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什麼?
想起日劇《Legal High》裡的一句經典臺詞,新垣結衣飾演的女主酒後紅著臉問「結婚到底算什麼啊」,旁邊女伴經典回答「長期賣/春合約」。
有意思,有意思。
這話原話來自於恩格斯,人家說了:「婚姻不過是一次性批發的賣/淫。」
20世紀60年代,第二波女權運動風起雲湧。其中,激進女權主義有一個高舉的著名大旗就是,「婚姻是舒適的集中營」。
在美劇《美國夫人》裡,女權主義者吐槽家庭主婦們,有一句話說:
「婚姻就是賣/淫,贍養費是戰爭賠款。家庭主婦們怎麼還不明白?」
有意思的是,關於婚姻與家庭看法的分歧,也成了導致劇中《平等權利修正案》未能最終通過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得不說,此事算是第二波女權運動的一個重要落敗和遺憾。
「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飾演本劇女主,同時也是幾乎以一手之力挫敗《平等權利修正案》通過的最大反派。
她是當時著名的保守派活動家,菲利絲·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
《美國夫人》豆瓣評分9.2
在今天看來,菲利絲就是那種典型的反女權人物,她不承認男女不平等,反墮胎、反同性婚姻、反對《平等權利修正案》的通過。
她也成功做到了。即使政/見不同,也不得不承認,她是那種異常敏銳而極有魄力的女人。
但《美國夫人》並不是給反派人物作傳。它更像是以這個爭議人物為中心,展現了當時女權運動的一個群像和截面。
從菲利絲的成功,恰也能反思當時女權運動失敗的原因。
▼
《美國夫人》開篇即說了,本片改編自因《平等權利修正案》引發的政治鬥爭和辯論的相關真實事件。
《平等權利修正案》是個什麼呢?
其實就是一個保障男女平等的憲法修正案,它最早在1923年就被提出了,之後多年屢次被提交屢次失敗。
一直到60年代第二波女權運動興起,多方鬥爭之下它在70年代初被重新提出,得以在國會和參眾兩院通過。
但根據美國法律,如果要法案生效,還得四分之三州議會(也就是38個州)通過才可以。
於是,菲利絲領導的反女權運動和以格洛麗亞、謝麗等人為代表的女權運動之爭,便指向了推動或反對《平等權利修正案》在各州的通過。
在菲利絲伸手之前,法案之事本來已進展的相當順利:到1973年底,已有30個州通過,距離目標還剩下8個。
女權主義者幾乎已在慶功之時,菲利絲卻帶著她的擁護者們——家庭主婦們,衝出來了。
是的。《平等權利修正案》的反對派力量,正是菲利絲代表的主婦們。
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大的諷刺。女權運動者在爭取平權之際,正是主婦力量,挫敗了男女平權法案的通過。
怎麼會這樣呢?一部分得歸功於菲利絲厲害的詭辯之術。
菲利絲這個人,其實挺矛盾的。她的主攻方向,本來在國防戰略、國土安全等議題。
但在這個幾乎全男性的領域,菲利絲因為性別,很難獲得足夠的話語權。
幾次競選議員都落敗,在節目上談論國防話題被男主持硬生生打斷,參加全男性會議被要求做會議紀要.......
