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2020-12-22 澎湃新聞

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2020-02-13 13: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本文作者Helen Zhao就讀於卡耐基梅隆大學數學系,她愛數學也愛散文,而且還是羅教授的小迷妹。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位女文青講「哥德巴赫猜想」。

作者 | Helen

編輯 | 羅數君

文 2100字 閱讀時間約 5分鐘

我們是聽著「哥德巴赫猜想」長大的一輩人。我們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是數學界的一座高峰,幾世紀以來吸引著人們攀登。甚至知道是中國數學家陳景潤完成了「皇冠上的明珠1+2」的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帶著我們回憶的一個有溫度的名詞。你可能不記得它到底是什麼,可能從來也不知道它到底在猜想什麼,但是總能記得小的時候特別羨慕那些數學成績好的小孩,每當大人講到夢想啊理想之類的話題,他們總是能特別理直氣壯地說以後要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坐在臺下的我們,只能感嘆「證明」是多麼高級的一個數學詞彙。但今天是我坐在這裡,把這個秘密講成故事:

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圖片來源:wikipedia

1742年的六月七號,哥德巴赫在給歐拉的一封信裡寫道,「任何一個大於2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同年六月三十號,歐拉在回信裡註明了這一命題的另一個版本「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也是我們今天熟知的定義。我們在書裡看到的行話「1+1」指的就是這個命題。歐拉對於這個命題的態度是十分積極的,但是他說「我現在還無法證明」。連歐拉小天才都「無法證明」的猜想,可見其難度。

緊接著這個問題陷入了將近一百六十年的沉寂。直到1900年,希爾伯特在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提出了二十三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才將「哥德巴赫猜想」重新帶回大家的視野。1920 年,哈代和利特爾伍德利用「圓法」解決了每一個充分大的奇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的和以及幾乎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寫成了兩個素數的和。看起來這個問題似乎已經被解決了一大半。但是離開「幾乎」和「充分大」這兩個限制,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1919年,布朗使用「篩法」證明了:所有充分大的偶數都能寫成兩個數的和,這兩個數的素因數都不超過9個,行話叫做「9+9」。根據「算術基本定理」,每個自然數都能寫成數個質數的乘積,並且只有一種分解的方法。比如,30 只能寫成 2*3*5,有三個素因數,24隻能寫成2*2*2*3,有四個素因數。數學家們也一直在改進這個證明方法,幾百年來相繼證明了「7+7」,「6+6」,「5+5」,「4+4」,「1+c」…… 在這個問題的研究上,祖國的數學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可能大家都聽說過丘成桐的名字,小時候也常常聽說誰誰誰拿了丘成桐數學獎。1950年,華羅庚回國,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組織數論研究討論班,倡議他的一些學生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他曾對學生們說:「我並不是要你們在這個問題上作出成果來。我的著眼點是哥德巴赫猜想跟解析數論中所有的重要方法都有聯繫,以哥德巴赫猜想為主題來學習,將可以學會解析數論中所有的重要方法……哥德巴赫猜想真是美極了,現在還沒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它。」(《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作者:王丹紅 來源:科學時報)後來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了。

圖片來源:pexels.com

1956年,王元證明了「3+4」同年,蘇聯數學家阿·維諾格拉朵夫證明了「3+3」

1957年,王元證明了「2+3」

1962年,潘承洞證明了「1+5」

1963年,潘承洞、巴爾巴恩與王元又都證明了「1+4」

1966年,陳景潤在對篩法作了新的重要改進後,證明了「1+2」

「1+2」也被稱為「陳氏定理」,具體是說「每一充分大的偶數都是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乘積之和」,是「篩法」運用的頂點。但這個故事還遠遠不到結束的時候,前面我們說的所有都有一個「充分大」的偶數的大前提,離開這個大前提,我們談的所有都是枉然。可能很多人以為「1+2」解決了,再走一步就是光明。但這最後一步,恰恰是一大步,離開「充分大」的一步。「篩法」已經被運用到了極限,接下來,我們又需要用什麼方法?

圖片來源:pexels.com

小時候的山盟海誓,凌雲壯志,可能早就遺落在柴米油鹽裡了,但是總有人一直走在通向童年理想的路上。近幾年來年輕的傑出的數學家,像陶哲軒教授,就在一步一個腳印地通向「哥德巴赫猜想」。近幾年來,格林-陶定理,陶哲軒不等式,都是他的成果。我們談起數學,所想到的第一個詞可能就是聰明。從小到大,我們覺得「數學好」和「智商高」就是同義詞。但是真的是這樣嗎?要我說,學數學的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一腔孤勇。是黑暗裡探索的勇氣和開疆拓土的豪氣。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做過的夢,羨慕過的人嗎?可能都模糊了,卻還閃著光。寫這篇文章,希望能點燃你心中的無上勇氣,向著一點點微光也能找到方向。

