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自古以來,多認張三丰為祖。按舊傳宗風所言,太極拳在唐朝已經有太極拳傳世,名為先天拳,有37勢傳真。而後世公論三豐為太極拳之祖,是因為他將唐代所傳的先天太極拳納合於丹道,使武學丹道合於一體,讓太極拳亦可以參真,從而使太極拳有了新的超越於凡俗的生命。
其後由於諸多原因,比如清朝的「刺王殺架」事件,使武當的傳人不能公開習練勇武功夫,只能納剛猛於柔和,於是再開太極新風。這些新的太極拳雖然是後人所編,並非三豐祖師所創,但也是由武當功夫所改編而來,故也是三豐祖師的嫡傳脈流,份屬於武當,以致如今有先天六脈太極傳世。
武當派是以武藝與丹道功夫而聞名於世,武之一道,是為了更好的修行丹道而為,是以武演道之作為。先師李兆生先生在把他們命名為「丹經武學」,形象的把武當拳法功夫的層次和修為體現出來了。所以三豐祖師傳世的經典更多的是講述丹道修行,而在太極拳理論上的著述如:《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太極行功說》《太極行功歌》《太極拳論》等亦是以養心定性,斂神聚氣為要。講的是團斂內力,養氣長生之法,正合於其「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的遺訓。(注,以上的著作是不是都是三豐祖師所創不得而知,也許有一些是武當傳人學有所得而作,因功夫得之於祖師所傳,不敢居功,而託以三豐祖師之名,亦有可能)
由此可見,三豐祖師是更致力於丹道修行,而太極拳一法乃是丹家外形操修之術,是由動入靜以求修真的功夫。而從我本人的修行體會來看,循經太極,先天太極和如意太極都是以循纏經為要,以求真氣運行遍於周身,滋養四肢百骸,以壯神意氣血,正符合三豐祖師「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所言。
那麼在社會上的陳式太極拳以自已為正宗,認為太極拳發源於陳家溝 。他們的依據何在呢?他們言太極拳是其先祖陳王庭所創。而依據是陳的《長短句》中「 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閒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之語。按陳氏所言,陳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遠,多遭散失。主要流傳有《拳經總歌》以及《長短句》兩篇。這裡抄錄《拳經總歌》給大家一看: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採也難敵。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衝致勝歸。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包捶;二換掃壓掛麵腳,左右邊簪莊跟腿;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肋世間稀。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可以看出其文理簡單,只是平平的敘說了拳腳功夫,並無內力與養生的內涵,與世傳張三丰祖師和王宗嶽的太極拳理論不可相提並論。而太極拳在陳氏家族經歷了百餘年傳承之後,到了陳氏十四世陳長興(1771~1853,楊露禪的老師)和陳有本(1780~1858)時,二人把拳架簡化,分別創編出太極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極拳小架一路、二路。陳長興從理論上對太極拳進行了總結,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這些內容比較多,我就不再抄錄。但是從陳王庭創拳時並沒有真正的理論傳世,或者說就算原來有,但你都遺失了,還能算正宗麼?
再細看現在社會上最流行的陳式太極拳十大要領: 一、虛靈頂勁 ,二、含胸塌腰 ,三、松腰養氣, 四、分清虛實, 五、沉肩墜肘,六、以意行氣 ,七、上下相隨 ,八、內外相合, 九、招勢相連, 十、動中求靜。然後大家再看下《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其虛靈、含拔、松腰、定虛實、沉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此太極拳之十要,學者之不二法門也。」
看到了麼?基本上照抄《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的內容。虛靈者, 是陽氣升騰, 氣化陽剛,上於頭則虛靈,是為」虛靈頂勁「;入於手則力道十足;發於身則氣運周身。內功修行第一關就是要提升人體陽氣,在內功中是起到醒氣提神的作用,讓人可以快速進入練功狀態,可以提高練功效率。陽氣上升之後要下降,這才合太極之理,於是要沉墜,他簡化為「沉肩墜肘」,只強調了肩肘之用,卻不知沉墜一法,是言整個身心氣血的作為。沉墜練好了,能」氣沉丹田「,小腹丹田火熱,命門後撐,尾閭中正,這些豈是」沉肩墜肘「一詞可以取代?同樣的含拔一詞,他簡化成「含胸塌腰」(也有人寫成含胸拔背),把整個身心氣血包含在內的含拔簡化為胸背腰的單純形體,其他地方不要了麼?神意氣血不管了麼?此是大誤!
