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鄧稼先

2020-12-18 人民政協網

26歲那年,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的第9天,他回到一窮二白的中國。

34歲那年,他回家告訴妻子說:我要調動工作了,明天走。妻子問他:你要去哪兒?你要去做什麼?你要做多久?他卻回答:不能說。

61歲那年,作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理論設計的總負責人,他一共獲得了國家獎金20元。其中,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

他是鄧稼先。

鄧稼先是誰?

當今,幾乎人人都知道他是兩彈元勳、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然而,在當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個月,絕大多數中國人才第一次聽說他的名字。

「為國家放了個大炮仗」

抗日戰爭勝利那年,鄧稼先圓滿完成大學學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回到北京,他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助教生涯很短暫,因為他一心想著學習掌握更先進的知識,報效國家。1948年,鄧稼先遠渡重洋,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就讀。1950年8月獲得博士學位後,他不假思索,毅然踏上歸國的輪船,迫不及待地投入祖國的懷抱。

1958年,鄧稼先接受了一項特殊的任務——「為國家放個大炮仗」。二機部在北京成立核武器研究所,設立兩個研究室,鄧稼先是理論研究室的主任。

原國家二機部部長劉傑曾打過一個比方:「中國研製核武器的龍頭在二機部,二機部的龍頭在九院,九院的龍頭在理論部。」簡言之,鄧稼先是中國原子彈理論設計的「龍頭」。

那時的新中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原子彈研究難度之大不言而喻,可他們能夠利用的科研設備極其簡陋———電子管計算機、手搖計算機、計算尺甚至算盤。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最早輪廓,就來源於那些無窮無盡的計算。

1962年底,鄧稼先領導起草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他經常深入實驗現場,與實驗人員研討實驗方案和測試結果,指導理論部工作人員做好實驗預估和結果分析。

1964年10月16日15點整,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驚天動地的巨響伴隨強烈的閃光,蘑菇雲沖天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來不及慶功和休整,鄧稼先又全身心投入到氫彈的研究中。僅僅3年之後,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核爆炸成功!

1985年,鄧稼先被確診為直腸癌。

住院期間,他動了3次手術,每一天都疼痛不止。止痛針從每天一針發展到一小時一針,全身大面積溶血性出血。

臨終前,他思考的,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他最後留下的是這樣一句話:「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於北京逝世,享年62歲。1999年,被追授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因為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勳」。

1962年,鄧稼先全家攝於北京大學朗潤園。

熱愛生活的「普通人」

從1958年至1986年,28年間,我國共進行了32次核試驗,其中有15次是鄧稼先指揮的,全部成功。

如今,鄧稼先的名字家喻戶曉。但對於他投身核武器研製的這28年,還存在不少誤讀。

曾有媒體報導:「鄧稼先與妻子分開28年,沒有和妻子通過一次電話,也沒有寫過一封信。」

真的是這樣嗎?

對鄧稼先來說,這是隱姓埋名、夙興夜寐的28年。他沒有公開發表過一篇論文,不能說自己在哪裡工作,更不能說在做什麼。但,這並不意味著,鄧稼先徹底斷絕了與親屬的聯繫。

在九三學社社員許進眼中,姑父鄧稼先既是一位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科學家,也是一個熱愛生活、愛好廣泛的常人。

回國之初,鄧稼先的生活「很是舒心」。一家人住在中關村的中科院宿舍,妻子許鹿希在北醫上班,鄧稼先經常騎著自行車去接她,有時候兩人也會漫步在無人的小馬路上。

1954年和1956年,他們先後有了女兒鄧志典和兒子鄧志平。鄧稼先每天一下班,進門的第一件事就是逗孩子玩,要他們反覆叫「爸爸」「好爸爸」「非常好爸爸」。他們住的樓房周圍很空曠,他經常和兒子在家裡曬臺上放「二踢腳」,比誰甩得遠,甩得高。

在那聚少離多的28年裡,鄧稼先大部分時間都在基地工作。但只要回北京,鄧稼先都會和家人團聚。28年間,他親手料理了父母親的後事,前後共花3個月輔導一雙兒女參加高考,星期天還經常到嶽父母家吃午飯。

1977年恢復高考,鄧稼先恰好因工作在北京待3個月,於是親自上陣輔導兒女備考。買不到教科書,鄧稼先的嶽母勞君展知道了,曾在法國勤工儉學並在居裡夫人的實驗室工作過的她,送來一本自己翻譯的法國微積分教材。鄧稼先一邊教,一邊連說「這本教材好」。于敏是鄧稼先的同事兼鄰居,「中國氫彈之父」「兩彈一星」元勳。遇到弄不清的問題,姐弟倆更喜歡去請教于敏,覺得于敏叔叔講得更加深入淺出,「比爸爸好多了」。苦戰幾個月,姐弟倆同時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姐姐學醫,弟弟學工。