作為一個機敏的政客,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她迅速轉向,決定繞點彎路,曲線救助自己的從政之路——
領導主婦們阻擊《平等權利修正案》的通過。
因為法案第二條有一句「國會有權採取適當的立法以實施本條的規定」,菲利絲便藉此大為發揮。
提出因為男女平等,日後定會有諸如女性被強制服兵役、男女同廁、離婚不再給贍養費等等法案通過。
這一下,可把過慣了穩定日子的家庭主婦們嚇壞了。
菲利絲明明是個很有野心的政客,卻自詡家庭主婦的代言人。在演講中激昂賣力:
「我從未覺得我受到了歧視。我覺得有些女人喜歡把自己不夠努力導致的失敗,歸咎於性別歧視。」
「女性解放運動基本上就是一種很消極的生活態度。它告訴女性,姐妹命運對你不利,你早上醒來時別想找到工作,即便你找到了,這工作也不好。如果你結婚了,你丈夫會拿你當僕人。」
「這些近40歲還未婚無子的可悲女權分子,想把她們的不滿,傳播到我們這些幸福的已婚女人中來。」
「讓《平等權利修正案》通過才不是解放,在家才是解放。」
她故意混淆《平等權利修正案》保障的男女權利平等,說成要追求男女完全一樣。往女權領袖身上潑髒水,說成她們是無人可要的嫁不出去剩女。
再順著主婦心意,以保護傳統婚姻和家庭的名義,贊同女性回歸家庭,認為出門工作是雙重壓迫。
全部都是胡說八道,但又聽起來足夠聰明,也足夠具有煽動性。
▼
法案的失敗,第二波女權運動的失敗,可能正是因為她們拋棄了家庭主婦。
《美國夫人》裡有一段對白,正顯示了女權團體內部的分歧。
「—我們在言辭方面應該更慎重一點,不能讓家庭主婦覺得我們在反對她們。
—我們就是在反對她們。革命很混亂,總有人被拋下。」
不同於第一波女權運動爭取女性選舉權,60年代的第二波女權運動,正是伴隨著對現代婚姻和家庭制度的反思與批判而來的。
貝蒂·弗裡丹寫作《女性的奧秘》,揭示了發生在中產階級主婦身上的一種「無名之痛」:社會正在把女性囿於「幸福家庭主婦」的神話。
不同於以往,這一次,很多女性覺醒了。
這是經過20世紀兩次戰爭之後的必然。
女子鉚釘工羅西,在一首同名的《Rosie the Riveter》歌裡首先被歌唱:
「她坐在機身旁/認真檢修/做得比男人還要好/終日,她風雨無阻/成為生產線的一部分/她在創造歷史/為了勝利而工作。」
誕生在二戰時候的女子鉚釘工羅西形象,代表了一代走出廚房、加入工作的職業女性。
但是,戰後,一旦男人們從戰場回來了,職場也就沒女人們什麼事了。
整個社會開始鼓吹女性回歸家庭,《每日郵報》日常宣揚「當一名幸福的家庭主婦」。
到50年代末,家庭主婦這個位置重新佔據了已婚女性的75%。彼時電視上最流行的肥皂劇,是講述主婦生活的《我愛露西》。
這個背景下,覺醒的女權主義者奉行「個人的即是政治的」,批判父權制在各個方面對女性的壓迫。
尤其批判婚姻和家庭制度,作為社會權力結構的中心,對女性在家務、性等方面的剝削。
《美國夫人》中的菲利絲,同樣受著家庭制度的剝削。
她的丈夫表面上支持她參政,卻從未相信過她會成功。白天當她痛斥女權主義,晚上回到家,卻要接受不情願的床上運動。
可是她從未覺得自己的兩面生活可悲。
反而聚集了無數的追隨者,為傳統的家庭制度唱著讚歌,給平權運動帶來痛擊。
▼
幾乎是必然的。
60年代的這場女權運動和以往一樣,仍然是「白人的、中產階級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的運動。
她們對數量更眾的勞工階層主婦和少數族裔女性,缺乏基本的了解。
反而在對家庭制度的批判中,和主婦越走越遠。
《女性的奧秘》號召主婦們走出家門,建立自己獨立的人格。但她完全忽略了更多的下層主婦是沒有選擇的可能性的。
她們甚至在一開始,對主婦群體可能的反擊是視而不見的。
當第一次聽聞反對派菲利絲(和她背後的主婦力量),她們第一反應是「這誰?管她是誰,反正以後再不會聽到這蠢女人的名字了」。
這份傲慢和輕視讓她們付出了代價。
這也是《美國夫人》這部劇的意義所在。幾十年過去,從當下回溯當時歷史,正可以看到女權運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敗的。
而我們如今的世界,又是如何被當時的鬥爭和歷史改變的。
原標題:《女權or反女權?女王新劇,豆瓣9.2》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