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

2020-12-22 科學塢

《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今天有小夥伴私信我,提問:「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首先我要對這位小夥伴的信任表示感謝,作為物理學的忠實愛好者,物理專業的畢業生,非常願意解答這個問題。這裡要從三個角度來分析一下:

第二、波函數塌縮是一種數學語言的表述

其實我們也不要弄些數學名詞來故弄什麼玄虛。以電子為例,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粒子,不論什麼時候它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粒子,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被砸碎變成一團雲霧。但粒子有可能出現在空間中不同位置的概率可以用一個時空坐標的函數模的平方來表示,這個函數就叫做波函數。

但我們把原子外面的電子會形容成電子云,這其實是由於測量手段的限制,任何手段對電子的探測都是一個在時間上積分的量,或者說是一個累加量,更直白點說,就是任意一刻鐘的底片的疊加,這個疊加後的圖形像一團雲霧。

所謂的波函數塌縮的意思,其實就是那個值瞬間變成了一個確定值,而不再是一個概率。或者說電子出現在固定的位置上了。用一個比較恰當的比喻就是,波函數就是拋到空中的硬幣,每一面朝上的一個概率分布,塌縮就是指這個硬幣掉地上了,概率不存在了,變成確定的了。

這裡沒意識什麼事。

第三、物理學上是「觀測」使得波函數塌縮

「觀測」這個詞其實是物理學上的一個專有的名詞,這個觀測不是說我們用眼睛去看,你看電子也沒用,看不見。物理學上的觀測其實指的是用另外一個物質去與被測粒子發生相互作用,然後測量這個相互作用。

另外一個物質是什麼呢?可以是一束光,也可以是其它的電子,那麼接下來怎麼去測量這個相互作用呢?

如果是用另外一個電子與被測電子發生相互作用,那麼它們之間唯一的可能就是「碰撞」沒有其它。我們可以用法拉第筒來觀測碰撞後的電子數、碰撞後電子的出射角度;也可以用磁場來測量出射電子的動量。

毫不意外的是,只要你去測量,就會影響到被測電子的運動,電子的行為就被確定下來,而在這之前,它是怎麼樣,我們是不知道的。一旦確定下來,這個過程就叫做塌縮。

所以從物理學上說,使波函數發生塌縮的作用不是意識,而是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測量這個行為導致的,這裡同樣沒有意識什麼事。

第一,並沒有所謂的「意識」,使用這個詞是某些人的「別有用心」

科學是唯物的,在物理學的世界裡,這個宇宙是客觀的,不存在意識對客觀的影響。物理定律就是人類對於客觀規律的主觀表達,這裡面,客觀規律是固定的,只存在表達的是正確和錯誤的問題。

所以說,我們的物理定律有可能是錯誤的,因為沒有正確描述客觀規律。不存在主觀能夠影響客觀規律的情況,如果存在,則物理定律就不是唯一的,這個世界也就不存在規律可言。畢竟,你、我、他的主觀意識都不一樣。但很顯然,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是誰用「意識」這個詞來說明是波函數塌縮也就呼之欲出了,他們的意圖很明顯,希望用科學來證明自己的學說是正確的。

然而非常遺憾的是,不論有多少人參與實驗,一個實驗條件確定的實驗,其結果都不會被改變,哪怕實驗現場的所有人約定好用意識去改變實驗結果,也做不到。這足以證明,意識拿客觀現實毫無辦法。

結束語——物質決定意識

不管怎麼樣,量子力學也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這裡面壓根就沒有「意識」什麼事。這裡我可以對那些宣傳所謂「意識」使波函數塌縮的人下一個挑戰書——請用意識改變陰極射線管(或飽和蒸汽室)中的電子軌跡。

