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上熱下寒體質?該如何調理?醫生教您正確應對?

2020-12-17 婦產科彭星

日常很多人養生,總是會根據一些小藥方自己來服用,但是因為人的體質不同,所使用的藥物也是不同的,如果錯誤用藥調理,可能會適得其反,加重疾病的發生。很多女性是上熱下寒的體質,例如小莉,她是一名文員,每次月經的時候,痛經很嚴重,經血顏色較暗,有時還會發黑,伴隨少量血塊脫落。小莉聽別將這個是寒氣較重造成的,她就在網上購買了一些驅寒的中藥服用,但是用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不僅痛經的情況沒有緩解,臉上的痘痘反而越來越多,嘴巴裡還總是長潰瘍,總是感覺口乾口渴,去當地的中醫院諮詢,醫生說她這是屬於上熱下寒的體質,因為藥物的原因,造成上熱的情況更加明顯。小莉好奇:什麼是上熱下寒體質?

什麼是上熱下寒體質?

其實這個體質可以分開來看,先是上熱,指的的人體上半身內火較大。我們正常的心火是向下走,不會過多的旺盛。但是當機體內的臟器功能異常時,例如腎氣不暢,從而會造成心火旺盛,心火難以往下走,又或者肝火旺盛,從而造成人體發熱,上熱的患者可能會有長痘,長斑,皮膚乾燥,口腔疾病,口乾口渴,眼乾眼澀,胸部脹痛,耳鳴,失眠等情況。

下寒,通俗來說就是下半身寒氣較重造成的,例如一些女性因為腎虛,腎氣不足,心火難以從上而下,繼而下半身缺少內火,例如有些女性有痛經,血塊,手腳冰涼,腰酸等情況。寒氣在體內還可能會找出瘀滯的現象。所以一定要儘早調理好身體,改善體質,避免症狀加重,影響身體健康。那該如何調理?醫生教您正確應對。

該如何調理?

運動:有些時候女性出現這種情況,跟運動也有很大的關係,例如小莉,因為工作的原因,運動量少,長期坐著不動,從而造成體內氣血不暢,易出現淤堵的現象,從而造成上熱下寒的情況發生。所以建議可以多運動,例如跑步,遊泳等,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氣血流通。從而有利於下半身的氣血供給,也可以釋放和緩解上半身的熱,達到上下平衡。而且運動可以提高免疫力,有利於預防和減少疾病發生的風險。

飲食:吃對於一個人來說很重要,像一些經常吃辛辣,生冷食物的人,對腸胃,對身體的影響很大。病從口入,想要調理上熱下寒的情況,飲食上要注意,曬吃一些辛辣,油膩,刺激性強的,生冷的食物。飲食儘量清淡,溫和,避免食用易上火的食物,例如韭菜,牛肉,辣椒等等。三餐要定時,定量,切勿吃得過飽,注意細嚼慢咽,促進消化和吸收。

睡眠:對於一些經常加班,熬夜的人來將,長期的晚睡一下氣血恢復,還可能損傷肝腎等器官,造成功能下降。想要改善症狀,一定要保證睡眠規律,不可過度勞累,或長期晚上。晚上睡前可以用熱水泡腳,促進體內寒氣的排出,促進血液循環,促進睡眠等等,有利於體質的改善。

