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多巴胺「滿足感」是元兇,要學會打破執念

2020-12-22 騰訊網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一個消息,證實了如今青少年和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嚴重性。在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將把遊戲成癮列入成癮性疾患章節。這條消息中的相關規定從當年6月19日正式生效,世界衛生組織告知世界,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

這一消息一經推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輿論影響,一時之間青少年兒童遊戲成癮的話題又掀起了新一波高潮。

一般來說遊戲成癮是一種人的失控行為,一個人在沒有成癮物質影響下意志力薄弱,控制不住自己想玩遊戲的衝動。並且明顯導致了不同年齡段的人出現了學業成績下降、在職時間工作效率降低,對社會貢獻能力的降低。

而如今智能科技急速發展並迅速普及的當下,人手一部的智慧型手機早在近十年的社會發展中變得見怪不怪,未成年兒童拿著手機玩電子遊戲,或者去一些非法經營的網吧沉迷於電子遊戲的事情非常普遍。

甚至是網絡上還爆出過這樣的新聞——江蘇的一位16歲少年,因控制不住自己想要玩電子遊戲的想法,在連續上網19個小時之後,猝死在網吧裡,兩天後才被發現。在這位16歲少年的老師班主任的印象裡,這個孩子是在學校時經常逃課,而逃課的原因就是想要去網吧上網,班主任和家長常常去當地的網吧裡找他,勸他回去上課,儘管經過老師和家長多次勸告和斥責,孩子的網癮依然沒有被戒掉,最終還是造成了這樣無法挽留的痛心局面。

比之於這樣的極端例子,青少年兒童沉迷於電子遊戲的人數不勝數,青少年和兒童沉迷於網路遊戲的問題真苦惱著大多數90後,00後父母的嚴峻問題。

在CNNIC(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的第四十二次網民規模的調查中報導說,截止到2018年6月,我國網民的規模已經達到8.02億,比之於前一年末增長了3.8%。

在這個數據化的時代,網絡的覆蓋範圍面越來越廣,數據之間的連接和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同時上網的費用和成本也越來越低,這都是網民規模持續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網際網路滲透率的不斷提升背後是有一大批青少年兒童作為「忠實粉絲」,而網際網路中最吸引孩子和用戶粘性最高的之一就是網絡電子遊戲。

是什麼讓孩子總是控制不住想要玩遊戲的衝動、並且引發一玩就上癮的局面呢?在腦科學研究的一些實驗和調查顯示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一:從科學角度研究遊戲成癮的「元兇」:多巴胺與多巴胺d2受體

許多人都曾聽說多巴胺,而多巴胺是什麼呢?

多巴胺是一種屬於年前就存在的一種基礎神經遞質,也是一種化學物質,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並且和我們大腦的各種功能中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和很深的淵源

多巴胺分泌可以稱得上是人的一種獎勵機制或獎賞通路,當人自己的一些欲望,比如說追求社會地位、發生性愛關係等得到滿足時,人自身就會分泌多巴胺,用以反饋,並給人帶來一種精神興奮、心情愉悅的感覺。

多巴胺D2受體是什麼呢?

多巴胺D2受體是在過去幾年中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的獲得滿足感的神經機制。可以說,多巴胺d2是讓人獲得快樂和滿足感的更加直接的因素。

一個人光分泌多巴胺並不能給人極大的滿足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分泌大量多巴胺,但是他體內的多巴胺D2受體很少,那他的幸福指數也會降低。

而許多遊戲上癮者在被觀察和檢查之後發現他們體內的多巴胺D2受體明顯比常人更低,許多人想「偷」來更直接、更多的興奮感,就會去做像吸毒賭博這樣的事情。

多巴胺與多巴胺d2受體對孩子遊戲成癮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所以說,孩子遊戲成癮這與人體大腦內的兩大化學物質有很大聯繫。孩子初次嘗到了玩遊戲過程中多巴胺分泌量加大帶來的滿足感和愉悅感時就會產生再多玩幾次的想法,在整個遊戲過程中,長達幾個小時甚至更久的遊戲體驗讓孩子仍舊沉迷於遊戲,如此時間一長,孩子體內的多巴胺d2受體就會變得越來越少。

也就是說,孩子想要獲得初次體驗遊戲時那種愉悅感和興奮感就越來越難,就需要更多的多巴胺分泌。如此就造成了孩子沉迷於遊戲,並且遊戲成癮的局面。

既然多巴胺第二受體減少是導致孩子遊戲成癮的重要因素之一,那是什麼造成了人體內的多巴胺d2受體減少呢?

