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雙良教授團隊《ACS AMI》:納米水凝膠在生物膜環境中的「機械...

2020-12-19 騰訊網

微納界面體系與新能源、膜分離、界面催化、氣體捕集儲存等眾多研究前沿緊密相關。隨著界面化工新技術和微型器件與設備的開發及應用,界面體系的調控與強化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微納界面體系的基礎研究屬於化工-化學交叉前沿,既不適用傳統唯象理論,也無法採用量子力學開展研究,如何發展合適的定量模型來描述界面作用機理是微納界面體系研究面臨的瓶頸和挑戰。

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趙雙良教授(現加入廣西大學)課題組聚焦這一學科前沿,發展及應用統計力學模型並結合計算機模擬,對微納界面體系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在界面體系熱力學及分子擴散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特色研究成果。最近,趙雙良教授和重慶三峽學院宋先雨博士(原華東理工大學趙雙良教授團隊博士生)利用耗散粒子動力學(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和拉伸分子動力學(Steered Molecular Dynamics)系統研究了納米水凝膠在生物膜環境中的界面作用機理,闡釋了納米水凝膠內化路徑同時受水凝膠機械強度及包封能力的界面調控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和《Langmuir》等期刊上。

納米載藥是21世紀最重要的研究主題之一,也是典型的微納界面體系。納米水凝膠廣泛用於封裝、儲存和運輸治療劑等智能系統,是未來最具前途和應用價值的納米載體之一。關於聚合物納米載體遞送路徑已有相當多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實際上,已報導的納米載體治療腫瘤的實驗中,多達97%是通過「主動運輸」被轉運到實體瘤中而非傳統的「被動運輸」。而且,只有不到1%注射量的納米載體被轉運到實體瘤中。較低的遞送功效是由於它們在腫瘤中的不良蓄積行為及不良的藥物動力學所致。因此,理解和認識納米載體在細胞攝取內化過程中的分子相互作用機制對設計高遞送率的納米載體至關重要。

與具有高交聯密度和低封裝能力的納米水凝膠容易被膜部分包裹,而低交聯密度和高封裝能力的納米水凝膠更容易滲透到膜中。無論交聯密度如何,納米水凝膠在內化過程中受到「彈性毛細」作用的控制,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結構性形變,即由球形變為橢球形再恢復至球形。在膜內化過程中,脂質體和受體分子間表現出不同擴散行為,脂質體在膜與納米水凝膠接觸區域形成局部的納米域,而受體分子遷移至水凝膠內部,水凝膠進而溶脹。相關機理如圖1所示。模擬結果中的納米水凝膠形態形變、脂質體和受體擴散性質均與實驗比較相吻合。

圖 1同質納米水凝膠的「機械化學」細胞膜內化機制

該團隊還首次研究了結構異質水凝膠--蛋黃@殼水凝膠的生物膜內化機制。與同質的水凝膠相比,結構異質水凝膠呈現出不同的「機械化學」生物膜內化行為,具有強親和力的蛋黃結構直接與膜接觸,導致部分膜包裹;與同質納米水凝膠相比,接觸面積大大減少,從而導致脂質構成的納米域變小,從而避免了相關的細胞毒性。相關機理如圖2所示。該工作以「Mechanochemical Cellular Membrane Internalization of Nanohydrogels: A Large-Scale Mesoscopic Simulation」為題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期刊上(DOI: 10.1021/acsami.0c16688)。

圖 2異質納米水凝膠的「機械化學」細胞膜內在化機制

該團隊前期還提出了一種可定量描述PNIPAM水凝膠溫敏特性模型,該模型能準確描述PNIPAM水凝膠塌陷動力學過程中的主要實驗特性,包括體積相轉變溫度、溫度依賴性粒徑、結構形態變化等性質。該研究工作以「Deswelling Dynamics of Thermoresponsive Microgel Capsules and Their Ultrasensitive Sensing Applications: A Mesoscopic Simulation Study」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雜誌上(DOI: 10.1021/acs.jpcc.8b09998)。

基於機器學習,該團隊對水凝膠界面工程展開細緻研究,提出了水凝膠界面潤溼、膠體粘黏兩種吸附機制,並根據溫度、交聯密度、界面作用強度繪製了界面吸附相圖。結果如圖3所示。該工作以「Interfacial Engineering of Thermoresponsive Microgel Capsules: Polymeric Wetting vs Colloidal Adhesion」為題,發表在《Macromolecules》雜誌上(DOI: 10.1021/acs.macromol.8b02323)。

圖 3微凝膠相變行為、機器學習與微凝膠界面工程

以上工作,論文第一作者為宋先雨博士,通訊作者為趙雙良教授。研究工作得到了華東理工大學劉洪來教授的精心指導。相關研究工作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的支持。

原文件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0c16688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pcc.8b09998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cromol.8b02323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langmuir.9b01395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相關焦點

