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上火、又怕冷,調理上熱下寒體質,有3個原則得遵守

2020-12-17 奇妙的本草

當一個人出現了口腔潰瘍、口乾口臭、牙齦出血、長痘痘等情況,第一反應是什麼呢?

妙姐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認為是「上火」。

兵來將擋,既然上了火,那當然是想盡辦法「下火」。

泡菊花茶、吃苦瓜、喝去火藥、吃蓮子心……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上了,卻仍不見效。

更為關鍵的是,這類「上火」人群越是用寒涼、苦澀的清熱瀉下之物「滅火」,虛寒的表現就越會加重。

哪怕是貪了兩口水果、一杯冷飲,痛經、拉肚子等問題都會跟著找上門來。

如果你被這樣的怪現象長期糾纏,那麼就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變成了傳說中的「上熱下寒」體質。

在中醫眼中,到底什麼是上熱下寒?

所謂的上熱下寒,當然還要分「上」、「下」兩個部分來討論:

上面是滿滿的火,具體表現為口腔潰瘍、喉嚨痛、眼乾眼澀、容易上火、長痘痘,甚至有些人還會出現牙齦出血或是流鼻血等。

下面是一派的寒氣,具體表現為手腳冰冷、尿頻、腰膝酸冷、大便不成形,女性還會出現宮寒或是痛經。

現代人經常會出現上熱下寒,中醫認為出現上熱下寒其實就是陽不歸位,因為中焦不通、陰盛於下、虛陽上浮。《黃帝內經》曾記載過上熱下寒,「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那麼,上熱下寒到底是怎麼出現的?

上熱下寒,到底從何而來?

上熱主要是因為陽氣過盛,現代人長期動腦、動眼、動嘴,陽氣就往上跑,而下寒是因為身體下部經常久坐或是長期保持一種姿勢,導致血運不暢,從而出現寒涼。

中部的脾胃作為氣機升降的樞紐,也會因為飲食不同而出現不同的問題,過於寒涼的食物會傷害脾胃,過於熱氣的食物又容易導致上火。

那麼,上熱下寒該如何調?

要解決「上熱下寒」這一問題,要遵循3步走的原則:

一要扶陽祛下焦的寒溼;

二要把陽氣拉回到原來的位置,恢復身體的正常循環;

三是要減少或者避免上火。

在用藥上,張仲景在他的《金匱要略》裡面就提出了甘草瀉心湯。對於「上」面的虛火,湯中的黃連、黃芩,可起到瀉火的作用。

張元素在其所著《珍珠囊》中曾記載過黃連的功效「其用有六:瀉心火,一也;去中焦溼熱,二也;……止中部見血,六也。」

《本草圖經》記載黃芩「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凡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

對於「下寒」症狀,張仲景多從打通中焦、固住脾胃正氣入手。湯中的炙甘草、乾薑、大棗就可起到調理脾胃的作用。

清代尤在涇在《傷寒貫珠集》中曾指出炙甘草「擴建中之制,為陰陽並調之法。」

《別錄》記載乾薑「主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止唾血。」《本經》指出大棗能「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

除了用藥,調理上熱下寒還可從日常生活中「下功夫」

艾灸既有補陽功效,又有潛陽作用,是調理上熱下寒最適合的方法。

艾灸能夠驅除寒、溼、淤,也能消除中焦淤阻,補足中氣,幫助脾升胃降等推動心腎相交的功效。

艾灸主要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步打通中焦,把陽氣引到胸腔,上火的症狀會逐漸消散。

第二步引火歸元,把火歸於身體下部,這一步可以配合泡腳以及按摩腳底穴位。

與此同時,上熱下寒還可以在平時的飲食上進行調理,食物對於調理身體也是有很好功效。總而言之: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愉悅的心情等都是調理上熱下寒的要點。

