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古人竟有這些防火智慧!

2020-11-23 澎湃新聞

想不到,古人竟有這些防火智慧!

2020-11-09 1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從古至今

防火都是一個事關民生的重要課題

今天是「119」全國消防日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古人有哪些防火智慧

其中又有哪些沿用至今~

不止電腦有「防火牆」

在火災防範中,阻斷火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考古發掘證明,早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時代,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可有效防火的夯土牆和土坯牆。春秋時期,為了應對軍事進攻和火的侵襲,墨子總結了建築防火的基本經驗。他提出了在城門上塗溼潤的泥土、用麻布做水鬥、皮革做水盤、在城門樓上設儲水器等一系列防火措施。

明朝弘治年間,徽州火患頻繁,而且房屋建築多為木製結構,損失十分嚴重。當時的徽州知府何歆提出「降災在人,防患在人,治牆為上策」的治火主張。政令規定每五戶人家共同出資,建造一堵用來防火的磚牆,將大面積的建築群分隔成更小的單元。一月之內,徽州就建造了數千道「火牆」,有效遏制了火燒連片的問題。

後來人們已不滿足於「一伍一牆」,逐漸發展為每家每戶都獨立建造起防火牆。徽州的建築工匠們對防火牆進行了美化裝飾,造型就像高昂的馬頭。於是,馬頭牆便成為徽派建築的重要特徵,一直沿用至今,是江南一道獨特的風景。

▲馬頭牆

我國古代消防設計還有一大特色:火巷,也叫備弄,始創於南宋時期。在多個建築群之間設置一些又深又窄的小巷,巷的兩邊帶有排水的明溝。當發生火災的時候,它就成為了消防安全通道,既可以疏散人員,又可以避免火勢蔓延。

▲火巷

多樣的消防設備

去故宮參觀的遊客,常常會被一些宮殿門口的超大銅製水缸吸引視線。這些就是有著重要消防作用的太平缸,也稱「門海」,意為「門前的海」。鼎盛時期的紫禁城共有太平缸308口。其中銅製鎏金樣式的最大,直徑1.6米,高1.2米,重達三千多公斤,能裝水兩千升,比一個現代消防水車的儲水量還要大。

▲太平缸

古代對太平缸的管理十分嚴格。太平缸一般都擺放在朝陽的地方,有十幾名太監專門負責日常的挑水和守衛工作,確保所有的太平缸都是滿水狀態。每到小雪時節,還要給缸蓋上蓋子,並且在缸底放置炭爐子,晝夜不停地加熱,防止缸中的水結冰。

至於消防設備,唐代最常用的有水袋、皮袋、濺筒滅火器等,而北宋時期水袋、水囊、唧筒(古代水泵)、麻搭(一種在長杆頂端縛扎散麻,蘸吸泥水滅火的工具)成為滅火標配。到了清光緒年間,洋車式水龍進入人們的視野,它也被稱作洋龍,裝有輪盤推動,並逐漸從人工腕力出水發展到馬達發動出水。

▲清代消防車

高136釐米,長137釐米,寬68釐米。車身的四周各有一個大鐵環,用來栓繩拖車。水箱為銅製,水容量約1立方,運作中需要不停地補水。車上有一根橫杆,一個活塞,上下抬壓,可使水噴出,射程約有15米。

安個「錦鯉」討吉利

除了這些實用的消防設計,我國古建築中還有一些意向型的防火設計,它們的作用和如今轉發錦鯉求好運差不多,體現了古人祈求平安的願景。

▲蚩尾

在古代建築的屋脊上,常對稱地裝飾著兩隻像魚又像龍的怪獸,它的名字叫做「蚩尾」。蚩尾是什麼?唐代蘇鶚在《蘇氏演義》中介紹:「水之精,能闢火災,可置之堂殿。」這是一種傳說中的海獸,因為它的尾巴可以激蕩風雨,所以被裝飾在屋脊兩端,用來防止火災。這種寓意於形的建築設施,極具中國特色。

紫禁城就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幾乎在每座大殿的屋脊兩端都有它的身影。當然,這樣的設計也不是徒有其表的。蚩尾的位置正好在房屋正脊兩端和垂脊的交匯點,是防水的最薄弱環節,因此它可以加固正脊,防止雨水滲漏。

▲藻井

除了蚩尾,在一些宮殿、樓閣的天花板正中,我們常會看到像倒扣的碗似的凹面。在這些凹面的內部,或精雕細鏤,或彩繪著各式圖案花紋,這就是藻井。藻井的這種裝飾也和消防有關。古人認為井是主水的,在建築最高處作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藕等藻類水生植物,希望能藉以壓制火性。

從古人的防火智慧中,我們可以窺見現代消防技術的雛形。從樸素的防火牆到先進的智慧消防雲平臺,體現著中華文明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

防火,一刻不能鬆懈!