接下來的這些年,我們一起繼續猜想「哥德巴赫猜想」。

圖片來源:pexels.com

*本文內容屬羅博深數學及其母公司Expii, Inc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羅博深數學團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轉發本文與全世界的朋友分享數學、教育的樂趣。

原標題:《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數學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首先我要強調一下,哥德巴赫猜想想證明的,不是1+1=2。你以後千萬別出去說哥德巴赫猜想是證明1+1=2的,這實在是太雷人了。哥德巴赫猜想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就是證明任意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拆成兩個素數的和,簡稱1+1,沒有後面的等於2。這裡的1+1,是一個素數加另一個素數的意思。素數 prime number,就是那些只能被自己的1整數的整數。
  •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自1742年提出至今,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已經困擾數學界長達三個世紀之久。作為數論領域存在時間最久的未解難題之一,哥德巴赫猜想儼然成為一面旗幟,激勵著無數數學家向著真理的彼岸前行。對不少人來說,知道哥德巴赫猜想,離不開兩個人,陳景潤和徐遲。
  • CCTD2020年煤炭價格的哥德巴赫猜想對了幾分?
    小夥伴們是否還記得,3月27日在煤價「飛流直下」的大跌中,CCTD做了一個哥德巴赫猜想呢?時隔兩個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當時的預測結果: 2020年煤炭價格的哥德巴赫猜想那麼,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帶著疑問,我們來到了2020年5月27日。看下表: 是的,你沒看錯!548元/噸!就是我們預測出的精準價格!有人或許會說:切切切~~~不信不信!這只是偶然罷了!
  •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證明1+1=2!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究竟是什麼?
    1+1=2就是一個定義,2就是1加1的和,並不需要證明,而我們的數學就是建立在這樣類似的公理下。那哥德巴赫猜想究竟是什麼呢?1742年,一位普通的中學老師哥德巴赫給數學家歐拉寫信,提出了這個猜想的初始表達: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
  • 希爾伯特第八問題有望終結: 哥德巴赫猜想獲證!
    只是數學界習慣於把哥德巴赫猜想的發現權歸功於十八世紀德國的哥德巴赫。哥德巴赫只發現了相對較容易的三素數哥猜,二素數哥猜是歐拉在三素數哥猜的基礎上發現的,而笛卡爾發現的哥猜,也是二素數哥猜。兩個大數學家的數學發現都非常豐碩,用不著跟哥德巴赫搶功勞,況且該猜想確實是哥德巴赫獨立發現的,歐拉的發現也是在哥德巴赫的三素數問題下誘發出來的,所以發現權歸功於哥德巴赫不為過。
  • 劉漢青:16歲考上哈工大,一生沉迷哥德巴赫猜想,如今淪為低保戶
    劉漢青好奇之下對陳景潤的生平進行了一番了解,一下子就痴迷於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 但哥德巴赫雖然提出了這個猜想,他自己卻無法用公式證明;不僅他無法證明,連當時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至死也沒能證明。 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內容比較多,這裡如果全部放出則將成為一片數學科普文,所以我們大致了解下這是怎麼回事就成。陳景潤在1966年的時候通過證明"1+2",確定了"陳氏定理"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的地位。
  • 用跑得最慢的電腦程式,理解最高深的哥德巴赫猜想
    對它的研究與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一系列數學難題建立了驚人而又深刻的聯繫。程式設計師總想讓代碼跑的更快。可在1962年,匈牙利數學家蒂博爾·拉多卻提出了截然相反的問題:要怎麼才能讓一個簡單的電腦程式在終止之前跑的儘可能久?拉多將這樣跑得儘可能低效但仍有效的程序稱為「忙碌的河狸」。
  • 瘋狂的圖靈機,揭示數學的基本極限,解決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假設
    但在過去的幾年裡,忙碌的海狸遊戲已經成為一個研究的對象,因為它與數學中一些最崇高的概念和開放問題產生了聯繫。最近的工作表明,搜索長時間運行的電腦程式可以闡明數學知識的狀態,甚至告訴我們什麼是可知的。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忙碌的海狸」遊戲為評估某些問題的難度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基準,例如尚未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假設。