參考資料:[1]《傷寒論》上熱下寒證探析.中醫學報.2019-12-11[2]從「上熱下寒中間堵」的症狀,淺談中醫「和法」的特點與臨床應用.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誌.2019-07-24[3]針灸調體治療上熱下寒型疾病探析.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誌.2018-09-08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又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都有這些症狀表現,中一條就是了
    經常也會有朋友問妙姐,自己經常長口腔潰瘍,口舌生瘡,臉上長痘痘,甚至上火到睡不著。但是同時又很怕冷,腰以下冰冰涼涼的,吃點冷飲就感覺腸胃受不了,大便溏稀。有些女性可能還會還伴有宮寒和痛經。想要調理一下身體,沒想到吃熱的就上火,吃寒的又傷陽氣。
  • 上半身怕熱,下半身怕冷?常見的「上熱下寒」體質,該如何調理
    其實人體很神奇,不同的人可能體質都各不相同,例如有些「上熱下寒」體質人,他們上半身怕熱,下半身怕冷,是不是很神奇。其實很多女性屬於這種體質,例如臉上容易長痘,但是經常手腳冰涼;脾氣急躁,但又經常腰腿酸痛等等,上半身容易上火,下半身體寒,那這種體質的人該如何去調理呢?
  • 怕冷,手腳經常冰涼,但又容易上火,屬於什麼體質?怎麼調理?
    但有些人的體質卻具有兩面性,讓人難以判斷,很多人一到冬天經常手腳冰涼,覺得自己應該是陰寒體質,但是卻又非常容易上火,這樣的表現就很讓人疑惑。怕冷,手腳經常冰涼,但又容易上火,屬於什麼體質?手腳冰涼但是卻容易上火的人屬於「上熱下寒」的體質,中醫上具有這種體質的人通常就會表現出怕冷、易上火的症狀。
  • 冬季怕冷抵抗力差,上熱下寒體質的人,可用這4個護理方法來調理
    冬季怕冷抵抗力差,上熱下寒體質的人,可用這4個護理方法來調理。上熱下寒體質的人,身體抵抗力一般是較差的,很容易引發感冒、過敏等多種疾病,要注重調理。如何調理呢?
  • 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怎麼調?老中醫幫您開方暖陽氣、散寒氣
    「您呀,是上熱下寒體質,得好好調理。」「這倒奇了,只聽過體質有『寒』有『熱』,沒聽說過兩個體質還能混在一起的,難道一個人的身體能既是寒性的、又是熱性的嗎?」老劉最近發現自己身體上的毛病很「矛盾」,他常常口乾、嘴邊生瘡、煩躁易怒,這是「體熱」的特徵,但是他同時腿上又很怕冷,還伴有大便稀溏、腹痛喜暖等「體寒」特徵。老劉百思不得其解,問了醫生,才發現中醫上有「上熱下寒」這一說。光是體熱、體寒已經不好理解,「上熱下寒」又是什麼意思呢?
  • 什麼是上熱下寒體質?該如何調理?醫生教您正確應對?
    日常很多人養生,總是會根據一些小藥方自己來服用,但是因為人的體質不同,所使用的藥物也是不同的,如果錯誤用藥調理,可能會適得其反,加重疾病的發生。很多女性是上熱下寒的體質,例如小莉,她是一名文員,每次月經的時候,痛經很嚴重,經血顏色較暗,有時還會發黑,伴隨少量血塊脫落。
  • 現代人常見「上熱下寒」 是啥病?別慌,教你4招補陽氣、散寒氣
    其實,這是體內寒熱錯雜的表現,中醫一般稱之為上熱下寒。上熱下寒是指患者在同一時期,上部有熱證,下部有寒證的情況。上熱下寒體質有什麼症狀?現代人經常熬夜,又愛胡吃海塞,什麼甜的辣的、油炸的膨化的都愛吃,又不愛運動,經常久坐,造就了許多現代人上熱下寒的病症。那上熱下寒有什麼具體的症狀呢?
  • 寒露|秋燥耗陰,虛火上擾,「上熱下寒」體質該怎麼調?
    本 期 導 讀 露從今夜寒,火由虛中生,上熱下寒體質如何調理?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兩種因素影響之下,很多人最終形成上熱下寒之體質。
  • 身體虛,一補就上火,上熱下寒的人,這樣做既通又補,火氣變元氣
    上熱下寒體質,不補身體虛,一補就上火!如何補得進,不上火?(附3個實用調理方)一到冬季,各大養生號都建議大家在冬令進補,溫陽補養,於是很多人入冬後就開始吃好的,補好的。然而,總有人說,為什麼每次我補了以後:口腔長潰瘍、臉上冒痘痘、喉嚨腫痛、嗓子幹癢沙啞。明明覺得自己上火了,可是卻大便洩下清稀便溏、雙腳發冷、腰膝酸冷。
  • 明明夏天卻又感覺渾身冷,還上火是怎麼一回事?
    在生活中有些人明明是大夏天卻又感覺渾身都冷,同時也很容易上火,這些都是不矛盾的,因為這屬於身體內部的失調,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是什麼回事。請點擊輸入片描述平素怕冷,容易感冒的情況,是屬於陽氣虛的寒性體質。而經常出現上火,則又屬於火熱體質。