調理:有些較為嚴重的人,可以諮詢當地專業的中醫,根據中醫的指導進行中藥調理,不可自行服藥。

相關焦點

  • 常見的「上熱下寒」體質,該如何調理
    其實人體很神奇,不同的人可能體質都各不相同,例如有些「上熱下寒」體質人,他們上半身怕熱,下半身怕冷,是不是很神奇。其實很多女性屬於這種體質,例如臉上容易長痘,但是經常手腳冰涼;脾氣急躁,但又經常腰腿酸痛等等,上半身容易上火,下半身體寒,那這種體質的人該如何去調理呢?
  • 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怎麼調?老中醫幫您開方暖陽氣、散寒氣
    「您呀,是上熱下寒體質,得好好調理。」「這倒奇了,只聽過體質有『寒』有『熱』,沒聽說過兩個體質還能混在一起的,難道一個人的身體能既是寒性的、又是熱性的嗎?」老劉最近發現自己身體上的毛病很「矛盾」,他常常口乾、嘴邊生瘡、煩躁易怒,這是「體熱」的特徵,但是他同時腿上又很怕冷,還伴有大便稀溏、腹痛喜暖等「體寒」特徵。老劉百思不得其解,問了醫生,才發現中醫上有「上熱下寒」這一說。光是體熱、體寒已經不好理解,「上熱下寒」又是什麼意思呢?
  • 又上火、又怕冷,調理上熱下寒體質,有3個原則得遵守
    在中醫眼中,到底什麼是上熱下寒?所謂的上熱下寒,當然還要分「上」、「下」兩個部分來討論:上面是滿滿的火,具體表現為口腔潰瘍、喉嚨痛、眼乾眼澀、容易上火、長痘痘,甚至有些人還會出現牙齦出血或是流鼻血等。現代人經常會出現上熱下寒,中醫認為出現上熱下寒其實就是陽不歸位,因為中焦不通、陰盛於下、虛陽上浮。《黃帝內經》曾記載過上熱下寒,「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那麼,上熱下寒到底是怎麼出現的?上熱下寒,到底從何而來?
  • 冬季怕冷抵抗力差,上熱下寒體質的人,可用這4個護理方法來調理
    冬季怕冷抵抗力差,上熱下寒體質的人,可用這4個護理方法來調理。上熱下寒體質的人,身體抵抗力一般是較差的,很容易引發感冒、過敏等多種疾病,要注重調理。如何調理呢?
  • 現代人常見「上熱下寒」 是啥病?別慌,教你4招補陽氣、散寒氣
    其實,這是體內寒熱錯雜的表現,中醫一般稱之為上熱下寒。上熱下寒是指患者在同一時期,上部有熱證,下部有寒證的情況。上熱下寒體質有什麼症狀?現代人經常熬夜,又愛胡吃海塞,什麼甜的辣的、油炸的膨化的都愛吃,又不愛運動,經常久坐,造就了許多現代人上熱下寒的病症。那上熱下寒有什麼具體的症狀呢?
  • 又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都有這些症狀表現,中一條就是了
    想要調理一下身體,沒想到吃熱的就上火,吃寒的又傷陽氣。其實,這就是典型的「上熱下寒」體質,溫補不能耐受,寒涼又不能承受,難以調理。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中醫如何調理這「上熱下寒」的體質吧!不耐熱也不耐涼,這是怎麼回事?
  • 寒露|秋燥耗陰,虛火上擾,「上熱下寒」體質該怎麼調?
    本 期 導 讀 露從今夜寒,火由虛中生,上熱下寒體質如何調理?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兩種因素影響之下,很多人最終形成上熱下寒之體質。
  • 怕冷,手腳經常冰涼,但又容易上火,屬於什麼體質?怎麼調理?
    生活中每個人的體質都是不一樣的。在治療很多疾病的時候,醫生也會根據個人的體質而進行相應的治療,如果體質判斷錯了,那麼治療的效果也不會太好。在中醫上,了解「體質」是非常重要,了解清楚了體質,用藥的時候才能解決根本上的問題。
  • 上熱下寒的根本原因,或是中焦不通!調理方法,已經列出來了
    中醫是我國幾千年的文化結晶,發展到現在已經和西醫很好的結合在一起了,中醫主要是通過調理,而西醫就是通過藥物和手術,兩者可以相輔相成,各有利弊的。今天就簡單來聊一個中醫的病症和調理方法。上熱下寒,是一種寒熱交雜在一起的病症,從字面意思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身體的上半部分熱,下半部分寒冷。
  • 小兒體質的中醫調理
    不少家長甚至開始系統學習中醫,希望可以自己調理孩子的身體。中醫兒科專家、原深圳市兒童醫院中醫科主任朱錦善教授提醒,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體質,而且孩子發病時病情變化快,體質也容易互相轉換,家長在調理的時候要靈活對待,做到對症下藥,才能事半功倍。朱教授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將小兒的體質大致分成幾種類型。
  • 身體虛,一補就上火,上熱下寒的人,這樣做既通又補,火氣變元氣
    上熱下寒體質,不補身體虛,一補就上火!如何補得進,不上火?(附3個實用調理方)一到冬季,各大養生號都建議大家在冬令進補,溫陽補養,於是很多人入冬後就開始吃好的,補好的。然而,總有人說,為什麼每次我補了以後:口腔長潰瘍、臉上冒痘痘、喉嚨腫痛、嗓子幹癢沙啞。明明覺得自己上火了,可是卻大便洩下清稀便溏、雙腳發冷、腰膝酸冷。
