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白起的戰績,其實長平之戰只能排第二,有一戰曾差點滅了楚國

2020-12-22 Hei白歷史

在戰國時期,要說誰是第一名將,那當時非白起莫屬了,在白起三十餘年的戰爭生涯中,共計攻城七十餘座,極大的削弱了趙國、魏國、韓國、楚國的實力,使得秦國周邊幾乎沒有能威脅秦國的勢力了。但說到白起的具體戰績,很多人能想到的卻只有「長平之戰」,一舉屠趙四十五萬士卒,當真無愧「人屠」之名。

長平之戰的確很顯赫,但這卻並不足以顯示出白起的個人能力,因為趙國軍隊一開始就處於下風,而且前期一直都是王齕作戰;後來趙國用趙括換掉廉頗後,秦國才秘密將白起派去做主將,也就是說,長平之戰打了三年,但真正由白起指揮的,只有半年而已;且當時的趙國軍隊已經疲弱不堪,白起的到來只是給了趙軍最後一擊而已。

那白起的真正巔峰一戰是什麼時候呢?可能有人會說是伊闕之戰,白起一戰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殺主將犀武,即公孫喜,佔領伊闕及五座城池,之後又乘勢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此外還有華陽之戰和陘城之戰,都取得了不俗的戰役;但其實這幾項戰績的確很輝煌,但是和接下來的要說鄢郢之戰比起來,還是差了點。

鄢郢之戰是秦國和楚國之間進行的一場超大型戰役,戰役的規模可能僅次於王翦滅楚一戰;雖然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迅速增強,但楚國卻是老牌強國,從一個小國發展成為一個擁地千裡的強國,而且經常北上,與中原各大諸侯爭霸天下,底蘊及其雄厚。尤其是楚悼王任用吳起開始變法興革後,楚國國力更是強盛無比。

至楚威王時,楚國的領土已擴張至巴國,蜀國間,滅亡越國,興盛一時;但到楚懷王時,屢次被秦國戲耍,甚至於自己都被秦昭襄王騙到秦國去,結果客死鹹陽,楚國國勢迅速衰弱,而後楚襄王繼位,由於楚襄王任用阿諛諂媚之臣,排擠賢良的忠臣,導致政治腐敗,國勢日衰,城池年久失修,守備薄弱。

但楚國畢竟是大國,秦國也不想和楚國交戰,秦國的首要目標是削弱趙、魏、韓三國,爭取入主中原,所以和楚國一直是以和為貴;但奈何這楚襄王聽了一個射箭之人的話,派使者出使諸侯國,重新約定合縱,以便討伐秦國。秦國聽到這個消息,決定先發制人出兵攻打楚國。雖然後來楚襄王又放棄了這個計劃,但秦國已經決定狠狠教訓這個「不聽話」的盟友。

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派大將司馬錯率領軍隊從隴西郡出兵,攻取了楚國的黔中郡,楚襄王被迫割讓上庸和漢江以北的土地給秦國。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又派大良造白起率軍大舉攻楚。白起分析了兩軍形勢後,決定採取直搗楚國統治中心地區的戰略方針。後率軍數萬沿漢江東下,攻取沿岸重鎮,掠取漢水流域豐饒的糧草補給軍需,出敵不意突入楚境。

白起還命令秦國的軍隊在過河之後拆除橋梁,燒毀船隻,自斷歸路,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信心。而楚軍因在本土作戰而有後顧之憂,將士只關心自己的家庭,沒有鬥志,無法抵擋秦國精銳士卒的猛攻,節節敗退。秦國軍隊在白起帶領下長驅直入,迅速攻打並佔領了楚國在漢水流域的要地鄧,一直到達楚國的別都鄢。

鄢城距離楚國都城郢很近,是拱衛郢都的軍事重鎮,楚襄王早已集結重兵在鄢城,企圖阻止秦軍南下進攻郢。白起在屢攻不下的情況下,竟派人決堤引水,結果鄢城輕鬆攻破,楚國士卒傷亡無法計算,城中百姓被淹死數十萬。白起在佔領鄢城後,又率軍攻打並佔領西陵,扼住長江,截斷郢與西面巫郡的聯繫。

