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解剖屍體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2020-12-14 麻醉MedicalGroup

這裡有專業的醫生為你講述健康知識、急救知識、以及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解剖學是醫學專業不可或缺的一門學科,也是所有學科中最基礎的東西。對於每一位醫學生來說,解剖學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如果你膽子大的話,那倒還好,在第一次解剖時也不會有什麼困難。可對於那些膽子小並且暈血的孩子們來說,解剖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可是學醫哪有不接觸解剖的?如果你對人身體上的肌肉骨骼都不了解,還怎麼成為一名好的醫生?還有的同學心腸比較軟,對於實驗用的小兔子之類的動物下不去手。當時我們老師是這樣對我們說的,一位小動物在不知不覺中先出自己的生命,卻能夠幫助到許多醫學生學習到更多的專業知識,這也可以稱之為是一種功德。

也有很多醫學生在學習解剖課程初期時,會感到噁心、反胃,吃不進去肉食。其實這種現象是十分正常的,也是比較常見的。在這種時候,你可以在口袋裡面裝一些酸性食物,比如山楂、酸梅等。酸性食物可以有效的緩解自己的不適感。當然,在外出旅行時,如果發生暈車的狀況,我們也可以採用吃酸性食物的方法。

下面我講一下我第一次進解剖室的經歷吧。在我的印象中,第一次解剖沒有那些學長學姐說的激動,也沒有學長學姐們說的那麼可怕。在上課之前,老師也告訴我們說不要讓我們吃早飯。前幾屆有的學生會有暈倒、嘔吐的現象,讓我們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

最後,當我真的去了結果實驗室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福馬林的味道好濃。然後,在實驗室的正中央擺放著一位大體老師。因為是第一次去解剖實驗室,我們還不能自己動手解剖,只是看老師示範。在白布掀起的那一瞬間,心裡除了害怕,更多的是震撼吧。第一次實驗也是我第一次見到死者。老師告訴我們說,大體老師是我們醫學生涯中的第一位患者。

等到第二次去實驗室的時候,就需要我們自己上手解剖了。因為大體老師是十分稀有的。解剖時我們15個人分到了一具屍體,每一個人只能解剖自己那一邊的。在解剖過程中,基本是流著淚進行的,因為味道實在是太嗆鼻了。雖然實驗室也有排氣扇,但是那個好像並沒有什麼用途。

再後來我就去醫院實習了。雖然在醫院裡也可以看到屍體,但是心理感受卻不太一樣。在學校裡見到大體老師,心裡更多的是尊重與崇敬。但是在醫院裡看到屍體 心裡更多的是哀傷與無力。

記得有一次,急診室送來一個六歲的小男孩兒。那個小男孩兒有先天性心臟病,救護車送來的時候心跳已經停止了。送來之後,儘管醫生做了許多搶救措施,但依然沒能將小孩救活。孩子的父母就在一旁默默地流淚。那孩子出生的時候,醫生就告訴他們,孩子有先天性疾病,可能活不久。小孩兒的父母也每天小心翼翼地撫養著孩子,可終究孩子還是離開了。

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在一旁悄悄地摸眼淚。我的帶教老師看到後,過來跟我說,這種現象是十分常見的,一定要學會適應。我們可以感性的悲傷,但是一定要理性地學習。

迄今為止,我十分感謝當初的大體老師。他們是我們醫學生道路上的無語良師,也是我們接觸的第一位患者。我記得,在解剖完第一位大體老師後,看到家屬留給我們的一封信。忽然覺得,大體老師從一具沒有生命的屍體變成了立體真實的形象。

