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舉之戰,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吳國何以把大國楚國打的滿地找牙?

2020-12-14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吳師全面伐楚的戰略契機

公元前 506 年,給楚國以致命一擊的時機終於來臨了。這一年的秋天,楚國繼續走窮兵黷武的老路,悍然出動大軍圍攻蔡國。

蔡國力屈不能相支,向晉國求援,使人質往晉,請兵抗楚,但未獲結果,於是便轉而向吳國懇求救援。另外,唐國的國君也因憤懣於楚國的不斷侵凌勒索,而主動遣使與吳國通誼修好,要求協助吳國共抗強楚。唐、蔡兩國雖然都是兵寡將微的蕞爾小國,但位居楚國的北部側背,戰略地位相當重要。

吳國通過和它們結盟,就可以從州來、居巢、鍾離(此時均已為吳所佔領)等要地秘密出兵,繞過大別山脈,由淮水經蔡入楚,實施其避開楚國重兵把守的正面,進行戰略大迂迴,大舉突襲,直搗楚腹心的作戰計劃了。這一點,伍子胥、孫武等人早已看得清清楚楚,曾經向闔閭指出:「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

如今唐、蔡方面主動找上門來,吳國君臣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於是立即分派使臣通告唐、蔡兩國國君說:「楚為無道,虐殺忠良,侵食諸侯,困辱二君,寡人慾舉兵伐楚,願二君有謀。」 遂結成三國同盟,準備出兵。

同年冬天,吳王闔閭御駕親徵。他委任伍子胥、孫武、伯嚭等人為將軍,公子山為前敵先鋒,傾全國兵力水陸 3 萬餘人,並聯合唐、蔡兩國,乘楚國連年徵戰極度疲憊,東北部防禦空虛薄弱之隙,進行深遠的戰略奇襲,從而正式揭開了自商周以來規模最大、戰場最廣、戰線最長的柏舉之戰的帷幕。這場戰爭的戰略目標是闔閭君臣預先制定的,它以襲佔楚國郢都為基本目標,以實施遠距離戰略奇襲為作戰方針。

戰爭伊始,吳軍遵循「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作戰指導思想,「以迂為直」,實施大規模的戰略迂迴。他們乘坐戰船,溯淮水浩蕩西進。通過州來,進抵淮汭(在今河南潢川西北),然後舍舟登陸,在闔閭的直接指揮下,吳軍繼續沿淮水西進,以勁卒3500人為前鋒,並得到唐、蔡兩國軍隊的配合導引,迅捷神速地通過楚國北部的大隧、直轅、冥呃(均在今河南信陽南)三個險要關隘,穿插挺進到漢水的東岸,從而佔有了戰略上的主動先機之利,為柏舉決戰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柏舉之戰

楚國方面聞報吳軍大舉來襲,大為驚恐,不得已而在極其被動的情況下倉猝應戰。為了阻止吳軍向楚國都城作更深遠的進攻,楚昭王趕忙派遣令尹囊瓦(即子常)、左司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人統率楚軍晝夜兼程奔赴漢水西岸進行防禦,兩軍遂隔著漢水互相對峙。

從雙方情況看,吳軍士卒雖少但相當精銳,且已佔有突襲帶來的先機之利,故利在速戰速決。楚軍人數眾而戰鬥力較差,但後勤保障等條件較為優越,故利在持久防禦,消耗吳軍,而後集中優勢兵力,伺隙破吳。楚軍之中左司馬沈尹戌是一位頭腦冷靜、深富韜略的優秀軍事將領。他根據雙方戰略態勢,並針對吳軍的作戰特點,向統帥囊瓦提出如下的建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還塞大隧、直轅、冥呃。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

意即由囊瓦統率楚軍主力沿漢水西岸阻擊吳軍的進攻,從正面牽制吸引吳軍。而由他本人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縣境),徵集那裡的楚軍機動部隊,迂迴到吳軍的側後,毀壞吳軍的舟楫,阻塞三關要隘,以切斷吳軍的歸路。爾後再與囊瓦所率的主力實施前後夾擊,一舉消滅遠道而來、立足尚不穩的吳軍。這不失為一個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的高明作戰方案。

