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2020-12-1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導語:《明日之子》是今夏的一檔音樂類選秀節目。令人驚訝的是,節目中的選手絲毫不提夢想和奮鬥的過往,照樣收穫了一大群粉絲的擁護和共情。《明日之子》這個IP是如何玩轉年輕圈層?如何獲得年輕圈層的「身份認同」?本文作者對此展開了梳理分析,今天我們就學習一下TA的方式——群像塑造!

01 群像是什麼

1. 「群像」是擊破圈層的工具

我們以電視劇為例,看一下群像類和非群像類的區別。

非群像類:使用單人設,講述「個體的選擇和命運」。《夏洛特煩惱》講述一個普通人穿越回到高中校園並實現了各種夢想的故事。雖然角色很多,但是毫無疑問,夏洛特是電影要表達的唯一主人設。其他配角命運模糊,為了輔助主角的故事發展而存在。

群像類:使用多人設,講述「巨大背景下不同個體的選擇與命運」。《三十而已》講述了3位都市女性在三十歲這一重要年齡節點時,遭遇事業、情感等多重壓力的故事。每個角色個性不同,都有著自己完整的故事線。群像類作品通過一群人來反映出一個「大背景」。

在作品中,每個人物是一系列同心圓。最裡面的一層是人物的自我衝突,而外面的一層層則是和這個世界、和他人產生的糾葛、衝突。非群像類強調的是人物的內核蛻變,而群像類強調的是人物的外在連接。

通過單一的主人公和價值觀引起觀眾共情,這變得越來越難。當消費話語權慢慢的轉向Y、Z世代所在的年輕圈層,主流的消費價值觀也需要變得更加的多元。而通過塑造群像,塑造不同人物的生活方式,更容易獲得圈層的認同。用網際網路的語系來解釋,就是「群像類」更加具有平臺屬性。

單一人設的作品是海底撈,群像作品是美團外賣。海底撈讓喜歡火鍋的一部分人愛的要死,而美團外賣則要解決一大群人的不同口味的吃飯問題。從非群像到群像,是趨勢。近年來,各種「群像類」劇集持續霸屏。最近很火的《三十而已》、《乘風破浪的姐姐》、《二十不惑》……再向前的《歡樂頌》、《青春鬥》、《奮鬥》……而待播的群像劇更是一大堆……

在營銷廣告領域,群像類作品也非常多。DSC創建於2012年,提供1美元每月的剃鬚刀訂閱服務。2015年營收1.5億美元,2016年擁有320萬忠實用戶,在網購剃鬚刀市場份額達到51%,遠超寶潔的吉列(吉列這個領域的佔有率只有21%)。後被聯合利華以10億美元全資收購。DSC的廣告策略,就是營造不同普通人在個人清潔場景的「群像」,傳遞生活方式club的概念。

2. 明日之子的群像

《明日之子》是騰訊的一檔選秀節目,從三十幾名參賽選手中選出5人組成樂團。上線1個月累計播放量接近20億,微博綜藝超話社區榜單第1名,微博CP類超話屠榜第2名。

選秀嘛,就是有一群選手,似乎是天然就具有「群屬性」。但是大部分的選秀綜藝,沒有很好的塑造群像,或者說塑造群像的方式有些「過時」。

過去的《中國好聲音》,主題是「你的夢想是什麼」。節目組會讓每個選手大談夢想、大談辛苦的過往。大部分人上臺來都得哭一會兒,因為「為了夢想不顧一切」才屬於正統的價值觀。

過去的《創造營》,主題為「我敢」。海選比拼時,導師會問「你為什麼不敢」。淘汰發言時,要回答「在這幾個月的訓練中你敢了麼」。

關於「什麼是青春」,大部分選秀綜藝只給一種標準答案,傳遞一種統一的價值觀。這種作品重視的是「價值觀」內核的傳遞,所有人物的塑造都是圍繞著內核進行。人物是工具,用來表現價值觀。這些綜藝曾經都火爆一時。但是在2020+年,單一的人設和價值觀卻並不行的通。

「你為什麼沒有夢想?」「人沒有夢想,和無憂無慮有什麼區別!」「你為什麼不敢呢?」「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而《明日之子》之所以讓公公眼前一亮,是因為他另闢蹊徑,沒有灌輸這些價值觀。節目組的任務是為選手建立關係(組隊、拆隊、被選擇、主動放棄等),而選手在其中表現其各自的價值觀。

關於「什麼是青春」,在《明日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紛繁不同的色彩:

