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誰將是下一個國家中心城市?
9月25日,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馬懿在鄭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明確提出,未來五年,鄭州要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
同一日,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易煉紅在中共長沙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稱,未來五年,長沙將構建國家中心城市新格局。
也是在25日,於瀋陽舉辦的2016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舉辦的「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與創新發展」高端論壇上,瀋陽市市長潘利國表示,瀋陽以建設立足東北、服務全國、輻射東北亞的國家中心城市為總體目標。
更早的時候,南京、武漢等地也提出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城鎮體系的最高層級。今年3月,有公開報導稱,住建部正組織編制新一輪全國城鎮體系規劃,考慮設立一批總量10個左右的國家中心城市。
有專家認為,地方「聞風而動」,或與此消息有關,競爭也將日趨激烈。
目前,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天津已被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 成都在前不久獲批的成渝城市群規劃中,被定位為「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
湖北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指出,各地爭建國家中心城市,首先是要儘快聚集人口,成為特大城市,其次要發展高端產業,對周圍產生輻射作用。
「要成為國家中心城市,要對全國經濟產生影響,否則只能叫區域中心城市。」他說。
據統計數據,目前長沙、鄭州還達不到特大城市標準(主城區人口500萬到1000萬)。武漢要成為城區人口1000萬的超大城市,也需要儘快聚集人口。
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認為, 河南有1億人口,鄭州是河南唯一的要素、人口聚集地, 鄭州具有成為超大城市的基礎。
中南大學商學院教授傅沂認為,要成為國家中心城市,除人口規模,傳統的產業也要升級,比如像長沙的裝備製造業,以及過去的動漫產業,還不能對周邊產生輻射作用。
21世紀經濟報導獲悉,2015年鄭州、長沙經濟總量分別為7000、8000多億, 瀋陽也有7000多億,相比武漢、成都的1萬億的水平,還有距離。
為此,長沙黨代會提出,長沙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要著力打造「三個中心」(國家智能製造中心、國家創新創意中心、國家交通物流中心);到2021年,長沙地區生產總值達14000億元以上,財政總收入突破2000億元。
鄭州則確定了「以先進位造業為支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方向。要努力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5000億級汽車與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和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
耿明齋認為,現在中部有三個城市定位打造國家中心城市,三城各有特點,武漢具有先天性優勢,鄭州、長沙則是改革開放以來快速成長起來的城市。
「鄭州應該圍繞自己交通區位優勢,對接一帶一路、完善自貿區,建立開放高地和多層次的產品、要素市場。在這個層次上聚集先進的製造業,提升創新能力、高端服務能力。」耿明齋說。
今年上半年獲批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將成都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成都也成為繼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之後第六座被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城市。
對於中國而言,處在城市頂端的"國家中心城市"分別如何定位?具有哪些特徵和內涵?本報梳理國務院批覆中對六個城市的定位,管中窺豹,一瞥中國城市的格局。
延伸閱讀:從六大國家中心城市定位看中國頂尖城市格局來源:成都商報
今年上半年獲批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將成都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成都也成為繼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之後第六座被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城市。
對於中國而言,處在城市頂端的「國家中心城市」分別如何定位?具有哪些特徵和內涵?本報梳理國務院批覆中對六個城市的定位,管中窺豹,一瞥中國城市的格局。
六大國家中心城市
提出什麼定位
1、北京: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世界城市。(根據2010年國務院印發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及國務院批覆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
2、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大都市。(根據2010年國務院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及《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年-2020年) 》)
3、天津:中國北方經濟中心、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中國北方國際[-2.60% 資金 研報]航運中心、中國北方國際物流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和生態城市。(根據2010年國務院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及國務院批覆的《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年-2020年)》)
4、廣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根據2010年國務院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及國務院批覆的《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年-2020年)》)
5、重慶:西部開發開放戰略支撐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載體,長江上遊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航運中心。(根據2016年國務院批覆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
6、成都: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根據2016年國務院批覆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
為何是這六座城市被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
一座城市被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需要具備哪些基礎條件?國家在國家中心城市布局中又為何選擇了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和成都這六座城市?日前,記者就此採訪了長期從事國家中心城市規劃與研究工作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綠色城市研究所副所長、高級城市規劃師徐輝。
什麼是國家中心城市:
綜合實力最強的"塔尖城市"
我國的城市數量眾多,每個城市也都提出了各自的未來發展目標。那麼究竟什麼是國家中心城市,這與很多大城市提出的建設中心城市又有什麼區別呢?
對此,徐輝表示,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賦予一座城市的發展使命,體現的是國家的戰略布局,也是位於中國城鎮體系中最高層級的城市,可以說是綜合實力最強的"塔尖城市"。
"早在2007年原建設部上報國務院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中首次提出『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他介紹,其名詞解釋為: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金融、貿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同時也是發展外向型經濟和推動國際文化交流的對外門戶,表現為全國層次的中心性和一定範圍的國際性兩大基本特徵。
在當時的規劃中提到,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四個城市為國家中心城市,當時,這些城市對應中國社會經濟最發達的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個城鎮密集地區,是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地域,是國際交往的國家門戶,同時也對所在區域(跨省地區)具有強大的輻射影響力。其後,隨著成渝城市群的快速崛起,重慶和成都也先後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行列。
為何要建國家中心城市?
具有引領和帶動區域發展作用
國家為什麼要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呢?徐輝表示,國家中心城市具有引領和帶動區域發展作用。
他表示,2015年底中國城鎮化率達56%。"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城鎮體系的"頂端"城市,其區域布局事關中國的對外開放和城鎮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首先,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城市,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他表示,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經濟體國家,與各國的經貿往來、社會文化與科技教育等交往活動日趨頻繁,故而需要首都及若干具有國際化擔當的城市與全球其它城市進行密切交流。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城市,正在帶領三個沿海城鎮群地區進入全球城市體系的"頂端",帶動我國經濟、科技、文化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密切聯繫。成都和重慶則是帶動成渝城市群向西開放合作的核心城市。
"其次,培育國家中心城市有利於中國的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協調同步發展,並推動區域的創新轉型",他介紹,2015年中國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這個時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內需消費增長、科技與文化創新發展、提高城市發展品質,改善城鄉二元關係,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任務。這些重任需要人口規模大、經濟實力強、創新能力高的國家中心城市來承擔,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更需要有此擔當的城市。
同時,國家中心城市對國內的戰略資源、高端生產要素配置,如國企(央企)總部、民企總部及地區分布、研發部門等戰略選址具有重要參考意義,並有助於緩解經濟資源向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過度集中的壓力。
你想要與本論壇創始人交流嗎?你想要認識更多的江蘇同鄉嗎?如果你是一位熱愛家鄉、關注城市發展經濟建設的江蘇人,那麼就來加入我們的微信群吧!添加我個人微信號jscslt邀你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