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大玩偶》:臺灣電影「新浪潮」與鄉土文學

2020-12-15 宿夜花

文:宿夜花

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由改編自臺灣著名鄉土文學小說家黃春明的同名小說,由三個部分構成,分別是侯孝賢的《兒子的大玩偶》、曾壯祥的《小琪的那頂帽子》、萬仁的《蘋果的滋味》。

因此,影片常常與同期另一部作品《光陰的故事》,一同被視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開山之作。《光陰的故事》則是由陶德辰的《小龍頭》、楊德昌的《指望》、柯一正的《跳蛙》、張毅的《報上名來》組成。

縱使影片《兒子的大玩偶》三個部分的導演風格迥異,但卻擁有思想內核上的共性。臺灣電影新浪潮(即「臺灣新電影」)將敘事主體聚焦於底層,那些被礙於社會階層、地位被剝奪掉發言權的底層普通小人物。

擺脫了過往臺灣電影主流倫理片中那種自上而下的「教導」與「馴化」的口吻,也摒棄了瓊瑤電影等與底層現實相悖的中產文人趣味,真正直視普通人於歷史洪流中的苦難與辛酸、卑微與堅強。

Part1.《兒子的大玩偶》:戲謔背後的悽涼

作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不同於楊德昌導演等海外留學歸來、接受過西方專業電影教育的「學院派」,侯孝賢師從李行、經歷了從場記到副導演到編劇的多年曆練,其影像風格中透著中國傳統美學特色。

比之楊德昌導演用現代精神探索城市文明的克制、沉靜、理性與哲思,「鄉土性」一直是侯孝賢電影的靈魂與生命力所在——個體生命置於歷史長河中的微觀印記與價值,個體的成長與衰老、生命的美麗與哀愁,消解在歷史的斷裂、時代的更替中,哀而不傷,卻透著悲憫情懷。

《兒子的大玩偶》的故事中,小鎮的無業青年坤樹,將自己化妝成小丑(「三明治人」),毛遂自薦為戲院做宣傳。作為一個底層父親,收斂了大男子主義與家長的架子,放棄了尊嚴與體面,任由親戚鄙視、行人愚弄戲耍,卻仍要忍受妻兒的不理解。

當他終於憑藉努力辛勞獲取了登三輪車的機會,無需以小丑之姿示人,卻發現兒子只熟悉昔日「小丑」模樣的父親,對父親的本來面目感到陌生而號啕大哭。為了取悅心愛的兒子,父親只得化妝回小丑,心甘情願做「兒子的大玩偶」。

如果僅僅將這種笑中帶淚的草根家庭生產奮鬥史,視作父輩的哀歌,那無疑是不夠深入的;看似詼諧幽默、充滿諧謔感,背後卻是無盡悽涼。

從敘事主體的身份上來看,父親的遭遇更像是無數「底層人」與「邊緣人」充滿血淚辛酸生活記憶的濃縮,他們沒有權勢、地位,沒有教育與一技之長,唯有通過放低姿態、踐踏尊嚴,用屈辱與卑微換取生存空間與社會資源。他們忍受著尊嚴被踐踏的屈辱與苦痛,忍受著被愚弄嘲諷的憋屈與憤懣,用草根般的頑強與堅韌、誠摯與拙樸,書寫著自己的生命光輝與尊嚴價值。

影片並沒有傳統文人士大夫那般「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態與「事不關己」的他者視角,而是抱以體恤、理解、悲憫的態度去平視小人物的悲歡、得失,感受他們的苦與樂、哭與笑。

在影像風格上,侯孝賢還沒有完整形成個人的標誌性美學(通常認為是《風櫃來的人》),標誌性的長鏡頭與靜態景深構圖雖有出現,卻尚未形成一種標誌性的符號。而配樂的單調重複,則將平緩的憂傷傳遞的深邃、悠長。

Part2.《小琪的那頂帽子》:生命無常的恐懼與無法抹去的傷疤

該部分的敘事手法上,有些類似於希區柯克電影中的「麥高芬」技巧,而曾壯祥設置的「麥高芬」便是標題中李小琪的那頂黃帽子。當然希區柯克懸念的推進過程中,是以西方中產喜愛的幽默、浪漫作為基調的,而李小琪的那頂帽子背後,則是深埋於幾代人心中的慘痛回憶與無法抹去的傷痕。

王武雄與林再發,是高壓鍋的普通推銷員。他們作為普通的職工,面臨著養妻、育子的壓力,他們內心對高壓鍋這種新型快鍋是心懷恐懼的,卻迫於生計不得不用笨拙的口舌去試圖做出一些業績。