3. 姜太公公小結

這屆年輕人崇拜什麼?反正不是單一的價值觀。需要更加多元

《明日之子》這個IP是如何玩轉年輕圈層?如何獲得年輕圈層的「身份認同」?通過塑造群像。利用群像傳遞的多元化的價值觀,才更能獲得年輕圈層認同。

02 《明日之子》的群像

那《明日之日》是如何塑造群像的呢?在前面提到群像作品的定義——「使用多人設講述巨大背景下不同個體的選擇與命運」。這個「巨大背景」,可能是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高考、婚戀、步入30、事業、動蕩……在《明日之子》中,這個巨大的背景是指「青春」中的社交關係。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對於年輕圈層來說,尤其如此。

《明日之子》的參賽選手普遍在18~25歲之間,正在慢慢從依賴父母的狀態轉變為獨立個體的狀態。「夥伴」 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主要的社會關係來自同齡人群,這些群體由年齡相仿、關係親近的朋友組成。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同伴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幫助青少年了解如何在社交中互動,脫離父母或其他成人成長為獨立個體。在青少年尋求自我和個性的過程中,同齡群體給予必要的反饋,提供實際或情感支持——整理自《品牌年輕化》

利用一輪輪的賽制,在選手中模擬這些社會關係的變化。選手所面臨的抉擇、決定、困惑,讓處於同時代的年輕圈層觀眾產生共情。

年輕圈層依賴的社會關係具體的可以分為兩層:小圈子(社交關係)和大圈子(亞文化)。

1. 小圈子(社交關係)

年輕圈層在小圈子裡結交朋友,建立友情,一起玩耍。年輕圈層在小圈子裡鍛鍊社交能力。小圈子裡的朋友彼此熟悉且相知。

明日的賽制就是不斷的拆散和重組這種「小圈子」,不斷的棒打鴛鴦。

第1期 海選,節目組將三十幾個選手,按照他們的個人意願組成了十幾對CP。讓觀眾一開始就記得住每個選手,非常難。但是組成了隊伍之後,非常好記!

第2期 公演,節目組拆散CP,棒打鴛鴦。組合和組合之間進行PK,輸的隊伍則被拆散。

第3期 淘汰賽,隊伍可自我決定是繼續還是解散。而《明日之子》也被粉絲戲稱為選秀版《非誠勿擾》,不停的「先婚後愛」、「婚姻保衛戰」、「三角戀」……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賽制是這樣的:

在這樣的賽制的推進下,每個選手的同心圓交錯又重組。每個選手都產生了非常豐富的故事線條。微笑鼓手鞠翼銘:初期人設是天才鼓手,並在海選現場宣稱「在所有的鼓手中,我是第一名」。如果是單獨強調人物內核的蛻變,故事會圍繞好勝心,講述TA如何成為「第一名」,或保持住「第一名」。

可是在《明日之子》他的命運線是這樣的:天才鼓手實力超群,但是說話直白,和隊友產生合作衝突,生氣暴走→和隊友衝突升級,被怒摔酸菜魚→天才鼓手自行決定拆組,加入全新的團隊→天才鼓手遇到新的夥伴,合作愉快晉級→天才鼓手的新團隊裡的其他隊員「生氣暴走」。非常drama!微笑鼓手的人設背後是種種「成長中」的性格缺點。但是看過節目的人,卻會覺得這很真實,還有點可愛。

電音嗩吶閆永強:武器為嗩吶(沒錯,就是那個送人走的樂器)。因為嗩吶是一種聲音霸道的樂器,所以TA不想成為團隊領導者,希望加入團隊進行輔助。如果是單獨強調人物內核的蛻變,可能會圍繞從一個默默的參與者到「領導者」的蛻變……

可是在《明日之子》他的命運線是這樣的:被選擇加入某團隊,團隊輸了,團隊拆散 → 再次被選擇加入,團隊輸了,團隊拆散 → 成為團隊領導者,自己選擇成員 → 團隊輸了,再次被拆單……人生就是一段不斷受錘的過程……哪有那麼多故事性的逆風翻盤?

