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想要玩手機?可能是網絡成癮,還可能是精神疾病!

2021-01-15 澎湃新聞

健康時報

權威健康資訊,因專業而信賴!


本文專家:郭萬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教授

網絡成癮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教授KIMBERLY S. YOUNG提出的,他在1996年對396名嚴重上網成癮的人做了調查研究後,認為網絡成癮是一種臨床心理障礙。

沉迷於網路遊戲、網上交友、網絡購物等都屬於網絡成癮的範疇,但隨著網絡、智慧型手機的廣泛應用,要從職業、使用習慣、性質等多方面去專業地界定和診斷網絡成癮,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國際公認的疾病診斷及分類標準中,尚未將網絡成癮正式定義為一種疾病。

然而,隨著病理性網絡使用/網絡成癮對心身健康的不良影響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學界對網絡成癮相關問題的研究日益深入,也對形成了基本的共識。

根據國家衛健委會發布的《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的定義,網絡成癮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網際網路使用衝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網際網路後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等問題。其中,持續時間是界定網絡成癮的一項重要標準,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和問題需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界定為網絡成癮。

雖然網絡成癮還沒有100%被認定就是一種病,但現有國際診斷體系已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了疾病範疇。

在國際上,目前針對網路遊戲成癮有兩種診斷標準,不管是哪一種診斷標準,都指出了「病理性遊戲行為」的2條核心表現—

第一,遊戲成癮的人不僅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在遊戲上,更重要的是他們忽略了現實生活,無法再承擔以往的社會角色,也不想再參與社會生活;

第二,喪失了對自我行為的控制,讓遊戲完全支配了生活。

大數據顯示:網絡成癮與精神疾病關係密切

雖然說目前網絡成癮算不上病,但並不能忽視它帶來的影響,尤其業內有研究提示網絡成癮與睡眠質量差、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焦慮、抑鬱甚至自殺問題都有關係。

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曾對某大學裡30000+名大一新生做了身心健康狀態調查,結果發現,44.46%的同學都可能有網絡成癮的問題;隨著網絡成癮程度的加重,出現心理、精神問題的風險顯著增高。

這些同學們在剛入學後接受了第一次調查,結果顯示,44.46%的同學可能存在網絡成癮的問題,其中輕度網絡成癮佔比為37.93%,中度網絡成癮為6.33%、重度網絡成癮為0.20%。

同時,心理專家們根據這些同學網絡成癮的嚴重程度劃分了四種嚴重程度等級(無、輕、中、重度成癮),進行了四種精神病理症候群(嚴重軀體症狀、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鬱、精神病質、偏執)、嚴重精神疾病、自殺意念、計劃及行為的共患比例及風險的比較。發現在沒有網絡成癮問題組中,出現這些心理或精神病理現象的共患比例及風險是低於四個組平均水平的,而輕度網癮組則處於平均水平,中度和重度網癮組的風險就明顯升高。

拿抑鬱來說,研究發現沒有網癮問題組裡的學生,抑鬱的患病率僅為1.01%,而輕度網癮組抑鬱的患病率增加到4.85%,在中度及重度網癮組中直接飆升到了24.8%及58.73%。而在嚴重網絡成癮組中,至少共患一種精神病理症候群的概率接近70%。

由於這四個精神病理徵還不包括其它一些較常見的精神病理現象(如焦慮、強迫、注意缺陷-多動等),所以在這組人群中實際存在精神病理症候群的概率還會更高。

為了更科學地得出結論,在距離第一次調查12個月後,華西心理專家又開展了第二次調查。這次發現,抑鬱和網絡成癮之間的關係的確緊密,常常一起出現,或者一個先出現,另一個緊隨其後。比如,入學時存在網癮問題的學生,一年後抑鬱的風險顯著升高,而入學時存在抑鬱的學生,一年後成為網絡成癮者的風險也顯著升高。不僅如此,抑鬱和網絡成癮可能比牛皮糖還粘人,第一年跟著你,第二年可能也還跟著你。

同時,華西心理專家還比較了網絡成癮及單純遊戲成癮與多種精神病理現象(強迫、抑鬱、焦慮、嚴重軀體症狀、睡眠質量、精神病特質及自殺風險)的相關性,發現網絡成癮比單純的遊戲成癮更兇,因為它和這些精神病理徵的關係普遍更緊密。

為什麼會導致網絡成癮?