在稍作休整後,白起再次出兵攻打楚國,勢如破竹,攻陷楚國國都郢,燒毀楚國先王陵墓夷陵,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襄王在兵敗後,向東北方潰逃至陳,被迫遷都於此以自保。此戰,秦國佔領了楚國西部長江以北大片土地,並在此設立南郡,白起因戰功卓著被秦昭王封為武安君。而楚國,領土損失近半,自此一蹶不振。

可以說,白起完全有機會一舉攻滅楚國,因為當時的楚國已經毫無自保之力,因為楚頃襄王遷都到陳後,聚集楚東地的武裝,也僅得10餘萬人,而秦國是隨時可以動員三四十萬以上機動部隊的超級大國。但可能是礙於東方諸國的實力,也可能是覺得暫時無法消化楚國,故而秦昭襄王同意了楚國的求和。

在鄢郢之戰前,楚國是一個可以隨時動員數十萬大軍的超級強國,而直到楚國滅國,都遠遠都沒恢復元氣,但即便如此,依然讓王翦小心對待,向秦始皇要了六十萬人馬才敢去滅楚。而白起當時雖然率領的兵馬可能有十幾二十萬,但絕對不會超過六十萬,而且白起面對的是強大的楚國,而王翦面對的是已經極為衰弱的楚國,兩相對比下,可見白起當真無愧戰國第一名將之名。