王武雄生活中的唯一亮色,便是戴著黃帽子的女孩李小琪,她純真美好、溫柔嫻靜,為此王武雄將自己畫上彌勒佛的貝殼贈予他。而李小琪的眼神中總帶有一種驚恐與戒備。

當王武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掀開了李小琪的帽子,頭上的傷疤觸目驚心,李小琪在驚恐與自卑中,逃離了他的生活視野中。而唯一的好友林再發在推銷高壓鍋時,發生了意外。

進口高壓鍋的爆炸、貝殼被踩碎、友誼的失去,這些情節的背後,是一代人面對現代化的工業文明與之帶來的消費主義時的心理寫照,他們是驚恐的、畏懼的、抱以懷疑態度的,他們執著一方、固守著傳統東方文化下的鄉土性。

他們的精神追求在還沒有得以實現時,就被歷史的巨輪逼迫向前,最終只得在時代的變遷中、難以釋懷鬱鬱而終、陷入精神世界的虛無之中。

生產力的發展、工業文明的進程,不會因為個人主觀上的眷戀鄉土、感傷憂慮而停滯。當傳統與現代、鄉土與城市,一切的矛盾無法融合,就必然會爆發——少女帽子下的傷痕、高壓鍋現代科技下的危機,正是這種無法調和的衝突的隱喻。

Part3.《蘋果的滋味》:黑色幽默下的反諷

萬仁的《蘋果的滋味》,令我聯想到日後王童導演的那部《稻草人》(也被部分影迷稱作臺灣電影中的《鬼子來了》)。在一種近乎荒誕的黑色幽默中,極盡諷刺與批判。

當格雷上校撞倒了江阿發,一個底層勞工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核心經濟來源,對於一個沒有社會地位和豐厚財利的家庭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災難。但荒謬不經之處,正在於一個常理下的極端悲劇,發展成了一部「喜劇」。

格雷上校為了表達歉意,給予了豐厚的金錢補償,送他們的聾啞女兒去國外讀書,請他們去了精緻華麗的外資醫院。上演了一出「劉姥姥進大觀園」的當代戲碼,車禍負傷者江阿發的妻兒,沉浸在美好的物質體驗中,難以自拔。

他們沒有怪罪于格雷上校,卻對事故的「始作俑者」於「罪魁禍首」表達感激與歉意。影片的黑色幽默與荒誕性達到了高潮,縱使歡聲笑語製造了幽默,笑聲的背後卻是無法釋懷的悲涼。

當一家多口吃著上校贈予的「貴過白米」的紅蘋果而樂此不疲時,卻倍感心酸。夾縫中謀求生存、貧苦卑微中希冀幸福,是這一家生存境遇的寫照。導演還運用了忠實於現實的語言隔閡來彰顯一種更深遠的社會階層的差異:

格雷上校——英語——西方殖民者;警察——國語——受過良好教育的「軍公教」人員與泛精英群體;江阿發家庭——閩南話——純粹的靠出賣勞力生存的底層人。

彼此之間,他們無法做到直接交流,常常雞同鴨講;不同語言的使用者,其掌握的話語權力、社會資源與物質財富,是絲毫不對等的。

當講著閩南話的底層夫婦,以受害者的身份竭盡全力地對施害者(講英語的格雷上校)用並不標準的「國語」講出「對不起」,這種矛盾性與悲劇性被刻畫到了極致。

最後,「因禍得福」的一家人,在格雷上校的「補償」下,生活的更加體面與富足。

工業文明影響下「轉型期」的群體性精神困境

臺灣新電影之所以與鄉土文學息息相關,本質上,文學潮流、藝術發展規律的背後,都折射出當下時代群體普遍的精神狀態。

工業文明對傳統文化的衝擊,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在狄更斯的小說中,是冰冷魔幻的倫敦;在好萊塢的西部片中,是在現代法治與文明枷鎖下,消失匿跡的英雄神話。

鄉土世界到現代文明的轉型,對於臺灣電影人而言,又融合著對生命意義的終極叩問、對歷史文化的追根溯源、對自我身份價值的尋找。

而這一切,最終沒有一種刻意、一廂情願的論調,去試圖代替每一個個體生命做出選擇。

《兒子的大玩偶》三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在用自己的執著與堅持,去尋找屬於自己生命的那份獨特價值與認同。

或許無法掙脫現實的卑微,或許無法跳脫命運的齒輪,或許終究歸於無所適從的虛無;但他們的苦楚與歡樂、不甘與釋懷、無奈與抗爭,都在書寫著自己生命中那不可被替代、不可被忽視的價值。