囊瓦起初同意了沈尹戌的建議,可是楚軍內部軍令不一、矛盾重重的痼疾卻最終使自己走上了失敗之路。待沈尹戌奔赴方城徵集軍隊不久,囊瓦便出於貪立戰功的心理,聽從了武城大夫黑和史皇的挑撥慫恿,擅自改變了自己與沈尹戌所商定的正面相持、斷敵歸路、側翼包抄、前後夾擊的正確作戰方針,採取冒險開進,速戰速決的做法,不待沈尹戌完成迂迴包抄行動,即統率楚軍主力倉促渡過漢水,進擊吳軍。

闔閭君臣見楚軍主動出擊,正合己方速戰速決的作戰意圖,不禁大喜過望,遂採取了後退疲敵、尋機決戰的方針,主動由漢水東岸稍事後撤。昏聵無能的囊瓦果然中計,誤以為吳軍怯戰,於是就步步進逼,尾隨吳軍而來。自小別(在今湖北漢川東北)至大別(今湖北境內大別山脈)間,楚軍連續與吳軍進行小規模交鋒,可是結果總是失利,絲毫佔不到什麼優勢,由此而造成了士氣低落,部隊疲憊。

吳軍統帥部見楚軍已陷入完全被動的困境,就當機立斷,決定同楚軍進行戰略決戰。十一月十九日,闔閭等人指揮吳軍在柏舉地區(在今湖北麻城縣境,一說在今湖北漢川縣北)布列陣勢,迎戰楚軍。

此時楚軍主力已開到柏舉附近,薳射所率領的增援部隊也到達戰場。但薳射與囊瓦互相輕視,互不協作,各自立營紮寨。闔閭之弟夫概看出楚軍這種不和情況,認為囊瓦素來不得人心,楚軍上下無死戰求勝之志,因此建議吳軍立即主動發起攻擊:「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後大師繼之,必克」,指出只要吳軍一進攻,楚軍就必然會陷入混亂,很快崩潰,屆時己方再以主力投入戰鬥,必能大獲全勝。

然而闔閭等人出于謹慎的考慮,而否決了夫概的意見。夫概不願放棄這一勝敵的良機,表示:「所謂『臣義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謂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於是便憑著一腔血氣率領自己所部的 5000 餘眾奮勇進攻囊瓦的部隊。楚軍果然一觸即潰,陣勢大亂。闔閭等人見夫概部突擊成功,乃乘機將吳軍主力投入戰鬥,擴大戰果,大勝楚軍。囊瓦在吳軍的沉重打擊面前喪魂失魄,棄殘軍於不顧,倉皇逃奔鄭國,大夫史皇為掩護主帥囊瓦,力戰不支,捐軀沙場;楚將薳射也為吳軍所俘虜。至此,吳軍取得了柏舉會戰的決定性勝利。

遭到重創的楚殘軍在薳射之子薳延的帶領下向西南方向狼狽潰逃。闔閭等人指揮吳軍及時實施戰略追擊,尾隨不舍。終於在柏舉西南的清發水 (即溳水,在今湖北安陸西)追及楚軍。楚軍見吳軍追來,驚恐萬狀,遂各不相讓,爭先搶渡清發水。闔閭見楚軍渡水逃命,就準備急行攻擊。但為夫概所勸阻,他的理由是「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鬥心矣。半濟而後可擊也」

闔閭對此予以同意,吳軍遂「因敵制勝」,採用「半濟而擊」的戰法,再度給渡河逃命之中的楚軍以極其沉重的打擊。爾後,吳軍繼續乘勝追擊,至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追及正在埋鍋做飯的楚軍殘兵敗將,痛加聚殲,並在那裡與由息地(今河南息縣西南)回救的楚軍沈尹戌部相遭遇。兩軍相遇勇者勝,經過一場激烈殘酷的拚殺,楚軍左司馬沈尹戌部又被闔閭君臣所指揮的吳軍勁旅所徹底擊潰,主將沈尹戌本人雖竭力衝殺,英勇頑強,但畢竟回天無力,傷重身亡。

至此,曾經不可一世的楚軍全線崩潰,再也無力作有效的抵抗,楚國都郢城(今湖北江陵西北)完全暴露在吳軍的面前,已指日可下了。

闔閭、夫概、伍子胥、孫武等人揮師挺進,勢如破竹,五戰五勝,長驅直入,兵鋒直指郢都城下。楚大臣子期、子西雖然在郢都和附近要地部署了部分兵力,準備負隅頑抗,無奈大勢盡去,朝廷內外已風聲鶴唳,人心動蕩,士氣消沉,兵無鬥志,根本不能抵擋吳軍的進攻。隨著吳軍的逼近,楚昭王臨陣脫逃,攜帶胞妹和少數臣子悽悽慘慘、惶惶如喪家之犬出奔隨國(今湖北隨州),致使楚軍防禦徹底瓦解。十一月二十九日,即柏舉決戰後的第十天,闔閭等人指揮吳軍一舉攻陷郢都,柏舉之戰至此終於以吳軍的輝煌勝利而宣告結束。