傳統的選秀更加重視「個人的蛻變」。賽制為 排名、淘汰、排名、淘汰。弊端是,在節目錄製的幾個月周期內,完成選手個人的蛻變真的很難。而《明日之子》塑造群像,反應的是「社會關係」的磨合和找尋。選手需要通過一場場比賽,找到可以一起走下去的「5人樂團」。節目組為選手建立各種「小圈子」的社交關係,這個小圈子中有朋友、對手、戰友、快樂、矛盾、較勁、掙扎……非常戲劇化,卻非常像青春本來的樣子。

2. 大圈子(亞文化)

年輕圈層在小圈子建立友誼,在大圈子中尋找身份認同、發展自我意識。大圈子又稱「亞文化」,比如lolita洋裝、cosplay、動漫宅等。

塑造這種大圈子,是《明日之子》這個文化IP的基因。在2017年第一季的選秀中,就圍繞9強選手,創立了9大廠牌。通過在節目中分化出不同的亞文化,來滿足年輕圈層的不同口味。

2020年,節目已經到達第4季,這種方式也被成功的延續……具體來說,明日之子通過以下方式在節目中塑造亞文化:

音樂風格:針對相同歌曲的不同演唱方式。比如搖滾、funk、實驗、重型……

主題闡述:針對同一主題的不同表達方式。同樣是親情主題,不同樂隊的原創作品闡述方式各異。比如輕鬆、沉重……

《創造營》、《青春有你》等101系選秀綜藝,強調的是工業化生產的標準偶像。《中國好聲音》、《中國新說唱》則是扁平化的風格各異。而《明日之子》目前賽程過半,只剩下4隻樂隊。風格迥異,非常鮮明。

「亞文化」仿佛一種獨特的語系,具有特定的圖案、標誌、性格、話語……隸屬於其中一種,讓我們可以對抗大眾,也讓我們獲得歸屬。

3. 姜太公公小結

《明日之日》是如何塑造群像的呢?年輕圈層,正在慢慢從依賴父母的狀態轉變為獨立個體的狀態。「夥伴」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明日之子》利用一輪輪的賽制,在選手中模擬小圈子(社交關係)和大圈子(亞文化)的變化。不同選手所面臨的抉擇、決定、困惑,讓處於同時代的年輕圈層觀眾獲得共情。

總結一下

《明日之子》這幫素人選手沒有什麼夢想,奶拽要的是「玩音樂」、閆永強想用嗩吶寫一首情歌……《明日之子》這幫素人選手沒有什麼悲傷的過往,泰勒拒絕清華大學的故事被一剪沒,楊英格腰傷的事情直到他退賽才被觀眾知道……在這裡,選手不想比了要退賽、選手因為一點矛盾暴走、選手說參加比賽就是不快樂……在這個作品中,不需要強調價值觀,每個觀眾從這些群像身上看到了只屬於自己的「青春」中的夢想、友誼……