陳式既然認為自己是正宗,你得拿出真東西出來啊?理論你是照抄武當的,功夫你自己都說遺失了很多,理論也遺失了,那麼你還剩下什麼?就憑藉當年太極拳的推廣流行是陳長興的徒弟楊露禪麼?而世傳的楊氏、武氏、吳氏、孫氏、和氏等流脈太極都認武當為宗,而且所打太極拳法都不與你相同,那麼你何來的正宗?是不是真的東西你已經沒有了?
當然說這些並不是說武當山上流傳的太極就是真的,我記得以前武當山上有人推出「太極十三式」時,說得很清楚,是為了還原張三丰祖師的太極拳十三勢,說費了很大的功夫,到處求學,翻閱書籍什麼的。可是呢,他們卻連一點基本的常識都不懂,《太極拳論》裡說得很清楚了:」 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 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可是他們創編的這個所謂太極十三勢是由起勢、抱球勢、單推勢、探勢、託勢、撲勢、擔勢、分勢、雲勢、化勢、雙推勢、下勢、收勢等攻防意識較強的十三組動作組成,還膽大妄為的稱之為三豐祖師所創。史實如昭,當年這篇文章可是公開發表在武學雜誌上的,我記得好像是在《武當》雜誌,可惜我因為長期在外,家中當年購買的書籍多已經遺失,已經找不到原書了。但是《武當》流傳那麼廣,銷量那麼大,總還是有存於世的,他們哪來的這麼大膽子敢胡說八道 !也請看到此文的朋友,如有原書的,請公開於世,不讓此流毒貽害無窮。
編出這太極十三勢的人現在名聲很廣,學生很多,很多學太極拳還以為他們是有真功夫,想去求學。可是這些人連基本的常識都不懂,他們能練出來什麼功夫?敢這樣公開說謊的人,能有什麼武德?但是對於被騙的人,我也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了。太極拳十三勢這麼明顯,流傳這麼廣的常識,你不學習,不了解麼?還會被這樣的簡單騙局所騙?
真正的正宗太極拳是在哪裡呢?要看他是不是有功譜,口訣。這些功譜,口訣能不能幫助你理解功夫,領悟意境?誦讀的時候,聲音能不能震動你的身心,保養你的元氣?他的動作姿勢是不是形中寓法,法理並傳?能讓氣機循行周經。正如當年劉禹錫的《陋室銘》寫的那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真正的功夫傳承在於人,而不是地方,如果一個正宗的武當傳人,他到了少林寺授課,他在地方就是武當正宗。而少林禪宗武學的傳人如果到了武當山開班,他也一樣是少林正宗,並不會因為他到武當山教少林拳法就變成武當功夫了,不是這樣。
寫這些,是讓人們知道什麼東西是真,什麼東西是假。也是讓有心學習的人知道如何辨別真偽,不要輕易為人所騙。同時要知道跟隨學習的老師也非常重要,並不是說他曾經學過正宗的功夫,就一定能教你正宗的。當年跟我一起學習丹經武學的學子,甚至包括一些曾經的老師兄,已經沉淪於俗世,流於自我,沒有功夫了。也有的人,沒有好好的看書學習文化,雖然修習武藝很刻苦,也有硬功在身,但是所學武藝已經失真,近於外家。傳統的真功夫是要有文化才能收斂心性的,單純的武夫是不能傳承好這種高深的技藝。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讚,評論!
武當太乙鐵松派代14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代19代傳人 凌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