三、雙方勝敗原因分析

柏舉之戰是春秋晚期一次規模宏大、戰法靈活、影響深遠的大戰。吳軍在闔閭、伍子胥、孫武、夫概等人的指揮下,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迴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等戰法,一舉戰勝多年的敵手楚國,給長期稱雄的楚國以十分沉重的打擊,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春秋晚期的整個戰略格局,為吳國的進一步崛起,進而爭霸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柏舉之戰在中國古代戰爭發展史上也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它一改以往戰爭「約日定地」、一戰即見勝負的傳統模式,而突出體現了連續作戰、運動殲敵、靈活機動、出奇制勝的嶄新特點,是戰爭史上一次革命性的飛躍。從這個意義上說,柏舉之戰也是兵聖孫武軍事思想的一次最好實踐,他的一些軍事原則在此戰中得到充分的檢驗而大放異彩。如「兵者詭道」、「上兵伐謀」、「避實擊虛」、「兵聞拙速」、「因敵制勝」、致人而不致於人」、「示形動敵」「造勢任勢」等等,均在這場戰爭中獲得最大限度的運用,並完全成功。

吳國的取勝,首先是其修明政治、發展生產、擴充軍備、任用賢能的結果;其次也是其善於「伐交」,爭取晉國的支持,唐、蔡兩國的協助以及齊、魯諸國中立的產物;其三,在於吳軍戰略指導和作戰指揮上的高明。

(1)採取疲楚誤楚的正確策略方針,使得楚軍疲於奔命,並且鬆懈戒備;(2)正確選擇有利的進攻方向,「以迂為直」,乘隙蹈虛,實施遠距離的戰略奇襲,迫使楚軍在十分被動的情況下倉猝應戰;(3)把握有利的決戰時機,先發制人,勇猛突擊,一舉擊敗楚軍的主力,奪取關鍵性會戰的勝利;(4)適時進行戰略追擊,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不給楚軍以任何重整旗鼓,展開反擊的機會,最終順利地實現破楚入郢的既定戰略目標。

楚國的失敗,其政治、外交上的主要原因,乃在於其政治腐敗,內部動亂,將帥不和,君臣離心,四面樹敵,自陷孤立。從軍事角度看,則在於楚軍疏於戒備,招致奇襲;在於其消極被動,未能主動靈活、因敵變化制定正確的積極防禦方針;在於其主將貪鄙無能,臨戰乏術;在於其輕率決戰,一敗即潰。

當然,在整個柏舉之戰中和吳軍入郢後,吳國方面也有一定的失策之處,尤其是在入郢後犯有嚴重的錯誤,以致嚴重損害了軍事上的勝利成果。這具體表現為二點:

第一,吳軍在五戰入郢過程中,未能徹底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歷來是戰爭中的基本著眼點,然而吳軍在幾次關鍵性戰鬥中,如柏舉會戰、清發水之役、雍澨之役等等,雖多次擊潰楚軍,而未能做到全殲其有生力量,這樣就使得楚國的殘兵敗將能夠重新聚集起來,成為戰略反攻的基本力量,一俟秦國出兵援助,條件成熟,即對吳軍進行反撲。

吳軍之所以存在這一不足,當與其某些戰術運用不盡妥當有關,有的論者對此多有指出,如認為在清發水追擊戰中,吳軍如能另選渡河點,渡河作平行追擊或超越追擊,則敵人損失將更大,崩潰也將更為迅速。另外,在爭取晉國作更主動積極的配合策應方面,也不曾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未能更好地藉助晉、吳戰略同盟的優勢。

第二,入郢之後,在政治、軍事上有嚴重的失誤,給保持和擴大勝利果實籠罩上濃重的陰影,致使與戰略上的全勝結果失之交臂。吳軍入據郢都,前後約有將近一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吳軍決策集團沒有關照全局的戰略眼光,被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結果屢犯錯誤,尤其是闔閭、伍子胥等人只顧「尋歡」、「報復」,既沒有窮追楚國殘軍的決心和計劃,又極大消磨和影響了全軍上下的鬥志,更造成了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極大被動,終於在秦、楚聯軍的反攻夾擊和越國出兵襲吳的情況下,被迫放棄郢都,退師本土,飽嘗了轉勝為敗的苦果。