#專欄作家#

產品老流氓,終身學習者。致力於研究產品方法論,解決小白PM的疑難雜症。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我們到底該崇拜什麼樣的偶像
    一場疫情,也讓我們明白了誰才是時代的英雄,一場疫情,告訴我們到底該崇拜什麼樣的偶像!疫情中的熱搜人物,有鍾南山和李蘭娟這樣的老前輩,也有李文亮這樣付出生命的醫務人員,還有許多00後的青春一代。當然還有肖戰一類的網紅明星們。真正在國家有難的時候,能夠擔負起民族重任的到底是誰?我相信人民都會肯定地說是英雄!
  • 我們崇拜的不應過多於影視明星,他們才是全民偶像
    他們可能是科學家、發明家、醫護工作者、作家、明星……他們的存在,並不是讓我們盲目地崇拜和吹捧。讀得越多,越能感受到她學之淵博、心之赤誠。而今,96歲的葉嘉瑩先生,仍然立於課堂上講授詩詞。青少年時期的偶像,決定了一生的方向。我們追星,要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恆星,而不去追轉瞬即逝的流星。
  • 奧齊克筆下「現實我與理想我」,如何解開偶像崇拜的「莫比烏斯環」?
    偶像是個產品,偶像崇拜則是門生意。而偶像的人格究竟是什麼,則非常模糊。說到底,無外乎「勤奮善良」之類的基本品質,或點綴一點叛逆、一點深情,最後卻成為該藝人產品的核心賣點。「鐵打的粉絲,流動的偶像」,偶像群體的更換迭代之迅速以及粉絲忠誠度的流失之快讓人咋舌,也讓我們不禁思考:偶像的價值究竟是什麼?一、從「追星」到「飯圈」:人類偶像崇拜發展簡史縱觀我國的追星史,其背後其實是三個不同階段的進階史。
  • 到底什麼是明日之子
    按照規則,各樂團要挑選出他們的最後一位隊友。來到《明日之子》三個多月,男孩們經歷了數次樂團的拆合。他們嘗試尋找音樂夥伴,也在這個過程中接受面對自我的成長。第一期節目播出後,馬昊叫來所有學員,開了一場「吐槽大會」。《明日之子樂團季》(以下簡稱《明4》)的大部分學員都是第一次面對鏡頭的素人,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對「出道」也沒有任何概念。
  • 《明日之子》的四年:打破規則重置「偶像」
    當這一代年輕人站在新的十年的角落,他們會發現有這樣一個舞臺,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個性和才華來實現自己的夢想。01青春聚會「每個人每種孤獨的滋味,野性生長勇敢捍衛,盛放的機會。」《明日之子》同名主題曲旋律。臺上臺下,回到夢開始的地方。
  • 不要成為「粉絲」——「偶像崇拜」的成因和危害
    對於腦殘粉來說,你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偶像是完美的,否則你就等著一場『聖戰』吧  無條件相信(盲信)  一旦出現了「完美化」的認知偏差,通常就會引出另一個副作用——「無條件相信」(以下簡稱「盲信」)。  排它性  具有前面這些特徵之後,狂熱的粉絲自然會把偶像看成是「獨一無二」的。接下來,狂熱的粉絲就會逐漸排斥跟偶像【同一維度】的其它東西。  雖然粉絲不會崇拜同一維度的不同偶像,但有可能崇拜不同維度的不同偶像。
  • 肖戰成為全球最帥100人之首,明星偶像的盲目崇拜又要來了
    明星偶像偶像(idol)一詞源自希臘語,是形式之意。在《現代漢語詞典》裡,偶像本來的意思是用木頭或泥土等製成的人形。在人類早期,人常常將希望寄托在各種沒有生命的東西上,如木頭、石頭或泥土雕刻製成的東西,並將它們奉為神明,通過向其禱告已達到祈福的目的。
  • 「明日之子」:讓娛樂圈沒有明日,只有末日!
    實不相瞞,院長對去年的《明日之子》沒有太多印象。只記得薛之謙罷錄的鬧劇、楊冪居然也能當歌手導師還有整個節目只火了個毛不易。如今第二部開播,看過之後只有一個想法:如果把娛樂圈的未來交給這群「明日之子」,那麼娛樂圈就沒有明日了,直接末日。
  • 小蚊子精盲目崇拜吸血鬼,看到艾勒之後,偶像濾鏡碎了一地
    很多小孩子都有崇拜英雄的情結,漫畫中蚊子精文文的表弟就對吸血鬼產生了狂熱的崇拜,為了打消表弟盲目追星的念頭,文文決定做一件事……作為蚊子家族的一員,文文的表弟凡凡對文文這個表姐不屑一顧,反而對吸血鬼這個種族盲目崇拜,他沒有見過真正的吸血鬼長什麼樣,只能憑著自己的了解去打扮。
  • 葉羅麗:齊娜崇拜黎灰,要是知道了他的為人,還會繼續崇拜嗎
    主題:黎灰一出現,立馬獲得了小迷妹一名,齊娜對他可崇拜了。不知齊娜要是了解黎灰的真正為人,還會繼續崇拜嗎?齊娜對於黎灰的欣賞與崇拜,根源在於黎灰身上的神秘氣息,齊娜一向熱衷於神秘事物,喜歡塔羅牌,喜歡魔法,喜歡算命。
  • 過去的人都有自己崇拜偶像,現在還有麼?
