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寒、溼、滯、瘀、閉!疾病發生的六階段你知道嗎?

2020-12-14 瀟湘晨報

「雲南中醫」進行關注。

現代人因為生活工作節奏緊張,加上不良生活方式和習慣,亞健康狀態越來越多,但是任何疾病發生發展都有一個過程。許多疾病的發生大致可分虛、寒、溼、滯、瘀、閉六階段。

體虛、正氣不足是外邪侵入、誘發疾病的根本原因,隨後身體會出現一系列連鎖反應,比如體內寒溼、瘀滯等。在疾病發生時,如果能及時發現,儘早按下「暫停鍵」,就可能阻止疾病發展,以免給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從虛到寒

由於生理、心理、社會等因素導致機體的整體協調失衡、功能紊亂,機體出現一定程度的陰陽失衡,就可能會導致全身或某一臟腑功能衰退、能量不足,出現氣虛現象,表現為少氣懶言、疲倦乏力、氣短自汗等。

陽虛為氣虛之發展,故稱陽虛為氣虛之極。其主症為形寒怕冷,腹中、腰脊冷痛、浮腫等症。

氣虛者宜補氣健脾,飲食上可以多吃紅棗、南瓜、山藥等,常按揉艾灸足三裡、關元等穴。也可用黃芪、太子參泡水喝,症狀嚴重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芪參丸、補中益氣丸等調理。

陽虛者宜益氣溫陽,多曬太陽,保暖避寒,加強體育鍛鍊,適當多吃羊肉、胡桃仁、腰果等,常按揉艾灸神闕、腎俞等穴。睡前熱水泡腳,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右歸丸、腎氣丸調理。

從寒到溼

《黃帝內經》記載:「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中醫認為,人過中年後,陽氣虧虛,陰氣自半,陽虛易生內寒,體內水液缺失溫煦蒸騰氣化作用,不能轉化為可利用的營養物質和正常排洩的汗液、尿液,影響水液運行代謝,水液停留則內生溼邪。所以溼邪為患,多有四肢沉重、周身倦怠、頭重如裹等症。

從臨床來看,寒溼體質的人群易患慢性胃腸病、痛風、肥胖症等。治溼之法,應注意通、化、滲。即宣通三焦氣機,調理脾胃升降;用溫、清、芳香法化之;甘淡滲溼、清熱利溼等。

調理和改善這種體質,運動必不可少,推薦快走、慢跑、五禽戲、八段錦等。另外,起居要儘量避開潮溼,比如別淋雨、衣服溼了及時換等。

平時可多吃木瓜、薏米、赤小豆等食物,也可將白豆蔻、砂仁等加入飲食中做成藥膳。還可艾灸中脘、豐隆等穴。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四妙丸、平胃散等。

從溼到滯

溼邪黏膩重著, 易壅滯鬱阻, 故其致病病機以「滯」為特性,導致氣血運行不利, 血脈凝澀, 瘀血內生。

瘀血滯於臟腑經脈使得機體代謝和循環產生障礙,表現為頭昏胸悶、身重睏倦等症狀,容易誘發慢性呼吸道疾病、水腫病、腫瘤等疾病。

改善和緩解體內壅滯狀態,日常可以多吃柑橘、山楂、洋蔥等。常按揉艾灸陰陵泉、三陰交等穴,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中藥調理。

從滯到瘀

由於體內血行滯緩和血液黏稠發展為凝滯瘀結而不散,成為凝血、死血,便是「瘀血」。臨床上以舌暗、有瘀點或瘀斑、疼痛夜甚或痛處不移、脈澀等為表現特徵。

有研究表明,大多數腫瘤患者的血液處於高凝狀態,血黏度增高有利於腫瘤細胞著床。因此,如果日常有這個階段的症狀表現,一定要及時注意身體。如果再進展,可能會釀成大病。

血瘀體質的人群日常要保持精神舒暢,堅持運動,可飲用活血茶(三七花15克、玫瑰花10克、月季花10克、紅花5克),血瘀體質的人還可用推拿、拔罐、刮痧、放血、艾灸、泡腳等理療法。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中藥調理。

從瘀到閉

中醫講「初病在經,久病入絡」,主要是說各種病證久治不愈,必定會由淺入深,由經入絡,就會使得氣血閉塞不通而造成積滯、擁堵。臨床可見頭痛、眩暈、胸痺心痛,甚至因腦血管栓塞或出血而致偏癱、失語等。

這種狀態一旦發生,說明身體狀態已經很差了,一定要及時治療基礎疾病。在此基礎上,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一定要戒菸酒,清淡飲食, 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是關鍵,選擇簡單易行的有氧運動, 如跳舞、慢跑、太極拳等, 調暢情志,注重順時養生。