網絡成癮是一種行為成癮,其發生可能涉及(但並不限於)以下四種機制:

1.認知行為模型

由於自身原因難以建立現實人際關係,從而更傾向於虛擬環境,在其中獲得滿足。比如平時不善言辭、不擅交際的人,在學校單位甚至家庭裡沒有存在感,一旦發現自己在網上發帖引起了關注,或者遊戲打得好獲得了認同和滿足,那這個人肯定就更願意活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

2.神經心理學模型

每個人都喜歡追求愉悅,逃避痛苦,這是人的天性,而網絡的使用可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獲得愉悅和滿足,這種感受可以促使這個人持續地使用網絡,一旦成癮形成,這種感受就會轉化為一種習慣狀態,從而把上網變成一個固定行為。

3.補償理論

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學習好=好孩子的單一評價系統,這也就導致許多年輕人需要在網絡線上活動中找尋「精神補償」,通過參與網絡活動找尋自尊與自我身份認同。

4.情景因素

網絡可以幫助我們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困境,比如剛經歷離婚痛苦的人可能上網尋求幫助,考試失敗的學生可能通過遊戲尋求安慰。此外,網絡還可以幫我們應對孤獨感,比如在家寂寞的老人通過上網找尋熱鬧或者親情,比如有人新到一個單位不適應,跟同事不熟悉,下班後就會把時間投入到網上緩解孤獨感。

測一測有沒有網絡成癮?

很多人以為愛上網、愛打網路遊戲入迷了,不想上學、不想上班,才算是網絡成癮,但其實網絡成癮通常起病較為隱匿,不容易被發現。

為了方便大家快速評估,這裡為大家準備了Dr. Young 研發的網絡成癮測試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Test, IAT),一共20道題,做完加一下得分,看看網絡成癮嚴不嚴重。

正常使用:0~30分

輕度成癮:31~49分

中度成癮:50~79分

重度成癮:80~100分

根據研究,如果得分符合中度以上成癮,存在精神病理症候群的可能性就接近四成了!

化解網癮要找對方法

在網絡成癮的人群中,青少年網癮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重點問題,而想要讓問題得到解決,找對方法是關鍵。

1. 「戒癮學校」封閉式管理不靠譜

不管是已經被曝光的一些網戒機構,還是隱藏得深,號稱能戒除網癮的什麼書院、遊學營,把孩子丟進去只會遭受心靈和身體的雙重摧殘。

當然,也有部分家長反映孩子在進入這些機構後,真的聽話了,但從心理專家的角度來看,這種聽話只是孩子更加懂得隱藏自己,他們的內心深處,也許只剩下了麻木和仇恨。

2. 暴力斷網或者沒收手機等電子產品也沒用

這樣的方法想必不少家長都用過。以為把網斷了,把手機、電腦收了,孩子接觸不到這些東西,就可以把網癮戒了,但這樣的方式只會引起孩子激烈的情緒反應,甚至有新聞報導這樣的行為導致孩子跳樓自殺,或者傷害家人的慘劇……

3.及時尋找專業的幫助才是正解

關注可能存在的抑鬱、強迫、焦慮等共患精神障礙,及時到專業的精神科醫生處評估、診斷和治療,必要時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治療。

此外,可針對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心理創傷與應激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防治心理幹預與調整。由於「缺少關愛「可能是導致網絡成癮的一個重要因素,需要得到家庭成員的足夠重視。如果家庭成員之間的幹預和調整難以進行或效果不佳,建議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或諮詢。