  • 上熱下寒的根本原因,或是中焦不通!調理方法,已經列出來了
    上熱下寒,是一種寒熱交雜在一起的病症,從字面意思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身體的上半部分熱,下半部分寒冷。如果這個時候有外在的病菌入侵人體,就會導致很容易腹瀉不止,而腹瀉就是拉肚子,次數過多就會導致我們的腸道脫水,而我們上半部分的熱就會上造成喉嚨疼或者是鼻子上火,容易咳痰。而造成這個病症的主要原因就是中焦不通,什麼叫中焦不通呢?
  • 天冷冷出「寒婆婆」 怕冷你屬哪一種?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楊蔚然氣溫驟降,冷得人直打哆嗦,尤其是怕冷的女性,一夜成為「寒婆婆」,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統統派上用場。怕冷怕熱,本是人適應自然、趨利避害的一種方式,然而,寒冬對有些人來說是別樣的風景,對怕冷的人來說就是「絕望的冬天」。「寒婆婆」到底是怎麼回事?
  • 小兒體質的中醫調理
    不少家長甚至開始系統學習中醫,希望可以自己調理孩子的身體。中醫兒科專家、原深圳市兒童醫院中醫科主任朱錦善教授提醒,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體質,而且孩子發病時病情變化快,體質也容易互相轉換,家長在調理的時候要靈活對待,做到對症下藥,才能事半功倍。朱教授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將小兒的體質大致分成幾種類型。
  • 女性怕冷的3個原因!多吃紅色食物,不再懼寒安然過冬
    中醫認為,女性的體質本為陰性,陽氣不如男性充足,氣血也不及男性旺,臟腑的功能一般偏弱,因此易受寒邪侵犯,即容易出現怕冷的情況。而從營養學、生理學和日常生活的角度來看,女性畏寒的原因主要有3項,10個女性至少有一個會犯上。鐵和甲狀腺素不足缺鐵和甲狀腺素分泌不足,引致怕冷。
  • 怕冷你屬哪一種?不妨試試冬季食療方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楊蔚然氣溫驟降,冷得人直打哆嗦,尤其是怕冷的女性,一夜成為「寒婆婆」,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統統派上用場。怕冷怕熱,本是人適應自然、趨利避害的一種方式,然而,寒冬對有些人來說是別樣的風景,對怕冷的人來說就是「絕望的冬天」。「寒婆婆」到底是怎麼回事?
  • 為什麼有人怕熱,有人又怕熱又怕冷?很可能是幾種原因,要當心
    生活中,總是有特殊人群。他們要比正常人怕熱、怕冷,還有可能兩方面都會受到影響,屬於極端的「又怕熱又怕冷」的類型,這些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從傳統的中醫上來看,人體主要是陰陽的結合體,陽有三部分,分別為上、外、後,而陰也有三部分,為下、內、前。根據人的體質,只有陰陽都維持平衡,才不會影響身體健康。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因為人的結構非常複雜,每個部位的感受都不一樣。
  • 人有九種體質,不同體質對應不同養生方,老中醫教你一次性分清楚
    人有九種體質,不同體質對應不同養生方,老中醫教你一次性分清楚經常怕冷,夏天身體也熱不起來?別人感冒兩三天就好了,自己卻持續一兩個星期不好?明明吃得不多,卻還是胖了起來?不同的體質,都有各自的特徵,也有相應的調理方法。平和質,屬於相對健康的體質,佔比卻只有33%。在所有體質中,平和質是相對好的體質,體內陰陽平衡,精力旺盛,感冒好得快,體格健壯,頭髮濃密旺盛,睡眠質量好,食慾正常,性格隨和,適應環境能力也很強。
  • 中醫是如何用陰陽調理身體疼痛?答案原來這麼簡單!
    中醫認為,上熱下寒其實有更確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熱」,或「陽不歸位」。《黃帝內經》裡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這句話指出「寒為熱病之因」,體內寒邪過盛,就會把陽氣排斥在外,陽氣上浮外散,就會表現為上部熱象,人就會出現上火症狀。
  • 養好「精氣神」,有3個臟腑需要注意,調理方法不同
    養好「精氣神」,有3個臟腑需要注意,調理方法不同。養生諺語有云「人有三寶精氣神」。對於身體健康而言,精氣神可謂是立身之本。而中醫對於精氣神的理解,又有各自的臟腑與之對應。換個說法,就是精氣神三者,都有自己的「主管領導」。這就涉及到臟腑學說裡的「肺脾腎」三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