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老實話,四大名著當中唯獨《水滸傳》我是最不喜歡的。為什麼?因為全程透露了著一種彆扭的憋屈感。
《三國演義》不用說,陰謀陽謀共謀天下,是一部熱血壯烈的史詩;《西遊記》構思巧妙,很多我們看似荒誕的經歷其實都能找到對應的史料;《紅樓夢》文學價值高,對明清時期生活習俗,衣食住行等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可《水滸傳》呢?
《水滸傳》講究一個義,不是家國大義的義,而是綠林好漢們的義薄雲天,但最後這些被逼上梁山的人卻又被朝廷招降,最後被利用著去打方臘,108好漢死傷無數,存活者寥寥無幾,就連宋江最後也一杯毒酒下肚,憋不憋屈?
但也正是宋江喝下了毒酒後,大家才反應過來,這梁山真正的老大還真從來都不是宋江。那是誰?是「智多星」吳用。
吳用智多星的名號來自於第一次出場:「萬卷經書曾讀過,平生機巧心靈,六韜三略究來精。胸中藏戰將,腹內隱雄兵。謀略敢欺諸葛亮,陳平豈敵才能。略施小計鬼神驚。名稱吳學究,人號智多星。」
他道號為「加亮先生」,什麼意思?就是比諸葛亮更加出色,是不是看到這個後很多人都嗤之以鼻覺得此人吹牛吹破天了?還真不是,從某些方面來說諸葛亮的確比不過他,比如說陰謀詭計方面。
吳用是有計謀,但他有的都不是堂堂正正的大計,而是一些詭計,看《水滸傳》中沒看到吳用看上一位好漢後我就是心中一驚,又一位好漢要倒黴了。因為他們想要盧俊義上山,於是盧俊義滿門被滅,因為看上了朱仝,所以李逵殺死了三歲的小衙內。
同時吳用本身是跟梁山之前的頭領晁蓋一同長大的了,智取生辰綱還是吳用的意見,包括祝家莊被滅都是吳用一手促成,可以說他一直都是幕後推手。後來為何宋江上位?還不是因為吳用倒向了他。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吳用這有能力有手腕,他為何不自己當老大?兩方面的原因,首先他太過陰毒,甭管梁山那些好漢是不是動輒殺人放火,但不論什麼人,對於那種陰險狠毒之人都是不屑的,宋江至少有表面上偽裝出來的霸氣。
另外一方面則是吳用自己也不想當這個表面上的老大,為啥?因為槍打出頭鳥。梁山再怎麼說其實也是搞反叛的,宋朝堂堂一國之力難道真幹不掉他們一群烏合之眾?當然幹的掉,只是沒必要,所以說梁山之後的下場一早就定好了的,要不被全員幹掉,要不就是投降。
可無論選哪一種,首當其中的都會是這個老大,華榮起來已經直接點出來了這一點:」北討南徵,建立功勳。今已姓揚名顯,天下皆聞。朝廷既已生疑,必然來尋風流罪過。倘若被他奸謀所施,誤受刑戮,那時悔之無及。」花榮都知道的事情,吳用能不知道嗎?
不過吳用這個實際上的梁山老大也沒太多用處,他跟花榮二人還是死在了宋江墓前,你要說他良心發作還真不至於,不過是突然發現自己哪怕機關算盡但是在真正有權勢的人面前依舊一無所有,如果自縊還能保住了一些名聲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