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洛安江畔的新蒲新區蝦子鎮三臺村格外美麗。碧綠的水面波光粼粼,兩岸綠草茵茵,一片片果樹下掩映著一棟棟別致的「小別墅」。雞舍中,蛋雞們歡快的啄食,一排排雞蛋甚是喜人。
全村795戶2891人,耕地面積1998畝,在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的情況下,人均收入卻超過了19000元。這些年,三臺村的變化讓村民們不住稱讚。「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盤活閒置資源,帶領群眾養殖蛋雞,發展農旅一體化。」三臺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何忠義道出了變化的關鍵。 要增加群眾收入,村級組織必須要有戰鬥力,要引導群眾發展才行。為此,三臺村將現有村幹部進行優化,讓知識水平高,文化素養好的村幹部沉下去,主動了解和掌握群眾的心聲,再通過自身的知識水平結合對當地的了解謀劃村級集體產業。讓另一部分幹勁足、懂技術的村幹部具體負責產業發展,讓村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回應。
結合群眾的意見和外出考察,三臺村從外地引進了蛋雞養殖項目。「當時我們引進了一家公司,地址選在雙龍組,公司的雞舍建成後,就地吸引村民務工,幫助公司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學技術。」何忠義說。幾年後,這一批到公司務工的村民成了三臺村第一批蛋雞養殖戶。從此,三臺村蛋雞養殖產業正式成型,而這些村民也搖身一變,成了村裡的「新貴」。 隨著蛋雞養殖的規模不斷的擴大,為了避免惡性競爭、防疫不統一等情況出現。村裡成立了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不但提供專業養殖技術指導、銷售保障等服務,還將收取的會費用於建立風險補償資金池,以應對市場風險。目前,合作社存欄蛋雞20萬羽,年銷售額500萬元左右。
除了蛋雞養殖,三臺村進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成了清產核資、人員界定、折股量化以及相關規章制度制定等工作,讓集體資產得到明確。同時,還通過建立三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對集體資產進行經營管理、開發利用,讓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全體村民,實現了「戶戶有股權,家家成股東,年年有分紅」的目標。 洛安江穿村而過,對發展農旅一體化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三臺村堅持「黨建引領+村社合一+美麗鄉村」發展模式,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開始第二輪蛻變。
「現在到處都在搞鄉村旅遊,洛安江這麼好的條件就擺在眼前,我不發展不是浪費了?」何忠義說。於是,知識水平高,文化素養好的村幹部又下去了,繼續去聽群眾關於鄉村旅遊的想法,收集意見,最終擬定切實可行的方案。方案出爐後,幹勁足、懂技術的村幹部接著進行具體實施:100多棟民居煥然一新,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別墅」;村裡一些閒置的土地也種上了櫻桃、李子、橘子等果樹,還辦起了採摘體驗園,節假日遊客絡繹不絕。 三臺村逐漸由「建設村莊」向「經營村莊」轉變,由傳統村落向農旅一體化景區轉變。何忠義感慨地說:「三臺村就像一列火車,我們村級黨組織就像火車頭,只有火車頭強力了,才能拉著三臺村越走也快。」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錢誠
編輯 黃霞編審 王其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