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家對高超聲速武器及平臺關鍵問題的觀點

2021-01-10 騰訊網

中國航空報訊:美國正在開展高超聲速助推滑翔飛彈和巡航飛彈研發,預計未來幾年內就可以投入戰場。但圍繞尺寸更大的、定位於打擊與偵察/高速民用和軍用運輸/甚至多級入軌等任務的高超聲速飛行平臺,目前仍有大量科研工作需要做。

美國此前開展的高超聲速助推滑翔飛行器和吸氣式超燃衝壓驗證飛行器等科研項目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美國防部國防現代化研究與工程局局長馬克·劉易斯表示,「我們可以確信,設計研製能夠產生正推力的超燃衝壓發動機已不存在技術障礙。但從一次性使用的助推滑翔飛行器和巡航飛行器跨越到可重複使用的高超聲速飛機,這中間還要做大量的工作。如發動機與機體的一體化,特別是推進系統的模態轉換問題。我們需要一個可以從馬赫數0加速到馬赫數5或6、然後再減速到馬赫數0的推進系統,我們正在開展這項研究。但問題是,這應該是一臺組合發動機還是多臺發動機的組合?能夠直接從渦輪轉到亞燃衝壓/超燃衝壓發動機嗎?是否需要做一些中間過渡措施?」

儘管超燃衝壓發動機已經有幾十年的研究經驗了,但各種有競爭力的推進概念仍在不斷湧現。因此,超燃衝壓發動機還是正確的答案嗎?劉易斯表示,「我個人認為不一定。我們應該儘量放開思想,認真思考是否還有其他的高速推進選項。我不想現在就收斂我們的技術路線。」

推進系統的潛在可選方案

除了渦輪基衝壓組合發動機以外,目前正在研究的多類推進方案都有作為馬赫數0~6+高超聲速飛行器動力的潛力。一類是採用液氫作為熱沉和燃料的動力,包括日本航宇研發機構(JAXA)研究的ATREX空氣渦輪衝壓膨脹循環發動機、俄羅斯研究的ATRDC深度預冷空氣渦輪火箭發動機、綜合了深度預冷渦輪與液體火箭的KLIN發動機以及吸氣式火箭發動機等。一類是正在興起的旋轉和脈衝爆震發動機以及磁流體/磁-等離子體發動機,其中有研究認為,將脈衝爆震火箭發動機與引射衝壓、亞燃衝壓、超燃衝壓和火箭等模態組合起來,可用於實現太空進入。另外還有一個備選方案就是英國反作用發動機公司(REL)正在研製的「佩刀」協同吸氣式火箭發動機,研發團隊在2019年10月完成了預冷卻器樣機在馬赫數5條件下的地面考核試驗。

劉易斯認為,「液態空氣循環發動機和深度預冷循環發動機的整個理念都極具發展前景。我不知道它們最終是否能夠成功研製出來,但它們看上去都有獨到的優勢。我真正關心的是我們必須保持充分多樣化的研發路線,確保給各類概念都留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機體/推進一體化

隨著速度和高度增加,吸氣式飛行器都必須滿足一個相對較小的飛行包線的約束。碳氫燃料超燃衝壓發動機需要從馬赫數3 開始啟動,燃料熱值限制了它最多只能飛到馬赫數7.5,而氫燃料則可以將這個速度極限擴展到馬赫數14。從飛行高度來看,大多數雙模態超燃衝壓發動機飛行包線的上邊界都限定在500磅力/平方英尺(psf,約合24千帕,24kPa),即從,馬赫數5/高度30千米到馬赫數15/高度45千米的動壓線;下邊界一般受結構強度限制,限定在2000磅力/平方英尺(psf,約合98千帕,98kPa),即從馬赫數2.5/高度12千米到馬赫數14/高度33千米的動壓線。

此外,需要面臨的挑戰還有:設計條件隨著馬赫數變化帶來的氣動特性變化而更加複雜;優化機翼面積來適應多種飛行模態;高載油係數的飛行器布局設計;以及設計恰當的進氣道和尾噴管尺寸,這兩個部件的最優外形設計理論上會緊密隨著馬赫數變化而顯著變化。