在一些學者的實驗研究中,得出了人的壓力加大會導致多班第二受體減少。

研究者表示,這裡的壓力並不是類似於學習或者工作上的壓力而是指的會讓當事人感到絕望無助的類似於社會地位下降、至親之人突然離世。得到的關心和支持減少等這些事件給人帶來的壓力,在這樣的生存壓力長期的壓迫之下,人體內的多巴胺第二受體就會隨之減少。

在對多巴胺第二受體研究的實驗中有一個著名的猴子成癮實驗。

科學家們先把猴子關在分別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單獨籠子,並且教這些猴子學會了吸食古柯鹼,很顯然,一段時間之後猴子們都對古柯鹼上癮了。於是科學家們又把這些已經對古柯鹼上癮的猴子們同時關進一個籠子裡,群居生活猴子們產生了猴王。

後來研究者就發現,作為猴王的那隻猴子對古柯鹼的依賴程度降低了,那些作為「平民」的猴子,不但沒有減少對古柯鹼依賴的現象,反而對古柯鹼的需求增加了。

最後研究者們又把怎麼關進最開始單獨呆的籠子裡,而那隻曾作為猴王的猴子對古柯鹼的依賴程度又回到了最初的水平。這項研究,直接證明了生存壓力的增大會讓人體內的多巴胺d2受體減少。

幫助孩子戒掉網癮,家長的角色很重要,要了解根源並且加以引導

這樣看來,想要戒掉孩子的網癮,少對孩子的施壓是必要的手段。而在減少孩子壓力之前應該了解孩子壓力的來源。

一:親子關係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近幾年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和兒童的壓力大多來自於不和諧的親子家庭關係、在學校與同學之間有著不良性的相處關係。而其中,親子關係更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良好的親子關係】

家是幸福的港灣,是人受傷後的避風港,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良好的親子關係往往會大大降低孩子的心理壓力,減少孩子內心中的失望和無助。良好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即使在學校裡不良好的同學關係影響下也能給孩子很大的安慰,及時解救孩子失望感和無助感。

【不良的親子關係】

單親家庭的孩子總是會更加敏感、更大可能性成為各種癮君子,多數情況下也是由於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在孩子成長的時段裡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引導,往往會踏入讓自己能夠很快獲得最大滿足感陷阱,此時網路遊戲就像成了一塊特別誘人的蛋糕,因為缺乏家長的約束和管教以及正確的引導,孩子淺嘗輒止式的舔蛋糕可能性很小。

二:家長在戒掉孩子遊戲癮中可以發揮到很大的作用。

往往許多家長並沒有發揮到真正作用的原因就是總是將遊戲本身和孩子本身當成孩子遊戲成癮的原因,家長心中總是存在一種執念,那就是,孩子遊戲成癮一定是孩子自己自制力不強,更有甚者將過錯怪罪到一些遊戲開發公司之上,從這一點來可以看到,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孩子,遊戲成癮也有自己的原因。

作為孩子的家長可以反思一下,平時是否總是拿著要養家餬口的藉口而去不在心靈上與孩子進行內心深處的溝通,而孩子成長的腳步從未停止,如果錯過了孩子需要家長引導的那段時間,以至於釀成孩子變得依賴有網路遊戲來獲得滿足感局面,家長自身的原因遠遠要超過那些遊戲開發公司。