更多健康生活知識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原標題:《隨時想要玩手機?可能是網絡成癮,還可能是精神疾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心靈花園丨怎樣避免網絡成癮?
    本期嘉賓 湯路瀚 我們本期的《心靈花園》 邀請到了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 臨床心理科 浙江省精神衛生中心主管
  • 夏天來臨,寵物最應該預防這一種疾病,處理不好隨時復發
    但是其實,寵物在夏天,不僅僅只是身體很熱,更重要的是還有一種疾病,專門在夏天的時候出現在寵物的身上,並且這種疾病如果沒有專業的處理,還可能隨時復發。 但是慢慢的,我們會發現家中的寵物越來越沒有精神,並且變得厭食,不願意吃食物。而最為明顯的,就是我們家中寵物的尿液出現了深咖色,同時這一點也是最容易判斷的方式之一。與此同時我們家中的寵物還會出現發燒的現象。
  • 10種可能來自外太空的疾病
    這些微觀入侵者被認為為各種疾病的始作俑者,從最常見的疾病到完全怪異的。 有潔癖的人要當心。當牛患上此病後,由於腦組織產生病變改變,導致病牛的大腦功能退化,精神錯亂。死亡。狂牛症不但在牛、羊等偶蹄等動物之間傳播,而且人食用病牛的肉或腦組織等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後,也有可能會被傳染而發病,導致患者因腦組織因操刀破壞而痴呆、精神錯亂、癱瘓而導致死亡,其病死率達100%。 印度的研究人員最近宣布,攻擊大腦的微生物可能來自一顆彗星。
  • 反覆打嗝要注意,可能是疾病的徵兆
    偶爾打嗝只是生理現象,短時間便會自行改善,但如果頻繁打嗝、打嗝時間過長,便要警惕是否有其他疾病在作祟。 今天阿虎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為什麼會打嗝,反覆打嗝可能是哪些疾病的徵兆。
  • 這4點可能導致你的腎臟疾病都是「自找」的
    一、不合理的飲食習慣由於外賣的出現,很多人都覺得解放了雙手,只要拿起手機隨時就能吃到鮮香味美的各種美食;殊不知很多市面上加工的食品為了保持風味和色澤會在其中添加一些化學物質,雖然這些化學物質少量攝入對身體沒有損害,但是卻會增加腎臟的代謝負擔,日積月累的話就導致更容易患上腎臟疾病。
  • 玩手機時大拇指有無力刺痛感,你可能是「手機手」,要注意了!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的發達,現在可以說全球已進入進入動網際網路時代,同時也進入了手機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已經離不開手機。同時也帶來了「低頭族」和「手機手」。「低頭族」這個詞我就不做過多解釋了,本篇重點說一說這個「手機手」。那麼什麼是「手機手」呢?
  • 4種疾病可能與之相關
    很多人覺得身體勞累,很有可能是失眠導致的,那如果說在凌晨3、4點就醒了,然後就無法再接著睡了,那很有可能和一下4種疾病有關,讓我們先來了解了解。睡覺到凌晨3、4點就醒,就無法再睡了?4種疾病可能與之相關睡眠有障礙很多人在日常生活都存在睡眠障礙,有很多時候都是醒了就無法再睡,這種睡眠屬於淺睡眠,所以才容易醒。
  • 這可能是癌症等疾病的早期跡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老年人,不僅晚上睡得早,而且早上起的也特別早,白天也特別精神。不過,也有一些老年人,即使在晚上有了充足的睡眠,但第二天仍然會犯困,時不時的打盹。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好的跡象,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AN)第72屆年會上發表的一項初步研究顯示,長期白天嗜睡的老年人,患糖尿病、癌症、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更高。
  • 這7種疾病可能正悄悄來襲
    手機玩久了手麻,上了年紀經常性手腳麻木,這是怎麼回事?據統計,全球有兩億人患有疾病性麻木,這個數據以每年10%的患病率增長。不同部位狀態的麻木預示著不同的疾病,這些可能找上門的「麻」煩要當心。注意!特別是中央部位的缺血性和缺氧性功能障礙,可能導致相應肢體麻木。藥物副作用老年人如果患有多種疾病,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話,一些化學治療藥物可能導致肢體麻木。這種麻木通常從手腳開始,然後逐漸向上蔓延,常伴有感覺過敏或感覺異常。