劉易斯表示,「我們知道怎麼設計一個好的進氣道,但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進氣道設計。這裡面仍然有大量的研發和優化工作需要做。」高推阻比對於快速加速到馬赫數5+至關重要。研究人員發現進氣流量與發動機推力必須高度匹配才能在各速度段都獲得2以上的推阻比。與此同時,為了使飛行器能夠順利跨過馬赫數1附近的跨聲速段,一方面進氣道既要足夠大以便捕獲足夠多的空氣來獲得足夠的推力,另一方面進氣道和尾噴管又要足夠小以便減小飛行器的阻力。

波音公司高超聲速首席科學家鮑卡特表示,「設計進氣道要面臨方方面面的挑戰,要兼容大範圍變化的空氣流量捕獲要求和收縮比要求(實現高壓比和來流穩定性),還要確保進氣畸變足夠低和溢流阻力足夠小。而以上每個參數的具體要求都會隨著馬赫數、高度和攻角等飛行參數的大範圍變化而變化。」劉易斯也認為,「過去這麼多年,我接觸了非常多的高超聲速飛行器概念設計,決定它們最終氣動外形方案的往往都不是它們的高超聲速性能要求,而是跨聲速性能要求。你可以設計出一個在馬赫數5、6、7或8有良好性能的氣動外形,但它們都沒法跨過馬赫數1。推阻平衡在跨聲速段總是無法接續上。我們在設計飛彈的時候,總是用火箭來快速跨過馬赫數1,因此也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但低馬赫數段的性能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機體與推進緊密耦合以後又帶來了對飛行器內部機載系統重量、功率、尺寸等最小化的要求,這使得問題進一步複雜化。劉易斯認為,通過多學科優化等方法實現高度一體化的飛行器架構「絕對是一個關鍵技術問題。我們35年前就明白了高超聲速飛行器必須是一個高度一體化的系統,今天我們對這一點更加深信不疑。」

尺寸與流動問題

尺寸放大會帶來諸多問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防空反導部門負責人大衛·萬·懷爾(David Van Wie)表示,「隨著飛行器尺寸增加,其他問題又會耦合進來,比如結構彎曲與屈伸。飛行器不可能都是剛體。飛行載荷將深入影響到發動機乃至推進系統。而尺寸越大,這種耦合影響就越顯著和複雜。」

尺寸小了也會有問題。雖然剛度變好了,但又會面臨容量和熱管理等難題。萬·懷爾表示,「NASA很早以前就研究指出,越細長的飛行器升阻比越高。但如果飛行器尺寸太小的話,就沒法做到細長,因為那樣的話機體內部容量就不夠了。這裡面需要各方權衡。」

外形尺寸需要考慮的另一個問題涉及到邊界層,這是一個影響高超聲速飛行器設計的核心問題。高超聲速邊界層的特性往往會與激波耦合在一起。激波與邊界層耦合會產生額外的摩擦阻力,並且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使氣動加熱比在層流條件下增加8倍。隨著激波位置變化,兩者的耦合區域也會變化。鮑卡特指出,「因此,氣動加熱加劇現象會在飛行器各處遊走,這樣就會顯著增加飛行器需要進行熱防護或熱管理的面積(導致重量和成本增加)。邊界層精確預測和邊界層轉捩推遲就變得非常重要。」

劉易斯認為,「我們現在還無法精確預測高超聲速邊界層轉捩,我們只能大概地進行預測,並不斷提高預測精度。」劉易斯作為學生參與美國國家空天飛機計劃(NASP)項目時曾有一位非常資深的老師告訴他,如果飛行器的邊界層都是湍流而不是層流,那它永遠沒法飛行。「我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如果我們的飛行器設計得這麼敏感,那它肯定沒法飛行,我們必須要設計出足夠魯棒的氣動布局。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萬·懷爾同意這個觀點,「不斷提高我們的飛行器設計能力,使它在空中飛行時具有足夠的操縱魯棒性,是當前面臨的一個更大的問題。你肯定不希望這個飛行器只能按照特定的剖面來飛行。我希望它可以像其他飛行器一樣自由飛行。」

更耐高溫的材料

儘管過去幾十年在太空飛行器、彈道飛彈和超聲速飛機等飛行器上積累了大量熱防護材料技術成果,但這些都無法解決大氣層內高超聲速飛行面臨的高熱問題。當速度達到馬赫數6及以上時,飛行器前緣的溫度可以達到1600~2200℃,這比鈦合金熔點高300℃,比鋼的熔點高600℃。巨大的熱流密度會在很小的區域內造成非常大的熱衝壓和熱梯度。