  • 人有九種體質,不同體質對應不同養生方,老中醫教你一次性分清楚
    人有九種體質,不同體質對應不同養生方,老中醫教你一次性分清楚經常怕冷,夏天身體也熱不起來?別人感冒兩三天就好了,自己卻持續一兩個星期不好?明明吃得不多,卻還是胖了起來?……這一系列的問題,在老中醫眼裡,都是體質的問題。自古以來,我國就講究養生,而養生的關鍵就是要遵循自身體質。那麼,如何才能分辨清楚自己的體質呢?人的體質大體可分為九種,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血瘀質、痰溼質、氣鬱質、溼熱質、特稟質。
  • 什麼是陽虛體質?看看舌頭、手腳、面色、大小便,有助判斷
    腎虛的問題困擾著大多數人,因為這並不是一個小問題,腎虛分為兩種,陽虛和陰虛,很多人不懂這兩者的區別,其實這兩種情況在各自的表現上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的,腰痛和疲憊無力這是共同點,但陽虛的表現是以腰酸、發冷、水腫等以「寒」為代表的症狀,而陰虛則是「熱」的表現如腰酸、燥熱、盜汗、虛寒等症狀。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怎麼分辨自己是不是陽虛體質。
  • 天冷冷出「寒婆婆」 怕冷你屬哪一種?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楊蔚然氣溫驟降,冷得人直打哆嗦,尤其是怕冷的女性,一夜成為「寒婆婆」,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統統派上用場。怕冷怕熱,本是人適應自然、趨利避害的一種方式,然而,寒冬對有些人來說是別樣的風景,對怕冷的人來說就是「絕望的冬天」。「寒婆婆」到底是怎麼回事?
  • 什麼是脾虛,脾虛該如何調理,醫生告訴你
    其實從中醫上來講,脾才是維持人體活動的根本,大家都知道一句古話「能吃是福」,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人需要進食食物來維持基本的生命活動,而脾,則是從食物進入人體開始,直到排洩出去後整個過程的中心環節。所以我們也會常說,脾虛,人就廢了一半。接下來我們就重點了解一下脾虛,以及如何調理。什麼是脾虛?
  • 虛、寒、溼、滯、瘀、閉!疾病發生的六階段你知道嗎?
    氣虛者宜補氣健脾,飲食上可以多吃紅棗、南瓜、山藥等,常按揉艾灸足三裡、關元等穴。也可用黃芪、太子參泡水喝,症狀嚴重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芪參丸、補中益氣丸等調理。陽虛者宜益氣溫陽,多曬太陽,保暖避寒,加強體育鍛鍊,適當多吃羊肉、胡桃仁、腰果等,常按揉艾灸神闕、腎俞等穴。
  • 9種中醫體質辨識,看看你屬於哪種?
    其實,中醫講究辯證論證,每個人的體質各不相同,需不同的方法來調養。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副主任張榮春副主任醫師教您如何辨別9種中醫體質,分類調養各有道。所謂「億萬蒼生,人有9種,1種平和,8種偏頗。」在中醫上,人的體質往往被分為9種,分別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和特稟質。
  • 消瘦人群調理體質的最好方法
    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消瘦人群調理體質的最好方法,如果你太消瘦的話,也會對身體產生不利的影響,首先來說是免疫力低,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而且也會誘發各種的不良症狀。如果你太消瘦的話,也會對身體產生不利的影響,首先來說是免疫力低,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而且也會誘發各種的不良症狀。
  • 中醫教你調理
    有的孩子體質虛弱、脾胃虛弱,反映在舌苔上就是地圖舌的表現,也稱花剝苔,舌苔呈塊狀,鋪不滿舌面。有的家長諮詢我,用三星湯補舌苔效果不佳,該怎麼辦?三星湯是消食導滯的良藥,可以助運脾胃,但對於調理地圖舌,還要進一步學習,不是光喝三星湯就夠了。今天我會重點和大家聊聊如何分辨孩子的地圖舌?是如何引起的?不同情況的地圖舌該如何調理?
  • 手掌經常脫皮是什麼原因?該如何調理呢?
    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手掌脫皮的情況,其實這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自然現象,但是有些人的手掌經常出現脫皮,而且脫皮非常的厲害,這就讓人感到非常苦惱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手掌反覆脫皮,又該如何調理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手掌經常脫皮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