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要不要考研的人一般都是不需要考研的,因為連你自己都知道這件事可有可無。」看到網友文章中的這句話時勾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如果對於某件事情要不要做,自己沒有確定堅定的答案的話,可能是猶豫的心理在起作用。同時我也想到了以前表姐說過的一句話「如果沒有很大的決心考研最好就別想了,考研是需要很堅定的決心和長時間的準備的。」生活中面對同樣的事,有人很果斷很迅速地就能給出決定結果,而有的人卻很猶豫很糾結,遲遲下不了決心給不出結果,那麼做事情猶豫不決的人到底該怎樣做決定呢?
在我看來,做事情太果斷或是太猶豫糾結都有其不利的方面,但是二者相比較之下,我還是認為猶豫糾結的人更應該學會果斷。我自認為自己是個非常猶豫非常糾結的人,因此我能體會到太過猶豫糾結到底有哪些不好。太果斷的人想要變得稍微慎思一些很容易,只需要多花些時間冷靜思考一下就行,而太猶豫的人想要變得果斷一點則不那麼容易了,需要不斷地從實踐中鍛鍊自己的果敢與堅決。
說到猶豫我想結合一下「選擇恐懼症」「拖延症」來談談,不說它們的概念完全一樣,起碼是有相通點的。猶豫糾結的人一般在做選擇時也會猶豫不定,很難快速地做出兩者或多者之間的選擇,通常有一定的「選擇恐懼症」,讓他們一下子就做出決定簡直太難了。經常猶豫糾結要不要做某件事情的人也可能具有潛在「拖延症」,當你覺得這件事需要花很久時間才能決定,其實已經在拖延這件事完成實施的進程。比如我突然看到了一件喜歡的衣服,我想要擁有它,同時腦海裡另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我應不應該現在就買呢?我一定要買它嗎?萬一買了後悔怎麼辦呢?……」這段自我掙扎對抗猶豫糾結的時間對於一個果斷堅決的人來說已經可以買完衣服去做下一件事情了,所以猶豫糾結的人不僅在左右為難的苦惱中感受不到輕鬆快樂,而且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
很多習慣猶豫糾結的人在這一刻做不了決定,希望再拖拖,再想想之後才給答案,可這樣做真的有用嗎?三思之後的決定與結果自己會更滿意嗎?恐怕也不見得,猶豫很久之後做的決定很大概率與不假思索果斷做的決定是一樣的,那麼為什麼很多人還是常常猶豫需要仔細想想再決定呢?其實是人們內心的一種期望通過更多時間和對比摸索獲取了更對信息之後能給出一個更加滿意更加安心的答案的心理觀念所驅使。
我們做事情之前會猶豫是因為看到了這件事的不同面,當我們看到了它好的一面、吸引自己的一面時我們想要學習它,希望踐行它,而在我們正準備開始行動之前發現了它不那麼有利的一面時,我們可能又會想說「算了吧,好像也沒有那麼吸引我了,沒有那麼強的信念做這件事情了」,於是猶猶豫豫、糾結徘徊,到最後都沒有個明確的答案與決定。就像人們挑選衣服的時候總是喜歡挑來挑去,一定要找到更喜歡的,可是「比較」是沒有窮盡的,看中了第一件衣服不會立刻就買,兜兜轉轉選來選去,最後還是會回到起點購買第一件看中的衣服。
猶豫的人可能內心非常敏感、非常感性,會考慮事情的很多方面,所以對很多事都很難迅速給出答案,對此我們需要學習做事果斷的人,不斷在實踐中逼迫自己果斷一點,練習久了你會發現,快速做決定也沒那麼難嘛,猶豫很久的答案與果斷的答案其實都是自己內心的第一選擇,而「比較」永遠沒盡頭,猶豫糾結的人也不可能找到一個最完美的結果,所以學會做個果斷的人,自己做的任何決定都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