所以想要戒掉孩子遊戲癮,作為家長或許首先應該要做到打破心裡的為自己開脫而產生的一些並無邏輯的執念,先從自己更多的對孩子的關心入手,讓孩子遠離產生遊戲癮的陷阱。

作為付出型人格的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註定會不斷付出,但是這種付出並不意味著只是物質上的溫飽滿足,從內心裡的溝通,真正用心去感受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也是一個作為家長和父母所需要去完成的。令人頭疼的熊孩子背後,需要有一個真正理解TA的父母或者是家長去拯救。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你想要的,不一定是你喜歡的:多巴胺和成癮的秘密
    但一些科學研究的成果正在質疑這種「常識」,並給治療成癮提供了相當大的啟示。「喜歡」和「想要」到底區別在哪裡?一切要從一個代號為B-19的病人說起。01////代號B-191970年,在紐奧良的一個精神病患者身上,研究者進行了一項實驗。
  • 馬斯洛需求模型:孩子遊戲成癮是因為貪玩?其實娃在意的不是玩
    1、多巴胺的分泌人們在玩遊戲時,大腦內的多巴胺會比平時分泌得更多,多巴胺有著刺激人們大腦神經,讓人們更容易產生興奮感的作用。在遊戲中對人們的要求就非常低,不管遊戲的結果如何,玩家都不需要等待。因為第一時間就會出現結果,反饋非常及時。這能夠避免人們花費更多的精力用在等待結果上,讓人們更有滿足感。
  • 喝酒成癮是精神疾病嗎?
    喝酒成癮是精神疾病嗎?合肥長淮中醫醫院精神康復科 時間:2020-09-30 15:13 合肥治酒精依賴的醫院 合肥長淮中醫醫院精神康復科專家表示:其實別看喝酒是件小事,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酒精依賴屬於精神疾病分類中的一種,歸屬於診斷「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稱為「酒精所致精神障礙」。
  • 抓娃娃機如何抓住你的心 多巴胺帶來的小規模成癮
    這麼一種「簡單呆萌」的遊戲設備,不但不被喜新厭舊的玩家淘汰,還備受各年齡層愛好者歡迎,這種奇妙的吸引力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心理秘密?多巴胺帶來的小規模成癮別小看抓娃娃機,它可能是日常能接觸的最低限度、最小規模的賭博。
  • 世衛組織說「遊戲成癮」也是病,瞅瞅你中槍了嗎?
    …………微博裡寫道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ICD-11版新增遊戲障礙的診斷分類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oran_cc:呵呵,電競賽堪憂了,贏了是電子競技,輸了是精神疾病。@momo:建議追星也列入精神疾病吧。
  • 喝酒成癮,到底是誰惹的禍?
    長此下去可是會喝酒成癮哦。不要以為少量的酒精不會影響你的生活,這就錯了,無論喝酒多或少都會對大腦產生影響,進而讓你離不開酒。1、乙酸影響了大腦人們常利用喝酒來解壓,感覺喝酒後精神輕鬆不少,煩惱全消,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酒精在體內揮發的過程中會產生乙酸,而乙酸產生的熱量直接影響我們的大腦皮層。擾亂我們大腦的表達能力,讓我們產生壓力全消的錯覺,進而對喝酒成癮。
  • 外媒:如何緩解數字成癮?「多巴胺戒斷」漸成流行趨勢
    參考消息網1月15日報導外媒稱,「多巴胺戒斷」是一場有助於限制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運動,能夠幫我們緩解「數字成癮」。創新部門也不乏鼓勵節制使用其產品的企業。這是一場革命性的運動,被人們稱為「多巴胺戒斷」,它甚至開始成為一種潮流,旨在減少人們對引發壓力的事物的消耗,例如使用社交網絡和技術設備。這種戒斷法還能使人戒除性癮和酒癮等,進入一種與世俗享樂無關的生活。根據實踐這一戒斷法的人的描述,它可以「重啟」大腦並提高大腦效率。此外,在這一過程中人們還能重新在簡單微小的事情上獲得幸福感。
  • 多巴胺是如何讓我們對技術上癮的?
    這些神經遞質確保我們的心臟不斷地跳動,讓我們的肺部保持呼吸,就多巴胺而言,當我們感到口渴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要喝一杯水,或為了讓我們的基因在我們死後能倖存下來,就會告訴我們得繁殖後代了。1950年代的時候,鑑於一項研究表明帕金森病(一組神經系統疾病,其症狀包括震顫,動作緩慢和僵硬)是由多巴胺缺乏引起的,因此多巴胺被認為與身體運動密切相關。
  • 你以為的熱愛工作,其實是一種成癮
    這與三十年前的狀況完全相反,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收入最高的那群人比低收入人群超時工作的可能性要高出兩倍(Surowiecki, 2014)。到今天,高收入人群超時工作的狀況在持續加劇。不斷延遲的退休年齡也是這一現象的佐證。
  • 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玩電子遊戲到這個程度就是「病」了