萬·懷爾認為,「前緣越尖銳,溫度就越高。問題是你想設計成多尖銳,這本質上可轉換成前緣結構材料能夠耐受多高的溫度。這對於可重複使用飛行器和一次性使用飛行器來說有很大差異。材料耐高溫性能越好,你就可以設計越尖銳的前緣,就可以獲得更高的升阻比,更好的性能。這個領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飛行器尺寸變化也會對熱環境產生影響。劉易斯解釋認為,「人們一般不理解尺寸變化的影響。比如,如果把一個特定的高超聲速飛行器進行等比例縮小,它的前緣一定會變得更加尖銳(前緣半徑減小),這就導致溫度更高。因此,我必須增加前緣半徑使它變更鈍,而這又反過來增加了氣動阻力,從而進一步影響氣動性能。這樣的情況遇到多了以後,我們意識到我們必須對尺寸的問題高度謹慎。飛行器能夠在某個特定外形尺寸下滿足要求,不代表我們可以將它放大或縮小仍然能夠滿足要求。」

當飛行器速度超過馬赫數5以後,飛行器表面的空氣本身也在發生變化。嚴重的氣動加熱將會使氧氣和氮氣發生離解,使得空氣組分和特性發生變化,進而影響飛行器表面流場特性。更高馬赫數引起的空氣電離還會對高超聲速飛行器的通信和制導導航與控制產生影響。

洛馬飛彈與火控公司技術負責人大衛·亨恩(David Hunn)認為,材料是成功研製一型高超聲速飛行器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我不得不基於材料限制來調整我的飛行軌跡和性能設計。我們過去在這個領域探索得比較少。這裡面又涉及到主動冷卻結構、採用各種主被動熱防護的防隔熱結構等。但總體上來說,輻射冷卻/熱結構是一種更好的方式。原因很簡單,它不涉及活動部件,而且空間、重量和功率需求更小。」

塗層問題

金屬材料一般很難承受這麼高的熱流和溫度,目前一般都會採用碳纖維和碳基複合材料以及陶瓷基複合材料。大衛·亨恩提到,「這類材料雖然能夠承受高溫,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抗氧化。因此需要靠表面塗層來解決這個問題。能夠在1700℃以上工作的塗層包括碳化鉿和碳化鉭以及硼化鉿和硼化鋯等。這些陶瓷基材料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特性,因此大量研究工作都在研究採用這類塗層來作為實現當前高超聲速機體結構的近期解決方案。但從遠期來看,我們還需要開展更多自然科學研究工作,來找出更適合的材料。大學和研究實驗室正在開展相關基礎研究,希望能夠採用計算材料學和元素周期律等方法理論來實現某種更加適合高超聲速飛行的新型材料。」

工業能力就緒度問題

建立一套能夠支撐研製生產計劃的工業基礎能力是最末端且更加緊迫的一項挑戰。今年上半年,美國防部採辦系統的領導層組建成立了一個國防部層面的「指揮部」,評估工業供應鏈存在的強弱項。

航空噴氣-洛克達因公司防務板塊高級副總裁泰勒·埃文斯(Tyler Evans)表示,「X-51A是一架推進技術飛行驗證機,已證明了我們掌握了超聲速燃燒的科學機理。如今10年過去了,我們應聚焦於使超燃衝壓發動機可實戰使用、可重複使用和經濟上可承受。」洛克達因採購了一家專攻增材製造技術的公司,以便能夠降低其固體火箭、液體火箭以及超燃衝壓發動機的生產成本。「我們已經把增材製造技術深度融入到了設計工作中。」