    在那個無限崇拜的瘋狂歲月裡,不崇拜也得崇拜!人人都崇拜,你不崇拜行嗎?為了生存,無論是真是假必須去崇拜,並始終虔誠地堅持著「早請示」和「晚匯報」!年年崇、月月崇、天天崇、時刻崇!△所謂的偶像,其實就是老百姓心中的「神」!越崇越神,神乎其神!
  • 如何讓孩子崇拜科學家,而不是崇拜明星?
    孩子崇拜什麼,那是他的自由。但是怎麼引導他們去崇拜,這卻是可以想想辦法的。在引導之前,我們要想明白,為什麼崇拜明星的孩子,比崇拜科學家的多?原因很簡單。很多明星,憑藉漂亮臉蛋,還高中、甚至初中還沒有畢業就成名了,成名之後還再也不學習了。這給學生造成的影響也是很惡劣的。會讓學生覺得,只要長得好、學習不重要。這樣一來,學生就對「知識就是力量」產生了懷疑,那又怎麼會想到去崇拜那些學習優秀的科學家呢?
  • 火影忍者:解析木葉丸為何會崇拜廢柴鳴人,對理性追星的辯證
    還有些人認為木葉丸對鳴人的崇拜是理智的,而究竟是因為什麼而使木葉丸對於鳴人執著追求與崇拜呢?為此做出詳細的解析,請聽我娓娓道來!鳴人不僅僅拯救了村子,並且從打敗佩恩的那一刻鳴人成為了全村人的依靠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同時也對木葉丸造成一定的形象,鳴人徹底在木葉丸心中成為偶像一般的存在。從實力角度分析木葉丸對鳴人的崇拜有人說木葉丸對鳴人那麼崇拜,很大的因素是受到了鳴人的忍術的影響。
  • 《明日之子樂團季》:偶像樂團背後的音頻偶像
    《明日之子樂團季》已於9月12日圓滿收官。最強廠牌「氣運聯盟」奔赴919百度好奇夜與國慶檔多個音樂節,履行現場見的約定。 在總決賽前夕,WORLD SHOW走進了《明日之子樂團季》拍攝地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
  • 從《樂夏》到《明日之子樂團季》,樂隊類內容火的到底是什麼?
    樂隊火,火得到底是什麼?去年《樂隊的夏天》將樂隊的熱度推向高峰,隨後一系列樂隊綜藝連番上場,從去年的《一起樂隊吧》《我們的樂隊》,到今年的《明日之子樂團季》《樂隊的夏天第二季》,多個平臺都把目光聚焦到樂隊上,讓玩樂隊的人感受到了大眾的愛。不過這份愛,毫無疑問是一種「偏愛」。
  • 海賊王塑造最失敗的角色,崇拜光月御田的大和為何被海迷討厭?
    隨著最新話劇情的更新,大和將自身對光月御田的崇拜轉化為了對桃之助的無腦追捧,大和這個角色之所以不討喜,本質上除了角色塑造失敗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和之國的劇情無法讓觀眾產生共鳴,海迷對光月御田在和之國的行動本就產生了兩極分化的評價,而大和對光月御田的崇拜並未進行過多鋪墊,從而讓大和這個角色成為服務劇情的工具人,加上為了自家偶像而對付老爹的這種行為,讓大和這個關鍵角色成為了和之國篇乃至整個海賊王目前劇情中塑造最失敗的角色
  • 《魔獸世界懷舊服》阿拉希崇拜獎勵匯總 阿拉希崇拜獎勵是什麼
    導 讀 魔獸世界阿拉希崇拜獎勵有哪些?ALX戰場崇拜給什麼好東西?
  • 佛法究竟崇拜什麼?
    到底什麼意思?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有我?研究清楚了、明白了,就成菩薩了,成佛了。佛菩薩是明白人,有智慧了,凡夫不明白,糊塗,顛倒,沒有智慧。佛法究竟崇拜什麼?智慧,真實智慧,不是崇拜哪一個人。智慧是什麼?是自己本有。如何把本有的智慧開發出來?要用禪定。八萬四千法門都能修禪定,但都很難修。
  • 女人對男人的愛是以崇拜為基礎的,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崇拜呢
    最好的愛情大概就是「我崇拜你像個英雄,你寵愛我像個孩子」。張愛玲說:「女人對男人的愛,總要帶點崇拜。」為什麼被崇拜對男人來說很重要?婚姻心理學博士盧卡德·帕內爾曾說:「男人都有一種心理,認為只有崇拜他們的女人才會對他們產生強烈而持久的愛情,事實上,男人是想通過女人對他們的崇拜而獲得一種滿足感,在他們看來,女人對男人的愛是以崇拜為基礎的。」明白了崇拜的重要性的同時,廣大女同胞們不禁想問:到底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崇拜呢?
  • 聖經丨啟示錄是一卷打開的預言書
    聖經啟示錄17章記載約翰被聖靈感動,跟隨天使到了曠野,看見了一個大異象:「大淫婦坐在眾水之上」,這裡顯然使用比喻和象徵的文法。大淫婦和眾水象徵什麼?為什麼大淫婦坐在眾水之上呢?古巴別遺址巴別傾倒之後就是巴比倫,巴比倫是邪惡宗教的發源地,是專門誘惑世人大搞偶像假神崇拜,與她行淫!大淫婦英文版譯為妓女更合適,有權有位或卑賤之人都受其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