  • 眼皮跳可能是疾病徵兆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眼皮跳雖不能預知未來吉兇禍福,但在神經內科和眼科醫生的眼裡,卻可能預示著某些疾病。眼皮在醫學中稱為眼瞼,組成眼瞼的肌肉中包括眼眶匝肌,它環繞著眼睛,就像一個扁圓的車輪。兩隻眼睛的眼眶匝肌分別被兩根「面神經」掌控。 「眼皮跳不是皮膚在跳動,而是眼輪匝肌、眼瞼舉肌在神經的支配下進行收縮,帶動表麵皮膚隨之而動。」
  • 手機不離身,一會不看就難受?小心疾病找上門
    「現在我躺床上不玩手機根本不可能,手機一秒鐘也放不下,視力下降得厲害也還要天天抓著手機玩。」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說自己與手機的「愛恨情仇」。現代的人越來越離不開手機,晚上要休息了,臨睡前還總要拿起手機玩一會,不玩手機就渾身都難受!
  • 除了痔瘡,還可能是這3類疾病,你可能沒想全
    當然,其他部分類型的疾病也會導致大便帶血情況明顯,需要了解具體的原因之後進行改善。那麼,大便帶血還和哪些疾病有密切聯繫呢?1、腸癌發現自己有大便帶血的情況,需要了解是否存在腸道惡性腫瘤。作為感染性疾病,平時不注意飲食的衛生,忽略了腸道的保養,出現了細菌性痢疾之後患者可能會腹痛、腹瀉,伴隨著便血這種情況產生。出現該疾病之後,身體的不良症狀明顯,要通過及時治療的方式來改善病情,只有身體感染現象得到改善,細菌性痢疾慢慢好轉,便血情況才會減輕,否則大便異常表現會持續。
  • 智慧型手機用上這個技術,竟能發現致命心臟疾病!
    但是這裡有個難點,即時心電圖必須在有症狀的時候做,才有可能「捕捉」到異常的心律,從而建立診斷,而好多人心慌的發作是「一陣陣」的,等趕到醫院,症狀已經消失,所以查心電圖也是正常的,動態心電圖可以 24 小時不間斷記錄,「捕捉」到異常的機率增加,但如果 24 小時內沒有心慌發作,動態心電圖可能也是正常的。
  • 睡眠不好,元兇可能就藏在你的床頭,還可能有致癌風險,及時處理
    生活中,我們難免有睡眠不好的時候,而睡眠不好不僅會影響我們的精神狀態,而且還會引起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所以我們要儘快的緩解自己睡眠不好的情況。一般來說,我們都認為睡眠不好的原因和自身的原因有關係,比如說一些疾病的影響,其實大家都忽略了周圍環境的影響,例如我們的床頭,可能就會藏著導致我們睡眠不好的元兇,具體是什麼,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手機藍光不僅傷害眼睛:還有可能增加抑鬱機率
    而這樣的後果也是嚴重的:過度的藍光輻射,會造成近視;還有可能引發視覺模糊,導致視覺疲勞;激發褐色色素使皮膚產生雀斑;甚至還有可能導致失明。藍光對人身體的危害一直被人反覆提及,勸青少年少玩手機類電子產品的做法是正確的。值得警惕的是,最近有研究表明,藍光不僅對人身體有危害,對人情緒也有影響,藍光有可能提升抑鬱機率。
  • 長期睡前玩手機的人,一段時間後,身體可能會有這4個糟心變化
    導語: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如今大多數人已經過上了手機不離手的生活,可能手機離開自身5分鐘就會渾身難受,看不到手機的存在,內心一點安全感都沒有,而這種變化其實也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生活。網絡時代的發展讓我們更容易了解一些事情,對於全國各地甚至其他國家的新聞都會有了解,但卻忽略了身邊人的陪伴,不能發現自己與周邊人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冷漠了,而如今許多年輕人也都有睡前玩手機的現象,雖然知道睡前玩手機對身體不好,但就是改不掉,那長期睡前玩手機身體會發生什麼異常嗎?
  • 睡前經常玩手機的人,不出半個月,可能這7件麻煩事來敲門
    就連晚上睡覺前都會翻看一會兒,那麼大家是否想過,手機作為一款電子產品,每天睡覺前玩手機,對身體有哪些危害呢?睡前經常玩手機的人,不出半個月,可能這7件麻煩事來敲門一、睡眠質量下降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都有失眠的症狀,因為睡不著,很多人就養成了睡前看手機的習慣,但是經常看手機,大腦就會處於一種興奮狀態,這樣更沒有了困意。
  • 為何不能關燈玩手機?並不是手機輻射,很多人還被蒙在鼓裡
    一機在手啥都有,手機雖然是外物,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已經相當於身體的一部分了,恨不得全天24小時把手機綁在身上,一分鐘看不見手機就喪失安全感了;出門聚會,可能十個人有九個都在玩手機,剩下一個是手機沒電了要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