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運汽車,作為「煤炭大省」山西的大型民營獨資商用車企業,雖然母公司山西大運集團與其前身山西通達集團,自1987年創立以來已經有多年的輕型摩託車與各型商用摩託車製造與銷售的歷史。但真正從事重卡生產的事業部——山西大運汽車,也僅僅是11年的歷史而已,在這11年裡面,山西大運汽車找準了其旗下產品的定位,藉助地方政策的扶持與傾斜,成功打入了「煤炭大省」非常重要的運輸行業,成為該行業裡一個特殊而充滿發展空間的競爭者。畢竟山西大運汽車出品的大運重卡在很多方面,都充分根據當地的煤炭運輸需求來進行設計,以滿足相關行業的需求。
當然,煤炭運輸行業也遍及中國內陸,同時山西省的煤炭運輸行業設定,與其他地區部分講究經濟性的運輸行業也頗有相似之處,因此大運重卡也藉此機會不斷擴張其市場,也獲得了不少的訂單。
大運汽車的產品,最初由大運重卡N8與中卡N6組成,兩款產品都充分使用國內成熟的底盤與傳動系統技術,如濰柴發動機、法士特變速箱和富華車橋。同時借鑑國內外某些品牌的駕駛室的成熟技術,通過主打經濟性的定位,獲得了一定的口碑。
不過,大運並沒有打算長久地在經濟型產品車型的市場上逗留過久,於是,他們先後拿出了多款車型,包括使用了平地板駕駛室技術平臺的大運N9,以及對外觀與配置進行提升的大運N8V。不過,在這兩款產品的背後,大運汽車也是為重卡系列蓄了個大招,歷經了4年的研發,他們在大運汽車10周年(2019年)之際,拿出了他們的全部的尖端技術,推出了屬於大運汽車自己的旗艦——大運V9重卡。
外觀
初次見到大運V9重卡,大家都會認為其外觀設計非常眼熟卻又稍顯陌生。說點題外話,在沒有擁有完全且先進的駕駛室設計與製造技術的國內,更多的重卡車企都更偏向於「拿來主義」。畢竟外國在重卡技術的儲備上更為深厚,而先進技術的開發也是走在前列,「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句口號永遠不會過時,因此並沒有必要過度要求,國內重卡技術不得參照甚至借鑑外國先進技術。當然大運汽車也深知這一點,他們找準了非常適合進行技術參考的對象,並以其進行開發,所以看起來與某款車型較為相似。
模型亦同樣如此,在這套駕駛室技術的基礎上,大運增加了屬於自己的元素。首先一眼望去就是「X」型前臉,這個前臉設計已經成為新的大運重卡家族式風格,極具張力與氣勢,即使是在茫茫公路車海之中依然有很高的識別度。
V9的整個前臉細節完全按照歐洲重型卡車的風格進行設計,包括中網的多幅式橫柵,並加以亮眼的裝飾,非常具有層次感。大運汽車的五星紅心車標也布置在了中網的最上方,但並不是完全脫離中網區間,其尺寸也沒有競品那樣大得誇張。
前保險槓上的中網設計就稍顯寡淡,只有兩條非常普通的橫幅條結構設計,也與中網其餘部分的結構一樣被噴塗上了黑色。牌照架的位置設計在前保險槓最下方,標註了「大運V9」的車型型號,但從實車角度來看這個過低的牌照架很有可能會給拍照帶來不少不必要的損壞。
車燈的設計非常獨特,跟大運汽車目前任何一款大運重卡產品都有所不同。這個類似於鑽石切割設計的前車燈面積碩大,多個車燈結構從上而下依次排序,實車的車燈燈腔內還有部分結構使用了LED結構。不過模型上對於前車燈燈腔的還原並不細緻,僅得其型而不得其韻。
前臉中網整個結構都有還原實車的蜂窩型的鏤空,能較為清晰地看到發動機前端結構,這一部分的設計值得一個好評。
前面罩可掀起部分的結構覆蓋了整個駕駛室前方,相比於競品而言增加了兩側轉角的掀起範圍,使得檢修時更為方便。駕駛室前部結構的還原情況尚可。部分的管線做了黑色的塗漆還原,但還是算不上精緻。
