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那年,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的第9天,他回到一窮二白的中國。
34歲那年,他回家告訴妻子說:我要調動工作了,明天走。妻子問他:你要去哪兒?你要去做什麼?你要做多久?他卻回答:不能說。
61歲那年,作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理論設計的總負責人,他一共獲得了國家獎金20元。其中,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
他是鄧稼先。
鄧稼先是誰?
當今,幾乎人人都知道他是兩彈元勳、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然而,在當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個月,絕大多數中國人才第一次聽說他的名字。
「為國家放了個大炮仗」
抗日戰爭勝利那年,鄧稼先圓滿完成大學學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回到北京,他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助教生涯很短暫,因為他一心想著學習掌握更先進的知識,報效國家。1948年,鄧稼先遠渡重洋,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就讀。1950年8月獲得博士學位後,他不假思索,毅然踏上歸國的輪船,迫不及待地投入祖國的懷抱。
1958年,鄧稼先接受了一項特殊的任務——「為國家放個大炮仗」。二機部在北京成立核武器研究所,設立兩個研究室,鄧稼先是理論研究室的主任。
原國家二機部部長劉傑曾打過一個比方:「中國研製核武器的龍頭在二機部,二機部的龍頭在九院,九院的龍頭在理論部。」簡言之,鄧稼先是中國原子彈理論設計的「龍頭」。
那時的新中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原子彈研究難度之大不言而喻,可他們能夠利用的科研設備極其簡陋———電子管計算機、手搖計算機、計算尺甚至算盤。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最早輪廓,就來源於那些無窮無盡的計算。
1962年底,鄧稼先領導起草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他經常深入實驗現場,與實驗人員研討實驗方案和測試結果,指導理論部工作人員做好實驗預估和結果分析。
1964年10月16日15點整,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驚天動地的巨響伴隨強烈的閃光,蘑菇雲沖天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來不及慶功和休整,鄧稼先又全身心投入到氫彈的研究中。僅僅3年之後,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核爆炸成功!
1985年,鄧稼先被確診為直腸癌。
住院期間,他動了3次手術,每一天都疼痛不止。止痛針從每天一針發展到一小時一針,全身大面積溶血性出血。
臨終前,他思考的,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他最後留下的是這樣一句話:「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於北京逝世,享年62歲。1999年,被追授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因為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勳」。
1962年,鄧稼先全家攝於北京大學朗潤園。
熱愛生活的「普通人」
從1958年至1986年,28年間,我國共進行了32次核試驗,其中有15次是鄧稼先指揮的,全部成功。
如今,鄧稼先的名字家喻戶曉。但對於他投身核武器研製的這28年,還存在不少誤讀。
曾有媒體報導:「鄧稼先與妻子分開28年,沒有和妻子通過一次電話,也沒有寫過一封信。」
真的是這樣嗎?
對鄧稼先來說,這是隱姓埋名、夙興夜寐的28年。他沒有公開發表過一篇論文,不能說自己在哪裡工作,更不能說在做什麼。但,這並不意味著,鄧稼先徹底斷絕了與親屬的聯繫。
在九三學社社員許進眼中,姑父鄧稼先既是一位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科學家,也是一個熱愛生活、愛好廣泛的常人。
回國之初,鄧稼先的生活「很是舒心」。一家人住在中關村的中科院宿舍,妻子許鹿希在北醫上班,鄧稼先經常騎著自行車去接她,有時候兩人也會漫步在無人的小馬路上。
1954年和1956年,他們先後有了女兒鄧志典和兒子鄧志平。鄧稼先每天一下班,進門的第一件事就是逗孩子玩,要他們反覆叫「爸爸」「好爸爸」「非常好爸爸」。他們住的樓房周圍很空曠,他經常和兒子在家裡曬臺上放「二踢腳」,比誰甩得遠,甩得高。
在那聚少離多的28年裡,鄧稼先大部分時間都在基地工作。但只要回北京,鄧稼先都會和家人團聚。28年間,他親手料理了父母親的後事,前後共花3個月輔導一雙兒女參加高考,星期天還經常到嶽父母家吃午飯。
1977年恢復高考,鄧稼先恰好因工作在北京待3個月,於是親自上陣輔導兒女備考。買不到教科書,鄧稼先的嶽母勞君展知道了,曾在法國勤工儉學並在居裡夫人的實驗室工作過的她,送來一本自己翻譯的法國微積分教材。鄧稼先一邊教,一邊連說「這本教材好」。于敏是鄧稼先的同事兼鄰居,「中國氫彈之父」「兩彈一星」元勳。遇到弄不清的問題,姐弟倆更喜歡去請教于敏,覺得于敏叔叔講得更加深入淺出,「比爸爸好多了」。苦戰幾個月,姐弟倆同時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姐姐學醫,弟弟學工。
在許進眼中,姑父鄧稼先有很多愛好,他非常熱愛生活,愛買書,愛看電影,常遊泳、打桌球,酷愛京劇,還喜歡下館子。
據許進回憶,因為工作的原因,鄧稼先看戲時往往是臨時去,無法提前買票。只要晚上有空,就想著去看場京劇,鄧稼先站在劇場門口,一手舉著錢,一邊用標準的京腔問:「有富餘票嗎?」
戲迷們管這叫「釣票」。于敏也愛看京劇,但他不好意思去「釣票」。鄧稼先不管這些,他還向于敏傳授自己的心得,如何從「來人的腳步和眼神」判斷對方是否想退票。
下館子時,鄧稼先也有自己的「等座經驗」。那時候顧客多、飯店少,吃飯往往需要等座。在鄧稼先看來,要「先判斷哪桌菜快上齊了,還要注意他們是不是拼桌,就等在這桌人的後面」。
祖國沒有忘記他
鄧稼先去世後,夫人許鹿希低調地生活在原先住所———位於北太平莊一個普通的平頂式住宅樓裡。家裡陳設簡單,水泥地面,白灰牆,仍然是當年的樣子。一個房間裡,擺放著兩張布沙發,一個寫字檯,一個小書櫥。牆上貼著沒有裝裱的7個字:「兩彈元勳鄧稼先」,那是張愛萍的手跡。一張裝在小鏡框裡的鄧稼先半側遺像,斜靠在書櫥頂上。
「對鄧稼先並不是所有人都理解的,而他是應該被很準確地表達的。我不能容忍吹捧。」許鹿希曾在接受採訪時淡淡地說。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鄧稼先是「兩彈一星」元勳,更是一位普普通通熱愛生活的人。他將「偉大」與「平凡」畫上等號,用擔當和勇氣感動中國。
平凡又偉大的人,祖國沒有忘記。
1996年7月29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當天中國成功進行了一次核試驗,從第二天起,中國開始暫停核試驗。一個多月後,聯合國成員國共同籤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這一天,正是鄧稼先去世10周年的紀念日。
這是個有深意的日子。
(作者單位: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