在許進眼中,姑父鄧稼先有很多愛好,他非常熱愛生活,愛買書,愛看電影,常遊泳、打桌球,酷愛京劇,還喜歡下館子。

據許進回憶,因為工作的原因,鄧稼先看戲時往往是臨時去,無法提前買票。只要晚上有空,就想著去看場京劇,鄧稼先站在劇場門口,一手舉著錢,一邊用標準的京腔問:「有富餘票嗎?」

戲迷們管這叫「釣票」。于敏也愛看京劇,但他不好意思去「釣票」。鄧稼先不管這些,他還向于敏傳授自己的心得,如何從「來人的腳步和眼神」判斷對方是否想退票。

下館子時,鄧稼先也有自己的「等座經驗」。那時候顧客多、飯店少,吃飯往往需要等座。在鄧稼先看來,要「先判斷哪桌菜快上齊了,還要注意他們是不是拼桌,就等在這桌人的後面」。

祖國沒有忘記他

鄧稼先去世後,夫人許鹿希低調地生活在原先住所———位於北太平莊一個普通的平頂式住宅樓裡。家裡陳設簡單,水泥地面,白灰牆,仍然是當年的樣子。一個房間裡,擺放著兩張布沙發,一個寫字檯,一個小書櫥。牆上貼著沒有裝裱的7個字:「兩彈元勳鄧稼先」,那是張愛萍的手跡。一張裝在小鏡框裡的鄧稼先半側遺像,斜靠在書櫥頂上。

「對鄧稼先並不是所有人都理解的,而他是應該被很準確地表達的。我不能容忍吹捧。」許鹿希曾在接受採訪時淡淡地說。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鄧稼先是「兩彈一星」元勳,更是一位普普通通熱愛生活的人。他將「偉大」與「平凡」畫上等號,用擔當和勇氣感動中國。

平凡又偉大的人,祖國沒有忘記。

1996年7月29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當天中國成功進行了一次核試驗,從第二天起,中國開始暫停核試驗。一個多月後,聯合國成員國共同籤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這一天,正是鄧稼先去世10周年的紀念日。

這是個有深意的日子。

(作者單位: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員會)