後視鏡結構與這款駕駛室技術來源的車型也基本一致,僅僅是在細節的設計上有所不同。這款後視鏡原本的設計目的是基於美觀的情況下降低風阻,因此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整體式後視鏡,大運將其保留下來是一個很好的想法,而模型上也將每一塊後視鏡的結構還原得較為精細。
雨刮部分不必多說了,既然駕駛室來源於歐洲,雨刮的布置也是參照歐洲車型的雙雨刮設計,無法很好地刮掃擋風玻璃兩側的雨水。不過這款V9模型將擋風玻璃清潔扶手的結構還原了出來,這一個細節也確實能與競品形成細節的正反面對比。
駕駛室前額部分,全黑的結構下直接移印上了「大運·重卡」的標識,而沒有保留參照車型的前額燈箱設計。不過國內也不會有太多企業會需要如歐洲重卡一樣的塗裝以進行宣傳,政策法規也並不允許,一聲嘆息。
前額兩側有較大的前示廓燈結構還原,同時還是獨立結構,使用了銀色底片和透明塑料片搭配以還原這個結構,相比於不少的競品而言更為精細。只是前遮陽罩的設計比較平鋪直敘,沒有更多的設計感存在。
大運V9模型還有一個結構的設計堪稱國內首創——車頂外置空調的結構設計。在這款模型推出之前,沒有任何一款卡車模型是原廠自帶這款設計的,沒有。要想改的,只能靠自己雙手純手工做一個。這些小細節很明顯就是主機廠大運汽車對於代工廠(聖然模型)的生產要求了,畢竟從外部的結構來看這個外置空調部件是獨立部件,具體的固定方法,筆者猜測是螺絲。但具體如何固定,有待他人進行發掘。
外置空調旁邊的鯊魚鰭結構應該為模型的隱形天線設計。在模型上一條天線的粗細也就是頭髮一般,但更多的代工廠會進行加粗,但依然無法改變這個部件是易損部件的問題。隱形天線鯊魚鰭的設計,能很好地避免損壞,造成瑕疵。
駕駛室側面看去更是能印證大運V9重卡駕駛室技術來源。幾乎沒有做出任何修改的側面,在公路上完全可以以假亂真,甚至對於一些沒有專業性的模型人士來說也會使其傻傻分不清,同樣,車門把手、側導流罩與頂導流罩等的結構也是幾乎一模一樣。同時也能看出大運V9所參照的車型,並非該車型的最頂配車型,其駕駛室前半部分角度不算太大,表明其駕駛室內部空間並沒有到設計的最大。這也是國內不少有同樣操作的主機廠的行為,都不會引進最大的駕駛室技術平臺進行參照設計和生產。
不過實際上V9和那款技術來源車型的側面還是有細節上的差距的,至少一個標識就能體現其差異,不過筆者對於這個「E550」的標識具體含義並不了解,不難看出「550」是代表發動機功率數據(馬力),而E的含義,確實不為人知。
發動機空濾進氣管道的頭端布置在駕駛室的駕駛員側最頂部,實車上有可能會佔據上臥鋪該區域的部分空間,而模型上因為結構設計的原因無法觀測。空濾管道入口並沒有鏤空還原,但還是有部分的結構還原。
從後方看過去還能看到,駕駛室背後頂部的結構設計,包括頂導流罩的支撐杆,甚至駕駛室後示廓燈這些小細節結構都被還原了,只可惜這個後示廓燈結構做出來了卻並沒有使用透明塑料件進行表達。但這也是在競品裡不多見的結構設計,精細程度可見一斑。
由於空濾管道進口在駕駛室頂端,整個連接管道的長度也是較為誇張。不過進氣口更高,就能避免更多的下沉揚塵,能吸入更新鮮的空氣,供給發動機進行燃燒,以達到更強大的功率輸出。
大運V9的後窗也根據國內實際的需求被加裝出來。尺寸適中,但可惜內飾幾乎沒有進行分色處理,導致這個角度看進去駕駛室基本徒勞。
內飾
大運V9模型的駕駛室登車踏板設計為三層,這註定使其成為準平地板駕駛室,而非純平地板駕駛室。實車上駕駛室發動機鼓包仍有10釐米高,而模型也有將這個結構還原。