相關焦點

  • 高超聲速武器:用實力詮釋「唯快不破」
    近年來,高超聲速武器已經成為世界各大國軍事戰略及裝備發展博弈的焦點之一。這種以快見長的「革命性武器」,被諸多軍事專家認為將從一定程度上改變未來戰爭模式。目前所說的高超聲速武器,是指以高超聲速飛行技術為基礎、飛行速度超過5倍聲速的武器。除各種飛彈外,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它還包括高超聲速制導炮彈、轟炸機、偵察機等。
  • 先鋒高超聲速武器,軍迷為什麼叫它「冰棍」,邊飛邊化是什麼梗
    作為全球高超聲速武器技術的領先者,俄羅斯高超聲速武器讓西方頗為忌憚。更為關鍵的是,俄羅斯超高聲速武器不只有匕首一種,它還有一款叫先鋒的高超聲速武器,性能和威力比匕首還有強悍。對於先鋒高超聲速武器,網絡軍迷曾有一個生動比喻,將先鋒稱之為「冰棍武器」,在飛行過程中可以邊飛邊融化。
  • 【每日動態】「獵鷹」-9火箭/忠誠僚機/高超聲速武器 等
    此次發射任務是SpaceX公司為國家偵察局進行的第二次發射,第一次NROL-76任務於2017年5月進行,當時也是「獵鷹」-9火箭在同一平臺執行發射任務。 作者 | 張鈴金(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編輯 | 陳培 2
  • 【智庫聲音】跑步前進——美軍如何開展4年40次的高超聲速飛行試驗...
    美國高超聲速頂級專家,兼任國防部研究與工程現代化局局長)再次確認了這一飛行試驗計劃。 ▲美國飛彈防禦局(MDA)於2020年7月30日發布的飛行試驗計劃,可見MDA也將參與由DARPA和空軍聯合實施的高超聲速吸氣式武器概念(HAWC)與助推滑翔武器
  • 美媒稱中國進行第五次高超聲速飛彈試驗 首次演練機動規避攔截能力
    美《華盛頓自由燈塔報》報導,五角大樓官員爆料稱,美國監測到中國在本周三進行了第五次高超聲速飛彈試驗,這次試驗與上一次試驗時隔不到兩個月。據報導,美國防部認為此次試驗取得了成功,在試飛過程中,WU-14高超聲速滑翔器首次演練了機動規避攔截的能力。美國專家推測,近期密集的測試可能意味著這種武器已接近可部署階段,可能對中國的區域拒止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 【每日動態】《「阿爾忒彌斯」協議》/空射高超聲速飛彈/新型雷射...
    籤署該協議的7個國家目前只是第一批與美國完成談判進程的國家。其中,澳大利亞、義大利和日本已經與美國籤署了在「阿爾忒彌斯」計劃上開展相關合作的協議,加拿大在此前已宣布為美國月球「門廊」項目出資。作者 | 李虹琳(航天系統院)編輯 | 劉偉雪2美國空軍披露新型空射高超聲速飛彈的飛行速度據TheDrive網站2020年10月13日報導,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戰略計劃、項目和需求主管安德魯·格巴拉少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空軍即將服役的AGM-183A空中發射快速響應武器(ARRW)高超聲速飛彈
  • 美高超音速武器試射失敗,俄專家一語道破:錯在拔苗助長狂追中國
    據俄羅斯《消息報》12月24日報導,近日美軍"B-52發射高超聲速飛彈"的試驗,由於原型機沒有從B-52H機體成功分離,不幸以失敗告終,打亂了美軍的全盤計劃。俄媒分析稱,美國人對高超音速武器急於求成的心態,註定了這次的失敗結局。
  • 美國陸軍展示新型高超音速飛彈模型,機動作戰能力十分突出
    ▲美陸軍得"戰略火力飛彈"配備的雙錐體高超聲速滑翔彈頭,雖然這種氣動外形的高超聲速滑翔彈頭的突防能力不及"DF-17"上面的乘波體高超聲速滑翔彈頭,但好處是技術相對簡單,且能較快的形成作戰能力,而這對於美國陸軍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圖片來源於:網絡)從"戰略火力飛彈"本身來說,其屬於美國陸軍所謂的"未來遠程精確火力"打擊項目的重要一環
  • 雙錐體彈頭+高超聲速再入空氣舵,高達9馬赫十分鐘1800公裡
    潘興Ⅱ飛彈「潘興-2」飛彈最厲害的是其獨家雙錐體彈頭+高超聲速再入空氣舵。」雙錐體」彈頭隨馬赫數與攻角的性能比較首先先進的「潘興-2」飛彈為什麼會設計成帶空氣控制舵的」雙錐體」彈頭?這點開始讓中國專家非常難以理解。中國有成熟的風洞,專家通過研究發現掌握」雙錐體」與機動舵」匹配的氣動變化規律。
  • 美國才意識到高超音速武器的重要性,那中國呢?德媒:處於領先地位
    早在去年,美俄雙方因《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問題談崩,又開啟了新一輪的矛盾。美國先是使用自身軍事力量在亞歐大陸地區向俄羅斯施壓,見俄羅斯並沒有回應,便得寸進尺,示威性地發射了「戰斧」亞音速飛彈。然而事情卻沒有如同美軍想像的那樣結束,這似乎只是一個開始。