來源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原標題:《想不到,古人竟有這些防火智慧!》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古人的智慧——榫卯
    如今再來看這些經典榫卯結構的工藝,仿佛重溫了驚豔世界的中國之美。榫卯結構歷經數千年發展,其中明清家具的製作幾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種類,展現了榫卯結構進化的最終樣式。作為一種巔峰技藝,榫卯結構組合的家具比用鐵釘連接的家具更加結實耐用。
  • 你怎麼看待古人的智慧?
    我的感覺,好像古人比我們更有智慧,他們更有精神方面的追求,生活物質條件遠遠比不上我們,但是他們更願意靜心向生活和大自然學習,思考探索,用心生活,有敬畏和感恩的心,天地人和諧相處,創造自己的幸福。古人在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大自然的交流中學習,總結了豐富經驗和教訓,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代又一代人,傳承下來。我們現在的發展,是站在一代又一代古人的肩膀上,怎能不感恩呢?比如我很喜歡的一句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 古人智慧:五句
    古人智慧:五句古人智慧:五句木秀於林,風不摧之,人拔乎眾,禍必及之,此古今之不變理也。下焉者性而行,不誅即廢,鮮有能保其身者最下一等人的由著自已的性子,持權仗勢,胡作非為,不被殺死也果廢棄終生,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
  • 未解之謎:古人到底有多智慧?快來看看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發明
    世界上有很多東西,都無法用科學來解釋。比如有許多古代的發明令現代人都嘆為觀止。我們甚至覺得放到今天都是非常難完成的,但是在古代,卻已經把它完成得很好了,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呢?近代科技才製造出的東西,為何已被古人熟練使用,大家知道幾個呢?一起來看看古人到底有多智慧吧!
  • 古人言:舉頭三尺有神明,它的上半句少有人知,蘊含古人智慧
    古人言:舉頭三尺有神明,它的上半句少有人知,蘊含古人智慧經常聽古人說道:善惡終有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因果循環,報應不爽,古人們堅信,你平日裡的所作所為,小偷小摸,大偷大搶儘管可能沒人發現,老天爺可是看在眼裡的,終究有一日會讓你付出代價。
  • 水袋唧筒麻搭,中國古代防火都有哪些措施
    像屋頂的屋脊兩端會有吻獸作為裝飾,傳說中的水系神獸有闢邪和防火的寓意。但其實吻獸位置比屋頂高,它還有避雷針的功效,而天雷是火災的來源之一。除了防火裝飾物外,古代在建築材料以及結構上都有防火的設計,如藻井、闢火珠和傳說中的五行之術「門不帶勾,閣必有水」、設置防火牆等等。此外,我國古代還有很多的防火設備。
  • 宮苑雜談︱紫禁城防火:木構建築群的終極挑戰
    紫禁城裡殿宇屋頂兩端有琉璃吻獸,張口吞脊,這種吞脊獸叫鴟吻,也叫螭吻、鴟尾。相傳鴟吻是龍的第九子,喜歡在險要之處四處遠眺,口闊噪粗,喜歡吞火,屬水性。相傳在漢代的時候多有火災發生,越巫建議製作海中能激浪降雨的魚尾置於屋脊,可鎮火災,這便是關於鴟吻的最早傳說。因鴟吻具有防火、鎮宅的功能,在紫禁城的宮殿屋頂能看到鴟吻也就不足為奇了。
  • 古人為了圖方便,在房中發明了一種「春凳」,老祖宗智慧無窮
    古人非常聰明,他們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常常會發明創造出許多「稀罕玩意」,那時候許多東西的發明讓現在人看了都嘖嘖稱奇,他們發明的有些東西不僅精美別致,而且實用性非常的強,眾所周知,在古代沒有特別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而古人為了方便,在房中發明了一種物件,他們稱之為「春凳」,看後不禁感嘆,老祖宗真是智慧無窮。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古人的智慧
    莎士比亞:「惡人的友誼一下子就會變成恐懼,恐懼會引起彼此憎恨,憎恨的結果,總有一方或雙方得到咎有應得的死亡或禍根。」我們有時會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好人更多還是壞人更多?但這基本上是基於每個人自身的判斷,如果說有一個具體的劃分準則,大概就要依靠儒家的思想,依靠人自身的本性。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其實就體現出,不管你在幹什麼,總會有神明在盯著你,如果你做盡邪惡之事,那麼神明就會給你懲罰。不過,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經典,而且體現出老祖宗的智慧,就算是今天也讓人感嘆不已。
  • 防火門鎖是什麼鎖 防火門鎖功能有哪些
    但是您對防火門鎖有了解麼?這種門鎖和普通門鎖有哪些差別呢?防火門鎖是什麼鎖?相信這些問題大家都非常想要了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防火門鎖吧。【防火門鎖是什麼鎖】防火門鎖是指可以防火的鎖具,主要用於防火門,防火門鎖可以有效的控制人流、阻止擅自離開及防止偷竊,一般適用於人員比較密集的場所,如商城、超市、大廈、辦公樓等地方。
  • 古人的養生智慧:觀天之道,可以養生也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其實古人是非常聰明的,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們金平自己的大腦,就能從身邊的小事入手探尋萬事萬物的規律,並從中尋找到養生的方法。最近開始研究古人的養生智慧,偶然間讀了《陰符經》,豁然開朗,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閱讀感受。