相關焦點

  • 看香港電影新浪潮
    1香港電影新浪潮名稱的由來上對法國新浪潮的借鑑。所以有必要先簡略介紹一下法國電影新浪潮。50年代中期,法國《電影手冊》的一此年輕編輯撰文批評當時的著名導演和所謂的「優質電影」,提出自己對好的電影劇本、表演、鏡頭語言的看法。
  • 香港電影新浪潮?屬實可笑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臺出身,引進、學習國外的一些電影傳作經驗、風格的年輕導演,拍攝的風格新穎的電影。但在浩浩蕩蕩的資本浪潮中,香港『新浪潮』給香港電影帶來的終究是有限的。徐克曾表示過「『新浪潮』這個帽子太大了,我們戴不上」,香港電影曾被稱為『東方好萊塢』足可見其當初只繁華,也能想像在香港電影市場裡滾動的巨大資本。
  • 羅伯-格裡耶「黑色與桃色劇」系列電影文學首引進
    近日,上海譯文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法國新小說先鋒作家羅伯-格裡耶的兩部電影文學作品
  • 鄉土與文學的根性
    從嬰兒呱呱墜地到老人閉上眼睛,從雞鳴犬吠到馬嘶牛哞羊咩,從春天的小草萌芽到夏天的玉米高粱拔節,從秋天的落葉蕭蕭到冬天的白雪飛花,村莊是不斷閃現的畫面,是一幕幕難忘的電影。鄉間走出來的人,最難忘的就是童年。
  • 李興陽:中國鄉土小說理論的百年流變與學術建構
    (11)清葉持相近的觀點:「我們把臺灣當成自己的鄉土,從這鄉土產生的所有的文學,我主張稱為臺灣文學」,清葉眼中的臺灣文學主要有「都會文學、田園文學、農民文學、左翼文學、專業文學」等。(12)其四,指臺灣鄉土文學,只有這個所指與現今通行的鄉土文學概念相近。與之有關的理論表述,不論是贊成的還是反對的,歸納起來主要有幾點:第一,鄉土文學是農村文學,「以保持農村的色彩與不脫出地方的界限為特色」。
  • 電影 「閱讀時光」臺灣文學劇場
    視覺書屋隆重推出「閱讀時光——臺灣文學劇場」系列電影展映。
  • 侯孝賢:知情重義、清醒克制,透過電影和世界對話的人
    演員仍然是鍾鎮濤、鳳飛飛這樣的電影明星。直到1983年推出的《兒子的大玩偶》才掀起了臺灣電影的新浪潮。歷史上的臺灣曾先後被荷蘭、西班牙、日本殖民者侵佔,蔣介石集團在大陸潰敗後遷到臺灣,依靠美國、日本,這樣的歷史背景使得臺灣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極為複雜。
  • 【鄉土資訊】中國鄉土文學院第一期培訓班正式開課
    先後發表作品30000多篇(首),創辦了紙質期刊《鄉土文學》,成功開展了一系列文學培訓活動,還成功地主辦了「歷史文化與文學大餐」文學講座,「李巧文散文集《遇見》研討會」「楊東志小麥系列小說研討會」,及各種徵文大賽。編輯出版了《鄉土文學叢書》三套15本。培養一大批優秀作家、詩人和文學愛好者。目前,正與湖北省文聯主辦的大型文學名刊合作,創辦《中國鄉土文學》期刊,2020年已出版發行兩期,反響非常好。
  • 「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
    「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叢治辰首先論證了「70後」作為「話語」的必要性與意義,他認為在作為文學現場而非作為文學史鏈條的文學場域中,尤其在信息化時代到來之際,同時代人在歷史中貢獻著同樣的經驗,「70後」話題的討論具有理論價值、學術價值;第二,他認為徐則臣在創作中表達了鄉土命題在新一代作家身上的延續與新變:與最初魯迅以現代性、新文學眼光審視鄉村,鄉村的潰敗變得理應如此不同,徐則臣懷抱著對鄉村眷戀又迷茫的情緒,然而鄉村卻在現實中走向潰敗
  • 讓-米歇爾·傅東對話賈樟柯:新浪潮與電影自由
    「新浪潮」運動是法國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這個時期的一次偉大的電影運動,像一朵非常大的浪花一樣,橫掃整個法國電影界,同時也影響了法國電影以外的世界影壇,以及後輩的電影人。我們甚至可以說我們看到的二十一世紀的法國年輕電影導演實際上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孫輩或者重孫輩。
  • 沒有《電影手冊》的這場「宮鬥」,就不會有新浪潮運動
    作為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重要旗手,與許多新浪潮導演一樣,侯麥首先也是一位重要的影評人。他也是從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電影雜誌之一的《電影手冊》裡走出來的,然而這點被許多人所忽略。在巴贊去世之後,侯麥曾經擔任過《電影手冊》的主編。