相關焦點

  • 白起真的懼怕廉頗?為何等到趙括換下了廉頗,白起才參加長平之戰
    白起就是秦昭襄王的核武器,長平之戰是一場持久戰,如果秦昭襄王一出場就動用核武器,那他將會成為六國公敵。當時楚國、魏國、韓國都被白起給打怕了,遠一點的燕國、齊國也已經耳聞了白起的厲害之處。所以秦國一旦動用白起,那就是要滅趙了,這是其他六國所不願看見的事情。
  • 戰國四大名將排名:殺神白起位居第二,第一是否名副其實
    3.長平之戰後燕國20萬大軍進攻趙國,廉頗率領13萬人大敗燕軍,公元前249年,廉頗大舉攻燕,圍其國都,燕國被迫割讓五城求和。4..公元前269年,廉頗抵抗秦軍進攻,獲得了秦、趙數年的和平,長平之戰,廉頗在處於劣勢情況下與白起對峙,堅守長達兩年之久,合縱攻秦,攻取秦國壽陵。
  • 長平之戰,戰神白起下令全軍禁止吃羊肉,獲勝後士兵才恍然大悟
    亦是在此戰後,白起成為了秦國乃至戰國的名將。 戰神之勇,勇於攻堅克難。在白起率領的眾多戰役中,鄢郢之戰稱得上是孤軍奮戰的典型之例。楚國在諸多諸侯國中的實力始終強大,亦是秦國最為強勁的對手之一。秦國在強大起來之後,必然要與楚國對上,故而,在公元前279年,由白起率軍討伐楚國大軍。此戰攻打的便是楚國的別都鄢、都城郢,史稱鄢郢之戰。
  •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與廉頗無爭議,那麼第二到底是李牧還是王翦
    白起排名第一是沒有任何問題,他早年從軍,靠著軍功一點點晉升,真正改變白起命運的,還是伊闕之戰,他利用韓魏聯軍的配合問題,以少勝多,全殲韓魏主力,此後韓魏再也沒辦法對秦造成任何威脅。此後白起率領秦軍從未吃過敗仗,面對山東六國,白起前後殲滅了上百萬的敵人,也把楚,趙這幾個強國打得一蹶不振。
  • 長平之戰中,白起坑了40萬趙軍,為何秦昭襄王還要送孫子異人入趙
    長平之戰前,大家都商量好了,這是一場滅國之戰。秦國和趙國對賭國運,看誰能夠擊敗對方,那麼誰就能徹底消滅對方。為此秦昭襄王這邊,但凡是15歲以上的男人,全部都派上了戰場,幹嘛?真的是耗費了秦國所有的氣力去打這一仗。
  • 盤點戰國時期真正的9大名將,白起也僅能排第二,第一與兵聖齊名
    公元前334年,昭陽率兵攻打越國,殺死越國國君無疆,使興化一帶併入楚國。公元前323年,昭陽又率兵攻打魏國,得襄陵等八邑,此戰在古代軍事史上影響頗大,稱「楚魏襄陵之戰」,威震齊、燕、趙、魏、秦、韓六國。為此,楚懷王將傳國之寶「和氏璧」賜給昭陽,又將「古勃海之地」封為昭陽食邑。
  •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為何沒列入武廟十哲?趙匡胤:白起殺降
    沒錯,從唐朝到宋朝時,張良、白起和吳起不見了,管仲、郭子儀和範蠡了進來。那張良、白起和吳起幹嘛去了呢?其實這三人是一升兩降,張良向上升了一級,成了配,陪伴在姜子牙太公旁邊,地位比十哲還高一籌。那白起呢?白起差點被直接移出武廟,後以圖形的形式存在,地位比起十哲來,還是差了很多。是白起在能力不夠還是戰績不夠?
  • 白起,給後世將領留下了怎樣的寶貴經驗
    儘管白起未曾完成過滅國之戰,但六國的接連滅亡與白起的戰績脫不了關係。可以說沒有白起的赫赫戰功在前,王翦平六國的戰績估計也就黃了。白起這一生是輝煌的,金戈鐵馬,縱橫沙場,青史留名;白起這一生也是落寞的,人事所迫,走投無路,自刎而死。他這一生,給後世將領留下了寶貴而深刻地為將之要!
  • 力壓秦軍的戰國六大名將:第一個太厲害,秦國差點被他打趴
    商鞅變法前的秦國實力弱小,被魏國打得沒一點脾氣,商鞅變法後秦國實力雖然日益強大,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其實是秦、齊、楚、趙四強爭霸,直到前262年的長平之戰後秦國才擁有了傲視群雄的實力,但即便如此秦國仍然吃過不少敗仗,今天就來說一說力壓秦軍的戰國六大名將:第一個太厲害,秦國差點被他打趴。
  • 在長平之戰前期,為何秦昭襄王以王齕為秦軍主將,而不是白起呢?
    我們都知道,秦昭襄王在掃清了進攻趙國的障礙之後,是讓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王齕領兵進攻趙國,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這就留給了後人一個問題:為什麼在長平之戰前期,秦昭襄王不直接讓沙場宿將白起掛帥,而是讓王齕領兵出徵呢?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點:王齕自身能力是十分出色的。
  • 白起用最小的代價換取了最大的戰果,為秦一統天下建立巨大優勢,你...
    其實還是能力問題啊,作為主將能力不夠,我還是覺得王賁被低估的厲害,就憑滅三國跟爆楚國和一生不敗,這戰績已經了,不過王翦王賁都有一個問題,戰術戰略記載太少了,不知道是不是霸王攻破鹹陽後,史料遺失還是毀壞了,這點是大小王對比其他頂級神將劣勢.,小王確實是個很優秀的將領。可惜太史公沒給他單獨立傳(畢竟老王更牛逼)而其他史料則留存不多。
  • 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直攻邯鄲,為何秦昭襄王拒絕,若同意能滅趙嗎
    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役,說它大是因為長平之戰投入的兵力是整個戰國最多的,秦國和趙國合計投入兵力接近100萬,哪果史書說的沒錯的話,這就是作戰部隊的人數,還不包括運輸部隊和後勤保障部隊,而且長平之戰一戰就導致了趙國損失了45萬人。