  • 古人智慧不可小瞧
    在現如今,社會發展的很迅速,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現代人做不出來的東西。但是在古代,卻沒有現在這麼便利的條件,是比較落後的,但是古代人的智慧是不可以小瞧的。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古人的智慧。我們經常能在電視劇中,看見古代人家裡的窗戶是用紙糊的,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有疑問,為什麼用紙糊窗戶嗎,是因為窮嗎?有這種想法也不奇怪,眾所周知,紙是一種很脆弱的東西,沾上水就會變溼,也不抗風,是很薄的。但是在過去皇宮裡的窗戶也是用紙糊的,所以也就不存在是不是沒有錢才用紙糊窗戶了。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 古代將軍的頭盔上為什麼都有槍尖,有什麼作用呢?佩服古人的智慧
    眾所周知,我國是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的,在這段悠久的發展歷史中,所有事物的發展都沒有辦法去將人類智慧給離開,就拿我們人類來說吧,我們從人類進化成人這一過程是特別不容易的。我們現在能夠擁有如此幸福而又安穩的生活,都是古人們用智慧所換取來的,而古人們的智慧,我們究竟能夠去領悟多少呢?
  • 古人云: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其中深藏為人處世的智慧
    從這句話就能看出,這些諺語和俗語,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有些諺語和俗語只要能汲取其中的智慧,為人處世都繞不過古人說的話。古人云: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其中深藏為人處世的智慧自古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就是砍柴生火,那時候出門也沒有地圖需要問路,所以我們古人就給我們留下了「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的這句俗語。這句俗語的表面意思是:砍柴要砍樹枝的小頭,問別人路最好找年齡較大的老頭去問。但這其中還深藏為人處世的智慧!
  • 古人打井為何要丟倆烏龜進去?看完解釋,古人的智慧果然深不可測
    中國是最早被發現的打井食用地下水的國家,我國的很多迷信都和水流有關,比如水流經過墳墓的地方,子孫後代會有榮華富貴,水路就是財路等等。在古老的工業相當發達的我國,有許多神話故事和文明都流傳了下來,最典型的就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文明,與此相關的神話故事有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等等。
  •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是怎樣抵禦寒冬的?老祖宗真的太有智慧了
    冬天帶上這些不僅保暖,還非常時髦。據悉,古時候認為狐狸腋下的毛最保暖,因此一些富有的人家會用幾隻狐狸皮做成一件棉襖。當然,由於狐狸非常的難捕捉,所以這種狐狸腋下的皮棉襖價值連城,甚至能夠成為一家的傳家寶。除此之外,普通人到底怎麼度過寒冷的冬天呢?其實古人也有辦法,老祖宗曾經過眾多實踐之後,憑藉自己的智慧,找到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 古人智慧不可小覷
    ,大多數都不太可信,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是古人的智慧總結,也是頗有用處的,只不過這些總結會通過比較玄乎的方式,結合風水,算命等形式去展現出來。其中,「兩腮無肉,必定難鬥」就是比較經典的一句俗語,裡面包含了古人的智慧,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古代將軍頭盔上為何都有槍尖,起什麼作用呢?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人類智慧,拿人類來說,從猿類逐步進化成人的過程非常不易,可以說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用古人的智慧換來的,古人的智慧我們究竟可以領悟多少,完全取決於自己。在漫長的戰爭史中,我們能想到笨重的鎧甲、實用的兵器以及士兵的頭盔,細心的人會發現,古代將軍頭盔上為何都有槍尖呢?⑴士兵的備用兵器我們拿明朝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頭盔來說,都有高高隆起的尖刺,起什麼作用呢?看後恍然大悟,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首先,槍尖也是士兵的備用兵器。
  • 減肥,多關注一下古人的智慧,小歐變身隨筆|第八天
    雖然,這些看似古舊的知識,年輕人可能不太喜歡。但是,作為中國文化的推崇者,還是希望年輕一代能有所了解。但是,發了之後,小歐就一直沒回信息,直到今天早上,快9點,小歐才說,昨天晚上飛航班了,很晚才到家,怕打擾我,就沒回復。昨天是冬至,應該在家吃餃子,再想想,前幾天因為乘客的不理解,氣的小歐嘴上起泡。確實,誰的生活都是不易,誰都在為生活努力!
  • 古人的造船智慧——船舵
    大意是,船舵能阻擋水的力量,其作用範圍到船頭為止,船底下好像有股很急的順流,船頭無需約束就能擺正。要想讓船向北行駛,只要把關門棒向南扭轉就行;而要想讓船向南行駛,則將關門棒向北扭轉即可。按現代的力學知識來解釋,如圖所示,在發動機的作用下,船向前(即圖示向右)航行。在研究船體和水的相對運動時,通常將船看作固定不動的物體,而認為水流正在進行與船行駛方向相反的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