    如今,智慧型手機不僅可以打電話、視頻、工作,當然還可以玩遊戲。以前人們是在遊戲廳、網吧、家裡玩,而現在手機就可以操作了,它的方便也造成很多人遊戲成癮。在監控電腦遊戲十年之後,世界衛生組織決定將一些過度的玩家分類為心理健康狀況有問題。該組織將在明年首次將「遊戲成癮」列入其國際疾病名單。
  •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
    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它與帕金森氏症、藥物成癮、精神分裂症、多動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密切相關。       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擁有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監測多巴胺的趁手「兵器」。
  • 可能是網絡成癮,還可能是精神疾病!
    YOUNG提出的,他在1996年對396名嚴重上網成癮的人做了調查研究後,認為網絡成癮是一種臨床心理障礙。沉迷於網路遊戲、網上交友、網絡購物等都屬於網絡成癮的範疇,但隨著網絡、智慧型手機的廣泛應用,要從職業、使用習慣、性質等多方面去專業地界定和診斷網絡成癮,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國際公認的疾病診斷及分類標準中,尚未將網絡成癮正式定義為一種疾病。
  • 網路遊戲成癮對青少年的影響
    青少年因沉迷於網路遊戲,荒廢了學業,大肆揮霍錢財,甚至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這些負面事例是社會輿論常常談到的網路遊戲的弊端。但是網路遊戲會導致精神障礙,卻少有人關注。與網路遊戲成癮相關的常見疾病包括:重度抑鬱、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強迫障礙。
  • 「孩子通宵打遊戲,整天不出門」 警惕遊戲成癮
    暑假期間,像俊俊這樣的沉迷網路遊戲不能自拔的「熊孩子」,讓不少家長感到發愁。濟南遠大中醫腦康醫院戒癮專家郭樹傑主任告訴筆者,遊戲障礙(俗稱遊戲成癮)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成癮性」精神類疾病。在她接診的遊戲成癮患者中,出現情緒障礙、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焦慮、不典型精神障礙,還有精神分裂症等各種精神疾病症狀的不在少數。
  • 如何防止電子遊戲成癮任天堂有妙招
    去年有一則十分有爭議性的事件——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電子遊戲成癮是一種精神疾病,具體的疾病表徵是「患有電子遊戲成癮的人會優先玩電子遊戲,推遲其他日常活動,導致生活中的不良後果。」隨後遊戲公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討伐,這則消息也影響到了很多遊戲公司的股價,以至於在近日的一次季度財報問答環節上,股東向任天堂總裁古川俊太郎詢問了對抗遊戲成癮方面的打算。任天堂告訴你如何防止電子遊戲成癮(圖片來源:bing)而古川俊太郎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為家長提供限制孩子遊戲時間的手段,遊戲設備的「家長控制」功能可以有效限制遊戲時間,防止遊戲成癮。
  • 經常熬夜上網的人注意了,上網成癮會嚴重危害我們的健康
    如果我們過度沉迷於網絡,就會演變成網絡性心理障礙,網絡成癮症表現出色情網絡成癮,網絡交際成癮,網絡強迫的行為,強迫信息收集,遊戲成癮等行為對我們的生活和健康會產生很多不利的影響。有研究顯示,長時間上網會使我們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多巴胺水平升高,這種物質會令人短時間的高度興奮,沉溺於網絡的虛擬世界讓我們無法自拔,患者初期只是表現為網絡的精神依賴,渴望上網衝浪,玩遊戲之後就會發展為身體上的依賴,出現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等症狀,甚至會引發腦血管等各種疾病。
  • 遊戲成癮已被定為精神病
    圍繞沉迷遊戲可能導致遊戲紊亂甚至成癮的討論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
  • 《星際爭霸》撕裂韓國:遊戲成癮到底是不是病?
    遊戲成癮真的會引發公共健康危機嗎?2019 年 5 月 25 日,瑞士日內瓦召開的第 72 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簡稱 ICD)第 11 次修訂本》。它首次將「遊戲障礙」定義為行為成癮,遊戲成癮指的是「持續及經常性的遊戲行為」,同時伴有自制力的喪失和身體機能受損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