相關焦點

  • 鄧稼先:兩彈元勳,為原子彈事業獻身,生前卻向家人隱瞞天大秘密
    他就是鄧稼先,為事業獻身的偉大科學家。鄧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抗戰爆發後,他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戰,宣傳抗戰。1941年鄧稼先走進了考入西南聯合大學,這是中國物理界的一個高等學府,在這裡鄧稼先學到了不少物理知識,為日後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楊振寧:先後救過鄧稼先三次命,卻一直備受爭議被國人誤解
    中國頂級科學家楊振寧:先後救過鄧稼先三次命,卻一直被國人誤解!每一位科學家的存在都是偉大的,他們的成就通常伴隨著一個國家科學文明的進步,甚至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因此,科學家對於每一個國家而言都是彌足珍貴的。今天要跟大家聊一聊一位在我們國內有著非常大的爭議的一位科學家。他叫楊振寧,一個曾經救過三次鄧稼先的頂級科學家。
  • 鄧稼先和警衛員在天安門前的最後約定:祖國50周年,一定要來看我
    今天如雷貫耳的鄧稼先、錢三強等核專家,早幾十年根本無人知曉,甚至連最親密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們所從事的工作。鄧稼先1950年從美國留學歸來後,一直從事核物理研究。1958年,鄧稼先被安排到核武器研究所工作,他的名字從此消失在公開刊物上,開始與世隔絕的生活。
  • 被楊振寧問到研發獎金,鄧稼先:一共20元,原子彈10塊,氫彈10塊
    1958年,時任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了鄧稼先,表示國家要進行一項意義重大的科研任務,要放一個大炮仗,詢問鄧稼先的意見,鄧稼先聽後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其實鄧稼先早都有預料這個大炮仗就是原子彈,因為鄧稼先自從回國以後就一直從事著有關原子核物理方面的工作,這種工作專業性極強,如果不是相關的核工程,是不會請他們參與的。
  • 民族英雄鄧稼先:輻射患癌,經受1年折磨,62歲在妻子懷中離世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必須提及中國核武器之父鄧稼先及其團隊對此作出的巨大貢獻。由於長期受到核輻射的影響,鄧稼先在人生最後一年經歷了5次手術,痛苦不堪,臨終前一個月才宣布自己的身份。鄧稼先生於1924年6月25日,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最艱難的時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完成了大學學業。他父親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哲學系教授,在父親的影響下,他明白了學科學的重要性。
  • 「追尋先烈足跡」我願以身許國——西南聯大校友鄧稼先的故事
    七七事變之後,日軍佔領北平城,強迫青年學生遊行慶祝,14歲的鄧稼先憤然將日本旗幟踩在腳下,離開北平前往昆明。1941年,鄧稼先考入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組而成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師從吳有訓、周培源、葉企孫、吳大猷等多位知名物理學家,受到了第一流的學術培養。那正是抗戰最為艱難的時候,昆明城空襲不斷,跑警報成了師生們的家常便飯。在最艱難的條件下,聯大師生仍然堅持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為抗戰建國積蓄復興力量。
  • 楊振寧回國收到一封信,讀完流出激動的淚水:有鄧稼先,國之大幸
    鄧稼先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應該被人遺忘,也不應該被人忘記。不畏艱險,甘當無名英雄,在一生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正如楊振寧所說,擁有鄧稼先,是我們國家的一大榮幸。一九二四年六月二十五日,鄧家祖屋出生於安徽懷寧,其父鄧以蟄為多所名校教授。鄧以蟄與楊振寧父親楊武之是多年的好友,孩子們便也跟著一起玩耍。一九三六年進崇德中學,楊振寧高二年級。
  • 我國45次核試驗,鄧稼先參加32次,不幸遭到核輻射患癌,過早逝世太可惜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重要組織者、領導者,是他把中國核武器的發展引領到世界最先進的水平。 1948年10月,鄧稼先去了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當時鄧稼先的學歷是西南聯大物理系的學士學位,但是他直接攻讀物理博士。鄧稼先很刻苦,只用了一年零11個月就拿到了核物理學博士。這是一個奇蹟,當時鄧稼先也被同學稱為「娃娃博士」。
  • 造出原子彈用了六年,鄧稼先卻需埋名28年,離世前一個月才解密
    圖 | 少年的鄧稼先一1950年8月,獲得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的鄧稼先,拒絕了導師帶他去英國繼續深造的好意,在拿到博士學位後的第9天,便從洛杉磯匆匆登上了回國的輪船。此時,鄧稼先年僅26歲,加之長了一張娃娃臉,人送綽號「娃娃博士」。回國後不久,鄧稼先就被錢三強召至麾下。在8年的工作時間裡,他的聰明、努力和忠誠深深打動了錢三強。
  • 于敏和鄧稼先的繼承者們 「小時代」與他們無關
    于敏和鄧稼先這些人,都是特殊的「熱核材料」,人生實現了「充分燃燒」。如果你想知道兩彈一星還有誰在世,可以戳這個連結。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問題是,現在只有3位了。以下是《中國面壁者》文章回顧:中物院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對很多人而言,這裡不為人知。而事實上,這裡影響著這個國家的所有人。
  • 趙忠堯:曾是鄧稼先、楊振寧老師,卻為何要將50克鐳放進酸菜罐?
    鄧稼先、錢三強、朱光亞、彭桓武等後世聞名的大科學家就是在他的底下所培養出來的,甚至於楊振寧與李振道這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也曾接受過趙忠堯的教導。趙忠堯培育了如此多的人才,後來還一度成為建設新中國的堅實力量。在美國引爆了原子彈以後,趙忠堯對此也是十分在意,他一想到美國已然擁有這樣一項威力巨大的技術,更是坐立難安。於是,趙忠堯再次去往了美國,重新找到他的恩師密立根教授。
  • 「我願以身許國」,說出這句話後他消失17年,鄧稼先于敏是他學生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同為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先生也是鄧稼先先生的老師,二人都為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而後來享譽世界的華裔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也曾師從王淦昌。許多人沒有聽過王淦昌老先生的名字,那是因為他為人低調,淡泊名利也並不沽名釣譽。
  • 都在說「普通人」,但誰是普通人?
    撰文 | 劉亞光「普通人」在此意味著絕大多數平凡的人,還有生活。聲稱代言「普通人」即可收穫「接地氣」的美譽。由快手推出的《自己的英雄》更是聚焦於「普通人」,在片尾快手紅人冬泳怪鴿就為「普通人」做了一段鏗鏘有力的代言:「我們是世間的塵埃,卻是自己的英雄」,「不要冷漠地走入普通人,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我們不妨問自己一句:我是「普通人」其中的一員嗎?好像是,好像又並不是。
  • 你眼裡的「普通人」並不是別人眼裡的「普通人」
    你眼裡的「普通人」並不是別人眼裡的「普通人」——張桂梅PK清華大學教授劉瑜最近一段時間,清華大學劉瑜教授的一段演講視頻在網上很火,她演講的原題目是《不確定的年代,教育的價值》,但是被自媒體在發布的時候改成了《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然後視頻被廣泛轉發。
  • KillerSoap歌曲普通人完整版歌詞介紹 普通人好聽嗎
    KillerSoap歌曲普通人完整版歌詞介紹 普通人好聽嗎  普通人  歌手:KillerSoap  作曲 : 文文  作詞 : 陳樂基  編曲:殺手鐧  監製:Adrian Chan  音樂推廣:北京YuGe音樂  宣傳專員:孟慶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