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作者簡介
陳恩,1970年出生於太極拳發源地河南溫縣,河南體育大學畢業。
陳氏太極拳嫡宗傳人,系陳小旺大師之入室弟子,陳小興大師之義子。
廈門集美大學武術教師。
傳統武術一級教練、裁判;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廈門分會會長;福建省武術協會理事,廈門市武術協會常務理事,入編《中國太極拳優秀人才名錄》。
自小跟隨陳小旺、陳小興等大師習拳,習練不輟。曾多次在全國乃至國際武術比賽中獲太極拳、散打冠軍、亞軍等佳績。傳授學生超過6000人,為陳式太極拳在福建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陳氏
太極拳勁理拳法實鑑
陳程,1965年生,國立南澳大利亞大學碩士。
陳家溝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正宗傳人,師從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太極拳「四大金剛」之一朱天才大師,為朱天才大師之入室弟子。
中國武術六段,新加坡陳式太極拳協會理事,新加坡武術龍獅總會武術一級教練。
曾獲「天才杯」等全國性太極拳大賽拳劍金牌,新加坡武術散打錦標賽、馬來西亞太極拳大賽太極拳械金牌。
創辦天寶國術文化中心,從事太極拳等傳統國術傳授與文獻研究,在中國和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傳播太極拳文化。
定製出版 專業為你
尊重每一部作品的價值
貳
前言節選
一、陳式太極拳螺旋纏絲勁運動理論之繼承和發展過程
陳式太極拳源自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世代相傳,是中華傳統武術的隗寶。陳式太極拳集武術技擊、陰陽互換、導引吐納、氣功經絡為一體,表現出螺旋纏絲、節節貫穿、剛柔相濟、蓄髮相兼、連綿不斷等特點。
陳式太極拳始祖陳王庭之《拳經總歌》七言二十二句,第一句開宗明義言曰「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此句乃為醒獅點睛開眼之筆,「縱放屈伸人莫知道」,指出陳式太極拳最根本的技法、拳法和理法。「縱」與「放」「屈」與「伸」,這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又是一個整體的統一面。
二、螺旋纏絲的對拉拔長勁法在老架一路中的表現形式
老祖宗留下來的拳理拳法,和當代大師們對螺旋纏絲的對拉拔長勁法的分析,無不包含先輩、前輩所論及的陳式太極拳所特有的「勁」的學說,並把這個「勁」融會貫通於作為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七十四式中所表現出的太極「掤、捋、擠、按、踩、挒、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這十三勢中,充分展現了對拉拔長勁法的內勁要求與表現形式。
三、「招熟」至「懂勁」習練方法之一:對拉拔長勁法
我們許多太極拳愛好者經過多年的練習,不斷通過捏架子、盤架子、定架子、正架子的反覆循環練習過程,已經基本掌握了太極拳的動作要求,但是對於陳式太極拳內勁的理解和運用,一些練習者還是處在一知半解的水平。
本書以陳式太極拳內勁的要領和由來,即以螺旋纏絲的對拉拔長勁法拳理為主線,來講解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的勁路走向、勁路方位、勁的變化、勁的對拉關係、勁點的轉換、用勁與收勁的時間點,等等,通過學習和掌握「對拉拔長的彈性運動」,來理解、了解「勁」的各種作用。
叄
正文節選
動作一:無極轉化為太極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第一勢為「起勢」,是預備勢。在早期的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是沒有的,傳統的陳家溝老架一路整個套路只有72勢,不是74勢。「起勢」和「收勢」是現代才增加的,以在表演時有開始和結束兩個動作。
開始練老架一路時,首先要把思想、意念集中,所以,「起勢」也是個預備的過渡式,但是這個預備的過程也很重要,主要從勁路的走向和筋骨的對拉勁來做具體的講解。
動作二
抬手、掤手,為手心向下,兩手 往上抬,高與肩齊。
下壓手。兩手下壓,至兩胯水平處, 於兩膝蓋上方。
動作三
拳理拳法:本書從這裡開始,會配合講解陳式太極拳的一些拳理拳法。通過每個招式中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來做分析解讀。
抬手時,我們的腰胯要同時微微向下沉,尾閭向下垂,頭部的領勁要領起,這樣形成腰部下沉外撐、命門向後撐與兩手掌往前、往上的對拉拔長的勁力線路,從而形成以丹田為圓心的一個圈圓的運動形式,這樣出現了「掤勁」的整勁現象產生。這就是陳式太極拳以「以丹田為核心」的基本運動理論。
第三十六勢旋風腳
第一節:欲左先向右,微左回再出右肘。
第二節:前移重心頂雙肘來轉身,拍腳轉身落步下合。
第四十八勢玉女穿梭
「玉女穿梭」這個招勢,比較有特點,做這個招勢、動作有幾個「收勁」、也有幾個「放勁」,拳理為「要收也要放」。錯誤的練法是在練這個招式時,少掉好幾口氣,動作是憋死的狀態下完成的。
第一節:雙手下合,再右手上掤;右移重心。
動作一:先上開下合,再左肘下沉,右肘上掤。
對拉勁法:
A.上開下合時,兩肩合兩胯,兩肘合兩膝,兩小臂內關處對合,兩腕對合。
B.左肘下沉,右肘上掤時,兩肘為掤圓,要有對拉的合勁。
收放勁:
A.兩手合住時,腰微微向左,氣回丹田,在這裡要「回一口氣」,即氣沉丹田。
B.右肘上掤時,腰向右微轉,回正身體,勁為上掤下松,要再氣沉丹田,因此這裡又「回了一口氣」。
THE END
如果您有出書的夢想,如果您不知道如何出書,如果您感覺孤軍奮戰,需要專業的團隊支持,那麼您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