模型的車門與駕駛室之間還有一個小滅火器結構還原,雖然這個小滅火器不能單獨取下來,但是其滅火結構的還原精細度很高,挺有意思。
車門上的內飾襯板結構還原情況尚可,儲物格、拉手等的位置都有還原交代,但並沒有任何的分色,更細微的結構例如車窗升降按鈕也沒有還原。
主駕駛位和內飾的情況也是如此,座椅扶手、調節按鈕有所交代,中控臺的按鈕也有還原,甚至連斷氣剎和換擋杆等的結構都有還原,離合器結構雖然連接杆很粗糙但也有表現,然而卻因為沒有進行任何的分色,而變得黑麻麻一片,失去細緻觀察的意義。
副駕駛座設計得更為簡便,只是可以摺疊的普通座椅,不過模型上要想出現座椅摺疊的功能,可能性幾乎為零。這樣一套幾乎沒有分色的駕駛室內飾,就算細節做得再精細,也是白給。
底盤
根據配置表,大運V9會配備550馬力的13升濰柴發動機和510馬力的福田康明斯發動機,而在模型上,既然駕駛室側面的標號為「E550」,我們也無需要猜測所配備的發動機了。抬起駕駛時果然如此,藍色的獨立缸蓋發動機映入眼帘。發動機主要的結構還原情況尚可,但還是如競品一樣一如既往地缺少管線的設計。同時更為特別的是其空濾的設計,可能是考慮到要為駕駛室後龍門支架讓出位置,空濾的布置與發動機並非呈垂直角度的,而是有所傾斜。而油濾結構也是被設計在空濾之前的位置,實車上這樣的設計會使得更換的難度增加。
掛車連接管線是較為優秀的一個設計,線路較軟,彈性十足,能避免過度拉扯而彈性不足導致的損壞。
底盤側護板是這款大運V9較為出彩的地方。底盤側護板並沒有如競品一樣平鋪直敘的設計,而是根據駕駛室結構外部線條的設計進行呼應,帶上了傾斜角分割,增加了一定的外觀吸引力。側護板上的轉向燈結構並沒有使用如前輪眉上燈粒的有色塑料結構,而僅僅是噴塗上了橙色的漆。而主駕駛側的側護板還增加了登車踏板結構,能夠讓駕駛員更方便地登上駕駛室後的操作平臺。
操作平臺的面積不算大,分為兩個區域,實車上來看這個面積剛好夠駕駛員進行相關操作。底盤上兩個大油箱容積在實車上可能輕鬆達到1000升,而油箱的細節也做得不錯,一些管線的結構不僅有還原,還進行了分色。
從底部看變速箱並沒有如競品一樣慣常地將其噴塗成銀色,以表達實車的變速箱採用了鋁殼材質。不過傳動軸的粗細很符合實車的情況,並沒有偷工減料。
後擋泥板結構採用塑料材質,後車燈的保護結構也是做得較為細緻,後車燈本體更是將其全LED的結構還原出來,很是細緻。擋泥板底部末端還印刷上了「大運重卡」四字,表明品牌身份。
大梁末端還安裝了兩個儲氣罐,但可惜並沒有看到蓄電池盒也被移至上述區域。
鞍座的設計則是非常特殊。可能是主機廠認為模型的鞍座結構不會真的被用在牽引模型掛車這個用途上,因此所有的大運牽引車模型都是如此的設計,且這個備胎難以被取下,需要近乎暴力才能移除,這種設計弊大於利,能解決模型備胎的位置擺放,但是嚴重影響模型的擺設。
大運重卡實車的車橋選擇也是較為豐富,可選富華、美馳、青特多個品牌的車橋,模型上沒有明確交代這一點,按實車的配置來看,富華和青特都是有可能的。
包裝
包裝的印刷狀況還是較為優質的。實車的照片配合藝術設計帶來一定的視覺衝擊力。兩側的位置則印刷上了大運重卡的標識,品牌展示的要求也做到了。
後記
大運重卡目前更多是走中低端、性價比高的產品路線,這次推出了自己的旗艦產品V9,想必也是希望能打入中高端市場,只是目前V9的重卡的聲勢不夠浩大,宣傳的工作仍需做到位,同時產品力也仍待市場去驗證。
圖/文:GK_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