  • 盤點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尚盧・高達的女人,以繆斯之名搞多角戀
    有的喜歡富野由悠季自1979年所製作的《機動戰士高達》,有的則迷上法國新浪潮電影語言大師尚盧・高達。電影剪接上著名的跳接便是由他在首部電影《斷了氣》中開創的。跳接本不是事前刻意的想法,只是從錯誤中反過來成就了獨一無二的風格。方田犬彥所寫《高達的女人們》,便從高達身邊五位女性切入,走進這位電影天才的世界。
  • 現在不僅成網紅,還演電影了
    電影中既有臺灣傳統的神秘「送肉粽」習俗,又有校園凌霸,網絡直播等熱門話題,第一周,這部電影就衝破了2000萬新臺幣大關。知名藝人夏于喬和鄒承恩主演這部驚悚恐怖片。從植劇場脫穎而出的孫可芳,在這部電影中也有突出的表現。
  • 武俠片中的「Cult片」,香港電影新浪潮下,94版的《火燒紅蓮寺》
    ,加之香港電影內容上本身就「很亂」,所以「Cult片」就是Cult題材電影,沒有太大不同。《火燒紅蓮寺》海報至於臺灣地區對「Cult片」的翻譯,就比較搞笑,也更通俗易懂了,臺灣地區的影評人這一切,都要從1994年那個時期,和徐克等新浪潮電影人,開創的新派武俠電影說起。
  • 雅克·裡維特:新浪潮的即興大師,鏡頭裡的戲劇人生
    雅克·裡維特電影屬於我們有人認為,裡維特是法國「新浪潮」最傑出的理論家。戈達爾曾經說過:「他似乎有特權去洞察電影的真相。」同時,他也是「新浪潮」的幾位大師中,最早嘗試拍攝長片的導演。英國《每日電訊報》曾評價稱:裡維特的電影「吸引的不是普通觀眾,而是知識分子——哲學家、學生和文學愛好者。」在湯姆森看來,「要想讓裡維特顯得輕浮、討人喜歡或輕鬆娛樂,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不僅是電影製作人,同時也是電影思想家。1953年,在「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贊的影響下,裡維特開始為《電影手冊》撰稿。
  • 論讀後最憋屈小說排行榜,當屬7080年代的鄉土文學
    鄉土文學最初起源於魯迅的《故鄉》,受到魯迅的思想影響,誕生了一批廣大的鄉土文學創作家。而新中國70年代80年代由於特殊的時代背景,以及錯綜複雜的思想差異,也激發了一批鄉土文學愛好者的文學創作,代表人物主要有路遙、莫言、餘華、陳忠實。
  • 日本文學中的「另一個」魯迅:流連洋場,熱衷好萊塢電影
    作者: 白華昭《魯迅的都市漫遊》(日)藤井省三新星出版社早期的魯迅研究更多強調魯迅的鄉土性和「鄉土情結」,近十幾年來,隨著對魯迅美學意識的挖掘,人們漸漸對他身上的都市性也關注起來,比如魯迅與外國美術及電影的研究等等。但像這本書這樣以「都市」為關鍵詞和線索來解讀魯迅的一生及其創作,在學界還是頭一回。
  • 平成電影30年:新浪潮
    當三大社年產跌破 100 部時,獨立製作的電影達到 185 部,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可以說平成 30 年前半葉的日本電影,正是一場新浪潮的回潮。後浪發起的革命在其拍攝的紀錄片《百年日本映畫》裡這樣陳述:「1960年,受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以及戈達爾、特呂弗等人影響,日本電影界也出現了一次新浪潮運動,但時間很短,半年左右就結束了」。
  • 對話「新浪潮杯」文學大賽獲獎者:生命因文字延續是彌足珍貴的溫暖
    近日,由南邊文化藝術館聯合著名暢銷文學刊物《南風》雜誌共同主辦的首屆「新浪潮杯」全國校園文學創作大賽頒獎典禮在西南財經大學成功舉辦,西南財經大學教務處領導、南邊文化藝術館創研室負責人及獲獎代表100餘人參加此次頒獎典禮
  • 偶像劇衰落,鄉土劇當道,如今正在放的臺劇,你可能一部都沒聽過
    好久沒有更新臺劇收視排行了因為臺劇現在的收視格局,太固定了臺灣的電視劇收視,現在基本上分為兩塊。一塊是收視率前三至四名,是被閩南語發音的所謂鄉土劇牢牢佔領的。這其中,前兩名的爭奪,基本上是民視和三立兩家的鄉土劇八點檔之爭。這前兩名,都是那種一演就長達一年半載幾百集的劇,所以在它們「霸佔」螢屏的時候,這一年半載前兩名就都是它們,多麼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