孫武曰:「凡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這很可能是孫武對於吳軍破楚入郢之後,「不修其功」,導致失敗這一沉痛教訓的總結。

柏舉之戰畢竟給楚國以相當沉重的打擊,基本上決定了吳楚爭霸戰爭的勝負歸屬問題。經過這場決定性的戰爭,吳楚之間 80 年的戰事得到基本平息,吳國從此不再把楚國視為主要對手,轉而與越、齊、晉諸國進行交鋒,爭奪霸權,歷史由此而進入了吳越長期爭戰新的階段。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吳國和越國均為春秋末期大國,為何到了戰國時期就毫無存在感了
    吳國和越國作為春秋中後期的兩個大國,其中越王勾踐更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代霸主,不過兩國在進入戰國之後,存在感卻實在不強。其中吳國在戰國初期便慘遭滅國,而越國雖然較為堅挺,但進入戰國時期之後由於國內動蕩不止,國勢日衰,最終被楚國所滅。
  • 春秋重要戰役「雞父之戰」,吳國擊敗七國聯軍,對楚國取得上風
    吳王僚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君主,他在位時期對楚國取得"雞父之戰"的大勝,陸續攻取州來、鍾離、居巢等地,與楚國爭奪淮南地區取得絕對上風,為吳王闔閭攻進楚國都城郢都打下基礎。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雞父之戰",吳國利用三千罪犯擊潰以楚國為首的七國聯軍。
  • 《龍槍覺醒》今日首發公測 當心打的你滿地找牙
    作為LINE籤約的首款國內手遊,同時已經籤約給韓國Webzen公司遠徵海外,其炫酷震撼的無限連擊效果、熱血激情的千人團戰,更有獨創性的裝備交易系統,讓玩家在遊戲內也可以提現賺錢,在恢弘的魔法殿堂回歸「虐與被虐」的原始樂趣!今日公測,多重福利輪番上,七大開服活動不停歇,來《龍槍覺醒》,不再無趣割草,打敵人個滿地找牙!
  • 歷史名將|不戰屈人之兵,兵家之鼻祖:孫武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號,夏天,齊國新舊勢力發生了一次激烈的武裝鬥爭,田氏聯合鮑氏,打敗了欒氏、高氏的舊貴族,史稱齊國「四姓之亂」。之後,孫武離開了齊國,在吳國都城姑蘇(今蘇州)附近「僻隱深居」,一方面潛心研究兵法,觀察吳國的政局變化,另一方面,結交被楚王迫害逃來的伍子胥,結成知心朋友。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號,通過政變上臺的吳王闔閭,非常儉樸,立志圖強經濟,「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一心要振興吳國。
  • 垂沙之戰引發的「雪崩」,超級大國楚國的衰落之源
    比如魏國,正是前342年的馬陵之戰尤其是次年的齊國、秦國、趙國聯合圍攻使其從巔峰滑落,最終在前334年交出霸主位置。而齊國表現的更明顯,前284年「五國合縱伐齊」,不僅將齊國從霸主的位置拉下馬,更是讓齊國從此一蹶不振。因此,大國的衰落無不是外交縱橫領域的全面孤立和失敗,導致遭到聯合進攻,對於這一規律,楚國也不例外。
  • 楚滅魯之戰:楚國消滅魯國,從而繼續和秦國相抗衡!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 先秦小霸王越國的悲哀:勾踐坑死吳國,自己的後代卻也重蹈覆轍
    春秋中期,持續百年的晉楚爭霸將無數小國裹挾其中,吳、越也難以獨善其身。為了制衡楚國,晉國主動聯絡、幫助吳國發展;而為了給吳國添亂,楚國也聯合越國,就這樣,吳王闔廬、越君允常開始了掐架。當然了,即使拋開大國博弈的元素,以越國的地理位置,他若想與華夏文明保持聯絡,也必須首先應對吳國。說兩國是天生的死敵,並不為過。
  • 論白起的戰績,其實長平之戰只能排第二,有一戰曾差點滅了楚國
    在戰國時期,要說誰是第一名將,那當時非白起莫屬了,在白起三十餘年的戰爭生涯中,共計攻城七十餘座,極大的削弱了趙國、魏國、韓國、楚國的實力,使得秦國周邊幾乎沒有能威脅秦國的勢力了。但說到白起的具體戰績,很多人能想到的卻只有「長平之戰」,一舉屠趙四十五萬士卒,當真無愧「人屠」之名。
  • 大國搏弈下的小國生存之道