  • 16歲考進哈工大的劉漢青,50歲靠低保度日,只因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16歲考進哈工大的劉漢青,50歲靠低保度日,只因痴迷哥德巴赫猜想人生無常,風雲變幻。八九十年代,村裡要是出了個大學生,這絕對是件轟動的事。條件艱苦,一輩子靠種地為生的農民,家裡有人靠讀書走出了困境,任誰都會樂開懷。
  • 數學猜想:數學獨特魅力的一種體現
    數學猜想由前提和結論兩部分組成。它以已有的部分事實和正確的數學知識(公理、定理、公式等)為前提,以在前提的基礎上作出的假定性的判斷為結論。它可分為存在型猜想(如「費馬猜想」),狀態型猜想(如「龐加萊猜想」),關係型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方法型猜想(如「四色問題」)等。
  • 四色猜想到底被證明出來了嗎?
    我們可以通過對一些常見地圖進行著色以加深對四色猜想的理解。四色猜想實際上就是說在平面上不存在5個及以上的兩兩相鄰區域。因為如果存在5個及以上的兩兩相鄰區域,需要用到的顏色勢必不止4種。隨後,古德裡驗證了大量地圖,沒有發生意外情況,即驗證過的地圖都能用四種顏色就可以實現地區的區分。
  • 16歲考上哈工大的劉漢青,50歲成為低保戶,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然而歲月如梭,已經年過五十的劉漢青,不但沒能做出一番事業,反倒成了一個靠吃救濟才能生活的低保戶。從天才到低保戶之間,劉漢青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要想知道這其中的緣由,就得從劉漢青的人生軌跡中慢慢尋找了。
  • 反直覺的ABC 猜想原來是可直覺理解的
    【關鍵詞】  ABC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相鄰論;齋藤猜想;鄰函數恆等式;費馬猜想;波利尼亞克猜想;比爾猜想;無平方因子;米勒 - 羅賓素性檢測 1. ABC 猜想是一個未解決的數學猜想,最先由喬瑟夫• 奧斯達利(Joseph Oesterlé)及大衛 • 馬瑟(David Masser)在1985年提出,此猜想目前仍未被數學共同體確定證明。
  • 希爾伯特第八問題有望終結:黎曼猜想獲證!
    他於1900年8月8日(也是庚子年)在巴黎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提出了新世紀數學家應當努力解決的23個數學問題,這23個問題統稱希爾伯特問題,後來成為許多數學家力圖攻克的難關,對現代數學的研究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希爾伯特問題中絕大部分現已得到圓滿解決,唯一至今沒有實質進展的是希爾伯特第八問題,世界數學界一直沒有滿意推進,即關於數論方面的哥德巴赫猜想(以下簡稱哥猜),孿生素數猜想
  • 評審8年終發表,數學天才證abc猜想,就十幾人讀懂但爭議未消
    同時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學界長達8年的爭論。什麼是abc猜想?abc猜想,最初由法國數學家約瑟夫·奧斯特萊和大衛·馬瑟,在1985年提出。並且一經提出,abc猜想就成為數論領域的重要猜想之一。只是和哥德巴赫猜想不同的是,向大眾說明abc猜想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大概如下:有三個互質正整數a、b、c,且c=a+b。所謂互質,即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1。因此8 + 9 = 17、5 + 16 = 21是符合條件的一組數字,但是6 + 9 = 15不是。
  • 評審8年終獲發表,數學天才望月新一證明abc猜想,只有十幾人能懂
    曉查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abc猜想,數學界懸而未決的重要猜想,它的證明過程經過8年的同行評審,終於要在期刊上發表了。同時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學界長達8年的爭論。什麼是abc猜想?abc猜想,最初由法國數學家約瑟夫·奧斯特萊和大衛·馬瑟,在1985年提出。
  • 如何讓全球銀行都破產,你只需要攻克黎曼猜想
    有人問過希爾伯特一個問題,說:「如果你沉睡了幾百年,然後醒過來,你想幹什麼?」希爾伯特說,「我想問問有人把黎曼猜想證出來了嗎?我太想知道了」。如何讓全球銀行破產,是全球經濟大蕭條,還是戰爭摧毀了文明?都不是,你只需要破解黎曼猜想。
  • 宇宙戰艦之阿米留猜想
    阿米留猜想是由英國一個科學家阿米留斯提出來的,他認為宇宙本身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而黑洞是這個生命體的清潔工,類似人類的白細胞擁有吞噬壞死的星球,在一定程度上阿米留斯認為宇宙之所以出不去,是因為在起源頭上宇宙是一個生命體,他有正常的呼吸,不過所處的緯度更高,而太陽也是這個生命體的一個組成部分。
  • 海賊王中出現的那些匪夷所思的猜想,四皇巴基,海軍臥底王路飛
    在《海賊王》23年來的更新中,故事中有著很多伏筆,有些情節可能埋藏到十幾年後才會出現後續,比如草帽團剛剛到偉大航路的第一站小花園,兩位巨人使用出的「霸國」,便是巨人族最強的招式之一,大媽也學會了稍遜一籌的「威國」。當然,也有很多未證實的猜想,這些猜想聽起來都令人匪夷所思,可是細細聯繫劇情,又發現都有著道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