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十年,通信、傳感、計算技術的高度集成,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改變世界的工具,也帶來了很大的變革:從晶片集成電晶體水平的提升,到終端、傳感、連接、計算能力的增長,移動互聯讓我們看到連接的力量,APP推動解耦後的生產力解放,物聯網幫助我們感知物理世界,雲計算實現資源配置方式的重大變革,大數據教會我們認識世界和驅動創新的方法論,人工智慧成為改造世界的新工具……展望未來,ICT產業又將走向何方?
12月15日,在「2021中國信通院ICT﹢深度觀察報告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餘曉暉代表中國信通院發布了「信息通信業(ICT)十大趨勢」。「展望未來十年,我們信心十足,數位化浪潮會進一步加大,ICT產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餘曉暉說。
趨勢一:數字經濟融合創新,助力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未來五年,數字經濟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預計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60萬億元;數字經濟融合發展趨勢更加凸顯,產業數位化仍是數字經濟主攻方向,產業數位化佔比由2019年的80.2%提升至85%左右。
與此同時,數據要素流動暢通,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協同發展,信息消費、數字基建、數字貿易協調發展。
趨勢二:新型基礎設施賦能,構築萬物互聯數字新基石
首先,物聯網將逐漸解決發展面臨的碎片整合化、應用安全化、應用低成本化三大問題。到2024年,產業物聯網連接將超越消費物聯網。同時,寬帶網絡正進入「雙千兆」時代,5G﹢千兆光纖﹢WiFi協同發展,實現網絡端到端千兆接入和服務。
此外,計算升級﹢雲網邊正在向一體化發展,多級算力、雲網融合將結合雲端與邊緣計算能力,構建雲、網、邊一體化的數字基礎設施。與此同時,新技術基礎設施加快培育,開放普惠AI基礎設施,區塊鏈創新持續深入。
趨勢三:技術市場雙輪驅動,打造ICT產業增長新周期
技術能力快速升級,新材料、新工藝、新器件的進步和創新,促進CPU晶片性能每年提升約30%;GPU晶片性能每年提升數倍;專用AI處理能力每年提升數倍到數十倍。與此同時,計算晶片由通用向專用和異構加速發展,以資源為主向以應用為重轉變,計算能力部署從中心走向邊緣。
數位化轉型驅動產業增長,2023年數位化轉型在全球技術投資額中的佔比超過50%。在傳統行業轉型驅動下,計算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速。
ICT產業將開啟新一輪增長,先進計算產業增長空間廣闊,5G通信帶動晶片、設備全產業鏈規模增長。
趨勢四:數位化轉型全面啟動,塑造產業智能發展新模式
首先,面向未來5~10年,會形成清晰的轉型方向和階段:第一,AI、大數據等廣泛應用於生產經營的各核心關鍵環節;第二,智能產品大量湧現,各類智能化技術開始在研發過程應用與推廣;第三,以「產業﹢數據﹢服務」為核心的新型商業模式逐步成為主要盈利點;第四,基於平臺化的生產組織模式和資源配置模式開始興起。
其次,產業數位化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預計2025年,我國產業數位化增加值佔GDP比重比2020年提升10%。
最後,支撐未來行業轉型的數字孿生、數位化平臺、差異化網絡等關鍵要素將初步形成。
趨勢五:5G應用持續釋放,驅動社會生產生活新變革
首先,網絡遵循傳統規律發展。2020年到2024年是5G規模建設期,預計2020年To C網絡覆蓋全部城市、縣區;To B重點企業行業虛擬專網達3000張以上。2025年到2028年,To C網絡全面廣域覆蓋﹢深度覆蓋,To B網絡規模發展,5G行業虛擬專網達8000張以上,2029年前後進入網絡替換期,新一代系統開始替換,6G 開始引入。
其次,應用呈現階段性推進。消費類應用逐漸成熟,創新應用逐漸爆發,新型娛樂和遊戲成為關注重點,2025年To C商業應用可達1000個以上,多級規劃、多主體協作推動行業應用。
最後,產業生態逐漸成熟。5G終端穩步發展,逐漸豐富,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球5G終端有519款,預計2025年累計超過3200款5G終端。消費類終端以手機為主,多元發展,截至2020年11月底,To C全球5G手機達到251款,預計2025年累計可達1200款以上;行業終端「基礎類﹢定製」同步發展,預計2025年行業終端累計達2000款以上,實現千萬級連接。
趨勢六:算法創新算力升級,AI漸入感知增強新階段
AI感知增強階段呈現三大發展方向:一是學習方式多元化,二是深度學習與多種技術分支融合發展,三是深度學習、類腦等理論體系探索顛覆式創新,試圖從機理上提升認知能力,但仍處於早期。
此外,需求大幅增長,隨著底層技術變革和計算範式演進,計算生態整合計算全棧升級。智能應用走深拓廣,開闢行業新空間。下一個十年,預計70%的企業使用人工智慧技術,為全球增加附加值達13萬億美元。
趨勢七:天地融合緊密協同,構建衛星互聯泛在新服務
未來五年,全球低軌衛星網際網路系統將從論證設計階段進入部署應用階段,ITU(國際電信聯盟)已接收200多個星座建設申請。
衛星網際網路與地面移動通信網互補融合。低軌衛星網際網路性能提升較大,速率、時延、單星容量等性能接近地面網絡。對比來看,無線基站規模為百萬量級,衛星網際網路最多僅為萬量級,其用戶容量遠小於地面網絡;此外,每顆衛星的建設運維成本是基站的數十倍以上,導致資費較高。不過,衛星網際網路支持全球覆蓋,可為地面網絡提供補充和增強。
在技術和需求的雙重驅動下,衛星網際網路向高中低軌結合、超大規模部署、天地融合組網、星間路由交換等方向發展。
趨勢八:量子信息亮點紛呈,加速技術與應用新探索
在量子通信領域,基於量子密鑰分發(QKD)的量子保密通信需要突破工程化和實用化技術瓶頸,完善標準化與測評認證,進一步探索和開拓應用場景,才能帶動產業化發展。
在量子計算領域,量子計算處於原理樣機研發和技術驗證攻堅期,多種技術路線並行發展,量子糾錯和邏輯比特尚未實現。
在量子測量領域,量子測量在時間基準、磁場、慣性、重力和成像識別五大應用方向的發展趨勢進一步聚焦,在基礎科研、航空航天、國防建設和生物醫療等領域極具應用前景。
趨勢九:數字治理體系建構,重塑數位化全球新格局
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然而,全球數字領域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問題日益突出。未來十年,將是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的十年。
隨著數字全球化的縱深發展,如何更好地兼具效率與公平,協調不同治理主體間的分歧,推進全球數字合作,既是未來全球數字治理的重要方向,也對我國參與數字領域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戰。
趨勢十:需求驅動安全轉型,建設全向融通數字安全新體系
新基建加速垂直行業數位化轉型,線上線下深度融合,雲網、算網、鏈網融合架構帶來模糊化邊界,以往外掛式、固化單一、鬆耦合的安全能力融通性不高,難以滿足場景化安全需求。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在新基建下的融合應用可能誘發更加高效、針對性強、偽裝度高、難以檢測溯源的新型網絡攻擊。
因而,安全技術演進需要尋求發展新範式,包括主動安全、按需安全、智能安全、架構即安全。此外,安全與網絡應該向著一體化演進,推進技術、場景、業態全向融通的數字安全加速落地。賦能方式從固化設備形態向全面雲化方案轉變,應用部署從鬆耦合、後驗式向緊耦合、前置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