    當今世界是一部大國崛起,競爭的電視劇,而世界典型的叢林法則,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咪。在大國的相互搏弈下,小國的生存狀況稍有不慎,立刻會被大國搞得遍體鱗傷,那麼小國夾在大國之間有幾種生存方式呢?第一種:誰強跟誰,這是一種典型的隨波逐流型,完全不講道理,這樣的國家很多,一旦握不好,笫一個被打的就是自己,最典型的就是韓國。
  • 火影:仙人鳴人打的佩恩滿地找牙,同期的佐助碰上佩恩會被完虐
    仙人鳴人打的佩恩滿地找牙,同期的佐助碰上佩恩會被完虐。鳴人打佩恩對應佐助打敗宇智波鼬。佐助打宇智波鼬的時候,三勾玉的寫輪眼,大招是麒麟。
  • 蔡國的戰爭背後:朝鮮人的百濟國,他們的祖先與吳國有什麼關係?
    這位埋葬在下蔡古墓裡的蔡國國君為什麼會最終死於他國之手?想知道這個問題,就請跟隨我的視角,一起去觀看這段震撼人心的歷史故事。 在今天的故事裡,蔡國竟然得到了機會,狠狠地收拾了一次楚國。而蔡國可以得到這次機會,與當時諸國內部頻頻發生內亂有很大關係。首先,蔡昭侯之所以能夠上位,是因為他的同族之間發生了血鬥。
  • 春秋時的一小國,阻擋楚國北進中原,最終是什麼結局?
    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換而言之,在春秋時期,眾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才有了後面的戰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鄧國,就在春秋時期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對於鄧國來說,都城在今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一帶,巔峰時期的疆域,更是擴張到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帶。
  • 佔小便宜吃大虧,戰國時期的楚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戰國一開局可以說楚國是獲利最大的國家,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春秋與戰國的劃分是以三家分晉為標準的,而三家分晉只是各傳統大國發生內亂的一個標本而已,在齊國也發生了田氏代齊,這種本來是一個諸侯國中的士大夫階層,由於自身家族勢力的上升和逐漸掌權而替代原有國君地位的事件,從某種層面上講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
  • 春秋戰國之楚國國君世系
    三十五年,重耳到楚國。三十九年,滅夔國。與晉國發生城濮之戰失敗,殺子玉。四十六年,楚成王兒子商臣為攻打楚成王,楚成王說吃了熊掌再死,商臣不答應,楚成王自縊。4.商臣繼位,即楚穆王。楚穆王三年,滅江國。四年,滅六國和蓼國(這兩個國家是皋陶的後代)。5.楚穆王在位十二年去世,兒子侶繼位,即楚莊王。用伍舉、蘇從。
  • 春秋小國「偪陽」之滅,孔子父親叔梁紇一戰成名,晉悼公一箭雙鵰
    偪陽故國偪(fù)陽,春秋期的一個小國,其故址在現在的山東棗莊嶧城以南。據地方志《嶧縣誌》記載,「偪陽城,縣南五十裡,古妘姓之國。祝融之孫,彭祖弟陸終第四子求言封於偪陽,後為晉所滅。」「祝融」是上古管理火的官員。偪陽建國者的先祖曾居於此官職。
  • 吳國在春秋末年那麼強,怎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反而被越國消滅?
    但是由於身處蠻荒,其正統地位一直不被中原各國所承認,是和楚國一樣的蠻夷之邦,尤其是同脈所出的虞國被滅後,留在吳國的仲雍一脈就越來越被邊緣化了,《左傳》裡稱吳國是「斷髮文身,裸以為飾」,是典型的中原文化用來貶低四方之地的用語了,所以如何取得中原諸國的認可,把吳國排入周朝諸侯之中,是歷代吳王首要的執政目標。
  • 遠交近攻的歷史透視:大國周邊的小國存活之道!
    很多人都把國家分成大國和小國,但是在一個社會基本秩序得以構建的世界裡,大國和小國之間的差距,在政治問題上,並沒有那麼麼明顯,大國確實可以有很多的撲克牌可以打,但是小國也並不意味著只能忍氣吞聲,尤其是個小國在與自己接壤的大國之間的各種利益糾紛,矛盾分歧之中,小國總是害怕大國侵佔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