麻醉MedicalGroup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解剖屍體是什麼感覺?醫學生:一堆脂肪,有時會突然肚子餓!
    醫學生小林:被解剖的遺體在福馬林的作用下可以保存相對完好,但同時福馬林所散發出的強烈刺激性氣味卻讓人難受,即使戴上三層厚口罩且提前通風,解剖過程中依舊感到頭暈,且眼睛會被燻得直流眼淚。
  • 「上解剖課的屍體是自己帶還是學校發?」
    解剖課,職業認同感的開始解剖學是現代醫學的基礎課程。剛開始醫學理論課學習的時候,對於自己是醫學生的概念還不是很強烈,直到上了解剖課。從看書背骨頭肌肉的名稱開始,到真正上手摸骨頭,最後拿手手術刀,在瀰漫著福馬林味道的狹小解剖室裡真刀真槍的解剖屍體,我終於從心底認同了自己的醫學生的身份。
  • 鍾南山:新冠肺炎屍體解剖很重要
    (抗擊新冠肺炎)鍾南山:新冠肺炎屍體解剖很重要中新網廣州2月18日電 (蔡敏婕)中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8日在廣州稱,新冠肺炎的屍體解剖很重要,解剖可以幫助大家認識患者的特點,改變一些方式幫助他們通氣
  • 警方荒山解剖屍體 家屬不知情
    黃澤超稱,他請求看看兒子屍體,「民警說警方正在抓緊時間處理,你們回家等候消息」。  警方  荒山解剖屍體,家屬不知情  黃澤超回憶,從望謨縣公安局出來後,他與侄兒黃鵬世一同去事發地點。那裡的酒吧已經關門,四周寂然無人,只有地上留著的一灘血跡。
  • 走進人體解剖課:專業的態度是對大體老師最好的感恩
    在醫學生口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神聖名字——大體老師。四月初的一個周五,陽光很好,但醫學院裡感覺不到初夏的悶熱。大三學生的課表裡有一門「人體解剖學」課。這意味著這天下午,他們要面對大體老師。16級醫學生季彤認為,專業的態度體現在解剖時的細節:「比如說,你能用一刀解決問題,就不要用兩刀、三刀,給遺體造成過多的傷害,儘量簡潔明快的操作,就是對他的一種(尊重)。」包涵補充說,「翻身的時候儘量不要讓大體老師磕碰到其他地方,保持它的完好性。」「過程的專業,態度的科學就是對大體老師的尊重。」
  • 研究人員推出 3D 人體解剖模型,醫學生練打針不用互相扎了
    在過去,醫學生會在粗糙塑料假人上、或者相互之間練習注射。而現在,學生無需接觸病人,就可以安全熟練地學會這項技能。圖 | 3D 頭頸解剖項目包括模擬向患者施加麻醉注射的觸覺或觸摸技術(來自 Venturebeat )創作過程匯集了 3D 模型製作人員、藝術家、醫生、研究人員和教授。
  • 達文西共解剖30多具屍體 所作人體解剖圖生動清晰
    不過,他當時還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去獲得解剖用的屍體。  共解剖了30多具人類屍體  到了1507年,50多歲的達·文西已經是歐洲最具盛名的藝術家,他能夠比較輕而易舉地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那個冬天,一個老人死於佛羅倫斯的一家醫院後,達·文西解剖了這位老人的屍體。至1519年達·文西逝世,他總共解剖和觀察了30多具人類屍體。
  • 人體解剖的黑暗故事
    第一個指出錯誤的人公元14世紀,歐洲爆發了黑死病,全球死了三千多萬人,教會開始默許醫生出於醫學目的對屍體進行解剖。盜屍者和獵屍者從17世紀開始,解剖學和醫學逐漸發展起來,屍體被大量用在解剖教學、醫學實驗和鍛鍊手術技巧等方面,醫生和醫學院對屍體的需求激增,現有的屍體逐漸不夠用了。有人開始去墓地偷盜屍體,然後將屍體賣給醫生或醫學院。當時大多數醫生都有專門的「屍體賣家」,有時屍體賣的太貴,一些醫生還親自去盜屍,還有被守墓人抓住的;更加恐怖的是,還有人依靠殺死活人來供應屍體。
  • 醫學院上解剖課時,「屍體」是從哪裡來的?說出來你或許不相信
    就比如解剖。這個解剖可不是說的小兔子小老鼠的解剖,而是人體解剖。到這裡有些人不禁要問了,醫學院每年「解剖」的屍體,都是從哪來的? 1——死刑犯的屍體 這是很久之前的一種獲取屍體標本的方法了,有一些罪犯因為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被執法部門執行了死刑之後
  • 女朋友是醫學生有多好?5 個優點,每天都笑醒
    @青燈孤案之了凡: 想找個學醫的妹子做女朋友,因為我感覺學醫的妹子脾氣肯定會很好,很有耐心,能夠包容人……不知大家怎麼看待找一個學醫的女生做女朋友?有個學醫的女朋友到底有多好?
  • 學醫之後真的就不怕鬼,不怕屍體,不怕恐怖片了嗎?