  • 帝國理工學院《ACS Nano》幹細胞與水凝膠相互作用納米級分子定量
    【科研摘要】為再生醫學應用定製合成水凝膠的常用方法包括摻入RGD細胞粘附肽,但是在納米級評估對工程微環境的細胞反應仍然具有挑戰性。迄今為止,尚無研究證明水凝膠中RGD的濃度如何影響單個細胞表面受體的表達。11月,帝國理工學院Molly Steven教授團隊通過關聯宏觀和納米尺度的單細胞界面定量技術研究了人類間充質幹細胞(hMSCs)和RGD功能化的聚(乙二醇)水凝膠之間的相互作用。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杭州師範大學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輔助治療新策略手術是目前實體瘤治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創口感染和術後腫瘤復發是實體瘤手術治療面臨的兩大挑戰。新輔助治療和術後輔助治療在改善患者預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ACS Nano》持久強,粘合好,自修復,木質素抗菌水凝膠組合催化
    最近,烏普薩拉大學Samson Afewerki,chao Xu, 和 Maria Strmme教授團隊在《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Combined Catalysis for Engineering Bioinspired, Lignin-Based, Long-Lasting, Adhesive, Self-Mending, Antimicrobial Hydrogels文章。
  • AFM:刺激響應性納米材料複合水凝膠
    Mano教授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Stimuli‐Responsive Nanocomposite Hydrogel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的綜述文章,歸納總結了在構建應用導向的複雜智能系統的過程中
  • 智能穿戴《ACS Nano》電磁幹擾屏蔽MXene超薄水凝膠
    【科研摘要】最近,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學院Ji Liu 和Valeria Nicolosi教授團隊通過生物礦化啟發的組裝路徑來製造結合了MXene和聚丙烯酸的水凝膠型屏蔽材料。該複合水凝膠顯示出優異的可拉伸性和可回收性,良好的形狀適應性和粘合性,以及快速的自修復能力,證明了極大的應用靈活性和可靠性。
  • 《大分子快訊》混一混硫醇-炔酮動態共價雙交聯可注射自愈水凝膠
    因此,在環境條件下運行的動態共價化學反應,同時允許簡單的水凝膠製備程序,將是開發響應性水凝膠材料有價值的拓展。【科研摘要】近日,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Rienk Eelkema教授團隊在聚合物網絡中引入動態硫醇-炔酮雙加成交聯使得能夠形成可注射自愈的聚合物水凝膠。
  • 東南大學顧忠澤團隊《Mater.Horiz.》:光響應性光子水凝膠使原位...
    為解決這一問題,東南大學杜鑫副研究員和顧忠澤教授團隊通過將結構顏色特性引入光可重構水凝膠,結合兩個不同的光子特性,可以用紫外線調節水凝膠的剛度,並通過可見範圍內水凝膠的反射變化研究剛度的變化。由於光的獨特特性,可以時空控制水凝膠的機械調節。與目前的方法相比,該方法是非侵入性的,並且在類似性能下速度更快。
  • CM:低成本、超快pH響應木質素水凝膠驅動器
    背景刺激響應水凝膠的形狀或機械特性能夠受到外界刺激可逆改變,在仿生和組織工程材料中具有廣泛應用。pH響應水凝膠是研究最深入的智能材料和驅動器之一,它們的結構和性能在受到外部pH改變刺激時會變化。但是,通常pH的調節會改變離子相互作用,氫鍵和疏水相互作用,從而導致可逆的微相分離或自組織現象。
  • 索邦大學《Macromolecules》特定於拓撲的可注射粘性PNIPAM水凝膠
    可以使用常規實驗(例如單軸拉伸或壓縮測試)來測量化學水凝膠的非線性機械性能。此外,通過與疏水性系統(如交聯橡膠)進行類比並使用橡膠彈性理論,這些材料的非線性行為可以與它們的(納米)結構和/或線性機械性能相關聯,反之亦然。然而,物理交聯的水凝膠的非線性行為遠未得到研究和理解,這可能是由於在這些材料上進行常規的非線性表徵實驗很困難。
  • 浙江大學吳子良/鄭強NIR光調節梯度結構和可編程機械性能的水凝膠
    【前沿背景】梯度結構普遍存在於活生物體的組織中,賦予它們迷人的生物學,物理或機械功能。 例如,海洋貽貝的深處具有典型的梯度結構,可在其軟器官和堅硬的環境(例如巖石)之間提供牢固的附著。11月,浙江大學吳子良/鄭強團隊通過一種簡便的後光調節策略報告了具有可設計的梯度網絡結構和機械性能的堅韌的納米複合水凝膠。含有金納米棒(AuNRs)的聚(1-乙烯基咪唑-甲基丙烯酸)水凝膠呈玻璃態,在室溫下顯示出典型的屈服和強制彈性變形。當溫度高於玻璃化轉變溫度時,凝膠會略微收縮其體積,從而導致鏈段塌陷並形成更密集的鏈內和鏈間氫鍵。
