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研究26G靜脈留置針與24G靜脈留置針在CT引導下肺癌熱消融術患者下肢輸液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回顧研究2019年6月-12月符合入組標準的肺癌熱消融術74例患者,38例應用26G靜脈留置針患者作為觀察組,36例應用24G留置針患者作為對照組,分析對比兩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下肢靜脈炎發生率、藥物外滲或滲出發生率。結果:一次穿刺成功率、下肢靜脈炎發生率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藥物外滲/滲出發生率無統計學意義。結論:26G靜脈留置針作為肺癌熱消融術下肢輸液時首選穿刺工具,能有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下肢靜脈炎發生率。
隨著腫瘤微創介入技術的發展,熱消融術已在肺癌治療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尤其對於不能耐受手術、術後復發、放化療效果不佳的原發性和繼發性肺部惡性腫瘤患者。已有研究證明,CT引導下肺部熱消融治療是臨床上有效的治療手段,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局部控制率[1-2]。由於肺組織含有豐富的氣體的特徵,CT是肺癌熱消融治療最常用和有效的影像引導工具[3]。為方便CT引導下進行熱消融術操作,術前需在下肢建立輸液通路進行術前和術中用藥,因此下肢輸液成為肺癌熱消融術護理常規。
文獻報導,選擇下肢靜脈輸液併發症較上肢輸液明顯增高[4]。為了既滿足手術需要且最大程度地降低下肢輸液併發症,本研究通過回顧研究74例肺癌熱消融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與分析,並得出結論:26G靜脈留置針應用於CT引導下肺癌熱消融術患者中既能滿足手術治療需要,又能有效降低下肢輸液併發症,現報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2019年6月-12月在山東某三甲綜合醫院腫瘤科行CT引導下肺癌熱消融術患者。納入標準:①病理學或影像學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②首次行熱消融術患者;③年齡18-80歲;④穿刺靜脈均避開踝關節,穿刺點位於膝關節以下。排除標準:①穿刺側下肢存在靜脈炎;②術前和術中下肢靜脈留置針輸入刺激性藥物;③穿刺側靜脈穿刺困難者。其中納入研究的74例。觀察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58.63±8.33)歲,均選用26G靜脈留置針進行下肢輸液;對照組36例,男18例,女18例,年齡(58.63±7.94)歲,均採用常規成人選擇的24G靜脈留置針進行下肢輸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 方法
兩組病例接受的靜脈穿刺均由具有腫瘤科工作經歷>5年的職業護士進行,穿刺操作護士均接受過某三甲醫院靜脈留置針穿刺技術培訓且考核合格。靜脈留置針均為蘇州林華Y型密閉式靜脈留置針,為滿足輸液通路建立及儘可能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風險,下肢留置時間為24小時。
1.3評價指標
①一次穿刺成功率:護士穿刺時一次穿刺及留置成功的比率;
②留置期間(24小時)靜脈炎發生率;
③留置期間(24小時)藥物外滲/滲出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3.0統計軟體進行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穿刺一次成功率比較,見表1
2.2 兩組靜脈炎發生率比較,見表2
2.3 兩組藥物外滲/滲出發生率比較,見表3
3. 討 論
CT引導下肺癌熱消融術是治療肺癌重要的治療方式,由於術中CT影像技術引導的特殊性,下肢輸液通路的建立為手術是否順利完成的必備條件之一。2014版《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範》WS/T 433-2013指出:PVC(外周靜脈導管)穿刺,宜選擇上肢靜脈作為穿刺部位[5],下肢靜脈不作為常規穿刺部位。下肢靜脈路徑較長且靜脈瓣多,靜脈瓣袋內血流瘀滯,血小板聚集,容易形成血栓性靜脈炎[6]。
靜脈炎的發生機制主要為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常見於靜脈內膜受異物刺激,靜脈留置針穿刺和留置為其原因之一,可導致機械性靜脈炎的形成;其次還有藥物的刺激所致的化學性靜脈炎。靜脈炎的發生一般與下列因素有關:(1)穿刺部位選擇和血管粗細;(2)穿刺套管針的材質、柔韌性等;(3)藥物因素;(4)無菌操作技術;(5)操作者的技術因素;(6)穿刺部位的清潔與保護等。
如何為患者建立一條安全有效的下肢輸液通路成為肺癌熱消融患者所面臨的一個問題。2014版《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範》WS/T 433-2013提出:操作前評估穿刺部位皮膚情況和靜脈條件,在滿足治療需要的情況下,儘量選擇較細、較短的導管[5]。肺癌熱消融術在局部麻醉下完成,術前術中術後常規靜脈輸入止痛、預防嘔吐、呼吸興奮劑、補充水化液體等藥物,輸液時普通滴速即可滿足治療需要。臨床上用於成人輸液常規選擇22-24G靜脈留置針。26G靜脈留置針為目前臨床上最細且最短的留置針,常規應用於兒科患者,臨床發現,26G靜脈留置針最快可以達到50滴/分的流速。
本研究將26G靜脈留置針作為肺癌消融術患者下肢輸液的輸液工具進行穿刺和留置,38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達100%,靜脈炎的發生率比對照組明顯降低。26G靜脈留置針管徑細、導管短,護士穿刺時操作方便,進針阻力顯著下降,一定程度可降低護士的心理壓力從而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留置時導管對血管的摩擦和刺激降低,對靜脈血流量的影響減少,從而降低了靜脈炎的發生。
綜上所述,26G靜脈留置針用於CT引導下肺癌熱消融術患者下肢輸液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另外,由於本研究樣本量的局限性,研究結果有待進一步驗證。
- 參考文獻 -
[1] Yuan Z,Wang Y,Zhang J,et al. A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outcomes after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nd microwave ablation for lung cancer and pulmonarymetastases[J]. Journal of the Ameri- can College of Radiology,2019,16( 3) :302-314.
[2] JiangB,McclureMA,ChenT,etal.Efficacyandsafetyofthermal ablation of lungmalignancies: a network meta-analysis[J]. Annals of Thoracic Medicine,2018,13( 4) :243-250.
[3] 劉寶東,支修益. 影像引導下熱消融治療肺部腫瘤的局部療效評價[J]. 中國醫學前沿雜誌(電子版),2015,7( 2) : 11- 14.
[4] 陳宗玉,謝明傑,王惠等. 術中上、下肢靜脈留置針輸液併發症的對比觀察[J]. 護士進修雜誌,2009,6(3):570-571.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T 433-2013《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範》.
[6] 陳文玲,劉美想,楊景豔等.術中靜脈輸液不宜選擇下肢靜脈的原因分析.中國全科醫學,2009,12:99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