    因為醫學生接觸屍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後見得多了,就不怕了。 剛開始學解剖的時候,學骨骼。教室裡支一個骷髏架子,老師一點一點講,一處一處比劃,對於剛剛結束高中枯燥教學模式的本蝸牛來說,絲毫沒有恐怖的感覺,反而覺得很有趣。
  • 新冠患者屍體到底有無傳染性?泰國法醫解剖新冠屍體後死亡
    冠疫情爆發後,疫情應對的重點大多放在防疫和患者治療上,但是你知道嗎,新冠肺炎的屍體仍具傳染性,並且已經有人被新冠屍體傳染,不幸殞命。據英國《鏡報》4月17日消息,曼谷一名法醫患新冠肺炎死亡,死前曾解剖新冠屍體。
  • 為死者代言,女法醫30年解剖千具屍體
    導語長安君:剛成為法醫沒多久,就連續解剖40多具屍體……工作快三十年了,高馨玉是如何突破恐懼,成為一名「零失誤」的優秀女法醫的?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位同事眼中的「家人」的故事吧——近日,記者走進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公安局刑事技術支隊DNA檢驗大隊,參觀了該大隊的實驗室。
  • 人體解剖繪圖大賽:畫皮畫骨趣味展現人體之美
    醫學生辦人體解剖繪圖大賽:畫皮畫骨展現人體之美【解說】把人體200多塊骨骼、600多塊肌肉畫在紙上是什麼效果?近日,甘肅中醫藥大學舉行人體解剖繪圖大賽,學生們用線條色彩勾勒出了人體主要部位和器官,通過幽默的表現形式,讓枯燥的人體解剖與繪畫藝術相結合,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
  • 醫學生福利:3D列印創造低成本、高保真器官模擬器
    通過創建外觀和感覺真實的器官模擬器,手術訓練變得更能代表真實情況,並最終可以幫助降低患者的風險。皇家康沃爾醫院的普通外科醫生,該項目的聯合監督員James Clark博士解釋了手術模擬器如何成為現代外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指出,複雜的外科手術往往需要 "高質量的可重複的模型,使受訓者能夠獲得真實的手術感受"。
  • 超2萬外校醫學生選修,浙大開了一門全網公開課
    《系統解剖學-全英文》課程主要面向竺可楨學院8年制臨床醫學生和留學生,每個長學期授課時間為16周。在《系統解剖學》的課堂上,老師會介紹人體各個器官的形態結構及其臨床意義—— 醫學生只有在充分熟悉人體各器官的形態結構基礎上,才能正確區分人體的正常與異常狀態,並對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 「漫遊」血管、虛擬解剖 現代科技這樣改變醫學教育
    「漫遊」血管、虛擬解剖 現代科技這樣改變醫學教育12月10日,距離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只有短短10幾天。大環境影響下,許多高校增設了醫學專業、擴大了醫科招生規模,吸引了考研學子的目光。記者了解到,一些醫學生覺得本科階段的院校不理想,希望以考研改變現狀,臨床實踐便成了「走走過場」。陳丹坦言:「如同許多專業一樣,大環境使得醫學生多以考研為出路,為了備考而無法全身心投入實習的同學不在少數。」李璠非常支持醫學生考研,她認為醫學是知識密集型學科,本科階段對疾病有了初步了解,疑難疾病的治療則需要培養專碩實踐型高水平醫學生。
  • 表情包:醫學生的痛苦你知道嗎?
    「別學我的專業」是第一個指出的醫學畢竟,「勸人學醫,打雷」的說法在醫學生中廣泛流傳。雖然我們學校沒有臨床醫學,但我們有動物醫學。嚴格地說,對待人和對待動物有很大的區別,但是由於每個人都有醫學學位,所以他們所學的東西是重疊的,比如解剖學,這是幾千年來無法避免的(醫學生似乎有很強的心理承受力)。
  • 警探號丨揭秘法醫群體 他們如何讓「屍體說話」
    大多數電視劇中的法醫似乎都獨自站在陰森駭人的解剖室,手握泛著寒光的手術刀,面對已經腐爛的屍體,一寸一寸從屍體身上尋找著死因,他們總是嚴肅、冷酷,有著難以接近的氣場。但在現實中,解剖樓是什麼樣的?法醫們都是怎麼尋找死亡真相的?電視劇中常見的驗屍片段,都是真實的嗎?人死時睜著眼睛,真的是有心願未了而死不瞑目嗎?
  • 研究團隊已解剖29例病亡患者屍體 死者體內仍存病毒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王貴強在會上介紹表示,到目前為止對29例新冠病亡患者進行了屍體解剖,從病理上看有一個很重要的系統是受累比較重的,就是免疫系統。王貴強介紹說,到目前為止有幾個團隊在做病亡患者的屍體解剖,目前得到的數據是29例進行了屍體解剖。從目前得出的數據來看,我們在第七版診療方案裡大部分有所體現,當然樣本量越大,可能對證據的支撐越重要。