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來了,
上海話水平也要升升級。
上海話繞口令你聽過伐?
小儂的好朋友阿惠,
這次就帶來了幾段~
嗲人是練出來的
文/朗讀 阿惠
春節裡和親眷一道吃飯,表阿姐講:「考考儂上海閒話來賽伐,講得要快——嗲人戴嗲表,嗲人背嗲包。」
我想想一共10個字,應該不難。沒想到,難就難在要講得快,這幾個字,好比凹凸板,「嗲」凹進去,「戴」凸出來,一不當心就會舌頭打結,弄弄要出洋相。假使這十個字連說三遍不出錯,恭喜儂,上海話起碼有六級了。
你看,做個嗲人不容易,講清爽「嗲人」也不容易的。
跟其他地方一樣,上海話裡也有繞口令,又稱為「急口令」、「拗口令」, 很多取材於生活,講究押韻,簡單的往往用來鍛鍊兒童的說話能力,讓小朋友從小口齒伶俐,反應敏捷。
山上有座白廟,
地上有隻白貓,
白髮老公公落脫一頂白帽,
白貓叨著白帽逃進了白廟。
——《白廟白貓》
牆上掛麵鼓,鼓上畫老虎,
老虎踏破鼓,買塊布來補,
到底是布補鼓,還是布補虎。
——《牆上掛麵鼓》
不要小看幾句簡單的話,2013年11月,上海繞口令已經進入第四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稍微增加一點難度的繞口令,同音不同義,繞得人「七葷八素」——
有家人家姓楊,有家人家姓強。
楊家養只羊,強家造座牆。
楊家的羊要過強家的牆,強家的牆擋牢楊家的羊。
楊家的羊撞倒強家的牆,強家的牆壓殺楊家的羊。
楊家要問強家賠羊,強家要問楊家賠牆。
到底應該是楊家賠強家的牆,還是強家賠楊家的羊?
上海著名滑稽演員童雙春運用在農村生活積累的素材,創作了幾段繞口令,其中,《秋收季節收稻穀》有一段寫軋稻穀的,繞得蠻有難度,而且有生活氣息:
有位農民本姓陸,名字叫做陸百穀。
陸百穀,軋稻穀。軋稻穀,在北屋。
北屋門前軋稻穀,軋出稻穀堆北屋。
稻穀摜勒北屋外面壁角裡的壁角落……
有位農民本姓郭,名字叫做郭伯洛;
郭伯洛,軋稻穀,軋完稻穀復一復,
稻穀統統才脫落,稻柴上面光禿禿……
一口流利的上海閒話不但是講出來的,也可以是唱出來的。上海說唱就是典型的代表。講起袁一靈的代表作《金鈴(陵)塔》,老上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他從塔的第一層、第三層、第五層一直唱到第十三層,每一段首尾都是唱的,當中插一段繞口令,內容越來越複雜,節奏越來越快,但是他始終咬字清晰,發音準確,不打格楞。
聽眾也會跟著他的說、唱,一道豎起耳朵、轉動腦筋、屏住呼吸,好像只有聽到最後一句「唱只唱,金陵寶塔一層又一層」的時候,才會鬆一口氣。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滬劇是唱出來的上海話,進了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滬劇裡廂也有一門令人叫絕的功夫——「賦子板」。
「賦子板」由長腔長板的慢中板、中板、緊板,再加上衝刺和收腔形成的。滬劇《女看燈》裡有一段「姑嫂談心」,一個新婚嫂嫂跟小姑子講起自己的戀愛經過,用252句「賦子板」來描繪熱鬧的燈會,講自己怎麼偷看小官人,邊唱邊表演,先緩後緊,一氣呵成。
現在網上能尋到的是一九八幾年的錄像,此後30多年滬劇舞臺無人表演,直到前兩年,滬劇演員華雯做足功課上臺表演一次,取得了成功,引起了轟動。這裡面的難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哈哈阿惠的繞口令還不錯吧
接下來輪到你啦
你對自己的上海話有信心嗎?
不如來挑戰一下?
【陳小紅綜合編輯】
音頻及文章,由阿惠授權發布。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冒犯,敬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