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期,要說誰是第一名將,那當時非白起莫屬了,在白起三十餘年的戰爭生涯中,共計攻城七十餘座,極大的削弱了趙國、魏國、韓國、楚國的實力,使得秦國周邊幾乎沒有能威脅秦國的勢力了。但說到白起的具體戰績,很多人能想到的卻只有「長平之戰」,一舉屠趙四十五萬士卒,當真無愧「人屠」之名。
長平之戰的確很顯赫,但這卻並不足以顯示出白起的個人能力,因為趙國軍隊一開始就處於下風,而且前期一直都是王齕作戰;後來趙國用趙括換掉廉頗後,秦國才秘密將白起派去做主將,也就是說,長平之戰打了三年,但真正由白起指揮的,只有半年而已;且當時的趙國軍隊已經疲弱不堪,白起的到來只是給了趙軍最後一擊而已。
那白起的真正巔峰一戰是什麼時候呢?可能有人會說是伊闕之戰,白起一戰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殺主將犀武,即公孫喜,佔領伊闕及五座城池,之後又乘勢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此外還有華陽之戰和陘城之戰,都取得了不俗的戰役;但其實這幾項戰績的確很輝煌,但是和接下來的要說鄢郢之戰比起來,還是差了點。
鄢郢之戰是秦國和楚國之間進行的一場超大型戰役,戰役的規模可能僅次於王翦滅楚一戰;雖然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迅速增強,但楚國卻是老牌強國,從一個小國發展成為一個擁地千裡的強國,而且經常北上,與中原各大諸侯爭霸天下,底蘊及其雄厚。尤其是楚悼王任用吳起開始變法興革後,楚國國力更是強盛無比。
至楚威王時,楚國的領土已擴張至巴國,蜀國間,滅亡越國,興盛一時;但到楚懷王時,屢次被秦國戲耍,甚至於自己都被秦昭襄王騙到秦國去,結果客死鹹陽,楚國國勢迅速衰弱,而後楚襄王繼位,由於楚襄王任用阿諛諂媚之臣,排擠賢良的忠臣,導致政治腐敗,國勢日衰,城池年久失修,守備薄弱。
但楚國畢竟是大國,秦國也不想和楚國交戰,秦國的首要目標是削弱趙、魏、韓三國,爭取入主中原,所以和楚國一直是以和為貴;但奈何這楚襄王聽了一個射箭之人的話,派使者出使諸侯國,重新約定合縱,以便討伐秦國。秦國聽到這個消息,決定先發制人出兵攻打楚國。雖然後來楚襄王又放棄了這個計劃,但秦國已經決定狠狠教訓這個「不聽話」的盟友。
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派大將司馬錯率領軍隊從隴西郡出兵,攻取了楚國的黔中郡,楚襄王被迫割讓上庸和漢江以北的土地給秦國。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又派大良造白起率軍大舉攻楚。白起分析了兩軍形勢後,決定採取直搗楚國統治中心地區的戰略方針。後率軍數萬沿漢江東下,攻取沿岸重鎮,掠取漢水流域豐饒的糧草補給軍需,出敵不意突入楚境。
白起還命令秦國的軍隊在過河之後拆除橋梁,燒毀船隻,自斷歸路,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信心。而楚軍因在本土作戰而有後顧之憂,將士只關心自己的家庭,沒有鬥志,無法抵擋秦國精銳士卒的猛攻,節節敗退。秦國軍隊在白起帶領下長驅直入,迅速攻打並佔領了楚國在漢水流域的要地鄧,一直到達楚國的別都鄢。
鄢城距離楚國都城郢很近,是拱衛郢都的軍事重鎮,楚襄王早已集結重兵在鄢城,企圖阻止秦軍南下進攻郢。白起在屢攻不下的情況下,竟派人決堤引水,結果鄢城輕鬆攻破,楚國士卒傷亡無法計算,城中百姓被淹死數十萬。白起在佔領鄢城後,又率軍攻打並佔領西陵,扼住長江,截斷郢與西面巫郡的聯繫。
在稍作休整後,白起再次出兵攻打楚國,勢如破竹,攻陷楚國國都郢,燒毀楚國先王陵墓夷陵,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襄王在兵敗後,向東北方潰逃至陳,被迫遷都於此以自保。此戰,秦國佔領了楚國西部長江以北大片土地,並在此設立南郡,白起因戰功卓著被秦昭王封為武安君。而楚國,領土損失近半,自此一蹶不振。
可以說,白起完全有機會一舉攻滅楚國,因為當時的楚國已經毫無自保之力,因為楚頃襄王遷都到陳後,聚集楚東地的武裝,也僅得10餘萬人,而秦國是隨時可以動員三四十萬以上機動部隊的超級大國。但可能是礙於東方諸國的實力,也可能是覺得暫時無法消化楚國,故而秦昭襄王同意了楚國的求和。
在鄢郢之戰前,楚國是一個可以隨時動員數十萬大軍的超級強國,而直到楚國滅國,都遠遠都沒恢復元氣,但即便如此,依然讓王翦小心對待,向秦始皇要了六十萬人馬才敢去滅楚。而白起當時雖然率領的兵馬可能有十幾二十萬,但絕對不會超過六十萬,而且白起面對的是強大的楚國,而王翦面對的是已經極為衰弱的楚國,兩相對比下,可見白起當真無愧戰國第一名將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