  • 美國空軍能找到防禦高超音速武器的方法嗎?
    中國和俄羅斯的高超音速武器目前已十分成熟,美國十分希望能夠跟上這兩大強國的發展速度,研發能夠跟蹤和摧毀威力強大的高超音速武器的防禦系統。 鑑於中國和俄羅斯目前的先進高超聲速飛彈都已處於成熟發展階段,五角大樓希望快速跟蹤和進一步加速能夠跟蹤和摧毀攻擊型高超聲速武器的技術。
  • 央視首次曝光全新高超聲速武器,外形更加科幻
    11月21日,央視展示了兩款新型高超聲速飛行器的模型。這兩款飛行器與東風17的結構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另一種完全不同高超聲速武器。經過查找,在央視之前的報導中到了這兩種飛行器實驗的相關視頻。上帝之杖是一種天基動能武器,最早源於美國的"全球大戰計劃",由顆低軌道衛星組成,其中一顆為武器發射裝置,在發射衛星內部儲存著鎢或鈾製成的金屬棒。
  • 販賣高超音飛彈機密!俄頂級專家叛變被捕,美國軍工或迎重大突破
    文/和平眾所周知,現階段高超音速飛彈是世界各個國家研究的一個重點。美國作為全球軍事科技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當然在這一領域內先掌握著話語權。然而在研發進程方面,好像卻被俄羅斯搶了風頭?接下來讓我們一探究竟。
  • 維吉尼亞級也能裝高超音速武器,壞消息是還得等8年
    《海軍識別》網站報導,美國海軍不但打算在維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上部署常規高超聲速武器,還打算把俄亥俄級飛彈核潛艇也改成高超聲速武器發射平臺。【維吉尼亞級發射高超聲速飛彈】在2021財年的美國海軍預算中,研發經費佔5%,達到了215億美元。
  • 美澳聯合研發高超音速飛彈 不過是虛張聲勢 發動機瓶頸還未搞定
    美澳聯合研發高超音速飛彈 不過是虛張聲勢 發動機瓶頸還未搞定據《外交學者》、美國之音等多家外媒2日報導,澳大利亞國防部長琳達·雷諾茲1日宣布,澳大利亞將與美國共同研製高超音速飛彈,應對正在研發類似武器的俄羅斯所構成的威脅。
  • 俄媒:歐洲在研製射程200公裡電磁炮,還有可攔截高超聲速飛彈應用
    【環球網軍事報導】近年以來,電磁炮得到快速發展,除了美國,日本,土耳其,甚至印度都在研究這種未來的新概念打擊武器系統,如今歐洲也加入了這一行列。聖路易斯研究所研製的「飛馬座」電磁炮試驗裝置。
  • 美國會撥款1.3億美元打造天基預警系統 專門緊盯高超音速武器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徐璐明】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12月24日報導,美國國會將為美國飛彈防禦局(MDA)批准一項1.3億美元的預算,用於研發一個能夠跟蹤高超音速武器的衛星星座。報導稱,這一星座將能夠提供高超音速武器目標的數據,這將填補美國飛彈預警體系中的巨大漏洞。
  • 從發射車看美軍高超聲速飛彈性能:性能不如DF17,但威脅不容忽視
    10月15日,美國洛馬公司忽然發布了一張設想圖,展示了該公司在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戰鬥火力」(OpFires)計劃下研製的高超聲速飛彈武器系統。OpFires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測試DARPA給OpFires的定義是中程打擊武器。按照國際通行的定義,中程飛彈是射程1000~3000千米的飛彈。那麼OpFires的射程是1000還是3000千米?
  • 外掛高超聲速飛彈?我國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猜想
    可以說,兩種觀點都有道理。只可惜,戰略轟炸機在執行遠程隱身打擊任務和執行空射洲際飛彈威懾任務,幾乎相當於兩種飛機。如果要讓我們未來的轟-20同時兼具這兩種能力,對於設計而言,幾乎不可能。這已經不是一機兩型的問題,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飛機。
  • 臨近年末俄羅斯展開大規模武器裝備測試 專家:高調「炫技」制衡美國
    「布拉瓦」可裝載核彈頭 解決突防問題軍事專家 王明亮:「布拉瓦」洲際飛彈它是一個分導式的一個彈道飛彈。可以裝核彈頭,這是毫無疑問的,毀滅力是很強的。關鍵是它多彈頭設置!多彈頭的設置就可以解決它的突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