  • 蘭大柳明珠/呂少瑜《ACS材料快訊》核鹼基啟發自黏附抗菌水凝膠
    【前沿背景】在生物材料科學中,迫切需要開發具有抗菌活性和可複製粘附力的水凝膠傷口敷料。但是,目前的水凝膠傷口敷料要麼使用無機抗菌劑,例如具有劑量依賴性和不令人滿意的生物相容性的銀和金屬氧化物納米顆粒,要麼使用不斷發展的耐藥細菌來加載抗生素。
  • 《材料今天物理》水凝膠與軟機器人
    水凝膠具有出色的特性,包括高拉伸性,透明性,離子傳導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有望成為軟機器人的順應材料。此外,水凝膠基於對刺激的獨特響應性,為軟機器人提供了創新的功能。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J.-Y. Sun團隊討論了水凝膠軟機器人的獨特功能,系統介紹了其基本工作機制及應用,涵蓋基於水凝膠的軟機器人的所有組件,包括致動器,傳感器,通信器,電源和計算電路。
  • 朱美芳院士《材料化學》高彈性保水防凍水凝膠纖維應變-光轉換器
    特別是,基於水凝膠的光纖傳感器具有生物相容性,柔性和可伸縮性,因此可能適用於健康監測,人機智能和軟機器人。然而,基於水凝膠的光纖仍然表現出挑戰,例如化學交聯網絡的拉伸比有限以及水的脫水或成核導致光透射率不足。
  • 利茲大學《大分子快訊》協同微凝膠增強水凝膠作為高性能潤滑劑
    最近,英國利茲大學Anwesha Sarkar教授團隊通過用蛋白質微凝膠增強由生物聚合物納米纖維組成的流體狀水凝膠,來製造(專利)摩擦係數極低的非脂質生物潤滑劑。相互相反電荷的微凝膠和水凝膠之間的良好靜電吸引增強了水凝膠的機械性能,通過結合粘性潤滑和水化潤滑的優點來降低摩擦。這些微凝膠增強的水凝膠的超潤滑性為製造用於幹口療法和/或設計非肥胖營養技術的生物相容性水性潤滑劑提供了獨特的前景。所有溶液均在pH 7.0的4-(2-羥乙基)-1-哌嗪乙烷磺酸(HEPES緩衝液)中製得。
  • 《ACS Nano》奧胡斯大學PVA物理膠遠程觸發液化
    Jarlstad Olesen教授團隊設計了響應內部局部加熱(由近紅外光作為外部刺激介導)來觸發水凝膠生物材料的液化。使用金納米顆粒或有機光熱染料作為生熱劑,將這種適應性行為設計到基於聚乙烯醇的隨時可用的物理水凝膠中。在雷射照射下,工程生物材料會在幾秒鐘內發生液化。
  • 把Nature發遍,從尿不溼到人造皮膚,這位科學家把水凝膠做到極致
    今天,咱們介紹的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趙選賀教授。趙選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畢業於哈佛大學,師從國際著名力學家鎖志剛教授。目前該課題組的研究目標是:了解和設計具有空前性能的軟材料和探索新型軟材料的非凡功能。
  • 多倫多大學《材料化學》3D列印鐵螯合碳點傳感的抗菌水凝膠敷料
    【科研摘要】最近,加拿大多倫多大學Eugenia Kumacheva教授團隊報告了一種利用具有強大的Fe3+離子螯合能力的納米膠體水凝膠來抗菌傷口敷料的新方法,從而使細菌失去了急需的離子鐵並抑制了細菌的生長。
  • 阿爾伯塔曾宏波院士《材料化學》似生物組織可自我保護柔性水凝膠
    從變形起,但在各種生物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例如細胞分化和長距離細胞間通信。在生物工程應用中,賦予合成軟材料以這種應變增強能力對於模擬動態機械環境進行破譯至關重要。細胞行為和製造人造組織(例如,肌肉,皮膚,血管等),植入式執行器和軟機器人。
  • 水熱法合成納米材料機理得解
    ,獲得具有環形極向結構的凝膠,根據凝膠的微觀結構來揭示水熱合成中的流體行為。  該成果發表於著名期刊《物質》上,將進一步增進了對水熱合成法製備不同尺度和形狀的微納材料過程及機理的理解,對今後水熱法合成納米材料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水熱合成法是合成單晶、金屬氧化物、陶瓷和納米複合材料等多種材料的常用方法。然而,水熱合成中所能獲得的信息僅限於輸入原料、輸出產物及反應條件,人們對密閉體系反應中的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尚不清楚。
  • 一種新型自修復人機互動水凝膠觸摸板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中國科學院(CAS)寧波材料科技與工業研究所(NIMTE)的Chen Tao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CAS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合作,開發出一種以透明納米複合水凝膠為基材的新型、自修復和自黏附的柔軟人機互動觸摸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