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很好奇一個問題:普洱茶作為雲南土生土長的「原住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有人認為是從商周時期濮族人種植茶葉開始出現的。
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
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魚鹽銅鐵,丹漆荼蜜皆納貢之。
這一段文字,被公認為雲南濮族人種植茶葉的最早的史料記載,上面的「荼」指的是現在的「茶」。也就是說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雲南濮族人已經生產茶葉了。因此有人認為普洱茶起源於那個時候。
有人認為是從元朝時出現「普洱」這個地名開始的。
元朝時有一個地名叫「步日部」,後來轉成漢字成了「普洱府」,普洱這一個詞首次出現在文書中。
當時那個地方也生產茶葉,地方有了名字,茶葉就就有了名字,那麼就可以認為這種茶就是普洱茶。
有人認為是從明朝時出現「普茶」這個記載開始的。
公元1620年,謝肇淛在《滇略》中寫道:
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瀹作草氣,差勝飲水耳。
這是在史料文獻中「普茶」一詞的第一次亮相。所以有人認為,這個時候普洱茶才真正意義上擁有了名字,才真正意義上稱得上是普洱茶。
其實大家所認為普洱茶是什麼時候出現的,跟我們理解普洱茶的定義有關。
如果認為「普洱」這個地方產的茶為普洱茶的起源,那麼普洱茶出現的時間就會更早;如果以普洱茶名字出現的是時間來界定,那麼「普洱茶」出現的時間就要往後;如果以我們現在認為的有普洱茶特徵的茶去定義的話,普洱茶出現的時間就會晚很多。
普洱茶緊壓成餅狀、磚塊狀、沱狀等,與它的歷史原因分不開。
早在唐代,那時以煎茶為主,大多用的是餅狀、塊狀的茶,都要先在炭火上炙烤,再搗碎放在開水中煮。唐代以後,制茶技術日益發展,餅茶和散茶的品種也開始增多,足以說明,從唐代開始,已經出現餅茶,這些餅茶會不會就有雲南所產的呢?
要知道,史料的記載一樣東西,都是在它出現並被很多人知道以後,所以雲南普洱茶到底什麼時候開始出現,非常難考證。加之在雲南的地形特殊,即便是今天,交通依然不是很便利,那裡要制茶多久以後才會廣為人知?
經過學術考證,茶界大多數人都認為,雲南是茶的起源地,但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一直也都存在爭議。
所以我認為,普洱茶出現的時間,很可能要比我們所能找到的史料記載的時間還要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通過考古等各種方式找到答案的。
本文為原創,轉載須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