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工派單到系統派單,從外賣小哥到培訓專員,六年裡,宋增光見證了外賣行業的高速發展。
宋增光工作照 澎湃新聞記者鄒橋 攝
2014年10月,宋增光從江蘇鹽城來到上海謀生,穿上藍夾克騎上電動車,成為「餓了麼」的一名外賣送餐騎手,最初的願望很樸素,「在上海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好好幹。」
然而鑽研與深耕,讓宋增光在6年間從一名普通的騎手快速成長為站長,再到培訓專員,如今他的願望已經成為:讓更多來滬工作的年輕人在這份工作中獲得穩定的收入與價值。
宋增光工作照 澎湃新聞記者鄒橋 攝
宋增光工作照 澎湃新聞記者鄒橋 攝
在一份自己買單的披薩中摸索經驗宋增光是一名「80後」,此前在江蘇做一名貨運司機,為了和身在上海的妻子團聚,2014他來到了上海謀生,外賣小哥成了他的第一份工作。
從四輪到兩輪,宋增光覺得差別並不大,「都是在路上跑,送貨的。」入職後,宋增光就前往閔行莘莊進行了為期一天的集中培訓,然而當時行業尚在萌芽成長階段,培訓也較為粗糙,更多的經驗和教訓不得不在實戰中摸索總結。
一個披薩的故事,是宋增光經常提起的,由於最初送餐時不了解披薩的食物特性沒有做好保溫,送到客戶手中時已經發硬無法食用,他選擇自己為這份披薩買單以此向客戶道歉,自此他也越發重視送餐中的保溫工作。
發現問題,總結思路,宋增光用短短8個月時間,從一名普通的外賣小哥,迅速成為站長。職務轉變自然帶來身份轉變和新技能的需求,「我對站點和騎手很有感情,你到了我的站點,我就要想辦法讓你多掙錢。」宋增光的想法非常樸素,方法也相當「接地氣」。
他成為了站點內騎手們的「知心大哥」。宋增光告訴記者,當時站點裡「90後」的年輕人特別多,有時候情緒不對,他就和他們談心,提醒他們勞逸結合,還有些年輕人在午高峰送餐後沉迷於手機遊戲,他也會上前提醒騎手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勸說對方提升工作效率。
這些年間,他曾毫不猶豫地為送餐時受傷的新騎手墊錢看病,在暴雨天為電瓶車沒電的騎手送電瓶,最後自己淋成了落湯雞,還堅持在陰雨天和嚴寒時,讓妻子幫忙熬煮一鍋紅糖薑茶,送到騎手午休的商圈,弟兄們熱情地稱呼他為「薑茶站長」,不僅暖了胃,更暖了心。
讓「外賣小哥」走上專業化道路2018年10月,宋增光帶著一線實戰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技能,離開了站長崗位,去往其他崗位鍛鍊學習,他曾在運營、人事等部門任職,協助交通事故處理,甚至成為了一名「保險理賠達人」。
今年3月,宋增光走上了全新的崗位,成為了一名培訓專員。公司管理規章制度、交通安全規範、送餐技能、客戶溝通、疫情防範……宋增光將多年積累梳理成體系,通過線上和線下,開展新入職騎手培訓和講師培訓。
12月4日,在近鐵城市廣場的空地上,宋增光給30多位該站點的騎手進行了一場露天安全培訓。「頭盔是保障安全的重要道具,一定要佩戴,如果發現裂痕或者損壞要及時回站點更換。」宋增光條理清晰地進行著宣講。
在他看來,幹一行鑽一行,騎手技能包括手機接單流程、如何避免違規、話術標準、送餐路線都有「專業化」提升的空間。
不僅如此,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外賣騎手也發揮了自己維持城市運轉的獨特價值。
2020年初,一場疫情的爆發讓城市按下「暫停鍵」,覆蓋「最後一百米」的即時配送網絡發揮了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網的重要作用,解決了老百姓吃飯的大問題,大大降低了市民外出及聚集的感染風險。
疫情期間,宋增光盡最大努力規範日常運營的安全管理,加強騎手消毒檢疫和自我防護,做好心理疏導和疫情防控培訓,規範公司疫情防控制度。為了保護騎手在送餐過程中的安全,宋增光毅然決定開車前往杭州,出資購買了5000隻口罩及部分消毒物資,發放給騎手,確保了配送環節的安全。
今年12月,宋增光獲評上海市勞模,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在他看來更是責任,「勞模的榜樣作用不容小視,希望我獲得的榮譽能感染到更多藍騎士,也能鼓勵更多來上海工作的年輕人。」
宋增光獲評上海市勞模 受訪者供圖
實際上,包括以宋增光所代表的外賣送餐行業在內的在線新經濟,也創造了很多就業崗位。如今,宋增光的父親和弟弟都在他的鼓勵下來到了上海工作,同樣成為了一名外賣騎手,辛勤工作著。
六年間,宋增光經歷了外賣行業的快速發展,騎手體量大了、派單系統智能化了、職業價值提升了,而他也憑藉市民們越發熟悉的藍色制服融入了這座城市,未來,他說想參加更多的公益活動,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