這個實驗非常容易做,而且很容易控制電子的數量,成本也不高。只要他們能在實驗中用意識移動一個電子,我就確定意識的存在,並且傾盡餘生幫他們宣傳他們理念。

想挑戰的,樓下報名。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量子力學的波函數坍縮和「意識」有關?
    在自然科學理論的發展歷史上,唯一涉及到「意識」的理論就是量子力學。不過,這裡要多說一點,並不是說,量子力學和「意識」有關,而是有科學家在往這方面琢磨,不過並沒有成為主流理論。不過,科學家就一直在糾結一個問題:在觀測和沒觀測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機制,可以導致一觀測就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
  • 物理學之「道」:西方量子物理與東方古代哲學
    乍聽起來,西方量子物理怎麼與東方古代哲學掛上鉤了呢?這兩者看起來毫不相關。西方量子物理,是指100多年前由西方物理學家,如愛因斯坦、玻爾、薛丁格、海森堡、與其它物理學家們等所創立的量子理論。東方古代哲學是關於對古代東方,特別是中國、印度等古代宗教思想哲學的統稱。有一本書,名為:《物理學之「道」》。
  • 【物理意識】物理學和數學能完整描述真實嗎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論辯量子意識
    科學家、藝術家和學者們坐在一起探討主觀感知的世界,旨在為科學和人文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架起溝通的橋梁。  討論由喬普拉基金創始人、內分泌學家迪帕克·喬普拉主持,參加者有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文理學院物理教授、夸克研究理論物理學家馬克·奧爾福德,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麻醉學與心理學教授、意識研究中心主任斯圖亞特·哈梅羅夫,英國皇家學會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等人。
  • 物理學界的百年戰爭:波函數是物理實在嗎?
    世界到底由什麼組成?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必然需要依靠量子理論。可惜已近百年歷史的量子理論,至今沒有形成公認正統的物理詮釋。本文簡要介紹了量子理論發展過程中的幾個主要分支,包括哥本哈根詮釋、隱變量理論、多世界詮釋以及量子信息詮釋。
  • 物理終極探秘:粒子是什麼?
    然而,關於「粒子是什麼?」物理學家始終未得到統一答案。現代物理學對粒子的五種解說:一、粒子是「坍縮的波函數」。20世紀20年代量子力學將光子以及其它量子化的物體,表述為「波函數」。波函數是隨時間演化的數學函數,表明了粒子具有一系列性質的可能性。比如說表示電子的波函數,在空間上是彌散開來的,因此只能說電子「可能」而不是「一定」在某個位置。但如果用一個探測器來觀察,波函數會突然坍縮到這一點,粒子在這一點處咔咔作響地敲擊探測器。因此,粒子是坍縮後的波函數。但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呢,物理學家至今沒有答案。
  • 量子意識可怕在哪?證明「人類」存在多重宇宙中,卻被明確禁止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科學的終點就是神學」,這並不是空穴來風,正如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意識現象,無法用科學來解釋,但量子意識卻成了解釋大腦中的意識現象的基礎,即用玄學對科學進行完美的解釋,這可能就是為什麼量子意識被禁止的原因。量子意識為什麼會被禁止?
  • 打破谷歌量子霸權!一文看懂什麼是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最早就是研究為什麼微觀粒子會呈現這種「既是波,又是粒子」的神奇現象。這裡不得不提到物理史上,最經典的「雙縫幹涉實驗」。比如說波函數在坍縮的時候,信息是不守恆的。在波函數坍縮之前,波函數包含許多信息,比如在位置A的概率是多少,在位置B的概率是多少。結果在碰到位置B的時候,作為電子波函數坍縮在位置B上被我們測量到,但這個時候這個電子在位置A的概率是多少,這個信息就這樣丟失了。
  • 有一個宇宙之外的意識在觀察我們?誰來決定我們的存在
    量子力學貌似讓我們掙脫了枷鎖,擁有了自由的意志,可以不按某種更高的權威安排的命運行走,但是關於「存在」的問題又暴露出來了。 「我們為什麼會存在?宇宙又為什麼存在?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 現代物理和宗教哲學理念類似?試用宗教和哲學理念解讀波粒二象性