  • 秦滅六國之戰:終結戰國的最後一戰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自此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奠定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前256年秦滅東周,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前230年到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那麼秦國是如何消滅六國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白起,漢尼拔究竟誰才是殲滅戰的第一名將?長平之戰便可看出
    然而比起白起還是稍微遜色的,戰國時期的軍事對抗絕對是古代西方不可比擬的,壯年時期的白起以數萬孤軍便破了楚國國都,並且一手策劃了古今中外最大的殲滅戰——長平之戰白起那叫打仗嗎?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是韓信所說,那麼事實真是如此麼,並不是,戰國時期的秦國步軍最為強大,黑壓壓一片根本無一國可以阻擋,在戰國後期,唯有經過胡服騎射的趙國可以與之匹敵,然而兩國國力相差過大,如果打持久戰趙國必然不是對手,然而硬拼起來趙國軍隊也絕對不是軟骨頭,長平之戰初期,秦國雖然一直處於攻堅戰,但秦軍卻也死傷過半,發展到戰爭後期就是純拼兩國國力的時候,那麼白起為什麼要堅持與趙國耗呢
  • 活埋45萬趙軍的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秦國真無敵了
    經過了長平之戰洗禮的秦國鐵騎,完成六國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一、長平之戰爆發前的戰國局勢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處於戰國晚期,離嬴政統一六國還有40年左右的時間。楚國自從懷王時期喪失漢中,上庸之後,就走了下坡路。秦國不斷對楚國進行蠶食。齊國元氣大傷後,秦國派白起率軍攻打楚國核心腹地。公元前278年,鄢郢之戰,佔領了楚國都城郢。楚國被迫遷都,當然還少不了割地求和。自此,楚國慢慢從南方大國轉為「東方大國」,和秦國形成了徹底的東西對峙局面。
  • 秦軍史上最可恥一戰,用了36年才完全恢復,戰神白起因此被賜死
    白起之名成為了趙國軍民的噩夢,也正是這一戰,白起成為了人們口中的「一代戰神」。 看到這裡,相信有不少人會心存疑慮,為什麼邯鄲之戰與長平之戰中間相距時間並不長,交戰雙方也沒有發生變化,可結局卻完全相反呢?另外,白起又為何寧死不願再戰趙國?難道他已經料定了此戰的結局嗎?
  • 長平之戰伊始,為什麼秦國選擇王齕做主將而不是白起?
    在長平之戰前,白起已經戰功累累,比如垂沙之戰大敗楚軍,在伊闕大敗韓魏聯軍,華陽之戰,擊潰趙魏聯軍,在對楚作戰更是戰功顯赫。其時楚頃襄王欲重新用合縱之策對抗秦國,秦昭襄王見狀先發制人,派白起率軍攻楚,兩國大戰,楚國頂不住,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國講和。秦國見好就收,重整旗鼓又再動兵伐楚,龐然大物楚國在秦國的連續攻勢下日暮途窮,丟城失地,連郢都也被秦軍拿下。
  • 被遺忘的戰國牛人:論政績堪比商鞅,論軍事堪比白起,卻默默無聞
    ;但他的能力和政績,卻是絲毫不弱,論政績,他絲毫不比商鞅弱,論軍事能力,比起戰國名將之首的白起來,也是只強不弱。魏國佔據後,對秦國進可攻退可守,秦國就是在丟失河西之地後,才開始逐漸衰弱,甚至差點滅國。在公元前389年,秦惠公舉全國之力出兵五十萬攻打魏國的陰晉,這純粹就是破釜沉舟;當時鎮守河西之地的就是吳起,而且吳起還訓練了五萬魏武卒,雖然雙方兵力相差極為懸殊,但一方是手持兵器的農民,一方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職業士兵,所以秦國毫無懸念的失敗了,國力迅速下滑,幾乎就要被滅國了。
  • 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何不滅趙國?不是秦國不想,而是秦國做不到
    但是儘管秦國在長平之戰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趙國還是存活了許久才被秦國滅了。那麼秦國在獲得長平之戰勝利的情況下,又有白起這樣的當世名將,為何不一鼓作氣滅了趙國呢?一:秦軍傷亡慘重長平之戰這場的結果是秦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並且坑殺了四十多萬趙國的有生力量,那麼秦國贏得很輕鬆嗎?
  • 長平之戰,白起為什麼要坑殺趙國40萬大軍,原因居然來自商鞅
    廉頗駐軍長平,以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百裡石長城為主防禦陣地,分軍前出32公裡於空倉嶺一線據險構筑前沿防禦,並派出裨將茄繼續前出搜索迎敵。之後,秦軍突破趙軍防線,佔領趙軍堅固堡壘。趙軍退卻長平。秦軍再次強攻趙軍陣地,趙軍戰敗向東退入故關,堅守百裡石長城。兩軍堅持不下,兩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