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與HULU聯合出品的九集迷你劇《美國夫人》(Mrs. America)其實是部群像劇——前三集裡,第一集聚焦反女權的施拉夫利,第二集落在支持女權的格洛麗亞,第三集則關於第一位競選美國總統的黑人女性謝麗·奇澤姆。
《美國夫人》海報
但無論是媒體還是觀眾,都把討論集中在了菲利絲·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身上,因為這位曾被評為「一百年來對美國影響最重要的女性之一」的人,儘管原型人物已於2016年過世,但她留下的政治遺產依然攪動著當今的美國社會。
年老時出席公開活動的菲利絲·施拉夫利
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匆匆從美國國會山趕回伊利諾州家中的施拉夫利夫人已癱軟在床上,然而她的丈夫卻興致正濃,菲利絲只得被動地配合著丈夫。
對此,施拉夫利夫婦的女兒安妮(Anne)對《華盛頓時報》(並不是那份更有名氣的《華盛頓郵報》)說,該劇對於她父母的描寫是「完全失真的」,儘管她說自己還沒有看過《美國夫人》,但聽了記者對她描述的劇情,她感到憤怒,特別強調自己「老爸非常支持老媽」,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父親強迫母親進行房事,認為這是對她母親「可怕的錯誤虛構」,對她父親的「惡意侮辱」。
「菲利絲·施拉夫利基金會」稱《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對菲利絲的描述是「假新聞」
其實,施拉夫利家族對於媒體及好萊塢抱有敵意由來已久。新近的一個例子便是2019年亞馬遜平臺推出的流媒體劇集《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第三季第7集裡,將菲利絲·施拉夫利比作撒旦,於是「菲利絲·施拉夫利基金會」專門在其官網上發文炮轟:「這幫信奉共產主義的好萊塢精英們,再次把拉仇恨和人身攻擊的底線拉到新低。亞馬遜,太無恥了。」此外,這篇雄文裡還有許多川普式的詞彙,比如「假新聞」(Fake News)等。
說句題外話,「菲利絲·施拉夫利基金會」現由長子約翰(John)主導運作。1992年,約翰被發現是個同性戀者,這自然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施拉夫利夫人當時對《紐約時報》說,就你們媒體大驚小怪的,我兒子「與我分享著共同的價值觀……他從來都不是同性婚姻的支持者」。
的確,施拉夫利夫人身上有太多的矛盾之處,正因此,在凱特·布萊切特的詮釋下,這位歷史人物更富有戲劇張力與內生矛盾性。
「我沒有覺得自己受到歧視,我覺得有些女人總把失敗歸咎於性別歧視,而不是承認自己不夠努力。」在《美國夫人》裡,施拉夫利夫人剛說完這段臺詞,現實就讓她體會了什麼叫做充滿歧視的男權社會——就在那個議員辦公室裡,施拉夫利夫人與一群美國男性政客正在就美蘇可能達成的削減核協議侃侃而談,結果有人非常「友善地」對她說,我們這是個閉門會議,需要做一下筆記,你來幫我們記錄一下吧。
一屋子的男性都認為理所當然,從他們的表情裡就能看出來——你是這裡的唯一的女人,這樣的秘書工作當然就應該你來做。
凱特·布萊切特飾演的施拉夫利夫人在那一刻是什麼表情呢?答案是職業性的假笑。
很顯然,布萊切特吃透了這樣一個角色,因為施拉夫利夫人似乎就是這樣一個給男性面子的女人,據說,在所有公開場合,她的開場白永遠都是——我要感謝我的丈夫弗雷德,允許我來這裡。
施拉夫利夫人的歷史「功績」,便是在1970年代建立「反ERA」(反《平等權利修正案》)組織,讓當時風起雲湧的美國女性平權運動陷入低谷。
事實上,《美國夫人》(Mrs. America)這個劇名就已經點出了,施拉夫利夫人是當時的勝利方,因為使用的女性抬頭是「Mrs.」(夫人),而不是「Ms.」(女士)或「Miss」(小姐)。
那麼什麼是《平等權利修正案》(ERA)呢?簡言之,它原本會是美國《憲法》第27條修正案(目前美國《憲法》共有27條修正案,但第27條為1989年提出、1992年生效的「防止影響國會薪資的法律生效,直到下一任的代表被選出」)。
《平等權利修正案》是在1972年提出的,原本被認為將會是板上釘釘之事,只等適當數量的州議會批准就能成為美國《憲法》正式的修正案(美國《憲法》修正案可以視為對於該法的補充條款,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第2修正案,即「保護持有與攜帶武器的權利」)。
《平等權利修正案》本身極其簡短,只有三句話:
1. 美利堅合眾國及其各州不得拒絕或者削減基於法律的男女平等權利;
2. 國會有權強制執行該法令;
3.本修正案自批准之日起兩年內生效。
凱特·布萊切特飾演的施拉夫利夫人在進行反ERA演講
真實歷史裡參加反ERA集會的施拉夫利夫人
然而攪黃這件事兒的,便是施拉夫利夫人。在此稍微簡單說一下她的背景,以及如此大張旗鼓「反女權」的動機。施拉夫利夫人出生在一個天主教家庭,她在政治上奉行右翼保守主義思想,曾多次試圖參選公職未果,於是開始走起「草根」路線,希望通過自下而上的街頭運動,來達成自己的政治主張。換言之,她在乎的並非是什麼美國傳統價值觀,反女權正好是她攫取個人政治聲量的抓手而已。1970年代,她敏銳地發現了ERA修正案的缺陷——對於家庭婦女的「極端不友好」。「如果《平等權利修正案》通過之後,部分人受到激勵,要取消贍養費,孩子的撫養費,還有寡婦的社會保障金,要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生活在女性極權的噩夢之中了。」劇中,施拉夫利夫人說道。
的確,從《美國夫人》後面幾集就能發現,當時的美國女性平權主義者並沒有廣泛地建立統一戰線,這群主要以女同性戀者、不婚主義者、厭男主義者等構成的女性精英們,堅稱「婚姻就是長久的賣淫」。
女性自立自強,這當然是應該的,但想當然地認為「女性要經濟自主,就要放棄贍養費」,這本身就嚇壞了許多沒有一技之長的家庭婦女。
而施拉夫利夫人所要做的,無非就是在適當的時機點一把火↓↓↓
《美國夫人》雖然在講述四五十年前的人和事,但該劇仍然是現實主義的。如果觀者用心體會,便能發現施拉夫利夫人所採取的政治策略,仍然在美國及全世界被別有用心之人操作著——不斷設置議題、分化民眾、汙名化對手、佔領道德制高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