另外,還可學一些簡單的自我按摩法,如十指梳頭皮法、搓掌揉臉法、搓揉耳廓法等。通過不同手法的經絡穴位按摩,可使經脈暢通,增強機體免疫力,強健身體,益壽延年。

作者:王碧輝(山東省濟寧市中醫藥院)

【來源:雲南中醫】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秋冬寒起,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你一定要知道……
    小毛病往往西醫上無法解釋,去醫院檢查也查不出重大疾病。如果你對中醫「風、寒、暑、溼、燥、火」六種病邪有所了解,就會恍然大悟,原來都是「溼、寒」惹的禍。溼寒體質對健康危害極大!中醫有句話:「人虛則溼,溼則寒,寒則凝,凝則瘀,瘀則堵,堵則瘤,瘤則癌」。萬病之源就是溼寒體質!01什麼是溼?「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對水液起著吸收、轉輸和布散的作用,脾虛則溼氣淤積。很多人大便溏稀不成形,有時候還便秘,這就是典型的溼氣重。
  • 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湯,你用哪個?
    而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湯作為活血化瘀兩張名方,常被後世醫家加減使用並取得很好的療效。  乍一看,似乎兩方並沒有什麼相似之處。但在跟隨 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經方研究室高建忠主任抄方中,見他在辨為有瘀血證時,最多用的就是這兩張方劑。  最初我理解的桂枝茯苓丸,只能治療瘀血阻滯胞宮或者下焦的疾病,治法為活血化瘀,緩消癥塊。
  • 【曙光·節氣】大雪氣寒北風吹,疾病防護宜先知
    ,或可出現出血、栓塞、或梗塞等腦血管疾病。2.心血管疾病:氣溫偏低刺激人體交感神經,引起血管收縮,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循環不利;陽氣素虛人群,身體排水功能減弱,使心臟負荷增加;而心主血脈,其發揮生理功能的過程前後阻力增加,心陽心血耗傷,極易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從而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病證。
  • 王清任逐瘀湯類方證治分析
    王清任在繼承經方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瘀血證,創製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逐瘀湯,常用的有十四首。有直名「逐瘀」的,如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通經逐瘀湯、會厭逐瘀湯等,計六首。有的雖未名「逐瘀」,但其「逐瘀」功效亦非常明顯,如補陽還五湯、通竅活血湯、解毒活血湯、止瀉調中湯、急救回陽湯、助陽止癢湯、足衛和榮湯、癲狂夢醒湯等,計八首。
  • 什麼是上熱下寒體質?該如何調理?醫生教您正確應對?
    日常很多人養生,總是會根據一些小藥方自己來服用,但是因為人的體質不同,所使用的藥物也是不同的,如果錯誤用藥調理,可能會適得其反,加重疾病的發生。很多女性是上熱下寒的體質,例如小莉,她是一名文員,每次月經的時候,痛經很嚴重,經血顏色較暗,有時還會發黑,伴隨少量血塊脫落。
  • 它「通血滯、補血虛、潤血枯、撫血亂、散血寒」,使氣血各有所歸
    而中醫文化的理解中,有一物能使氣血各有所歸,還被譽為「血中聖物」,它善於補血行血,特點是「補中有動,行中有補」,養血補血被歸納為「通血滯、補血虛、潤血枯、撫血亂、散血寒」。此物就是當歸,常見的是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而少數地區也用同屬植物東當歸,然而同屬的植物歐當歸也曾被引種栽培,但與當歸相差甚大。
  • 2020山東醫療招聘考試中醫學資料:婦科疾病的病因病機(一)
    2020山東醫療招聘考試中醫學資料:婦科疾病的病因病機(一) 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陸續進行,怎樣備考成為大家最關心的事情,山東中公教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山東醫療衛生招聘的知識,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 總是聽見說「溼重」,你知道什麼是溼邪?都有什麼特點嗎?
    1.溼邪的基本概念①定義:凡致病具有重著、黏滯、趨下特性的外邪,稱為溼邪。②溼為長夏的主氣。溼邪為病,長夏居多,但四季均可發生。③溼邪傷人所致的病證,稱為外溼病證,多由氣候潮溼、涉水淋雨、或居處潮溼、水中作業等環境中感受溼邪所致。
  • 先把握賽科希德的階段市場機會,未來的投資價值交給未來
    血栓是一類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可導致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房顫、靜脈血栓栓塞症等幾乎所有的心腦血管疾病,一直以來被廣泛認為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元兇;出血性疾病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患者止血、凝血功能障礙或抗凝血、纖維蛋白溶解異常,所引發的自發性出血、損傷後過度出血或出血不止為特徵的一組疾病,主要包括血友病、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