剛搗碓它的動作要領:眼法:右轉身金剛搗碓的眼法整體上是向右的。後兩個動作的眼法如果是以身體作為參照,是向前的。身法:身法上有五轉,分別是左轉、右轉、左轉、右轉、左轉。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第35式的第1個動作——為右拳下擊蓄勁
    接下來我們繼續講解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第35式擊地捶的第一個動作。 第一個動作名稱叫做「為右拳下擊的蓄勁法」,或者「右轉蓄勁法」。都可以。 2、身法: 身體繼續右轉。 3、步法: 腿部纏法不變,仍然為右順左逆。 步型不變,為左側馬步。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第39式的第4個動作——雙手下掤法
    接下來我們繼續講解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第39式——右轉身蹬腳的第4個動作,雙手下掤法。一、動作解析1、眼法:首先是眼法偏向右前方向,幾乎變化不大。我們上一式動作的眼法是我們身體的右後方向,這一式動作轉為右前。
  • 澤州東土河:陳家溝陳式太極拳根祖地?
    其中,起源於河南陳家溝的陳式太極以其獨有的拳法,吸引眾多國內太極拳愛好者拜其門下。  然而,人們有所不知,澤州縣山河鎮東土河村就是陳家溝陳式太極拳始祖陳卜故裡。  10月10日,山西晚報記者前往東土河村,採訪村裡的老人,回顧陳氏家族的逝去歲月。  陳卜故裡塑雕像  東土河村距晉城市區約45公裡,整座村莊地處坐北朝南的山窪裡。
  • 練太極拳十年來所收集的太極拳秘籍230本,堪稱最全的太極拳秘籍
    太極拳古典經論集注(張耀忠)TJ113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吳孟俠)TJ114太極拳理傳真(第三版)(張義敬)TJ115太極拳理傳真(臺版)TJ116太極拳論老三本TJ117太極拳秘譜(玉昆子)TJ118太極拳內勁(吳宗周)TJ119太極拳譜(清:王宗嶽)TJ11[太極拳練架真詮].李璉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第41式——小擒打的式名講解
    陳式太極拳目前均是同名,而各式太極無此名。二、動作要領關於這一式的動作要領,它分為4個動作:眼法為左前方向。身體分為左轉、右轉、略微右轉、再變左轉,凡四轉。手法分別為進步掤、右採左按法、左手掤右手挒法,以及最後一個手上動作的左手擠右手按法。三、補充說明陳發科先生在教此式的時候說,最後一個動作雖是上擠下按,同時發出,但給對方的感覺則是身體的氣分為兩節。
  • 學習太極拳的須理法並融 理是拳法理論 法是拳法功夫
    我們知道,現在社會上除了陳式太極拳之外,其他的多還是認張三丰為祖的,這裡僅以三豐祖師的理論來聯繫拳法,講解一下兩者的關係吧!三豐祖師在《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裡開篇就論述了太極之理:三豐祖師說得很清楚了,說習太極拳得先明太極之道,要是不明了,就不是他的傳人。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第13式——右轉身金剛搗碓的的注意事項
    接下來我把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第13式——右轉身金剛搗碓的注意事項,和大家講解一下。(一)首先是第一個動作的眼法,我們右顧左盼。我們眼看的方向,給它放到右側的後方(右後方向),而不是在右前。而且第三、四、五個動作,雖然身體左右兩轉,但胸口仍然朝前,它的範圍是朝前,它還沒有轉到朝右前或者左前,所以它在朝前的範圍內的變化,這裡面的身法是很小的。收轉之後,我們這個動作和第一式金剛搗碓的動作是在一條平行線上。包括四、五兩式,都和第一式金剛搗碓在一條線上。好的,關於第13式的注意事項,我們先就說到這裡。感謝大家!
  • 武當太極與陳式太極誰為正宗,一看便知
    太極拳自古以來,多認張三丰為祖。按舊傳宗風所言,太極拳在唐朝已經有太極拳傳世,名為先天拳,有37勢傳真。而後世公論三豐為太極拳之祖,是因為他將唐代所傳的先天太極拳納合於丹道,使武學丹道合於一體,讓太極拳亦可以參真,從而使太極拳有了新的超越於凡俗的生命。
  • 話說太極拳|細說太極拳理到四代立家規……(連載)
    而太極拳就順從陰陽變化之理,在一招一式運作之中,陰中含陽,陽中具陰,陰陽互變,相輔而生。三是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將氣功運用於拳術之中。導引和吐納法源自於先秦文獻中記載的養氣、養形術,經醫家的「五禽戲」、道家的「性命雙修」,以及宋人的「八段錦」和明人的「易筋經」等養生強身法發展起來的導引吐納方法。
  • 還有太極八法技……(連載)
    於是,每天在練拳、教拳的閒暇,陳正雷鬥室的燈光總是亮到深夜。他博取廣涉,系統整理各種太極拳資料。對陳式太極拳論、拳術套路、器械套路等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功夫不負有心人。朱天才在師父的精心培養下,不僅成為陳式太極拳第十一代太極拳名家,而且在國際上也是一位太極文化使者,為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目前,陳式太極拳在新加坡已經有了第三代傳播者,陳式太極拳已經普及了整個新加坡,並形成了陳式太極拳熱。朱天才被新加坡武術總會聘為海外教練,陳氏太極拳協會永久顧問,並被新加坡接納為永久居民。
  • 中國武術九段,太極宗師馮志強,太極拳實戰派代表人物
    1979年年起應陳家溝大隊黨支部的邀請,馮志強老師先後三次赴陳家溝,將陳發科先師親授的陳式太極拳傳給陳家第十九代弟子,陳家弟子也多次到北京跟馮老師繼續學習深造。當今陳家溝的陳式太極拳蓬勃發展,馮志強老師功不可沒。1981年北京體院請馮老師出山,挫敗西洋武師,成為京城武林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