    我們知道,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理論中的一大支柱。而在量子力學中,「波粒二象性」又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概念,它描述了微觀粒子在不同條件下會分別表現出波動或粒子的特性,有時像波,有時又像單個粒子,這種量子行為被稱為「波粒二象性」,它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
  • 量子力學的終點是什麼?是否是宇宙的終結?
    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理論之一,量子力學將人類的視野帶入到了神奇的量子世界,這裡與經典力學有著本質的不同,量子的神奇行為甚至讓人們感受到了「意識」的存在。量子的運動狀態在經典物理中,物體的運動狀態遵循牛頓三大定律,而這些物質的運動狀態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觀察到的。但量子的運動狀態則有所不同,它們更像是遵循著概率來運動!
  • 粒子到底是什麼?文小剛點評|眾妙之門
    粒子是什麼?它被認為是點狀的物體,坍縮的波函數,量子場的激發,龐加萊群的不可約表示,振動的弦,量子比特海的變形.......這些觀點可以分為兩大陣營:還原論和演生論。還原論的最基本假設是,空間本身是空的,而粒子是空間裡的一些東西。演生論的最基本假設是,空間本身是一個有動力學活性媒介,粒子則是這一媒介中的形變和激發。
  • 漫威電影中平行宇宙的科學由來:從薛丁格的貓說起
    因為當這個人進入箱子以後,箱子裡的波函數會因為觀測行為而立即坍縮,原子會根據概率立刻跳出一個衰變或是不衰變的結果。觀測者只會得到一隻要麼死、要麼活的貓。到這裡我們似乎發現了什麼。是的,人類不介入,一切都是概率雲;人類一觀測,一切就清晰明了。尤金·維格納用一句話概括了這個現象:意識在觸動波函數中擔當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 物理大師的困惑:概率從何而來?
    問題來自於如何解釋這個瀰漫於整個空間的「波函數」?如何將它與電子的運動聯繫起來?波函數表示的物理圖像不可能是電子的電荷在空間的密度分布。叫人如何想像一個在經典理論中被看作一個「點」粒子的「實體小球」,到量子力學中卻成了分布瀰漫於全空間的東西?這種說法就連提出此解釋的薛丁格本人也不能接受。
  • 薛丁格的貓說明了什麼,理解它或許能讓你超越愛因斯坦?
    經典物理與量子遂穿如果說量子力學的現象是深淵裡射出來的光,那麼科學家想搞清楚的就是深淵裡到底有什麼,黑暗的世界是如何產生這些光的。而大佬們爭論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們對深淵各自做出了解釋,然而他們的解釋各不相同,於是就起了爭執。
  • 一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全面認知量子力學
    實際上,在量子力學數學中,所有粒子都被描述為波,通過稱為波函數的數學工具。著名的薛丁格方程描述了這種波隨時間變化的方式。但是我們始終無法直接看到這些波,因為我們檢測到的只是粒子。但是通過這個波函數,可以預測粒子可能出現的位置,可是必須對它們做一些數學運算。
  • 薛丁格的貓是什麼?它到底是死還是活?
    當時以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提出觀測對微觀粒子的影響,例如著名的電子雙縫實驗,當施加觀測時,波函數的疊加態會突然坍縮成一個結果,電子的波動性消失,只會顯示出粒子性。這種波函數坍縮解釋,是薛丁格,包括愛因斯坦無法接受的,和玻爾等人展開了爭論,哥本哈根學派諷刺他 「薛丁格其實不懂薛丁格方程」。
  • 統一場論:意識與物理的統一
    智能產生意識,意識和物質之間有什麼聯繫?一直以來,科學家不能用物理學解釋意識現象,科學被分為研究自然的物理學和研究人體的生理學。探尋意識與物質的關聯,實現科學的統一。信息與能量的統一人腦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物質構造的物理腦(物質腦結構——能量);另一部分是意識感知現象(意識與思想——信息)。故而,人腦是實現信息與物質(能量)轉化的系統。
  • 量子冥想學二:意識秩序和量子秩序的統一性
    當我們明悟自身意識遵循量子世界法則的時候,那是我們意識無限自由的開端道玄微觀量子世界的各種個體,遵循了量子世界的法則,每一個基本粒子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特性。我們的科學家探索著量子世界各種粒子的特性,一點點的解開了整個世界的秘密,讓我們了解了這個世界存在的量子秩序。
  • 量子力學最關鍵的一個實驗,甚至有人用「毛骨悚然」形容也不為過
    說幹就幹,他在雙縫幹涉實驗中雙縫板的附近安裝了高精度的監視器,這樣可以觀測電子進入雙縫的情形。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符合邏輯,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這一下可不得了,物理實驗史上最「恐怖」現象產生了,量子力學的潘多拉盒子徹底被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